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长安的位置问题时,还有一点不能忘记。即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世界接触时,位于西北部的长安乃是最合适的地方。自从公元前二世纪后半汉武帝开拓丝绸之路以来,丝绸之路一直作为连接东西方、进行物资和文化交流以及了解对方信息的大动脉而备受重视。到了隋唐时代也是同样,两王朝即使付出多大代价也不肯放松对于西域的经营。长安也因此而奠定了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地位。尽管如此,唐朝进入后半期以后,随着物资流动以及频繁的人物往来,经济中心开始转移到了经济发达地区,诸如东方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下游,以及连接二者的大运河沿岸各个城市。在此期间,大食(阿拉伯)等的商人们也乘船从海上来到了广州、扬州等许多城市从事贸易,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被其取而代之。于是,长安的地位遂逐步下降,最后随着唐朝的灭亡而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洛阳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因而,唐朝的灭亡也是宣告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重心自西向东的大移动的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

唐代城市的结构与特色——以长安为中心

正如前文已经谈到的那样,长安城始于隋初宇文恺设计的隋都大兴城。其整体形状呈东西狭长的长方形,南北长8651.7米,东西长9721米。四周被用黄土夯筑起来的城墙包围起来,城墙之外环绕着护城河。城墙的周长大致和东京的山手线[1]的长度相当,城内的面积约是位于日本京都盆地的平安京[2]的3.5倍。由此已足以想见长安城的规模是如何之大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关于城墙的状况,一般推测其宽度约9米到12米,高度约5米左右。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西安城墙的高度超过10米,用坚固的砖石建造而成,而且拥有高大雄伟的城门楼。若将隋唐长安城与现在所能见到的西安城墙相比较的话,显然要逊色不少。从当时城墙的构造和长度来看,如果敌人来攻城的话,要长期坚守恐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唐代的李渊(高祖)之所以能兵不血刃地进入长安城,另外玄宗在听到安禄山破潼关的消息以后,立即慌慌张张地逃出了长安,恐怕都是因为这一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看长安城里边的情况吧。城内最北边是宫城,这是皇帝居住和执政的空间。宫城之南是皇城,其中集中了大量的官厅衙署。居民则生活在皇城南边被称为“坊”的区划之中。如果用城郭的术语来表现的话,宫城和皇城是“城”(内城),而将“城”围起来的整个长安城则相当于“郭”(外郭,外城)。将皇帝(天子)的所在地置于城的最北边的传统就始于这一时期。

粗略看上去,这种做法乃是古典理念中的“圣人(天子)南面听天下”的一个具体体现,然而实际上在《周礼》等文献中,宫城(内城)则是位于王城的中心。所以,我们在重视其与古代典籍的关系之前,首先有必要考虑到长安城与之前的其他都城的关联,诸如北魏的洛阳城以及东魏、北齐的邺城(位于今河北省),这些都城都是将内城即宫殿区设置在北边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