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参考文献
以下所列的是相当于英文概论类书中的Further Reading部分,并没有网罗本人执笔本书时参考过的所有文献。我首先要向同行诸君申明这点。这里优先介绍用日语书写的专著,以及在图书馆等容易找到的文献。通过这些文献引用和言及的国内外论文,读者诸君可以顺藤摸瓜,看出宋代史研究的全貌。
1982年以后用日语写成的有关研究文献(包括专著、论文),在广岛大学冈元司先生管理的宋代史研究会网站有按年度、领域分类的目录(http://home.hiroshima—u.ac. jp/songdai/songdaishi—yanjiuhui.htm)。另外,1949年至1985年为止的研究情况,见史学会编《日本历史学界回顾与展望》第十四卷《五代~清》(山川出版社,1987年),请一并参考。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概论类
(1)周藤吉之、中岛敏,《五代、宋代》,《中国历史》(五),讲谈社,1974年。后改题为《五代和宋的兴亡》,讲谈社学术文库,2004年。
◆(1)为本丛书旧版。笔者执笔本书时非常重视此书。此书反映了三十年前的研究状况,从“宋=中世”说的立场上,用很多篇幅描述了宋代的土地制度和王安石新法(主要是有关经济关系)。
(2)宫崎市定编著,《宋和元》,《世界历史》(六),中央公社论,1961年。后由中公文库复刊。
(3)佐伯富编,《宋代的新文化》,《东洋历史》(六),人物往来社,1967年。后由中公文库复刊。
(4)竺沙雅章,《征服王朝的时代——宋、元》讲谈社现代新书,1977年。
(5)梅原郁,《宋王朝与新文化》,《图说中国历史》(五),讲谈社,1977年。
◆从(2)到(5)均为京都大学教授著作,采用“宋=中世”说。
(6)斯波义信、沟口雄三、梅原郁、爱宕元、森田宪司、杉山正明,《五代~元》,《世界历史大系·中国史》(三),山川出版社,1997年。
◆(6)为六人共著,所以比前边五册分量都大。因此对时代的描述也相对更精密。书后附录的参考资料也很充实。
(7)伊原弘、梅村坦,《宋朝和中亚大陆》,《世界历史》(七),中央公论社,1997年。
◆(7)为(2)丛书的翻版。本来(1)和(2)有互补关系。本书执笔时也特别意识了(7)。请一定参考。从后述《社会史、经济史关系》中所举书名即可看出,伊原氏认为宋代为中世。笔者正如本书所述,认为宋代为近世。另有伊原氏与笔者共编的论文集(8)。
(8)伊原弘、小岛毅,《知识分子百态——以中国宋代为基点》,勉诚出版,2001年。
研究史回顾
(9)内藤虎次郎,《内藤湖南全集》(全十四卷),筑摩书房,1969—1976年。
◆内藤湖南氏提出“唐宋变革论”,开辟了日本宋代史研究的先河,并提出“宋=近世”说。(9)能看出其观点全貌。
(10)《森克己著作选集》(全六卷),国书刊行会,1975—1976年。
◆(10)为日宋关系史研究的经典。此书中的一部分别的出版社有再版计划。
(11)周藤吉之,《宋代官僚制与大土地所有》,《社会构成史体系》三卷第二部《东洋社会构成的发展》,日本评论社,1950年。
◆(11)主张“宋=中世”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研究规定了一定的方向。周藤氏此外还有(12)到(16)的评论集(还无全集)。
(12)周藤吉之,《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54年。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复刊。
(13)周藤吉之,《宋代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62年。
(14)周藤吉之,《唐宋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
(15)周藤吉之,《宋代史研究》,东洋文库论丛50,1969年。
(16)周藤吉之,《宋、高丽制度史研究》,汲古书院,1992年。
(17)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书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东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复刊。
◆(17)是周藤氏同僚,法制史家,与周藤氏共同研究,此书为“宋=中世”说的实证研究。
(18)青山定雄,《唐宋时代的交通和地志地图的研究》,吉川弘文馆,1963年。
(19)曾我部静雄,《宋代财政史》,生活社,1941年。
(20)宫崎市定著、佐伯富及其他编纂委员编纂,《宫崎市定全集》,岩波书店,1991年—1994年。
◆(20)包括上记概论以及后记科举研究。第一卷《中国史》、第二卷《东洋史》、第九卷《五代宋初》、第十卷《宋》、第十一卷《宋元》、第十二卷《水浒传》各卷都收录有关于宋代的研究。继承和发展了内藤湖南的“宋=近世”说。
(21)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三四,同朋舍出版社,1982年。
(22)竺沙雅章,《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汲古丛书二五,汲古书院,2000年。
◆(21)与(22)书名虽有“佛教”,但宫崎门下的著者视野宽阔,论文集包含宋代历史全体。
(23)柳田节子,《宋元乡村制研究》,创文社,1986年。
(24)柳田节子,《宋元社会经济史研究》,创文社,1995年。
◆(23)与(24)虽然基本上站在“宋=中世”说的立场上,但通过独自的分析,在当时提出了新观点。
(25)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风间书房,1968年。
(26)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别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68年。
◆(25)与(26)在继承(18)研究手法的基础上,运用了当时日本还没有的崭新的研究手法描绘了宋代的经济社会。另外,由(当时)年轻研究者组成的宋代研究会已经刊行了下记七本论文集。第八集也将于2005年刊行。
(27)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社会与文化》,《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一,汲古书院,1983年。
(28)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社会与宗教》,《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二,汲古书院,1985年。
(29)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政治与社会》,《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三,汲古书院,1988年。
(30)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的知识人——思想、制度、地域社会》,《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四,汲古书院,1993年。
(31)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的规范与习俗》,《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五,汲古书院,1995年。
(32)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社会的Network》,《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六,汲古书院,2001年。
(33)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人的认识——相互性与日常空间》,《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七,汲古书院,2001年。
◆另外,不限定于宋代的,还有中国史研究会编辑的如下论文集。
(34)中国史研究会编,《中国史像的再构成——国家与农民》,文理阁,1983年。
(35)中国史研究会编,《中国专制国家与社会统合——中国史像的再构成2》,文理阁,1990年。
(36)宋元时代史基本问题编集委员会编,《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中国史学基本问题》三,汲古书院,1996年。
◆(36)有意识地按研究领域编入了近年的最新研究动向。
翻译
◆宋代文化、社会情况有关史料的翻译介绍,如下所示,梅原郁氏贡献很大。
(37)朱熹编纂/梅原郁编译,《宋名臣言行录》,《中国古典》,讲谈社,1986年。
(38)沈括著/梅原郁译注,《梦溪笔谈》(全三卷),东洋文库,平凡社,1978—1981年。
(39)孟元老著/入矢义高、梅原郁译注,《东京梦华录——宋代的都市与生活》,岩波书店,1983年。东洋文库,平凡社,1996年。
(40)吴自牧著/梅原郁译注,《梦粱录——南宋临安繁昌记》,东洋文库,平凡社,2000年。
(41)梅原郁译注,《名公书判清明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同朋舍,1986年。
◆(41)是宋版《名公书判清明集》残版的全译。后明版翻译活动在各地展开,其中一部分已经开始刊行。后列高桥芳郎氏和大泽正昭氏的著作即为该活动的部分成果。
(42)梅原郁编,《译注中国近世刑法志》(上、下),创文社,2002—2003年。
◆(42)含《宋史·刑法志》。另,虽不是现代日语翻译,但是《宋史》的《选举志》和《食货志》有财团法人东洋文库出版的“译注”。
(43)汤浅幸孙,《近思录》,《中国文明选》四、五,朝日新闻社,1972—1974年。
(44)市川安司,《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原编)》,《新译汉文大系》三七,明治书院,1975年。
◆《近思录》自江户时代以来,作为朱子学的入门书被广泛传阅,故有很多译本。我们这里仅介绍(43)和(44)两本。有意思的是对比阅读,可以看出因译者不同有些解释也不同。
(45)宇野精一,《小学》,《新译汉文大系》三,明治书院,1965年。
◆《小学》是与《近思录》齐名的朱子学入门书,也是伦理道德的教材。(45)为全译。
(46)岛田虔次,《大学·中庸》,《新订中国古典选》四,朝日新闻社,1967年。后收录于朝日文库。
◆《大学·中庸》译本很多,但是(46)的特点是采用了按朱熹的解释翻译的方针,所以可以看出宋代人如何解读该经典。目前为止朱熹《四书集注》还没有完整的现代文译本出版。(47)勉强可以算差不多。大正时代的读书人看这基本上即可理解大致内容。从(48)到(50)收录朱熹文集以及语录的选译。另,近年各地都有宋代思想文献翻译研究会活动,我们期待活动成果早日出版发行。
(47)简野道明辅注,《论语集注 辅注》,明治书院,1921年。
(48)荒木见悟编,《朱子·王阳明》,《世界名著》续四,中央公论社,1974年。
(49)吉川幸次郎、三浦国雄,《朱子集,》《中国文明选》三,朝日新闻社,1976年。
(50)三浦国雄,《朱子》,《人类的知识遗产》一九,讲谈社,1979年。
(51)陈淳著/佐藤仁译并解题,《朱子学的基础用语 北溪字义译解》,研文选书六四,研文出版,1996年。
◆(51)是朱熹门徒陈淳编纂,朱熹死后出版的朱子学术语集的全译本。详细解说了“性”、“诚”等字的意思。
(52)圆悟克勤著/末木文美士编/《碧严录》研究会译,《现代语译碧严录》(全三卷),岩波书店,2001—2003年。
◆禅宗书籍的翻译很多,但是其翻译语言大都难解。本书的特点是尽量用平易的语言翻译。
(53)星川清孝等,《唐宋八大家读本(沈德潜评)》,《新译汉文大系》70—74、114,明治书院,1976—2004年。
(54)星川清孝,《古文真宝》,《新译汉文大系》9—10,16,明治书院,1963—1967年。
(55)前野直彬,《文章轨范(谢枋得编)》,《新译汉文大系》17—18,明治书院,1961—1962年。
◆从(53)到(55)是代表性文言文的选译。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编译本。
(56)陆游著/岩城秀夫译,《入蜀记》,东洋文库,平凡社,1986年。
(57)范成大著/小川环树译/山本和义、西冈淳解说,《吴船录·揽辔录·骖鸾录》,东洋文库,平凡社,2001年。
◆以上两本是认识南宋文人士大夫“看事物的眼光”的最好作品。另外还翻译出版有很多韵文(诗、词)、小说。这里我们仅介绍同一大系中收录的下书(58)到(61)。
(58)前野直彬编译,《宋·元·明·清诗集》,《中国古典文学大系》19,平凡社,1973年。
(59)仓石武四郎编译/仓石武四郎、须田祯一、田中谦二译,《宋代词集》,《中国古典文学大系》20,平凡社,1970年。
(60)前野直彬编译,《六朝·唐·宋小说选》,《中国古典文学大系》24,平凡社,1968年。
(61)松枝茂夫等译,《宋·元·明通俗小说选》,《中国古典文学大系》25,平凡社,1970年。
◆有关苏轼的作品译本很多,我们仅介绍下记(62)。
(62)小川环树、山本和义,《苏东坡集》,《中国文明选》2,朝日新闻社,1972年。
(63)司马光著/赖惟勤、石川忠久编/新田大作等译,《资治通鉴选》,《中国古典文学大系》14,平凡社,1970年。
◆《资治通鉴》还有其他编译本。(63)是笔者中学时代从图书馆借出,读得废寝忘食的难忘的书。当时负责司书的(不知为什么?)体育老师“就你这样的,能看懂这书吗?”的不屑的嘲笑,成了笔者选择研究中国历史为自己的职业的动力。
传记
(64)砺波护,《冯道》,《中国人物丛书》六,人物往来社,1966年。后由中公文库再版。
(65)竺沙雅章,《宋太祖与宋太宗》,清水书院,1975年。
(66)竺沙雅章,《范仲淹》,《中国历史人物选》五,白帝社,1995年。
◆关于欧阳修,近年出版了从东洋史学的立场(政治史和宗族研究)和中国文学的立场(古文研究)写就的两本专著。
(67)小林广义,《欧阳修——生涯与宗族》,创文社,2000年。
(68)东英寿,《欧阳修古文研究》,汲古书院,2003年。
(69)木田知生,《司马光和他的时代》,《中国历史人物选》六,白帝社,1994年。
(70)小野寺郁夫,《王安石》,《第二期中国人物丛书》五,人物往来社,1967年。
(71)三浦国雄,《王安石——伫立浊流》,《中国人与中国思想》七,集英社,1985年。
(72)竺沙雅章,《苏东坡》,《第二期中国人物丛书》六,人物往来社,1967年。
◆有关苏轼的书籍除了(72)以外,文学研究家们撰写的传记研究还有许多,我们这里仅介绍扬名世界的林语堂著作的译本。
(73)林语堂著/合山究译,《苏东坡》,明德出版社,1978年。
(74)衣川强,《朱熹》,《中国历史人物选》七,白帝社,1994年。
(75)佐藤仁,《朱子——人易老学难成》,《中国人与其思想》八,集英社,1985年。
(76)佐藤仁,《朱子行状》,《中国古典新书》,明德出版社,1969年。
◆朱熹的传记除了上记以外,还有很多。(74)的特点是集中描写作为官僚士大夫的生涯;(76)是朱熹门徒黄榦所作传记的译本。
(77)梅原郁,《文天祥》,《中国人物丛书》七,人物往来社,1966年。
(78)桑原騭藏著/宫崎市定解说,《蒲寿庚的事迹》,东洋文库,平凡社,1989年。
◆桑原騭藏与内藤湖南一起奠定了京都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78)不仅是一本传记,还是一本描述了南宋末期泉州海外交易情况的名著。
(79)陈舜臣主编,《中国的文艺复兴》,《人物中国的历史》七,集英社,1981年。
◆(79)通过从朱全忠到成吉思汗的十二人的传记描述了当时的时代。
政治史、制度史、外交史关系
(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十章)
(80)栗原益男编,《五代、宋初藩镇年表》,东京堂出版,1988年。
(81)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三七,同朋舍出版,1985年。
(82)王瑞来,《宋代皇帝权力与士大夫政治》,汲古丛书二八,汲古书院,2001年。
(83)荒木敏一,《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二二,东洋史研究会,1969年。
(84)村上哲见,《科举逸话——考试制度与文人官僚》,讲谈社学术文库,2000年。
(85)平田茂树,《科举与官僚制度》,世界史读本(libretto),山川出版社,1997年。
◆下边我们介绍论及科举制度“再生产”的名著(86)。
(86)皮埃尔·布迪厄、帕塞荣(Passeron,Jean-Claude)著/宫岛乔译,《教育、社会与文化中的再生产》(La Reproduction. Éléments pour une théorie du système d'enseignement),藤原书店,1991年。
(87)寺田刚,《宋代教育史概说》,博文社,1965年。
(88)小岩井弘光,《宋代兵制史研究》,汲古丛书,汲古书院,1998年。
(89)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溪水社,1988年。
(90)岛田正郎,《契丹国——游牧民“希望”的王朝》,东方选书,东方书店,1993年。
(91)金成奎,《宋代的西北问题和异民族政策》,汲古书院,2000年。
(92)王丽萍,《宋代中日交流史研究》,勉诚出版,2002年。
◆除了以上有关宋代的研究以外,还有如下两本有关王权论的专著。
(93)渡边浩,《东亚的王权和思想》,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
(94)棚桥光男,《后白河法皇》,讲谈社选书,1995年。
思想史、宗教史关系
(本书第五章、第六章)
(95)诸桥辙次,《儒学的目的和宋儒的活动——自庆历至庆元的一百六十年间》,大修馆书店、1929年。镰田正、米山寅太郎编,《诸桥辙次著作集》一,大修馆书店1975—1977年。
(96)冈田武彦,《宋明哲学的本质》,木耳社,1984年。
(97)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中国思想形成论》,平乐寺书店,1963年。
(98)岛田虔次,《朱子学和阴阳学》,岩波新书,1967年。
(99)岛田虔次,《中国思想史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五九,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2年。
(100)今井宇三郎,《宋代易学研究》,明治图书出版,1958年。
(101)三浦国雄,《朱子与气与身体》,平凡社,1997年。
(102)土田健次郎,《道学的形成》,东洋学丛书,创文社,2002年。
(103)市来津由彦,《朱熹门人集团形成研究》,东洋学丛书,创文社,2002年。
(104)吾妻重二,《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史的地平》,东洋学丛书,创文社,2004年。
(105)木下铁矢,《朱熹再读——理解朱子学的一个导言》,研文出版,1999年。
(106)木下铁矢,《朱子学的位置(一)、(二)——奋斗的民政官们》,《东洋古典学研究》六—七,1998—1999年。
◆本书使用的“奋斗的民政官”一语源于此论文。
(107)上山春平,《佛教和儒教》,《上山春平著作集》七,法藏馆,1995年。
◆本卷收录有作者的长篇论文《朱子的〈家礼〉与〈仪礼经传通解〉》。作者虽然不是一个狭义的中国学家,但是这篇论文却是关于朱熹的这两部著作的最权威的概要介绍。
(108)石井修道,《宋代禅宗史研究——中国曹洞宗和道元禅》,学术丛书、禅佛教,大东出版社,1987年。
(109)铃木哲雄编,《宋代禅宗的社会性影响》,山喜房佛书林,2002年。
(110)林鸣宇,《宋代天台教学研究——以〈金光明经〉研究史为中心》,山喜房佛书林,2003年。
◆关于三教的名称、“教”的意思,见下列(111)所收论文。
(111)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东洋学丛书,创文社,1990年
◆“名公”们如何面对“愚民”?请看:
(112)大泽正昭,《自我主张的“愚民们”——传统中国的纷争及其解决方法》,角川书店,1996年
◆本书实用的“文明化的过程”一语源自:
(113)诺博特·伊里亚思著/波田节夫等译,《文明化的过程》上、下,大学丛书75—76、法政大学出版局、1977—1978年。
◆以下为笔者的著作。
(114)小岛毅,《中国近世之礼教言论》,东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
(115)小岛毅,《宋学的形成与展开》,中国学艺丛书八,创文社,1999年。
(116)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2004年。
(117)小岛毅,《东亚的儒教与礼》,世界史手册68,山川出版社,2004年。
科学技术史关系
(本卷第七章)
(118)李约瑟著/砺波护等译,《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全十一卷),思索社,1974—1981年。
(119)杜石然等编著/川原秀城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
(120)薮内清编,《宋元时代科学技术史》,《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7年。
(121)长泽规矩也著/长泽规矩也先生喜寿纪念会编纂,《宋元版研究》,《长泽规矩也著作集》三,汲古书院,1983年。
(122)井上进,《中国出版文化史——书籍世界与知识风景》,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年
(123)山田庆儿,《气的自然现象》,岩波书店,2002年。
(124)石田秀实,《中国医学思想史——另一种医学》,东洋丛书七,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
(125)宋慈著/德田隆译,《中国人的尸体观察学——〈洗冤集录〉的世界》,雄山阁出版,1999年。
(126)中村乔,《宋代的烹调与食物》,中国艺文研究会,朋友书店(发售),2000年。
(127)吉冈义信,《宋代黄河史研究》,御茶水书房,1978年。
(128)长濑守,《宋元水利史研究》,国书刊行会,1983年。
(129)山田庆儿,《朱子的自然学》,岩波书店,1978年。
(130)田中淡,《中国建筑史研究》,弘文堂,1989年。
(131)竹岛卓一,《营造法式研究》(全三卷),中央公论美术出版,1970—1972年。
文化史、文学史关系
(本卷第八章)
(132)高桥忠彦编,《东洋茶》,《茶道大学大系》七,淡交社,2000年。
(133)弓场纪知主编/出川哲朗文物解说/长谷部乐尔监修,《宋、元陶瓷》,《故宫博物院》六,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7年。
(134)石田肇,《五代、宋、金》,《图说书籍艺术全集》七,雄山阁出版,1992年。
(135)角井博监修,《宋、元书籍》,《故宫博物院》十,日本放送协会,1997年。
(136)小川裕充监修,《南北朝~北宋绘画》,《故宫博物院》一,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7年。
(137)小川裕充监修,《南宋绘画》,《故宫博物院》二,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8年。
(138)户田祯佑、小川裕充编,《中国花鸟画与日本》,《花鸟画的世界》十,学习研究社,1983年。
(139)杉村勇造,《中国庭园——造园与建筑的传统》,求龙堂,1966年。
(140)吉川幸次郎,《吉川幸次郎全集》,第十三卷《宋篇》,筑魔书房,1969年。
(141)村上哲见,《宋词的世界——中国近世抒情歌曲》,大修馆书店,2002年。
(142)船津富彦,《唐宋文学论》,汲古书院,1986年。
(143)松本肇,《唐宋文学》,中国学艺丛书十,创文社,2000年。
(144)王国维著/井波陵一译注,《宋元戏曲考》,东洋文库,平凡社,1997年。
(145)冈本不二明,《唐宋小说与社会》,汲古书院,2003年。
社会史、经济史关系
(均为本书第九章)
◆在“研究史的回顾”中已经介绍过的许多研究都属于这个领域。此外还有下列研究。
(146)日野开三郎,《宋代货币与金融》,《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六-七,三一书房,1983年。
(147)河上光一,《宋代经济生活》,欧亚大陆文化史选书七,吉川弘文馆,1966年。
(148)河原由郎,《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劲草书房,1980年。
(149)草野靖,《中国地主经济——分种制》,汲古书院,1985年。
(150)佐竹靖彦,《唐宋变革的地域性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四十四,同朋舍,1990年。
(151)大泽正昭,《唐宋变革期农业社会史研究》,汲古丛书九,汲古书院,1996年。
(152)高桥芳郎,《宋代中国的法制与社会》,汲古丛书四十二,汲古书院,2002年。
(153)岛居一康,《宋代税政史研究》,汲古丛书二,汲古书院,1993年。
(154)宫泽知之,《宋代中国的国家与经济——财政、市场、货币》,创文社,1998年。
(155)古林森广,《中国宋代的社会与经济》,国书刊行会,1995年。
(156)柳田节子,《宋代庶民的女人们》,汲古选书三十六,汲古书院,2003年。
◆以下为都市史研究。
(157)梅原郁编,《中国近世都市与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年。
(158)谢和耐(Jacques Gernet)著/栗本一男译,《中国近世的百万都市——蒙古入侵前夜的杭州》,平凡社,1990年。
(159)伊原弘,《中国中世都市纪行——宋代的都市与都市生活》,中公新书,1988年。
(160)伊原弘,《中国开封的生活与岁时——图画中的宋代都市生活》,山川出版,1991年。
(161)伊原弘,《中国人的都市与空间》,原书房,1993年。
(162)伊原弘编,《读解〈清明上河图〉》,勉诚出版,2003年。
◆(162)本为《东亚游学》(勉诚出版)的特集(第十一号,1999年)。前列(8)《知识分子百态》同(第七号,1999年)。下边再举该特集中与本书内容有关的几册。
(163)第十八号,《宋钱的世界——东亚的国际通货》,2000年。
(164)第六十四号,《徽宗及其时代》,2004年。
(165)第七十号,《波动的东亚》,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