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辽西的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属于二里头文化期并行的夏家店下层时期。虽然墓地的位置安排和随葬品显示出群体内明确的阶层关系,但如果仅限于青铜器来看的话,并未反映出阶层构造的差别。铜制的耳环和指环多随葬于女性被葬者,反映着性别的差别,却难以将其看作威信物。所以说在长城地带这些青铜器的生产以及青铜器本身虽然共有着文化信息,但即使进行着同样的青铜器生产,这些青铜器也绝不是作为威信物来使用的。

相对于长城地带,黄河中游显示出不同的动向。黄河中游地区至新石器时代后期虽然只发现了青铜片,但是到了二里头文化期,除了刀子和锥等工具以及铃等乐器以外,在二里头文化三期以后还发现了戈、镞等武器,并且开始生产斝、爵等青铜礼器。尤其是用普通的双范不能制作的青铜礼器,更显示出技术的进步,这是在长城地带未曾有过的技术。

并且这些以青铜礼器为中心的青铜器仅埋葬于阶层上位者的墓葬之中。这说明青铜器随葬对应着阶层构造的规范,已成为一种阶层标志。也就是说青铜器是作为一种威信物来使用的。这一点正说明黄河中游地区与长城地带的青铜器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性的融合。并且黄河中游地区采取了以青铜礼器为中心的阶层体制,以此展开与长城地带不同的青铜器文化。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就这样,以青铜短剑及随身装饰品为中心的长城地带作为一个文化的整体,开始向畜牧农业社会,继而向游牧社会发展。

与之相对,发展了以青铜礼器为中心的祭祀仪礼体制的黄河中游地区则作为商周社会的母胎走上了农业社会的进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以后,畜牧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中分离出来,长城地带不论是在社会性质还是文化特征上都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分离,这种状况也体现在青铜器的发展与融合过程之中。

鬲社会与非鬲社会

从鬲的传播可知其来历及融合改良的秘密

在农业社会与畜牧型农业社会发生分离的新石器时代后期,还可看到另一个现象。一种名为鬲的三足煮沸具出现在农业社会与畜牧型农业社会的接触地带。鬲与同样是三足器的鼎不同,三足部分为中空,这是鬲的特征。这种足部中空的形状在鬲出现之前也见于同为三足器的斝。

关于鬲的出现,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为斝或见于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尖底器。虽然关于鬲的起源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至少从鬲的形状和样式来看,可分为两个系统:渭河流域至内蒙古中南部的系统与内蒙古中南部至山西省中部(晋中)、北部(晋北)的系统。即单把鬲与低颈鬲两个系统。

所谓单把鬲,名副其实是以带有单个把手为特征。而低颈鬲则可说是后来在商代得到普及的鬲的祖型。单把鬲分布于渭河流域至内蒙古中南部一带,低颈鬲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至山西省北部一带。可以说鬲诞生于农业社会与畜牧性农业社会的接触地带。而单把鬲又扩散至黄河中游地区的齐家文化。低颈鬲则越过太行山脉,扩散至太行山脉东麓以及山西省南部一带。

阅读 ‧ 电子书库

101 斝与鬲 1斝(陶寺遗址) 2单把鬲(山西省杏花村遗址) 3低颈鬲(杏花村遗址)

过去因为鬲是商代的基本器种,而且是随葬品中的主要陶器,因此人们一直把商王朝的政治扩展与殷商样式的鬲的扩散作同等看待。或者说鬲一直被看成是一种从陶器的角度给商周社会的范围贴附标签的绝好材料。因此对鬲这种陶器器种难免有过度重视之嫌。尤其是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把鬲看作中华文明的中核,更加重了上述倾向。

但如果抛开这个预见来看鬲的生成及扩散的话,情况又如何呢?新石器时代结束之后,黄河中游地区即中原的文化样式向着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变化。其中二里头文化是一种基本上没有鬲而是以鼎为主体的文化样式。后来在与北方接触地带的交流中才逐渐融入了鬲的要素。

而二里岗文化则以鬲为基本器种。二里岗文化是以位于太行山脉东麓的先商文化为母胎诞生的文化。前文所述的诞生于内蒙古中南部至山西省北部(晋北)的低颈鬲扩散并融入的地区正是先商文化的所在地。也就是说,把吸收融入的鬲作为基本陶器构成的先商文化经过发展形成了二里岗文化。而且二里岗文化相当于商王朝前期的文化,因此鬲被认为是显示殷商文化范围的标志物。

关于鬲的来历如前文指出的那样,鬲在当初绝不是一种显示政治领域的器物,而是顺应着畜牧型农业社会与农业社会接触地带的生活样式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鬲在后来又向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嫩江流域的白金宝文化、第二松花江上游的西团山文化等中国东北部不断扩散,这绝不能看作是殷商文化的扩散。而应该可以把新器种鬲的融入理解为长城地带在文化上或者信息交流上走向一体化的动向。

另一方面,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山东龙山文化后期及其后的岳石文化阶段,鬲也被融入当地文化。这可说是扩散至太行山脉东麓的鬲又向着山东地区发生了进一步的扩散。

另外,在出现了鬲的地区,即渭河流域至内蒙古中南部、山西省中部(晋中)地区,这些地区是畜牧型农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接触地带。然而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为适应向寒冷干燥变化的气候,出现了在地面挖掘洞穴居住的窑洞式房屋。这种窑洞式房屋见于黄河上游地区至出现了鬲的渭河流域、内蒙古中南部、山西省中部。这种房屋构造也分布在山西省南部以及河南省北部还有太行山东麓至辽西一带。正可谓与鬲的扩散显示着同样的动向。

阅读 ‧ 电子书库

102 窑洞式房屋 山西省石楼县岔沟遗址3号房址(左图)及其复原图(右图)

显示同样动向的还有卜骨。对此将在第九章将以详述。自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卜骨流行于自黄河上游地区至出现了鬲的畜牧型农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接触地带。卜骨在黄河上游地区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末。其源头在西北地区。如前所述,西北地区很可能是青铜器这种新技术的源头所在。

小麦在中国究竟从何时开始栽培

此外,作为新的文化要素值得瞩目的是小麦。用小麦等谷物制成的面粉在中国被称为“面”。在中国的餐馆点过菜的人应该都知道,最后餐厅服务员一定会问主食吃什么。因个人喜好而异,人们通常选择吃米饭或饺子或拉面。饺子、拉面以及馒头在现代汉语中都属于“面”的范畴,原材料是小麦。小麦制成的“面”是现代中国人的主食,或者说是华北等地的北方人的主食。

阅读 ‧ 电子书库

103 中国的小麦 新石器时代后期,在山东半岛已栽培有小麦

华中以南的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新石器时代华中的农业为稻作,而华北则种植黍、粟。在华北,小麦代替了黍、粟成为现在的主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麦在中国大陆出现于何时并普及开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附带说一句,日本现在除了米饭之外,也有以小麦为原材料的乌冬面[1]和日式拉面。兼而拥有中国北方的主食“面”和南方的主食大米。可以说现代日本人共有着中国南北两种文化,并享受着东亚的共同文化。

小麦曾有可能出现于龙山文化期。例如山东省兖州县西吴寺遗址出土了很可能属于小麦的孢粉,还有陕西省武功县赵家来遗址的小麦茎叶的出土事例。但这些都不是小麦种实的事例。

确实可知是小麦种实的遗存来自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在这里不但出土了小麦,还出土了大麦。但其年代属于四坝文化阶段,相当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并行期,是较龙山文化更晚的阶段。而近年在属于山东龙山文化、位于山东半岛的茌平县教场铺遗址和日照市两城镇遗址,经水洗浮游选别法发现了小麦的遗存。由此可以确知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山东半岛已经栽培着小麦。另外,中原的河南省洛阳市皂角树遗址也确认了二里头文化期有小麦存在。这个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事实。

熊本大学的甲元真之教授曾提出假说,把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代时期石镰普及的事实与小麦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这个假说也正逐渐得到证实。

然而中国并不存在小麦的野生种。小麦是新石器时代初期在西亚的累范特地区开始栽培,而后在欧亚大陆广泛扩散。

在中国小麦的出现是以欧亚草原地带为媒介自西北地区传入,这应当说是最为妥当的推测。正如青铜器的传播现象也经过同样的路径。如果说小麦的传入时期与畜牧型农业社会在长城地带形成的阶段相同的话,是否可以说小麦是适应了寒冷干燥气候的新的栽培谷物。并且出现于这个时期并向华北扩散的鬲这种新的陶器器种也许是作为小麦的烹煮用具与小麦的扩散呈现出一致的动向。还有卜骨的扩散也可能是与小麦及畜牧的扩散相呼应的新的农业祭祀。


[1] 乌冬面:一种日式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