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六章
在欧亚大陆超地域帝国蒙古的统治下
蒙古的出现
苍狼与光之子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再次回望10—12世纪的欧亚大陆,可以看到无论是草原还是农耕地区、无论是干旱还是湿润地带的各处,作为推动历史的动因和主角,突厥、蒙古系的游牧民族已经在东西方大大崛起了。同时无论各地域政权的规模是大是小,总之多极化是在加深着。另外,不断有突厥系的人们从东方向西方迁徙,而拂朗人在“十字军”的盛名下从西方向东地中海地区蜂拥而来,使时代变得更具流动性。换言之,在超地域世界的动态中轮流坐庄已渐成气候,迎接更大变动的门扉就要开启。时代已极具可变性。
后来所说的蒙古高原,是延展在欧亚大陆上最大、最优良的草原。那里也仍然有突厥、蒙古系的部族部落割据,混乱状态在延续。在森林和草原交错地带的东北角,生活着保留狩猎民特征的蒙古部族。它被认为拥有苍狼和光之子双重的先祖传说。
36 成吉思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帝后像》所载肖像。虽然是如此著名的人物,但是几乎没有关于他容貌、风采的记载,肖像画也仅此一幅。还是以中华式的风格画成的,不好说究竟多大程度反映了真实情况
在其更小的一个部族中,一个男孩子诞生了。那就是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他的生年有作1155年、1162年、1167年的,无定说。其父也速该,似乎曾是蒙古部内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实力派人物。然而却早早被人毒死,铁木真无奈度过了充满苦难的青少年时代。其中可以得到确认的事实很少。几乎所有的一切,可以说都是在1203年秋季幸运地击败强盛的克烈部之汪罕(Ong qan,又作王罕)、掌握了蒙古高原东半部地区的霸权后才开始的。
1204年四月,铁木真击破占据杭海山至按台山的蒙古高原西部的突厥系乃蛮部,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此之前,据有阴山北麓一带、同为突厥系的强大部落汪古部,不接受乃蛮部邀其夹击蒙古的劝诱,来向铁木真通报。至此,高原上与铁木真敌对的强大部族部落,就只剩下了蔑儿乞部。1205年春,铁木真向北进军,最终征服了夙敌蔑儿乞部。这样,在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除了金朝统治下的热河草原和那一带地区,铁木真一鼓作气地拿下了大半个蒙古草原。
尚不十分清楚的真相
围绕成吉思汗及其一生,后世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英雄传说。然而包括容貌在内,他的真实形象尚不确定。作为战斗指挥官,恐怕不只铁木真是出类拔萃的。
在统一高原之时,铁木真至少已经过了四十岁。在游牧民中年龄就算相当大了。他虽然也算出身名门,但是也曾长期居人之下。他具有倾听他人意见的气量和发挥其作用的才能;依托于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政治感觉以及洞悉人们和形势的能力;基于恰当的平衡感之组织者和调停者的素质;还有果敢的实施能力。在这些方面,铁木真是更胜一筹。
在他之前,由于长年的部族割据,各部落内部人们的身份秩序和社会关系处于固定、闭塞的状态。对于希望打破现状的人们来说,不受历来部族关系和门第身份约束的铁木真,大概就成了值得托付自己命运的领袖吧。为此,各种履历和出身不同的人们以一对一的信赖关系集聚到铁木真的麾下。
这样的游牧首领,铁木真之外亦有他人。其中,铁木真是笑到最后的“英雄”。此外,历朝不断侵扰蒙古高原的金国在章宗朝专心致力于社会安宁和文化振兴,并不注重安全保障和军备,由此给铁木真带来的运气也不容否认。
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上游的草地召开了大聚会(忽里台)。在那里举行即位仪式,称“成吉思汗”。人们的集团,人民,蒙古语称为“兀鲁思”。取成为统一中心的“蒙古”之名,称新的游牧联合体为“也客忙豁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
成吉思汗立即着手新游牧国家体制的建设。第一项措施,将麾下全体游牧民重新编成九十五个千户,封创业功臣和同族、勋戚为其统领即千户长,各自分而治之。各千户的成员和组编的过程,不尽相同。大致上是安排同一部族或氏族隶于一个千户之内。至于霸权争夺战时期曾与之为敌的克烈、塔塔儿、乃蛮、蔑儿乞等部族,除了个别功勋卓著者被任命为千户长,不保留其部落整体。这是在尊重牧民们出身和来源的同时,又避免了敌对势力的留存。
蒙古兀鲁思的原点
接着,将这些新编千户中的一部分分给了自己的诸子和诸弟。分给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每人四个千户。分给次弟搠只·哈撒儿一个千户。分给三弟哈赤温的遗子按赤台带三个千户。只有末弟铁木哥·斡赤斤的份子,包含母亲月伦的份额,分到了八个千户,属于破格对待。三个儿子的游牧地,集中分配在蒙古高原西界的按台山方面,三个弟弟的游牧地,相反安排在东方的大兴安岭方面,呈数珠状排列。
三个儿子的千户数总共是十二个。三个弟弟的千户数总共也是十二个。这是在蒙古国建设初期,成吉思汗有意识地将自己家族同等数量的兀鲁思配置在东、西两个方向。这些兀鲁思,后来都一时各自形成了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势力。当时,分属于各兀鲁思的千户成为其基干部队。此时的安排成了后来各兀鲁思发展和命运的决定因素。
除了分封给诸子诸弟总共二十四个千户外,其余的所有百姓都直接归属成吉思汗和他的幼子拖雷,也分为东、西的左、右两翼。两翼的中央,广阔的地域内分布着直属成吉思汗本人的、身兼宿卫之职的亲卫军即一万名怯薛,还有属于成吉思汗私产的、称为“四大斡耳朵”的毡帐群及其附属的牧民们。
各千户的内部,下有百户、十户,任命有三级指挥官,他们和千户长、万户长共同被以“那颜”这一意味游牧贵族的称号相称。构成千户之基础的,不一定严格是一千个家庭(住在同一个毡帐里的人们),而是大约几百个家庭,不过以其为母体大致可以提供一千名战士。取代原先的部族而新编成的千户,是构成蒙古新国家之政治、行政、军事、社会等所有基础的组织,千户长既为行政官又是军事指挥官。
按十进制编成的军事组织、左右两翼的体制等等,构成游牧国家的大的框架,这也是匈奴国家长久以来的传统。成吉思汗将其彻底整合于以自身为核心的指挥系统,使之转变为能够极好地统摄麾下全体游牧民的军事集团。这时成立的集团和组织,成为日后蒙古扩张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