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略传

刘渊(?—310)

五胡十六国汉(前赵)的开国皇帝。308—310年在位。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字元海。生于匈奴单于家族,作为匈奴贵族的子弟自幼学习儒学,武艺也很出众。魏末被送到洛阳的晋王门下作人质。西晋时成为匈奴五部的统领,因为具有包容力,得到了部族人的极度信任。西晋发生内乱时,刘氏一族为了摆脱自东汉以来隶属于汉族王朝的局面,谋求匈奴独立,拥立刘渊为大单于。刘渊建立政权(304)时,除了匈奴的官制以外,还兼用中国式的官制,称汉王。因为自己姓刘,便自封为汉朝的接班人。另外,他还对抗当时胡族不能当皇帝的普遍观念,于308年即皇帝位,派王弥等人进攻洛阳,未果而病殁。

 

石勒(274—333)

五胡十六国后赵的开国皇帝,330—333年在位。

出生于山西上党地区匈奴羌渠部的羯族部落的小族长家中,从少年时起便在族人中很有威望。然而,当时的羯族受汉人蔑视,经济也很穷困,石勒也饱受饥寒之苦,最终在二十岁的时候落入奴隶贩子手中,被卖给山东的地主。在八王之乱时,辗转效力于各军阀帐下,后投奔刘渊(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以据说来自中亚的石姓为姓。石勒采取了谋臣张宾的计策,在河北一带发展势力,不久灭掉据于长安的前赵,将华北全境控制在自己手中。330年,以襄国为首都,即皇帝位。石勒尊重学问,虽然没有虐待汉族,却对蔑视胡族的行为报以严惩。相传他品评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嘲笑曹操、司马懿,说“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刘裕(353—422)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庙号武帝,420—422年在位。

江苏彭城人。自幼家贫,年轻时是个无业游民,据史书记载,他赌博的欠债甚至要当时的名族王谧代为偿还。信奉天师道的孙恩发动叛乱时,刘裕追随刘牢之进行讨伐,立下了大功。402年,建康的司马元显与据于长江中游的桓玄之间发生对抗,因刘牢之归降桓玄,刘裕便率北府的士兵追随桓温。然而,刘牢之后来被迫自杀,桓玄灭了东晋,建立楚国,刘裕于是发起义兵,与刘毅等人一同讨伐桓玄,掌握了江南的霸权。随后向山东出兵,灭掉鲜卑慕容部的南燕,并转战胡族控制下的洛阳、长安,灭掉羌族建立的后秦政权。刘裕以这些功绩为基础,于420年接受东晋恭帝的禅让,建立宋朝。另外,还推行桓温所实施的土断政策,抑制豪族,努力革除东晋末年的弊害。

 

拓跋珪(371—409)

北魏开国皇帝。386—409年在位。也常被称作道武帝(谥号)。

在前秦苻坚的攻击导致其祖父拓跋什翼犍死去后,拓跋部族联盟国家瓦解。拓跋珪在母家贺兰部的支持下,以重建联盟国家为目的,于386年即代王位。此后大约十年间,致力于在长城地带的称霸,随后南进,攻击后燕,并于397年攻陷其首都中山。第二年在平城称帝,改国号“代”为“魏”。就这样,控制着山西、河北地区的北魏,开始扩张成为中原王朝。拓跋珪重用崔宏(字玄伯)等出身汉人名族的人才,致力于建立国家体制。另外,果断实施部族解散政策,将族长对部民的控制权收归中央,将各部人民集中迁到平城一带,努力从原来的五胡诸国一跃升级为中央集权国家。然而,这种激进的政策引起了原来部民们的反感,使政治局势一时动荡不安,拓跋珪被其子清河王绍弑杀。

 

孝文帝(467—499)

北魏第六代皇帝。471—499年在位。

名拓跋(元)宏,献文帝长子,于471年接受其父让位而登基。然而,当时是冯太后专制,孝文帝亲政始于490年冯太后死后。他在位时正值中国再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时期,孝文帝致力于将民族对立现象较为显著的北魏国家进一步提升为普遍性国家。为此,他效仿南朝,导入了贵族制原则,对北魏的国家制度进行重大调整,在官制、祭祀等各个层面果断推行改革,并于493—494年实施了可称为这一系列改革的象征的洛阳迁都(假装进行南伐)。通过这次迁都,孝文帝命令此前住在平城的鲜卑迁居到洛阳,同时禁止在朝廷上穿胡服、讲胡语。另外也一并推行将胡姓改为汉姓的改革,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496年又实行姓族分定,根据汉族式的贵族制原理对北魏的统治核心阶层鲜卑进行了重组。

 

萧衍(464—549)

南朝梁的开国皇帝,502—549年在位,也常被称为武帝(庙号)。

父萧顺之为南齐建国者萧道成的族弟,创业功臣。萧衍文武全才,名列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府邸交游的“八友”之一。南齐末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到襄阳(湖北省)赴任,以此为根据地,培养势力。当时东昏侯的暴政无以复加,甚至其兄萧懿也被杀害。于是萧衍联合部下以及襄阳地区的豪族、土豪,谴责东昏侯的暴行,起兵东下,攻陷建康,于502年建立梁王朝。武帝在位期间长达五十年,以六世纪二十年代为界,分为任用沈约等人为宰相励、精图治的前期和宠信朱异等寒人、沉迷于佛教的后期。武帝在前期实施宽政,致力于恢复疲敝的民生,寻求贵族阶层的自我革新,推行官制改革,力图重组贵族制。到了后期,武帝则大兴土木,建造许多寺院,举办大法会,还数次舍身佛寺,显示对佛教的尊崇,给王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陈霸先(503—559)

南朝最后王朝陈的开国皇帝。557—559年在位。

浙江吴兴人。起初是乡的里司,建康油库吏。后来为平定岭南的叛乱,追随梁朝的萧暎出征,立下功劳。侯景进攻建康时,于550年率军三万北上,与王僧辩结盟,成功讨伐了侯景。然而,北齐强迫王僧辩立萧渊明为帝,王僧辩迫于当时的局势而不得不听从,陈霸先遂杀掉王僧辩,立晋安王为敬帝。北齐趁机来袭,陈霸先大破北军,不久废掉敬帝,登上帝位,以陈为国号(557)。陈王朝被北朝的攻势所压制,其控制领域是南朝各王朝中最小的。不过,此前南朝各王朝都由北来的军人建立,陈朝则有所不同,是江南本土人士所建立的政权。另外,陈霸先的霸业基础是从岭南挥师北上时率领的军事力量,这一点值得注意。

 

宇文泰(505—556)

作为西魏宰相,奠定北周基础的人物。

据说先祖是匈奴人,统率着辽西的鲜卑各部落。四世纪中叶被慕容部灭掉后,到燕国做官。燕被北魏灭掉后,宇文氏根据北魏的政策迁移到武川镇(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部),代代担任北边的守备,是当地的名门。北镇之乱爆发时,宇文泰随同父兄一起迁居中国内地,投奔葛荣、尔朱荣,并追随贺拔岳平定了关中的叛乱。主帅贺拔岳被杀后,宇文泰被诸将推举为首领,在长安迎奉北魏孝武帝,成为西魏事实上的统治者。国军的将帅中大多是武川镇同乡,因此其地位得到巩固,成为独揽军政大权的最高权威。最初西魏国力不如东魏,宇文泰便致力于提升国力,以汉人官僚苏绰为谋士,成功进行内政革新。其施政理念继承了孝文帝改革中尊重《周礼》的路线,归于朴素主义。

 

宇文邕(543—578)

北周的第三代皇帝。560—578年在位。

北周实质上的建国者宇文泰的第四子。自幼孝敬聪明,宇文泰曾点评道:“成吾志者,此儿也。”孝闵帝(宇文觉)建立北周后,宇文邕被封为大将军,明帝(宇文毓)时官至大司空,参与大政。他按明帝遗诏继承帝位,杀掉了专横之极的宇文护,开始亲政(572)。573年发兵讨伐北齐,两年后成功灭掉多年的夙敌北齐。他废除了北齐末年的苛政,录用旧齐遗民,国力大振。然而,在讨伐北方突厥的归途中,得病突然去世。有人认为,如果再给宇文邕多些时日,中国再统一的大业就会在北周武帝在位时期实现,而不必等到隋朝了。宇文邕也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灭佛皇帝(三武一宗法难),他禁止佛教、道教,毁灭经像,勒令僧侣和道士还俗。

 

王羲之(307?—365?)

东晋时期书法家,山东琅邪人。

也被称为王右军(官名)。东晋元勋王导之侄。王羲之早年丧父,在叔父王导、王仪的护佑下长大。后来身为贵族社会的宠儿出任仕途,历任参军、长史、刺史。经王导屡次力邀到中央做官,曾短期就任护军将军,无奈不习惯中央的风气,于351年以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之职到会稽郡治下的山阴县赴任。在任四年间,他结交当地的豪族如谢安等名士,其中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日在名胜兰亭举行的曲水流觞兰亭宴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当时来宾所创作的诗词汇编成卷,王羲之为卷首所书写的序文手稿便是著名的《兰亭序》。一般认为如今王羲之的真迹已全部失传了,而日本收有临其真迹的《丧乱帖》和《孔侍中帖》,从中可以想象其书法的风采。

 

顾恺之(344—408?)

东晋时期的画家。

与南朝宋的陆探微、梁的张僧繇并称为六朝的三大家。字长康,生于江苏无锡,是名族吴郡顾氏的旁支。顾恺之毕生的大半时间都辗转于长江中游地区为中心的军阀首领之间,出任他们的幕僚。起初作为桓温的参军获得宠遇,桓温去世后没有投奔什么人,因此其传记资料中三十岁到四十多岁近二十年间的情况是一片空白。太元十七年(392)前后成为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参军,同时其天真烂漫、极具幽默的个性亦深受江州刺史桓玄的喜爱,有若干趣事流传下来。405年,回到建康,被封为散骑常侍。408年为复兴晋室的刘裕书写牙旗(即大将军的旗帜)祭文,此后便再无消息。顾恺之绘画的才能在肖像画上展露无遗,继承了晋初以来对其对象进行精神性描绘的传统,用流畅华美的线条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周遭氛围。

 

鸠摩罗什(350—409)

五胡十六国后期的西域僧人,龟兹人。

相传其父生在印度宰相之家,逃亡到龟兹后与国王的妹妹结婚,生下鸠摩罗什。他跟随笃信佛教的母亲外出留学长达二十五年,在克什米尔修习小乘佛教,随后又到喀什研习大乘空义之学。他晚年时作为龙树菩萨中观论的布道者,根源即在此。随后,他接受384年征服龟兹的前秦武将吕光的保护。其间由于他通晓中国国情,401年被迎接到后秦首都长安。国王姚兴将佛典的翻译作为国家事业大力推进,让鸠摩罗什在八年的时间里完成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的译经。此时翻译出来的法华经、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等对后来的东亚佛教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是早期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贡献者。

 

寇谦之(365—448)

北魏太武帝时期的道士,将道教与北魏政权结合,将道教提高到国家宗教的地位。

字辅真。寇氏为上谷的豪族,后来迁居关中,在前秦、北魏朝中为官。其兄寇讃为北魏的州刺史。寇谦之年轻时便守志天师道,入嵩山修行。不久太上老君显身,授予天师之位,令其对原来的道教进行革新。随后又有自称太上老君玄孙的牧土宫主授予他道书,命令他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宣扬道教。寇谦之凭着这样的宗教体验,接近北魏朝廷,经由太武帝的宠臣崔浩的介绍,得到了皇帝的尊崇。在首都平城东南兴建天师道场,又营建高大的静轮宫,修筑道坛。太武帝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并在太平真君三年(442)登道坛接受符箓。以后诸帝即位时,都以这一仪式为惯例。寇谦之亦兼任太武帝的政治顾问。对道教的尊崇引发了废佛,但寇谦之本人并不赞成彻底的废佛行为。

 

颜之推(531—590?)

中国六朝末年的代表学者、文人。

字介,山东琅邪人。颜氏家族是在东晋朝中为官的南迁贵族,《周礼》、《左氏传》之学世代相传。其父为梁的湘东王萧绎幕僚,学问和草隶书法受世人称赞。颜之推也因学问、文章而闻名,成为萧绎的左常侍、参军。侯景之乱爆发之后,便过上流浪的生活。江陵陷落后被俘虏到关中。后来因厌恶北周的专制统治,偕同妻子趁黄河水势涨高之时,乘坐小船偷渡到北齐。虽然在北齐受到重用,担任黄门侍郎等要职,然而北齐胡汉对立严重,也说不上是安居之地。随后北齐被自己过去选择逃走的北周所灭,又遭遇不幸。后来又见证了北周改朝换代为隋。颜之推坎坷多舛的一生中的见闻和体验,在《颜氏家训》中随处可见。他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