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终章
三国时代与现代东亚地区
围绕正统的理念斗争
三国时代最重大的事件,当数魏文帝通过禅让仪式,继承汉献帝的皇位,汉王朝灭亡,魏朝成立。那么,这个事件又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背景下发生的呢?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首先,第一个思想背景就是所谓的正统论,它认为中国唯一正统的皇帝及其王朝才是整个世界的统治者。“天无二日,地无二王”,正好表达了这个正统论的思想。因为文帝是从正统的献帝那里,通过正式的手续,接受了帝位的,所以文帝就必然是这个世界的唯一的统治者。
因此,站在这个立场上来看,蜀国和吴国的皇帝都不是真正的皇帝,虽然在现实中也许是存在的,但是在理念上却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翌年即位的蜀国刘备其实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三国之间的争斗,既是围绕领土的现实之争,同时也是围绕正统的理念之争。而这个正统论,还影响和规定了中国与其周边诸民族、诸外国的关系。
如果没有这种正统论,多个皇帝和多个国家可以同等存在的话,那么三国时代的历史将会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比如我们能想象魏与蜀平等相处、互相承认吗?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实际上蜀和吴之间却保持了一种准同盟的关系,存在二帝并尊的状态。这大概就是三帝鼎立时代的有趣之处。吴孙权主张的二帝并尊原则,从正统论的角度来看完全是异端邪说。如果三国时代的人们徘徊在统一还是分离独立的歧路的话,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孙权主张的是后者。
同样的情况,在与周边诸国的关系上也可以这么看。赐予卑弥呼、大月氏王的亲魏王称号,纵观中国历史,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事件。比如“汉委奴国王”称号,意思是臣服于汉的委(倭)奴国王,是一个中国的天下秩序中自然的称号。但是这个“亲魏”,意思是与魏关系亲密,也就是说是含有分离于魏以外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对方的独立。
“亲魏”称号,始于后汉时期赐予周边一部分国家“亲汉侯”称号,晋时也有赐“亲晋王”的事例。但是纵观中国历史,却是一个仅存在于这个时代的称号。所以说这也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国本身分裂成三国,为了获得朝贡,互相之间进行激烈争夺战的时代产物。
二帝并尊与亲魏王,虽然有内外之别,但都是承认他国存在与独立的现实主义思考的产物。但是这种观点与正统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然而这之后推动历史发展的,是正统论的思想,二帝并尊、亲魏王这样的想法,也就自然而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103 五行对应图 季节、方位、颜色、脏器等万物都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五行思想与王朝交替原理
其次,我们来看正统王朝又是如何继承的呢?这里就少不了要提到五行思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要素构成,并且根据这五种要素所具有的基本原理生成和运行。因此,一切物质和概念,都可以用这五行分类。比如方向的话,东是木、南是火、西是金、北是水、中央是土;颜色的话,青是木、赤是火、白是金、黑是水、黄色是土等。五行的生成原理有相克说和相生说。前汉以来的主流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循环相生说。
这种五行思想及其相生说的运行规律,又被利用到王朝交替的原理上,比如说,一个王朝选择五行中的某一要素作为自己的德目君临天下,那么根据相生说的原理改朝换代就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这被认为是一个正统王朝顺应了天理及其运行规律的证据。因此,王朝的交替,是在顺应天理的天命发生新旧变革的时候才会出现。这就是所谓革命的原意,而革命的仪式就是禅让。
104 王朝五行继承关系图 历代王朝皆与五行相对应。元代以后不传
这种观点的有趣之处在于,一个王朝如果说宣布自己为木德的话,那么也就等于同时承认了自己早晚会被下一个火德的王朝所取代。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像日本天皇制这样的万世一系君主制从观念上就不存在。而天命将被革新的信号则是通过恶政带来的天灾人祸或者气候异常来昭示天下,实际上也就是取决于为政的好坏。
因此如果把这种理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那么一个因恶政而失去民意的王朝或君主被一个顺应民意能够实行善政的王朝或君主所代替的近似于民主主义的制度就完全有可能出现。当然,这没能成为现实。
“未有不亡之国”
王莽把五行思想应用到改朝换代上,篡夺了前汉,但是王莽做得还不够,他没有举行禅让仪式。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禅让的仪式,依据五行思想的相生说实行了王朝革命的人物是魏文帝。当时认为汉王朝是火德,所以魏就是土德,按五行的排列应该是黄色。因此魏使用了黄初这个年号。对此,蜀自认是汉朝的继承者,所以还是火德,颜色为赤色。前边我们已经介绍过,黄巾起义,基本上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魏文帝黄初三年在给自己营造陵墓时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所以他命令对自己进行薄葬。“无不掘之墓”反映了当时盗墓现象十分猖獗的现实,但是“未有不亡之国”,出自皇帝,特别是初代皇帝之口,却显得不够稳妥。魏文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禅让继承帝位的皇帝,对于五行思想所包含的王朝革命理论也许确实做过认真的思考,这句话可能就是一个证据。这与豪言壮语自己的王朝将千秋万代传之无穷的秦始皇有着天壤之别。魏文帝的这种豁达干脆的发言,与这个时代诗歌中常见的无常观有着共通之处。可是话说回来,一个初代皇帝竟说出这种不吉利的话,魏王朝的短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国演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继魏文帝之后,晋武帝时又实施了这种禅让仪式,此后,到十世纪宋太祖即位为止的近八百年间,禅让这种政权更迭方式又被历代王朝不断利用。同时,根据五行相生理论进行的德的循环继承,也一直被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史上第一次利用五行相生理论实行了禅让仪礼的三国时代,魏和蜀到底谁是正统的王朝却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西晋时代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王朝,东晋时习凿齿著的《汉晋春秋》是史上第一部以蜀为正统的史书。东晋由于北方被异民族占领,不得不偏安于南方,所以自然地把自己与蜀放在同一种境遇。江南本来是吴地,与受禅代汉的魏或者以汉朝后继自居的蜀都保持一定距离,所以在正统论的论战中属于局外者。
到了南宋时代又一次爆发了魏蜀的正统之争。南宋因遭受女真族的金朝侵攻,被迫从北方偏安江南,在这一点上与东晋境遇相似。北宋时代的通史《资治通鉴》对三国时代的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承认其正统性,只是为了方便,使用了魏的年号。但是南宋的朱熹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著《通鉴纲目》坚决主张蜀的正统性,而且明确提出尊皇攘夷的观点。此后,本来与民族问题毫无关系的正统论,开始被渲染上汉民族抵抗北方民族的色彩。于是,魏被与其他异民族国家视为同列,曹操的奸雄形象也就此形成。不过,如果联想诸葛亮曾企图联合匈奴攻打魏国一事,就不能不感叹历史这种颇具讽刺的安排。
历史上正统论争论的最高潮是在元朝。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是历史上第一次异民族征服整个中国的政权,它在精神上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于是就出现了元朝到底是继承了北方女真族的金朝,还是继承了南方汉族的宋朝的论争。这个论争也反映到魏蜀的正统论之争上。以蜀为正统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三国志平话》奇妙的结尾
元朝末年的至治年间(1321—1323),在当时商业出版发达的建安(今福建建阳)出版了一部带有插图的《三国志平话》。“平话”也做“评话”,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小说体裁。这部《三国志平话》是后来的《三国演义》的底本中,以三国为题材的现存最早的小说。不过,《三国志平话》与《三国演义》在内容上存在几个重要的不同之处。
比如《三国志平话》里,故事的开头是以汉朝建国功臣后死于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分别转生为曹操、刘备、孙权,而刘邦则转生为献帝赎罪这样一个情节开始的。这可能与佛教的轮回转生、因果报应思想有关。以儒教正统思想写成的《三国演义》则没有采用这个情节。
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是结尾部分。《三国演义》以晋灭吴统一三国结尾,而《三国志平话》则不然,它的结尾写蜀灭亡时逃亡在外的汉帝外孙刘渊后来成为汉王,他最终消灭了晋朝,使汉王朝再次得到了复兴。
105 《三国志平话》(东京内阁文库藏) 元代出版的最早的《三国志》小说
这里出现的刘渊,确实于304年趁晋朝内乱,在山西平阳即位汉王,后又于308年自立为汉光文帝。316年,其族子刘曜杀西晋皇帝愍帝,西晋就此灭亡。确实如《三国志平话》描写的那样,最后消灭了晋朝,复兴了汉王朝。不过,刘渊并不是汉族,他本来是匈奴的一个族长。他自称汉王、汉帝,是因为汉代为了取得边境平安,常以公主名义把汉族女子嫁给匈奴族长单于,实施了不少政略结婚(最有名的就是后世诗歌故事中经常出现的王昭君),《三国志平话》说刘渊是汉帝的外孙,也是因为这个理由。但是,就算说刘渊以及刘曜复兴了汉王朝,那也与刘备和刘禅的蜀没有任何关系。《三国志平话》的结尾,有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面,又有牵强附会的一面。
民族问题的反映
如果我们把《三国志平话》的这个奇妙的结尾放在元朝这个时代背景中来看的话,应该不难发现,蒙古人与匈奴同为北方游牧民族,这个结尾实际上与把蒙古人的元朝看做是汉族南宋王朝继承者的主张有一定的关联。而且宋朝与汉朝又都是建立在火德之上的王朝。元代流行的一种民间百科全书《事林广记》里记述,元朝与宋朝同为火德王朝。这个说法当然不是事实,但是《事林广记》与《三国志平话》一样,都是在旧南宋领内的建阳出版的。它的主张应该是反映了旧南宋领内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心愿。也就是说,《三国志平话》里匈奴人刘渊复兴汉朝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暗示了蒙古人的元朝为宋朝后继的这个主张。但是到了明代,元朝被灭亡,蒙古人被赶回北方,汉族的王朝得到复活,这个时代完成的《三国志演义》,当然是绝对不会容忍这样的结局的。总之,在三国志被小说化过程中,元代和明代的正统思想以及民族问题复杂交织其中。清朝初期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又进行了修订,这时毛宗岗父子也同样面临着置身于满族王朝里的汉族主体性的问题。
《三国志平话》现在在中国已经逸散不存,只知道在日本内阁文库(江户时代幕府藏书)收藏有原本以及在天理图书馆收藏有流传本。另外,高丽时代在朝鲜半岛编写的汉语会话教材《老乞大》中,有高丽商人在元大都(今北京)书肆购买《三国志平话》的会话场景。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的书籍中对这本书却完全没有言及。由此可见,在日本和朝鲜,人们从很早就开始对三国小说表现出甚至超出中国人的强烈关心,这一点很值得关注。
东亚的正统论
正统论的一个有趣之处还在于,它不仅根植于中国,而且还扩散到周围那些模仿中国体制的国家。其典型之一就是日本。日本以天下自居,把天皇置于与中国的皇帝对等的地位,把国内偏远地区,比如东北地方的人称为夷狄,并把朝鲜等国外交使节的访问当作朝贡对待。这都有赖于日本与中国隔海而居,相距遥远,中国很难把握日本的真实情况。日本甚至有时还故意向中国隐瞒事情,比如,江户时代在幕府许可下建立对琉球(今冲绳)实行统治的萨摩藩,为了隐瞒这个事实,指使琉球继续向中国朝贡,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幕府末期视西洋人为夷狄的尊皇攘夷论,当然也是这种思想的延长。又比如越南,虽然长期受到中国的支配,但是在国家形成之后,就开始一边向中国朝贡,一边又自称皇帝,摆出一副中国皇帝的架子来对待自己的左邻右舍。
更为奇特的是朝鲜。朝鲜可谓是中国朝贡体制下的优等生。但是十七世纪中国被满族征服后,朝鲜认为中华文明已经灭亡,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继承者,以小中华自居,虽然表面上还照旧向清朝朝贡,但内心却视清政府为夷狄。他们竟用观念颠倒了现实。中国一直视周边诸国为夷狄,但是绕了一个大圈,这次中国却落到了被周边国视为夷狄的地步。总之,在东亚地区形成了这样一种邻国之间互相鄙视而不是互相尊重的十分棘手的国际关系。
这种不正常的国际关系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遗物,它对现代仍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比如,朝鲜战争(1950)后,韩国长期蔑称中国为中共OLANKE。OLANKE就是韩国话的“夷狄”之意。说中国共产党是夷狄,也就等于说中国是夷狄,这种自相矛盾的言辞,鲜明地表现出正统论给东亚诸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
东亚的现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分裂国家中,中国、朝鲜、越南,东亚地区就占了三个,难道这不是历史对我们的嘲弄吗?这些在历史上深受正统论影响的国家分裂后,不但互相敌视,而且都主张自己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指责对方非合法,不承认对方的存在,完全是正统论陈词滥调的重演。
这种对立表现得最为一目了然的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各自出版的地图。比如,北京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标注的是台湾省;而直到近年为止台北发行的中国地图,不但中国全土是中华民国,首都在南京,而且连蒙古都还划在中国领土之内,原封不动反映的是1949年以前的中华民国的国情。这种不顾现实的理念上的地图,在南北朝鲜也同样存在。同样是分裂,过去的东西德国却完全不同,不论是东德还是西德都在地图上真实地反映了分裂的现实。
但是这种情况近年开始发生变化。朝鲜半岛的南北朝鲜同时加盟联合国,等于在实质上承认了对方的存在。不过,这在目前还只是一种暂时的措施,比如韩国在宪法上至今也没有放弃自己是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府的立场。韩国发行的朝鲜半岛地图毅然把整个半岛都标记为大韩民国,首都是首尔。相反,平壤发行的地图,整个半岛都标记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平壤,大韩民国根本就不存在。
南北朝鲜互相承认后,中国政府与韩国也建立了外交关系,事实上等于承认了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并存。但是即使如此,中国却依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强烈要求其他国家也要尊重这个原则。中国政府不承认台湾政府的合法地位,但提出了与香港相同的一国两制的提案。
当然现在的中国政府并没有采取正统论的立场,这种单纯的比较还需慎重。而且中国的和平统一,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心愿。不过,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中国是采取现实的态度,还是固执于自己的原则不放,直接关系到统一后的中国是成为一个拥有广大国土和多种文化并尊重地方自主性的国家,还是与旧时王朝一样,继续以一个保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出现,作为中国的近邻国家不能不对此表示特别的关心。
现在的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欧盟(EU)、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等历史上有着紧密关系的文化圈都逐渐开始走向联合。可是,日本、中国、朝鲜和韩国这三个世界上交流历史最长,至今仍然在使用汉字等许多方面保持着文化共通性的国家,却不能跨出合作的第一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多数人都把这归结于十九世纪以来的甲午战争、中日战争以及日本对台湾、朝鲜的殖民统治等一系列发生在三国间的不幸历史。但是,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我们想象得这么浅薄。这就是今天我们有必要用新的观点对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历史进行重新审视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