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主要人物略传
赵普(922—992)
河北出身的实务官僚。宋太祖为节度使时仕太祖,陈桥兵变时与太宗一起发挥主要作用。964年至973年为太祖朝宰相,981年至983年为太宗朝宰相。他自身虽非科举出身,但是通过远将军,近文官,奖励儒学,奠定了这种宋朝风气的基础。谥忠献。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寇准(961—1023)
陕西出身。979年进士。深得太宗信赖,被定为真宗辅弼大臣之一。真宗时1004年至1006年和1019年至1020年两次出任宰相。澶渊之战时力排众议坚持与辽军对峙,促成澶渊之盟,树立了后来长期的讲和体制。因为是一个硬骨汉,不长官宦之术,受同僚排斥,晚年不遇,最后客死海南。谥忠愍。
范仲淹(989—1052)
苏州出身。父早逝,由母亲后嫁的养父养育成人。当初名朱说,以朱说名中1015年进士。后改回范姓,对范姓认同超越常人,晚年特意在苏州为范氏一族购买义庄(范氏义庄)。1043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倡政治改革。其主张被称作“庆历之治”。虽被后世高度评价,但却没有实现。晚年历任地方官。有名的“先忧后乐”思想成为表现宋朝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代名词。谥文正。
欧阳修(1007—1072)
江西出身。与范仲淹同样,父早逝,被母亲养育。1030年进士。轻松步入精英官界,参与庆历之治,成为改革派少壮官僚领袖。著名学问家与散文家,打破六朝以来的文风,提倡诗文革新。支持英宗即位,仁宗、英宗两代参知政事(1061—1067)。但是因为濮议,政治改革未能实现。神宗即位后离开中央政界,历任地方高官。晚年反对王安石改革,成为改革抵抗势力。谥文忠。
司马光(1019—1086)
山西出身。1038年进士。在同一世代官僚中属于保守派,濮议中与欧阳修对决,后又为反对王安石改革的中心人物。名字效仿《论语》中孔子弟子名称“司马牛”。具有与改革派秀才们相反的特点。神宗驾崩后,于1086年出任旧法党政权宰相,但很快病殁。著作除著名的《资治通鉴》外,还有易学著作《潜虚》、家庭内仪礼总集《司马氏书仪》等。谥文正。
王安石(1021—1086)
祖籍江西,实际上是江宁(今南京)出身。1042年进士。神宗时从1070年到1076年任宰相,推行新法政策。日理万机中作为学者亲自注释《周礼》等经书。诗、书亦有建树。晚年隐居江宁,死于该地。谥文。死后曾被追赠王爵,位仅次于孔子。但在南宋时期复被降为公爵。
吕惠卿(1032—1111)
福建泉州出身。1057年进士。初受欧阳修赏识。后与程颢、苏辙一起担任初期新法政策实际工作,很快崭露头角,被王安石看中,成为王左膀右臂。1074年曾任一年多参知政事。因聪明过人、点子超多,从而树敌过多,后与王安石也产生矛盾,遂退出中央政界,转任地方官,在失意中死去。谥文敏。注释多书,现仅存辑被引用文而成的《庄子注》。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
河南洛阳出身的亲兄弟。少年时代曾有一年时间从父亲部下周敦颐学习。程颢1051年中进士。当初参与王安石改革,后因与人不和请辞。相反程颐却科举未中。两人回洛阳后,因父亲关系与司马光等旧法党派大人物亲交,受该派影响,从反对王安石的立场出发建构成独自思想体系。兄程颢殁后,程颐在中央政界作为学术顾问和幼帝教师活跃一时,门人辈出,形成一大势力。后被新法党政权戴上危险思想家高帽,死于洛阳。程颢谥纯,程颐谥正。一般称兄程颢为明道,弟程颐为伊川。《宋史》入《道学传》。
苏轼(1036—1101)、苏辙(1039—1112)
四川出身亲兄弟。父亲苏洵被欧阳修提拔编纂《太常因革礼》。两人随父到开封学习,同于1057年中进士。作为欧阳修麾下年轻官僚崭露头角,最初参与王安石改革,后反为抵抗势力。哲宗时的旧法党政权下与程颐不和,以司马光葬仪为由,发展成包括双方门人在内的党争。经哲宗亲政的新法党时代,徽宗即位后两人都被召回都城。但是苏轼在途中病殁,苏辙也被蔡京政权疏远,晚年潦倒河南。南宋时恢复名誉。苏轼谥文忠,苏辙谥文定。苏轼以东坡号著称。
蔡京(1047—1126)、蔡卞(1058—1117)
福建出身亲兄弟。同中1070年进士。作为改革派官僚活跃。蔡卞深受王安石赏识,与其女结婚。徽宗初期两人均为政府重臣,但因双方意见不合,弟蔡卞出任地方官。蔡卞继承王安石学说,有文字学著作,还是一位经学家。他因在新法党时代死去,故被谥为文正。兄蔡京则于1102年拜为宰相,直至1125年为止,在整个徽宗时代作为事实上的政府首脑治理国家。最后因招来金军入侵,被追究失政责任,死于发配途中。因被剥夺高官地位,生前虽有鲁公称号,死后却无谥。两人均被《宋史》列入《奸臣传》。
杨时(1053—1135)
福建出身。1076年进士。师事程颢、程颐兄弟。在新法党政权下长期不遇,传道学至南方的浙江、福建等地。南宋时期这些地区成为道学据点都是他的功绩。金军入侵之际,建白皇帝追究王安石责任,剥夺其王爵。南宋初期,在秦桧政权成立前的不安定时期,发挥主战论、道学派顾问的作用。谥文靖。
大慧宗杲(1089—1163)
安徽出身。幼入佛门。1137年应高宗之诏为杭州禅寺主持,与张九成等多有交游。因为主战论者,受秦桧迫害,流放地方。后获赦,历任杭州、明州名刹主持。被孝宗授予大慧称号。对抗坐禅主义的默照禅,从看话禅的立场出发,对临济派传教活动贡献很大。谥普觉禅师。
秦桧(1090—1155)
江宁出身。1115年进士。靖康之变时被金军俘虏,后逃脱归南宋。受高宗信任,1131年出任宰相。虽翌年被解职,但于1138年复出任宰相,负责与金朝和议。宰相任至1155年。因为在政治上与主战派道学系对立,所以重视王安石系统学术思想。被追赠王爵,谥忠献。但是1206年对金宣战后,剥夺王爵,谥也改为“谬丑”。与金讲和后又被恢复。对他的毁誉褒贬随着政治形势(对金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岳飞(1103—1141)
河南农民出身。靖康之变时在家乡组织义勇军,几年后成为南宋军主力。主张彻底抗战,收复华北领土,与秦桧讲和政策对立,终被逮捕处刑。秦桧死后恢复名誉,谥为武穆,并被授予王爵。子孙为南宋科举官僚。辛亥革命后成为汉族的代表性民族英雄,在政治上被推崇为与关羽同等的武神。
朱熹(1130—1200)
福建出身。父亲为道学派主战论者。在道学派主战环境中成长。1148年进士。虽仕途不顺,但与吕祖谦、张栻等同世代名家交流甚多,提高了知名度。因大量著作成为道学派中心人物。赵汝愚政权时为政治顾问,但很快失势。晚年以伪学名受压。名誉恢复后谥文。直至后来取代王安石,被推崇成继承孔子、孟子衣钵的大学者,广受尊崇。
吕祖谦(1137—1181)
浙江出身。北宋宰相吕夷简第六代孙。1163年进士。身出名门,少年得志,名冠学界。朱熹和陆九渊兄弟其实都是出入其沙龙的新人。设定朱陆会谈(鹅湖之会),编纂各种书籍出版。天赋文才,其作品被科举考生看作范文。因死后被朱熹贬为“杂学”,《宋史》不入“道学传”,而入普通的“儒林传”。谥成,后改谥忠亮。
陆九渊(1139—1192)
江西出身。1172年进士。师事兄长陆九龄。1175年在吕祖谦的引介下与朱熹举行会谈。后在同一道学范围内围绕对于周敦颐的评价和太极观念展开激烈论争。以一中级官僚身份在地方死去。谥文安。死后他的学派虽无多大发展和影响,但因是朱熹的论敌,其学说得以流传后世,对十六世纪阳明学的形成产生一定作用。
史弥远(1164—1233)
浙江明州(今宁波)出身。父为宰相史浩。1187年进士。1208年发动宫廷政变,升任宰相。以后辅佐宁宗、理宗两代皇帝共二十五年,为整个宋朝最长不倒翁。谥与赵普、秦桧一样,也是忠献。死后虽被朱子学派恶评为独裁者,但其实他自身即为道学派系官僚,并且对南宋中期实现社会安定贡献巨大。
真德秀(1178—1235)
福建出身。1199年进士。当时因为正处于庆元伪学之禁中,因此他未吐自己真正思想信条而合格。因批判史弥远而被发配地方。史弥远死后作为端平更化中心人物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但很快因病请辞,继而死去。谥文忠。以朱子学者著名。向理宗讲说帝王学德主要著作《大学衍义》不但在中国,而且在朝鲜和日本也被长期传诵。
贾似道(1213—1275)
浙江出身。因父恩荫而入仕途。作为外戚升进异常快速。1260年起任宰相,掌权横跨理宗、度宗两代。推行积极财政政策,再建国家财政。以收集家著名,擅长收买士大夫欢心。但是因没能防止蒙古军入侵而失势,被私刑处死。无谥。
文天祥(1236—1282)
江西出身。1255年科举状元。1275年在形势危急时组织义勇军保卫临安,被任命为临安知府。作为宰相与蒙古(元)进行投降交涉。后不愿投降,逃离蒙古,转战各地,终被蒙古军俘虏。因拒不仕忽必烈而被处死。死后被元朝编写的《宋史》作为守节忠臣高度评价,谥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