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五章
武后与唐代的女性
不稳定的皇后及皇太子地位:武后出现的背景
武后的经历与权力宝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武后在唐代前半时期登上政治舞台,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那么,她是怎样攀上权力高峰,坐上皇帝宝座的呢?在本书的第二章中,我们虽然曾就她在政治方面的行为以及政绩进行了介绍,可是并没有更多地把她作为一个女性来观察。本章在展开考察唐代女性问题之前,首先从她的经历入手观察一下其人其事。
武后名曌,父亲武士彟、母亲杨氏。作为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生于唐武德六年(623)前后(关于她的出生年月有各种说法,本书采用此说)。当时正值国内的动乱渐趋平定,唐朝迈向统一的时期。武后的外祖父曾是隋朝的大臣,母系一族乃是与隋室有亲缘关系的名门之后。相对于母系来说,武后的父系一族则世世代代都是山西太原管辖的文水县的农民。因此,本来武氏和杨氏的联姻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其之所以能够得以实现,则是因为刚好碰上了隋唐换代之际的缘故。
武后的父亲武士彟因经营木材生意而发财,凭借财力他得以接近了太原留守李渊,并按照无名百姓谋求当官的常套做法,成功地得到了一个府兵制的下级军官“鹰扬府队正”的职务。其后加入了李渊的太原起兵,进入长安以后一跃成为唐朝创建的功臣之一。另一方面,杨氏既失去了隋朝这一后盾,而且从年龄上看,她也已经错过了最佳婚期,而此时武士彟又恰好丧偶,于是才促成了二人的婚姻。武后继承了母亲杨氏的美貌,从父亲武士彟那里则承袭了农民的强韧。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虚岁十四岁的武曌被召入宫中,成为一名嫔妃,名曰“才人”(五品)。这一年,被誉为贤后的长孙皇后去世,朝廷决定从高官良家子女中选拔一些年轻美貌的女子填充后宫,武后就是其中一人。十四岁大致是当时平均的结婚年龄。
从那以后直至太宗去世为止的十三年间,武后一直在太宗的后宫默默地生活,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当时后宫里有很多嫔妃,年龄小而且地位低的武曌还没有机会进入太宗的视野。从而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她将在女人最盛期的二十七岁时成为寡妇,前面等待着她的将是无声无息地度过一生的命运。然而她不甘心就这样结束,决心挑战命运,寻找新的可能性。于是,她开始接近比她小五岁的皇太子李治,并且成功地建立起了男女关系,然后在李治成为高宗皇帝以后,再靠高宗的提携而重新登场。
72 龙门奉先寺主佛 本尊卢舍那佛高17米。上元二年(675)武后发愿并拿出私房钱建造。据说是按照武后的长相雕刻的。这尊大佛也是日本东大寺大佛的原型
可是,此举实际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赌博。因其属于“不德”,即违反了“一女不事二夫”的儒教道德。而且在太宗还在世的时候,武后与李治就搭上了关系,这更是非常严重的不义行为。后来武后还受到“牝鸡司晨”的诽谤。然而,武后经受住了世间甚嚣之上的种种非难。结果她不仅进入了高宗的后宫,成为皇后,最终还成为女皇。这一前所未闻之事之所以能成为现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武后是一位不服输的铁腕女人,倘若当时的整个时代充斥着坚决排斥她的气氛的话,即使她本人再能干再厉害也是无济于事的。
唐朝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即具有最终容忍武后这种人物存在下去的客观环境。在形成这种环境的要素之中,就包括贯穿于唐朝始终的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气。在北方游牧民族中随处可见的女性的泼辣勇猛等都被带到了唐朝,最后并通过武后集中体现了出来。
与上述并行,我们也不能忘记唐朝还是一个贵族化的时代,即较之儒教的伦理观而言,文学的教养更受重视,因而唐代也是一个来自思想上的束缚相对较弱的时代。这个时代提供了女性们可以自由活动的环境,武后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环境和条件,才成功地登上了权力的高峰。
唐代的皇后与后宫
武后以“昭仪”(二品)的身份再次登上了高宗的后宫这一舞台。在其后直至到达顶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关口就是如何得到皇后的位置。高宗当时已经有王皇后,王氏当皇后乃是高宗的父亲太宗的决定,而且有重臣长孙无忌作为后盾。王氏虽然不能生孩子,然而有了太宗的首肯,皇后的地位当然也得到了保证。未来的蓝图是,皇太子由高宗和其他女性之间出生的皇子来充任,王氏作为皇后坐镇其后。然而,武后拉拢高宗对此加以挑战,并强行达到了目的。由此看来,皇后的地位并非坚如磐石。
鉴于上述,在此让我们稍微涉及一下唐代的后宫制度。后宫以皇后为顶点,皇后之下排列的是嫔妃的系列。一般将此称为内官、内命妇或者内职。此外后宫里还有伺候皇后以及嫔妃们的女性,其人数也是相当的庞大。按照玄宗时的记录,与后宫有关的女性竟然高达四万人之多,这一数字并非夸张。因而,为了管理这些后宫女性,就像外朝的官僚机构一样,对内也建立了一套组织系统,配备了叫做宫人或者宫女的后宫行政官吏。
后宫的体制在唐代前半期和后半期有所不同,有很多地方不清楚。若以唐代前半期为基准,则如右表所示。
73 后宫机构图
根据这个后宫机构图,嫔妃121人,宫官的职位超过200人。皇后作为后宫的代表,理所当然地统辖整个后宫人员,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完全如此。揣摩皇帝意思的宦官的身影无处不在,嫔妃们也直接和皇帝有联系。此外,赋予皇后的处罚权限也不足以震慑整个后宫。
这样的后宫体制遂成为武后出人头地的一个原因。可是,当武后当上了皇后以后,就一转开始强化皇后的地位。能够牢牢地拴住反复无常的皇帝的心并保持其宠爱,决非一件易事。于是武后便充分发挥其与生俱来的不服输的劲头,通过垂帘听政来操纵高宗,牢固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通过这些武后最终迈向了女皇宝座。
通常后宫中有数千名女性生活起居。皇后和嫔妃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宫官的人数也很有限。人数最庞大的是众多的侍女们,她们在皇帝以及皇后、嫔妃们的身边,负责服侍其日常起居。在侍女之下还有很多奴隶(官婢)。
除了奴婢之外,进宫的女性们或选自高官及良家的子女,或从民间选拔的容姿美丽的女性。进宫以后,她们除了一年一度可以与家人见面以外,通常不能自由与外部接触。皇帝换代之际有时会解放宫人,但那些都是基于温情善心的举措,并没有制度化。进入后宫的女性为了可能会有机会接触皇帝的一线希望,或者是为了让自己的一生能在某种安逸的状态中度过,作为交换,她们必须抛弃在外界生活的自由以及普通的家庭生活。
皇后之位的长期空缺
迄今为止,下述事实似乎不太为人们所注目。即在唐朝大约三百年期间,皇后正式在位的年数仅仅只有七十二年,其余时间皇后都不在位。也就是说,有唐一代四分之三以上的时期都没有皇后。而且,观察一下皇后在位的七十二年间的情况,武后一人就有二十三年多,占全体的三分之一,其他的皇后加起来只占全体的一半以下。这一事实说明,皇后在位时间长对于武后夺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进入唐代的后半期以后,几乎没有设置过正规的皇后。其中像宪宗的郭妃这样的妃子,其父是重臣郭子仪,其母是代宗的长女。除了这样显赫的家世门第以外,郭妃还为宪宗生了皇子(即其后的穆宗),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郭妃都具备当皇后的资格,而且周围的呼声也很高。尽管如此,宪宗却一直没有同意立郭妃为皇后。
74 唐代正规皇后在位年数一览表
看起来,在唐朝,人们对于皇后之位的空缺似乎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不合适的地方。尤其是到了唐代后半期,这一状况几乎成为一种常态,皇帝也没有积极地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如果一旦成为皇后,就意味着有了置喙政治、掌握实权的机会。武后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只要皇后和后宫制度不具备阻止皇后参政的结构和机制,皇帝或执政当局的不设置皇后的想法就不足为奇。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在这一时期,或许是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的原因,从整体上来看,唐代的家族关系比较松散,因而朝野上下有关应设置皇后的呼声也不太高。
总而言之,唐朝并没有从制度上确立皇后的地位。皇后坐上这一位置之后,在急速地缩短了自己与政治的距离的同时,又经常为可能失去这个位子而恐惧。这一事实可以说就是这种状态的表现。本来皇后应该与皇帝同时在位,成为天下万民的父母。然而在唐代,即使没有皇后在位,却也并没有引起朝野的什么异议,到了唐代后半时期以后更是成为理所当然之事。这些情况也都说明了这一点。要言之,唐代的皇后未能树立起稳定的权威,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后宫体制的不完备。而皇后和后宫体制的松弛又是与整个唐代体制的不严密或者说松弛不无关联。
无论任何时代,后宫的问题都十分微妙和敏感。近乎理想的状态是:在以皇后为中心的强有力的等级制度制约之下,形成一个稳定的后宫。然而在所有女人都环绕着一个男人的这种封闭的空间里,随着皇帝的好恶、心思的变化或是男孩子的出生,激烈的嫉妒和憎恶在女人们之间反复出现。可以说,有唐一代伴随着个性强悍的女性出现,使得隐藏在后宫中的各种问题更加明显而已。
不稳定的皇太子地位
除了上述后宫的状况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唐代皇后的最终结局似乎都不太妙。原因究竟何在呢?有唐一代,善终即死于病榻之上的皇后仅有长孙皇后一个人。武后最终也是被赶下皇位软禁而死。接下来的中宗的韦后,因自己想当皇帝而被杀。其后,无论是曾帮助玄宗扳倒太平公主的王皇后,还是在安史之乱的混乱时期常常帮助肃宗的张皇后,最后的结局都不好,或是被废或是被处死。看到这些现象,一个问题自然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皇子(皇太子)的问题。
前面曾经谈到,从隋到唐,一直未能确立起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隋朝有隋炀帝,进入唐朝以后以太宗为首,高宗、玄宗等人都是在皇太子已经有人的情况下,排除了已有的皇太子,自己成为皇太子进而成为皇帝的显例。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兄弟的太宗为了不让后继者重蹈自己的覆辙,早早地将长子立为皇太子,但最后却是自己推翻了自己的决定。观察一下这一时期的各个皇帝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沿着长子—皇太子—皇帝这条道路走过来的几乎没有一个人。
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任何一位皇子都有机会成为皇太子。反过来也就是说,即便当了皇太子,在真正即位成为皇帝之前,绝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其结果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作为皇后来说,有儿子的人就要千方百计地设法使儿子成为皇太子;倘若没有儿子,遂乞灵于送子等等各种咒术。当儿子成为皇太子以后,则要全力以赴地捍卫其地位。就在这一过程中,各种问题随之而生,或者失败下台或者成功。在这样一种如履薄冰的紧张状况下,任何一位皇后都不堪忍受重负。
贯彻皇后(正夫人)所生的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原则,只要不出现特别大的丑闻就按部就班地顺利交接皇位。这样一来,即使围绕后继问题有争议,也会被压制下去,皇后也可以有威严地君临于后宫之上。然而唐代既没有这一方面的制度,有关这一方面的道德观也没有深入人心。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发生了被称之为“武韦之祸”的政治事件,也才出现了韦后在杀害丈夫中宗以后,将女儿安乐公主立为与皇太子同等地位的皇太女,从而导致推出了女性世袭制这种空前绝后计划的政治局面。
昂首阔步的女性:家庭与社会中的日常光景
女性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从一幅画开始说起。这就是开元天宝时期的画家张萱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省博物馆藏。高52厘米,横长148厘米。)现存作品虽然是北宋时代的摹本,然而准确地再现了原画的风貌,无论是妙趣横生的构图还是人物和马匹的描绘、纤细的色彩以及流畅的笔法等等,都受到了来自于美术史方面的高度评价。另一方面,这一幅画对于从一个侧面窥视盛唐时期的气氛,尤其是在形象地了解当时的女性风姿方面也是值得十分注意的一幅作品。
虢国夫人是杨贵妃三个姐姐中的一人,也是不亚于杨贵妃的一位美人。这幅画的题材或是反映虢国夫人应玄宗之召出仕的情景,或是一家游山玩水出行的情景。如果说画中描绘的是春天游山玩水的话,不禁令人联想起他们在三月三日的上巳节,穿戴着华丽的衣饰前往曲江池游玩的情景。在画面上的八匹马中,从马鞍的装饰尤其是马鬃毛修剪为三缕的状况等来看,骑着最前面的马的人应该地位最高,其次是在后面的驮着孩子的马。
75 加彩骑马女子泥俑(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唐代贵妇骑马出行的样子。从武后时期开始,这种带着裙边(帽子下面下垂的绢)的帽子(帷帽)流行一时
如果再进一步发挥一下想象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说:走在最前面的人当是这一场景的主人公,即男装打扮的虢国夫人,后面间隔了一个人的男性应该是她的丈夫裴氏,最后面被乳母抱着的则是他们的孩子。后来,安禄山的军队打进长安,玄宗一行仓皇出逃至马嵬,在杨贵妃被杀时,与虢国夫人同死的裴徽或许就是这个孩子。孩子前边的两个女性是侍女,两个年轻人或是宦官,最后边的男性是侍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女性形象。首先是骑马的风气,女性们非常自然地骑在马上,熟练地驾驭着高头大马。唐代司空见惯的这一现象,在其他时代则完全看不见。而且,当时不管是骑马还是骑骆驼,女性们经常戴上一顶带着下垂裙边帽子,叫做“帷帽”。虽说这种帽子原来是从为了防止风沙遮脸的“幂篱”(围巾)演变而来,但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却是脸上没有任何遮挡,昂首阔步地走在大街上的唐代女性。这种景象也是其他时代所没有的。
另外,关于女性们的体型,正如武后和杨贵妃那样,唐代女性崇尚丰满,从这幅画里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一斑。关于头发和发型,只要是中等阶层以上的女性或者是她们周围的女性都是留着长发,然后在头顶上高高地盘起一个发髻。这种高发髻也是唐代的特色之一,在上述绘画中也可以得到印证。而看起来像是侍女的人物发型则有所不同,其发髻前端略微向横向弯曲。
据说虢国夫人对自己与生俱来的美貌十分自信,她不喜欢当时一般流行的化妆方法,甚至去见玄宗时也只是淡淡地描一下眉而已。由此事可推知当时的化妆非常奢华。唐代一般的化妆盛行浓妆艳抹,即在白粉上面涂上红脸蛋和口红,并且鲜明地描上各种形状的粗眉毛。不仅如此,还在额头上涂上黄粉,将此称作“额黄”,并在其上面贴上叫做“花钿”或“花子”的花纹金箔。另外还在眼角到面颊处贴上斑点或月牙形状的图案,叫做“妆靥”(靥子)。
我们将画中走在最前面的人看成是女扮男装的人物,一些读者或许对这种说法感到有些异议。实际上,穿戴胡服的这种打扮在当时的宫廷以及上流社会中非常流行,并非虢国夫人一个人的特别嗜好。
说点儿题外话,在唐代的娱乐中,盛行骑马击毬的游戏(打毬),虽然其主要参与者大都是男性,然而实际上在女性中也非常盛行这一游戏。女性们在打毬时都是穿着男装。我们很容易想象出下述这样一个场面:英姿飒爽的女性们骑马纵横驰骋,激烈拼抢,不断发出娇嫩的喊声,而四周围观的男性们则不断对她们发出叫好之声。
76 树下美人绢画(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唐代女性化妆盛行在额头上贴上叫做“花钿”的金箔,并在两颊和嘴唇的两侧描绘红色,施以“妆靥”
“额黄”、“花钿”、“妆靥”这些化妆手法恐怕都是来自于西域。“幂篱”以及“帷帽”也都是从西域乃至北方传来,胡服和打毬也是如此。到了唐代后期还流行另外一种化妆法,即嘴唇涂上叫做“乌膏”的黑色口红,将脸颊涂成红茶色,眉毛描成细细的八字形,头发蓬乱。据说这是受到了吐蕃的影响。与唐代前半期朝气蓬勃的化妆方法相比,后期的化妆法令人感到不健康。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正在走下坡路的唐代后期的一个投影。
不管怎么说,可以说这些时尚都是当时的女性们自强自立的成果。而且,这些都并非中国的固有传统,而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在这里我们看到,决心改变自己命运和地位的女性们又遇上了外来的文化,二者交相辉映。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在看到唐代的开放性的同时,还了解到了超越时代的不变的女性生态。
女性们的感情生活
按照唐律的规定,与妻子离婚有七个条件即“七出”:“无子”(不生孩子)、“淫泆”(淫乱)、“不事舅姑”(不服侍丈夫的父母)、“口舌”(爱说话,多嘴多舌)、“盗窃”、“妒忌”、“恶疾”(有病)等七条。这些条件其实就是用法令的形式表现礼教典籍里常见的内容而已。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义绝”即妻子对丈夫家族(也包括丈夫对妻子家族)的暴力以及诽谤等,也作为正式的离婚的条件。
在上述条件之中,“无子”、“淫泆”、“盗窃”等与离婚联系起来可以理解,但是把“口舌”和“妒忌”也作为条件则很有意思。以前听说过不少有关中国女性擅长说辞以及嫉妒心强的传闻,关于这一方面的情况,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证实。过去儒教主要以忠孝仁义等道德的力量来抑制这一方面的表现,而到了儒教的影响相对较弱的隋唐时代,则只有动用“律”这样一种正规的形式了。说到这里,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了一批与男子平等对话、率直地表达感情的女性们的形象。这种状况发展到极端,在“妒忌”方面则形成了一些悍妻和妒妇,或是惧内等故事。
稍微举一两个这方面的例子。说起隋代的妒妇,最有名的是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她绝不允许有任何其他的女人接近隋文帝。同样,武后成为皇后以后,也不让自己以外的任何女人进入高宗的视野。隋文帝和唐高宗彻头彻尾地成为惧内的代名词。此外,当时还发生了下述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