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原则上列举日文版单行本和单行本收录的论文,出土资料和发掘调查报告列举中文文献。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日文版《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

(1)陈寿著/今鹰真、井波律子、小南一郎译,《三国志》,筑摩书房《世界古典文学全集》第二十四卷(全三册),1977年—1989年。筑摩学艺文库,全八册,1992年—1993年。

◆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底本为中华书局标点本)的全译本。附加译者补注、解说、地图、年表、官职表、裴松之注引用书目。

(2)吉川忠夫训注,《后汉书》全10册及别册,岩波书店,2001年开始出版。

◆ 以清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为底本,由文本和训读、脚注(李贤注的训读和译者的解说)构成。不收司马彪《续汉书》“志”30卷。

(3)渡边义浩、冈本秀夫、池田雅典编,《全译后汉书》全18册及别册,汲古书院,2001年开始出版。

◆ 以南宋庆元四年(1198)黄善夫刊行《后汉书》(汲古书院《古典研究会丛书》)为底本,由本文、原注及其训读、今译和译者补注构成。

(4)罗贯中著/湖南文山译、落合清彦校订、葛饰戴斗插画,《绘本通俗三国志》,第三文明社,1982年。

◆ 江户时代天保7—12年刊《绘本通俗三国志》的活字新版。用新字、新假名表记。

(5)罗贯中著/小川环树、金田纯一郎译,《三国志》,全10册,岩波文库,1953年—1973年。改定版全八册,1988年。

◆ 以上海亚东图书馆版(清代毛宗岗本的句读本)罗贯中著小说《三国志演义》为底本,根据最古版弘治本(嘉靖本)补充一部分内容后,全译并附注。旧版有小川氏的有关《三国志演义》版本和内容的解说,修订版省略。

(6)罗贯中著/立间祥介译,《三国志演义》,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二十六、二十七卷,1968年。袖珍版全七册,1998年。

◆ 以中国作家出版社版《三国演义》(1955年,以毛宗岗为底本参照嘉靖本)为底本的全译。

(7)罗贯中著/井波律子译,《三国志演义》,全七册,筑摩文库,2002年。

◆ 以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三国演义》(1957年,毛宗岗本的句读版)为底本的全译。

(8)二阶堂善弘、中川谕译注《三国志平话》,光荣社,1999年。

◆ 《三国志演义》的前身元代《三国志平话》的全译。

 

有关《三国志》、《三国志演义》的解说、研究

(9)沈伯俊、谭良啸编著/立间祥介、岗崎由美、土屋文子编译《三国志演义大事典》,潮出版社,1996年。

◆ 中国的《三国演义词典》(巴蜀书社,1989年)的编译。《三国志演义》中的出场人物、主要事件、相关遗迹、戏曲等相关作品对照史实进行解说,并附有三国志外传、故事成语、相关地图、年表等。

(10)渡边精一,《三国志人物事典》,讲谈社,1989年。

◆ 概说《三国志演义》登场人物的事迹。

(11)小川环树,《中国小说史研究》,岩波书店,1968年。

◆ 岩波文库版《三国志》译者的论文集。收录有《〈三国演义〉展开后续》、《〈三国演义〉中的佛教和道教》,《〈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历史书》等先驱性研究成果。

(12)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的世界》,东方书店,1993年。

◆ 对《三国志演义》的成立、历史书与小说的相违、戏剧以及其他形式的作品、版本的种类等的概说。

(13)井波律子,《三国志演义》,岩波新书,1994年。

◆ 浅显易懂地解说了从历史书到小说的进化、小说的文学性、故事的结构、登场人物的魅力等。

(14)井波律子,《简本三国志》,筑摩书房,1989年。筑摩文库,1992年。

(15)井波律子,《三国志读解》,岩波seminar丛书,2004。

◆ 作者是《三国志》和《三国志演义》的译者,把三国时代的历史结合小说内容,进行了简明易懂的解说。

(15)是讲演记录。

(16)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汲古书院,1998年。

◆ 关于中国明清时代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实证研究。

(17)史林史郎、渡边义浩编,《三国志研究要览》,新人物往来社,1996年。

◆ 迄今为止有关三国时代的历史、思想宗教、文学以及《三国志演义》的研究概要与研究论文目录。

 

有关三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8)川胜义雄,《魏晋南北朝》,讲谈社《中国历史》第三卷,1974年。讲谈社学术文库,2003年。

◆ 六朝史研究权威著作的通史。

(19)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的研究》,岩波书店,1982年。

◆ 从贵族制度成立的观点出发考察后汉到六朝时代社会的名著。论述了后汉末期清流派文人的动向,他们与黄巾之乱之间的关系,曹操集团的构成情况,孙吴政权从开发领主制及其崩溃发展到江南贵族制等,给该领域的研究带来重大影响。

(20)狩野直祯,《后汉政治史的研究》,同朋舍出版《东洋史研究丛刊》,1993年。

◆ 概述了从光武帝到汉献帝为止后汉时代的政治史,并论及后汉末期巴蜀的动向等个别问题。

(21)东晋次,《后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5年。

◆在从来对中国古代共同体等的历史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后汉时代的乡里社会、贵戚政治、儒教官僚和党锢等问题。

(22)渡边义浩,《后汉国家的支配与儒教》,雄山阁出版,1995年。

◆从认为后汉的政治史是儒教主义统治的观点出发,对外戚、宦官、儒家官僚文人等各种势力的实际情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23)越智重明,《魏晋南朝的贵族制度》,研文出版,1982年。

◆论述从曹魏到西晋、东晋后的南朝社会中的贵族制度。

(24)渡边义浩,《三国政权的构造与名士》,汲古书院,2004年。

◆ 论述后汉以来的名士层的形成,详述蜀、吴、魏三国名士的实态。

(25)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同朋舍,1974年。

◆支撑从三国时代的魏到六朝时代的贵族制度的人才举荐法为九品官人法,本书对其进行了基础并详细地研究。

(26)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问题》,汲古书院,1998年。

◆ 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民族的对立及其融合,还论述了南方的山越民族问题。

 

有关三国时代的宗教问题

(27)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平乐寺书店,1964年

◆ 概述从后汉到六朝时代的宗教和社会关系,并论述后汉末期的道教和佛教及其交流。

(28)大渊忍尔,《初期的道教——道教史研究 其一》,创文社,1991年。

◆ 有关黄巾之乱、作为张陵汉中政权背景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教义、思想、组织及其与佛教的关系等的研究。

(29)前田繁树,《初期道教经典的形成》,汲古书院,2004年。

◆ 有关包括《太平经》、《老子化胡经》在内的初期道教经典的研究。

(30)冢本善隆,《中国佛教通史》,铃木学术财团,1968年。

◆ 佛教研究大家所著通史,第二、三、四章概述从后汉到三国、西晋初期的佛教发展。

(31)镰田茂雄,《中国佛教史》、《岩波全书》,1978年。

◆ 同样,第一部解说自后汉到三国时期佛教的传来和接受。

 

有关三国时代的学术与文化

(32)狩野直喜,《魏晋学术考》,筑摩书房,1968年。

◆ 作者为明治时代中国学方面的泰斗,此为作者授课记录。

(33)吉川幸次郎,《三国志实录——曹氏父子传》,筑摩书房,1962年。筑摩书房《吉川幸次郎全集》第七卷,1968年。

◆ 探索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一生,并论及其文学成果。

(34)伊藤正文译注,《曹植》,岩波书店《中国诗人选集》三,1958年。

◆ 三国时期代表性诗人曹植的作品注释。

(35)伊藤正文,《建安诗人及其传统》,创文社,2002年。

◆ 论述曹操和曹植以及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刘桢等人的作品。

(36)吉川幸次郎,《阮籍传·关于阮籍的咏怀诗》,筑摩书房《吉川幸次郎全集》第七卷,1968年。

◆ 竹林七贤代表诗人之一阮籍的评传以及对其代表作部分《咏怀诗》的讲评。

(37)松本幸男,《阮籍的生涯与咏怀诗》,木耳社,1977年。

◆ 论述包括阮籍以外的竹林七贤以及当时的名士。

(38)大上正美,《阮籍、嵇康的文学》,创文社,2000年。

◆ 除阮籍、嵇康以外,刘伶、山涛、钟会的作品也有论及。

(39)佐藤利行,《西晋文学研究——以陆机为中心》,白帝社,1995年。

◆ 以吴灭亡后,仕官西晋的陆机的作品为中心,论述南方和北方文学的差异及其文学集团的情况。

(40)左竹保子,《西晋文学论》,汲古书院,2002年。

◆ 有关皇甫谧、夏侯谌、张华、郭璞作品的研究。

(41)鲁迅著/今村与志雄译,《中国小说史略》,学习研究社,《鲁迅全集》第十一卷,1986年。

(42)鲁迅著/中岛长文译,《中国小说史略》全二册,平凡社,东洋文库,1997年。

◆ 中国近代代表性作家鲁迅所著有关中国小说史的古典名著的翻译。第五、六篇论述的是三国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43)川胜义雄、福永光司、村上嘉実、吉川忠夫等译,《中国古小说集》,筑摩书房《世界文学大系》七十一,1964年。

◆ 《世说新语》等三国六朝时代小说的翻译。

(44)森三树三郎译,《世说新语》,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九卷,1969年。

(45)目加田诚,《世说新语》上中下,明治书院《新释汉文大系》76—78,1975年—1978年。

◆ 魏晋六朝时代人物逸闻轶事集《世说新语》(宋、刘义庆编著)全译本。

(46)井波律子,《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中公新书,1983年。

◆ 以《世说新语》为素材,从游戏精神、比喻、反问的机智表现等观点分析其问答的修辞学,并论及其对鲁迅的影响。

(47)曾布川宽、冈田健编,《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三·三国南北朝》,小学馆,2002年。

◆ 对三国南北朝绘画、书法、工艺、佛教美术等多方面进行概述。插图多。

(48)《书道艺术》别卷第三《中国书道史》,中央公论社,1973年。

◆ 中田勇次郎的《三国·西晋·五胡十六国·东晋》参考出土资料,概述此时期书法的发展状况。

(49)中田勇次郎编,《中国书道全集2——魏·晋·南北朝》,平凡社,1986年。

◆ 同上,论述这个时期的书法发展状况。

(50)富谷至,《木简、竹简所表现的中国古代——书写的文化史》,岩波书店,2003年。

◆ 利用最新出土资料,详述纸普及以前的主要书写材料木简、竹简的形态及其实际用途等,最后论述了从简牍到纸的转变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探讨了书籍文化的变迁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有关邪马台国与魏的关系

(51)佐伯有清编,《邪马台国基本论文集》全三册,创元社,1981年—1982年。

◆ 收集了有关邪马台国的主要论文。

(52)冈本健一,《邪马台国论争》,讲谈社,1995年。

◆ 介绍和解说围绕邪马台国诸问题的论争。

(53)大庭脩,《亲魏倭王》(增补版),学生社,2001年。

◆ 作者站在法制史专家的立场上,详细探讨了卑弥呼及其使节从魏得到的“亲魏倭王”等称号的意义以及魏给倭国的辞令的内容,并论及当时的国际关系。

(54)冈田英弘,《倭国的时代》,文艺春秋,1976年。

(55)冈田英弘,《倭国——在东亚世界之中》,中公新书,1977年。

◆ 作者对东亚历史,特别是满洲、蒙古族的历史造诣颇高,从自己对三国时代的国际关系与三国之间的国内政治情况的独特见解出发,考察其与倭的关系。

(56)佐伯有清,《读解魏志倭人传》上下,吉川弘文馆,2000年。

◆ 在迄今为止对各个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按《魏志·倭人传》记载的顺序,对其进行浅显易懂的解说。

(57)近藤乔一,《三脚缘神兽镜》,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

(58)冈村秀典,《三脚缘神兽镜的时代》,吉川弘文馆,1999年。

◆ 上记两书都是从考古学者的立场出发,参考迄今为止的研究历史以及最新发掘成果,探讨三角缘神兽镜的诸问题。两者皆主张魏镜说,但是对于其他说法和观点也详细介绍。

 

有关出土资料、发掘调查

(59)《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文物》,1986年第三期。

(60)《复苏的三国志的世界——吴国名将朱然之墓大发现》,东方书店《人民中国》(日语版),1986年12月号。

(61)《亳县曹操宗族墓葬》,文物出版社《文物》,1978年第八期。

(62)《读曹操宗族墓碑刻辞》,同上。

(63)《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科学出版社《考古》,1973年第四期。

(64)《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科学出版社《考古》,1990年第七期。

(65)《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上下,文物出版社,1999年。

(66)《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上中下,文物出版社,2003年。

(67)信立祥著,《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

◆ 该书第八章详述刻有后汉时代佛教、道教人物像的孔望山摩崖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