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主要人物略传
隋文帝(541—604,在位:581—604)
隋朝的第一代皇帝。名杨坚,据说为弘农华阴(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然而似乎像是出身于近乎北族系统的汉族。西魏、北周时十二柱国大将军杨忠之子。杨坚作为北周宣帝的外戚而掌握实权以后,于581年建立隋朝,定年号开皇,589年灭南朝陈而一统天下。与此同时,重用高颎等西魏、北周系统的人士,首先整饬律令(开皇律令),从中央到地方实施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并创设了科举制。同时建造了新都大兴城(即唐代的长安城),奉行关中本位政策,将政治、军事的基础置于关中地区。文帝时代的初期充满了朝气,生机勃勃,被誉为“开皇之治”,后半期则出现了后继者问题以及高句丽的问题。晚年崇尚佛教。最后据说被皇太子杨广(其后的隋炀帝)所杀害。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高颎(?—607)
隋朝主导“开皇之治”的名相。出身于渤海郡蓨(今河北省)高氏,其父高宾从北齐逃往北周,成为独孤信的幕客。高颎字玄昭,本来在北周官场默默无闻,然而在杨坚掌握实权以后,通过杨坚之妻独孤氏的关系,高颎成为杨坚的幕僚,为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朝建立后高颎出任尚书左仆射,参与了从编纂开皇律令到营造首都大兴城、平定陈朝以及与突厥的攻防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在隋朝的统一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颎近二十年居于政界的中枢,但到了后半期,由于独孤皇后、晋王杨广(其后的炀帝)、杨素为首的路线占据上风,599年高颎离开了宰相职位,607年因为批判炀帝的政治而被处死。高颎信奉三阶教,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此外,作为日本第一次遣唐使的回礼而派往日本的使节高表仁是高颎之子。从开创隋朝基业,并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来说,应给予高颎这一人物以更多的关注。
隋炀帝(569—618,在位:604—618)
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名广,隋文帝的次子。隋朝建立后成为晋王,在防备北方以及平定南朝陈方面均颇有建树、表现不凡。后与母亲独孤氏以及杨素等一起谋划,设法废黜了兄长皇太子杨勇,600年成为皇太子,604年即位成为第二代皇帝。即位以后大兴土木,强行营造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并经常行幸在外,席不暇暖。自612年开始,连年的远征高句丽均以失败告终,于是在席卷全国的叛乱声中,炀帝在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度过了最后一段颓废的生活之后,于618年被宇文化及所杀。隋炀帝的政治虽然成为暴政的代名词,然而,开凿大运河等各项政策实际都需要有强力来推动,因而不能简单地用暴君或暴政来对其进行盖棺定论。其实,若与被称为明君的唐太宗相比,无论是关于政治的想法、洞察能力以及实行能力,还是在个人的资质方面,隋炀帝或许都在唐太宗之上。
窦建德(573—621)
隋末动乱期间的农民领袖代表。贝州漳南(今山东省平原县)农民。因行侠仗义,而成为里长(百户之长)。远征高句丽期间,因被官府怀疑与发动叛乱的群盗勾结,反而促使窦建德投奔了高士达的起事部队。其后,其宽容、重义的人品为人们所倾慕,窦建德的势力迅速壮大,617年自称长乐王,618年以河北、山东为根据点建立了夏国。以后数年间致力于夏国的治理,据说其辖区之内夜不闭户。系隋末群雄的中心人物。621年与唐朝李世民在虎牢关作战时被俘,其后被杀于长安。
唐太宗(598—649,在位:626—649)
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名世民,高祖李渊的次子。协助李渊起兵,在攻克长安、平定群雄、击退突厥等方面均一马当先,立下了赫赫战功。唐朝建立以后,任秦王、尚书令。与其兄太子建成、弟弟齐王元吉形成对立,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与弟,迫使高祖让位。同年八月,二十九岁的李世民成为皇帝。其后,630年灭东突厥,被周边诸部族的首领奉为“天可汗”。在内政方面,致力于律令的整备以及民政的安定,虚心倾听臣下的谏言,其治世被称为“贞观之治”。另一方面,通过编纂《贞观氏族志》以重新梳理门第,为了奖掖入学而编纂《五经正义》;同时又通过编纂《隋书》等正史以及设立史馆等,表现出对于历史的高度关心。可是,晚年三次远征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继承人问题也让他感到很头疼,最后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从而为其后的武后登场开辟了道路。
魏徵(580—643)
唐代代表性的谏官。钜鹿曲城(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字玄成。隋末先为李密的书记,后随李密投降唐朝,跟随皇太子李建成任太子洗马。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形成对立以后,曾向李建成建议肃清秦王,却未被建成采纳。玄武门之变后被捕,其后又被释放。唐太宗即位之后,魏徵被提拔为谏议大夫。因直谏而著名,促成了“贞观之治”。太宗的出兵高句丽以及皇位继承人问题都发生在魏徵死后,更加突出了魏徵作为谏官的存在感。
玄奘(602—664。生卒年有异说)
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陈留(今河南省偃师市)人。俗姓陈。三藏法师。被尊为法相宗、俱舍宗之祖。十三岁时入洛阳净土寺学习经论,隋末唐初时为躲避战乱,曾先后在长安、成都钻研佛教。之后629年为了访求佛教原始典籍而偷渡出国。由麹氏高昌国(今吐鲁番)经龟兹,从天山北路前往中亚,历经三年进入印度。在那烂陀寺跟随戒贤修习瑜伽唯识论,其后又在各地游学获得大量佛典,645年回到长安,次年撰述旅行记《大唐西域记》。之后在唐太宗的庇护下,于玉华宫从事译经事业,先后翻译出了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为首的七十五部1335卷佛经。其翻译佛经采取逐字逐句的译法,以忠实原文而著称,相对于之前的旧译,玄奘翻译的佛经被称为新译。
文成公主(?—689)
嫁给吐蕃王的唐朝和蕃公主。唐朝皇族出身。应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吐蕃的强烈要求,同时考虑到维护唐朝西部的稳定因素,唐朝于641年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为此非常高兴,专门为公主建造了城堡,并且废止了往自己脸上涂抹赭土的习俗。另外,以此为契机,吐蕃王开始喜欢起唐朝的丝织品,并让吐蕃上层子弟去长安留学,致力于吸收中国文化。作为连接中原王朝与西藏的政治以及文化的纽带,文成公主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尊崇。
武后(624—705,在位:690—705)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名武曌(则天文字作“曌”)。父亲为武士彟,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十四岁时进入唐太宗的后宫,太宗死后武曌出家为尼,然后又重新进入高宗的后宫。在清除掉高宗的皇后王氏及宠妃萧氏,并于655年成为皇后以后,取代懦弱的高宗处理朝政。668年平定高句丽,解决了多年来的悬案。高宗死后,武后遂以女皇之位为目标,采取了设置信箱“铜匦”以奖励告密,使用酷吏以清除政敌等手段。另一方面,武后又致力于以科举制来选拔录用人才,并新造则天文字,又将唐朝的“道先佛后”方针改为奖掖佛教的“佛先道后”。经过上述准备以后,690年改唐为周,史称“武周革命”。在武后关注内政的同时,东突厥以及契丹、震国(渤海)等周边诸民族乘隙而起,律令体制的质变加速进行。705年武后因政变被迫退位,不久在软禁期间死去,被合葬于高宗的乾陵。
唐玄宗(685—762,在位:712—756)
唐朝的第六位皇帝。名隆基,睿宗第三子。710年铲除毒杀中宗的韦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使父亲睿宗复位,自己成为皇太子。712年睿宗退位后成为皇帝。713年清除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给“武韦之祸”这一女性专权的时代画上句号,并且开始亲政。玄宗治世的前半期,起用姚崇、宋璟等人为宰相,致力于稳定国内政治,促成了被称为“开元之治”的唐代全盛时期的出现。可是,逃户的增加等对体制的侵蚀日益严重,宇文融的括户政策也未能改变这一趋势。进入后半期以后,玄宗沉溺于杨贵妃,把国政交给李林甫和杨国忠,结果导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毁掉了唐朝的繁荣局面。756年6月,在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前夕,玄宗逃出长安前往成都,其后让位于儿子肃宗。
宇文融(?—729)
括户政策的推动者。玄宗开元时期的政治家、财务官僚。长安万年县人。承袭北周宗室的关陇系统贵族出身。因祖辈的恩荫而进入官场,720年出任监察御史,针对激增的流民以及逃户的现状,上奏要求加以控制。723年,宇文融在担任勾当租庸地税兼覆田使以后,立即开始实施括户政策,对于逃亡并沦为大土地所有者的客户的农民,按其所在土地重新登记户籍并进行课税。此举遭到了代表大土地所有者利益、科举系统出身的张说的反对,并由此种下了恩荫系统与科举系统的党派之争的火种。729年宇文融成为宰相,但旋即因科举系统官僚的反对而被贬官,其后去世。
杨贵妃(719—756)
玄宗的爱妃,独占唐玄宗之爱的女性。杨玄琰之女,幼名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乐县)人,生于四川。幼时丧父,成为叔父的养女,继而成为玄宗之子寿王瑁的妃子。当时,武惠妃刚刚去世,高力士遂将杨玉环推荐给了玄宗,杨玉环的丰腴美貌及才智立刻让玄宗为之倾倒。于是,玄宗便先让杨玉环去了道观,接受了杨太真之名,745年将其迎进后宫,封为贵妃。其后,杨贵妃的三位姐姐成为国夫人,堂弟杨国忠成为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杨贵妃收安禄山为义儿(义子)就是这一时期之事。安史之乱爆发后,杨贵妃跟随玄宗逃往蜀地(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被绞杀。
李白(701—762)
盛唐时的诗人,立于唐诗顶峰的“诗仙”。字太白,号青莲。据说生于绵州彰明(今四川省江油县),然而不明之处甚多。年轻时就喜欢与游侠之士以及道士等交游,喜好饮酒,性格豪放磊落。数次上京尝试入仕均未成功,到742年才终于成为翰林供奉。玄宗很欣赏李白的诗才,然而因为李白酒后开罪了高力士,三年后辞官。其后曾到河南与杜甫相会,并辗转流浪各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因被卷入肃宗之弟永王的谋反案而被捕并处以流刑。其间因熟人郭子仪的相救而获得赦免,投靠亲戚当涂县令李阳冰,六十二岁时去世。李白一生留下了大量作品,尤其擅长以自然和人生为主题的自由、率直而且雄大的绝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杜甫(712—770)
盛唐时的诗人,立于唐诗顶峰的“诗圣”。字子美,号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的诗人。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二十三岁时进士落第后,游历各地,与李白、高适等交游。751年因给玄宗献赋而成为集贤院待制,终于涉入梦寐以求的官场。然而旋即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在前去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拘捕。以“国破山河在”开头的名诗就作于此时。其后,杜甫逃亡出来并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然而耿直的性格使得杜甫被贬黜为地方官。从759年开始的数年间,杜甫在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帐下度过,765年又转至湖南。在辗转各地之后,770年在从岳阳乘船溯湘水而上时死于船中。被尊称为“诗圣”,是一位着眼于社会底层的社会派诗人。
郭子仪(679—781)
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名将。以武举(选拔武官的科举考试)及第,在作为武将镇守边关时逢安史之乱爆发。旋即被起用为朔方节度使,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一起和安禄山叛军作战。当潼关被攻陷,肃宗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位以后,郭子仪出任兵部尚书,率领回鹘援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其后一个时期,因为宦官的谗言而被削去兵权,然而代宗即位后,郭子仪再度出山,打退吐蕃对长安的进攻、平定仆固怀恩的叛乱,挽救了唐朝的危机。郭子仪先后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官,被德宗授予“尚父”的称号。他是一位人望很高的武将,但却淡泊地位以及名利,对参与政治十分慎重,因而得以八十五岁高寿而度过一生。唐朝之所以能够度过安史之乱这样最大的一次危机,也正是因为有郭子仪的存在。
颜真卿(709—785)
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刚正不阿的政治家。以《颜氏家训》而闻名的颜之推的五世孙。本贯琅琊临沂(今山东省),生于长安。父亲早逝,在母亲娘家殷氏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开元二十二年(734)二十六岁时进士及第,进入官场。后被杨国忠排挤出京师,出任平原(今属山东省)太守时遭遇安史之乱,颜真卿在河北一带坚持抵抗叛军,最后失败。这一时期与颜真卿前后呼应、携手抵抗叛军而被安禄山所杀害的颜杲卿就是颜真卿的堂兄。其后,颜真卿逃到在凤翔(今属陕西省)的肃宗处,继续为恢复唐朝而积极活动,但始终没有进入权力的中心。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颜真卿奉朝廷之命前去说服,因不屈服李希烈的威胁利诱,最终被杀害。与王羲之典雅的书风相比,颜真卿擅长舒展强劲的楷书以及草书,在书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杨炎(727—781)
两税法的创始者。凤翔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出身。字公南。其家庭被当时评为三代忠孝之家,本人被视为代宗朝的宰相元载的接班人。然而随着元载下台,杨炎也被贬为湖南的道州司马。779年,德宗即位后,杨炎立即被提拔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初,开始实施两税法,代替已经丧失机能的租庸调制。由于两税法的实行,中央的财政得到了恢复,但也引起了藩镇的不满,加之围绕如何对藩镇的政策问题,杨炎与德宗的意见相左,因而被贬黜到海南岛的崖州,途中被杀害。杨炎也和宇文融同样,属于恩荫系统的财务官僚。
杜佑(735—812)
唐代后半期代表性的财务官僚,《通典》的作者。出身于关中系统的名门京兆万年(长安)杜氏之家。字君卿。因恩荫而进入官场,杨炎任宰相以后,杜佑从工部、金部郎中迁为江淮水路转运使,负责两税法的实施。781年随着杨炎下台,杜佑也被贬黜为苏州刺史。后因其温厚的人品以及对财务的精通,历任岭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尤其是担任唐朝财源地带的淮南节度使长达十四年之久。803年回到京师,在宪宗朝曾出任宰相。在繁忙的政务之暇,杜佑花费三十五年的岁月,于801年完成了《通典》二百卷。该书是自上古至唐的制度、文化通史,也是中国史学史上值得特别注目的著作。
韩愈(768—824)
推动古文复兴运动的文人、政治家。字退之,谥文公。自称昌黎(今河北省易县)人。早年失去父亲及兄长,在嫂子的帮助下坚持完成学业,792年进士及第。最初时任藩镇的幕僚,三十五岁时成为中央的四门博士。其后历任内外的要职,然而最终并没有能成为宰相。他在803年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因揭露京兆尹李实的腐化而被贬官,819年任刑部侍郎时,又因为极力劝阻宪宗奉迎法门寺的佛骨(舍利)而被贬官至潮州(今属广东省)。韩愈著有《顺宗实录》十卷,严厉批判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与柳宗元的政治观点相反。然而他却始终站在古文复兴运动的前列,乃是北宋时代的学问的先驱。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与李白、杜甫、白居易并驾齐驱的唐代代表性的诗人。
柳宗元(773—819)
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复兴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本贯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字子厚。793年进士及第,经校书郎成为监察御史。作为刘禹锡以及吕温等新进官僚中的一人,柳宗元加入了太子近侍的王叔文、王伾等为中心的改革派中。805年顺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开始致力于从宦官手里夺回兵权、重建财政等被称之为“永贞革新”的改革。然而,顺宗在位仅仅八个月就让位于儿子宪宗,王叔文等人下台,柳宗元也被贬黜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以后又被迁至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出任刺史,死于柳州刺史任中。柳宗元也是被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名家,他与韩愈同样致力于回归骈俪文之前的古文等复古运动,但在政治上却和韩愈的立场相反。
白居易(772—846)
唐代后半期代表性的诗人、政治家。本贯太原(今山西省)人,生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字乐天,号香山居士。800年进士及第以后,由翰林学士升至左拾遗。其后因上书主张应该搜捕暗杀宰相武元衡的犯人而遭忌恨,被贬黜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在这一时期,他在香炉峰(庐山)山麓建立了草堂。821年虽然复归中央,但他厌恶中央严酷的牛李党争,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827年再次回到中央,刑部尚书为其最后一个职务。七十一岁时隐退至洛阳。晚年笃信佛教,死后被埋葬于龙门东山的香山寺。白居易的诗平易明快,深受大众的欢迎,《长恨歌》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其弟白行简也是文人,以小说《李娃传》而闻名。
鱼玄机(844年前后—877年前后)
生活在炽热爱情中的女诗人。长安人,出身于花街之家。自幼以聪慧和美貌而闻名,其诗才为晚唐代表性的诗人温庭筠所欣赏,并接受了其指导。十五岁时成为补阙李亿之妾,然而因为遭到李妻的嫉妒而被赶出家门,成为长安的道观咸宜观的女道士。鱼玄机以富有个性的诗作与很多诗人交游,在和许多男人来往的这种生活中,因为怀疑自己的侍婢与自己交往的男人有染而杀死了该侍婢,最后被处以死刑。鱼玄机作为与薛涛(768—831)齐名的唐代后半期女诗人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