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主要人物略传
海之列传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方国珍(1319—1374)
出生于浙江省沿海地区的黄岩。名珍,字国珍。又作谷真。元朝时期从事海上运输,1348年被怀疑与海盗有牵连被迫入海,抢劫从江南运往大都的政府船只,占领了台州。与当地从事制盐的人联合扩大了势力,1355年春从台州北上,占领海上贸易基地庆元(今宁波)。
元为了拉拢方,授予其海道漕运万户、浙江行省左丞相等官职。势力范围由此扩展至宁波、温州、台州。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1359年方国珍投降朱元璋,虽然被授予福建行省平章事的官位,却还向元朝的首都大都通过海运运输粮食。1367年,朱元璋派兵至浙江省东部,方投降。其形式上虽然官至广西行省左丞,实则处于监视之下,在应天(今南京)去世。元末群雄大多在战乱中死于非命,而方国珍胸无夺天下之野心,且善于见机行事才得以善终。
张士诚(1321—1367)
江苏省泰州白驹场(今属大丰县)人。小名九四,水上盐贩。1353年,因不堪忍受元朝官吏及与之勾结的有钱人家的剥削,集合盐贩发动叛乱,占领了泰州、高邮。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定国号为大周。高邮曾一度被元朝丞相脱脱包围,后因朝内纷争脱脱临阵遭贬,张才得以保存命脉。
1355年,由通州(今南通)渡江南攻。次年收江南为其势力,定都平江(今苏州)。1357年,败于朱元璋军,归顺元朝被封为太尉,运送江南物资至元朝首都大都。1363年,进兵安徽,大破红巾军的精神支柱韩林儿与刘福通,自立为吴王。但是,1367年平江被朱元璋攻陷,张士诚被俘,于应天(今南京)自缢而死。张把当时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纳入囊中,得到富裕户的支持,使得经济上出现繁荣。或许是因为明初时这种繁华已被摧毁,张士诚在江南的人气居高不下,其墓地也得以保存下来。每年旧历的七月三十,是祭祀地藏菩萨的日子,焚香祭祀,而苏州一带却将之称为“烧九四香”。据说这是为纪念张士诚而假借地藏菩萨节。另外,《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与张士诚乃同乡,据说《水浒传》就是以张士诚的事迹为题材撰写的。
郑和(1371—1434)
生于云南昆阳州(晋宁县)穆斯林家庭。原姓马。明朝进攻云南时被俘,遭阉割成太监。当时被送给燕王朱棣作内廷宦官,靖难之变中立下战功,1404年赐姓郑,成为宦官之首。1405年至1433年之间,郑和前后七次远征南海、印度洋。
成化年间(1465—1487),深得皇帝信任的宦官模仿郑和远征,试图重新开始以内廷主导的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官吏们对此极为抗拒,为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事情,把兵部所藏有关郑和远征的文书全部销毁。因此,郑和远征的具体情况,成为历史之谜。
王直(?—1559)
安徽歙县人。贩盐失败后从事明朝禁止的海上贸易。1545年东渡日本,与博多、平户的商人进行交易。1548年,明朝官方摧毁了私人海上贸易的据点双屿港,以此为契机,王直在海上贸易的商人中确立了领导地位,以舟山群岛的烈港为基地,积极进行走私贸易。
1553年,烈港被明朝官方攻击后,王直把活动基地迁至日本的五岛群岛、平户,残留在中国的海上势力开始掠夺沿海地区。此乃“嘉靖大倭寇”,但是明却认定王直为头目,最后将之处死。
在安徽省有一处日本人建造的王直墓(“王氏祖墓”)。2005年1月末,一位中国教师以王为卖国贼为由,把王直的名字从墓上削掉。这件事,是中日两国之间有必要共同促进“倭寇研究”,通过对话评价人物的一个教训。即便在中国的史学界中,也有一种看法肯定王直作为海上贸易的商人的一面。
Matteo Ricci(1552—1610)
中国名为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Macerata),他出生那年,竟然是志在中国传教从日本远渡广东的圣方济格·沙勿略(St. Francis de Xavier,1506—1552)在广东逝世的那年。1558年,利玛窦迁至罗马,1571年加入耶稣会。1578年,利玛窦赴印度果阿传教。
1582年,到达澳门。之后辗转肇庆、韶州、南京、南昌等地,试探传教的可能性。1601年获得许可长居北京。
利玛窦博览强记,掌握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科学,对中国文化也有很深的了察。1602年,他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公开发行。为当时最为精密的世界地图(长约170厘米,宽约360厘米),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将亚洲放置中心部的地图。原本为黑白版,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有梵蒂冈图书馆、京都大学、宫城县立图书馆三处所藏。不过,日本市面上有许多模本,成为新井白石等江户时代日本人对世界认知的基础。1607年,完成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著作《几何原本》的汉译本。
1610年在北京去世。皇帝赐北京阜成门外栅栏处墓地用于安葬利玛窦。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其他许多耶稣会传教士与利玛窦一起静静地安眠在此。传教士在亚洲进行传教活动的资金来源,其一就是葡萄牙等的海上冒险商人开展的贸易。
郑成功(1624—1662)
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其父为福建出身的武装海商郑芝龙,母亲为日本人田川七左卫门的女儿。小名福松。在中国的原籍为其父故里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1630年,随叔父郑芝燕回到福建,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为考取科举努力学习。
1638年,他通过科举考试的第一关,成为南安县学的生员,又为当官迁至南京,入国子监学习。但最终他没有成为一名官员。同年3月,李自成军队攻陷明朝首都北京,次年6月清军摧毁在南京的明朝亡命政权。郑成功回到福建。其父在福建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为隆武帝。隆武帝赐郑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在南明政权中,郑成功又被称作“朱成功”。1646年,清军进攻福建,朱聿键被捕,其父降清。其母不堪忍受屈辱自杀身亡。
郑成功拥戴广东肇庆府的永历帝,以福建的厦门、金门为根据地开展了抗清运动。其资金来自中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地之间的贸易。1658至1659年,郑成功率领的军队曾一度逼近南京,最终以失败告终,1661年夺取了荷兰人占领下的台湾,准备反攻,却于1662年病死。
他年轻时曾为走上仕途而努力学习,因而拥有以前海商所没有的见识,以建立政权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台湾台南的延平郡王祠中,现在依然祭祀着郑成功。郑成功身上还流着日本的血脉,所以在日本也广为人知。寻访其在平户的旧居遗址,那里竹柏繁茂撑出一片绿荫。
施琅(1621—1696)
字尊侯,号琢公。生于福建省沿海地区的晋江,从小精于武艺。1646年,追随郑成功成为一名部将,但由于屡次与郑战略相左而关系对立。1652年最终与郑分道扬镳投降清军。清朝重用善于海战的施琅,1662年任命其为福建水师提督。但是施琅攻台失败,被解职而改为留京宿卫。在北京期间,他向皇帝玄烨(康熙帝)进谏攻台,获取信任。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死去后,郑氏政权内部斗争激烈。而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也生出足够的力量从正面攻取台湾,1683年,清朝命施琅进攻台湾。施琅调动2万士兵、300余艘大型战舰,经澎湖岛向台湾本岛进军,使得郑氏政权就抚。清朝高度评价其战功,封其为靖海侯。
当时,清朝政权内部放弃台湾的呼声较高,施琅力主留台卫台的重要性,最终说服皇帝。施琅在台湾扶植势力,并受清朝认可作为地主,世袭当地广袤土地,这些土地被称作“施侯大租”等。施家一族及其家眷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创造了福建人移民台湾的基础。
施琅与郑成功祖籍相近,其背后的社会层也重合。把福建人的生活圈子扩展至台湾,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是相同的。但是,现在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立场上,施琅所受的表彰为多。
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
出生于苏格兰邓弗里斯(Dumfries)的名门家庭。爱丁堡医学院毕业后,进入英国东印度公司当了一名船医,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1816年。独自立业后不久,在孟买、广州从事贸易,并参与几家洋行的经营,奠定了作为国家商人的地位,创办了马格尼亚克商行(Charles Magniac Co.)1820年,他结识了同为苏格兰人的詹姆斯·马地臣(James Matheson),1827年作为合作伙伴,32年共同开展事业,成立了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主要经营印度的鸦片和中国的茶叶。
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中贸易专营权被撤销以后,怡和洋行迅速发展,渣甸被中国人称为“大班”。鸦片问题在英国备受争议,渣甸派马地臣回国,对政府要人做工作,但是没有取得什么效果。但是林则徐禁烟政策,导致事态迅速发展为鸦片战争,渣甸在这中间发挥的作用可谓甚大。《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第二年,渣甸在英格兰死去。
他留下的洋行在亚洲的贸易中成长。日本长崎因格洛弗邸而为人所熟知的托马斯·布莱克·格洛弗(Thomas Blake Glover),是怡和洋行的长崎总代理,负责把武器、船只运往日本。
帝国列传之一 皇帝本纪
朱元璋(1328—1398)
明太祖,按其年号又被记载为洪武帝。明朝的缔造者(在位时间1368—1398)。在中国历代皇帝中,还没有如他这般是从贫困境遇中起家的。朱元璋出生于濠州(明朝成立后改名为凤阳)一户没有土地的贫农家庭。小名重八,称元璋是在1352年以后。小时候曾在私塾中念过几个月的书,因交不起学费,退学在别人家中做牧童。1344年,因饥荒失去双亲,来到村附近的一家寺庙中。寺里面也没有粮食,于是当了一名化缘和尚四处流浪。
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得到郭的赏识,与其养女马氏结婚。马氏一直在精神上给予朱元璋支持,为帝国的创建做出了贡献。1353年,率同乡徐达独立,吸收名儒李善长等加入旗下,扩大了自己的势力。1355年,拥戴红巾军精神领袖小明王韩林儿为王,采用年号龙凤。1356年攻陷集庆(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这一年,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1363年,破陈友谅,次年正月自称吴王,任命李善长、徐达分别为左右丞相,整备了官僚机构。1366年,谋害韩林儿。次年,摧毁张士诚政权,控制了江南,打出统一天下的口号,兴起北伐军。
1368年1月在应天府即位,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从此以后,明清两代都采取了一代皇帝一个年号的做法。不过,不同于日本现在的年号制,新皇帝继位后第二年为元年。1371年,朱元璋攻下四川的红巾军夏王一伙,统一了天下。1380年,以胡惟庸案为契机,完善了君主专制体制。
他成功的原因在于,广纳人才,接受刘基、宋濂等读书人的意见,制定了足以完成从叛乱军到掌握政权转变的体制。并且勤于自学,阅读史书,从过去历史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最为重要的,还要数他洞察元朝垮台的原因,制定出一套极力排斥货币经济的机制。但是,他的想法在受到臣子们违背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他的猜疑心。尤其是妻子马氏(孝慈皇后)去世之后,大约从1382年开始失控,利用特务机关锦衣卫,抓捕可疑分子,依靠严刑拷打,增加了连坐人数,杀害了为数众多的嫌疑犯。这种特务机关掌控的政治,在永乐时期宦官掌控的东厂成立以后,更加残酷,这成为明朝时常发生凄惨疑案的制度背景。
朱元璋为了打造出最后的帝国,志在迁都西安,但是1392年他的嫡系长子朱标病死,带给他巨大的打击,最终这一设想没有实现。虽然也曾考虑过立有才能的四子朱棣为新太子,但苦于自己所制定的嫡系长子继承制而不得不指名朱标嫡系长子朱允炆(朱标的次子,长子已夭折)为第二代皇帝。这成为靖难之役的原因,也大大地改变了明朝的特点,既是历史的讽刺,也是朱元璋的不幸。朱元璋死后,被葬于南京孝陵。
朱棣(1360—1424)
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一般按其年号称为永乐帝。死后追加庙号为太宗,后改为成祖。他是朱元璋的四子,关于其生母,至今尚无定论。他在打倒其侄朱允炆,即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后继位,为强化其合理性,尊其父正室马氏为母,并销毁了与之相矛盾的记载。但是,他无法毁掉其他国家的记录。据洪武年间前往北平拜访还是燕王的朱棣的朝鲜使节的记录《奉使录》记载,拜访掌管礼仪的衙门的那天,正值朱棣生母忌日,不接受朝拜。日期与马氏的忌日并不一致。被视为其生母的较为有力的说法是高丽出身的硕妃。若该推测正确,那么可以说朱棣从出生就已经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朱棣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就藩元朝首都北平。1398年朱元璋死去,新即位的皇帝试图削藩,于是朱棣发动叛乱(靖难之役),1402年成功当上皇帝。
作为皇帝,其功绩首先当属1403年下令编辑的《永乐大典》。这部著作为古今书籍之集大成者,动员近3000人于1408年完成。该部大部头的著作共22877卷,正本在明末动荡中被烧毁,副本存留至清,但清末时也在战乱中散失。其他功绩还有在北京建成紫禁城,1421年迁都,亲自远征蒙古、将越南纳入统治之下、派郑和下西洋,开展了积极的对外政策等。他死后,被葬在北京郊外十三陵之一的长陵。
对于朱棣,有人认为他是将蒙古帝国的忽必烈作为榜样,把建设世界帝国作为自己的目标。但是他对外政策的实质是建立在抑制商人自律性交易的朝贡体制之上的,这与忽必烈的帝国性质完全不同。
努尔哈赤(1559—1626)
清朝建立的基础后金王朝的创建者。1616至1626年期间在位。作为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庙号为太祖。作为一个帝国的创建者,其在日本的知名度,虽低于秦始皇、刘邦等,但是在欧美各国却是人们相当熟悉的人物,例如好莱坞电影《夺宝奇兵》(Indiana Jones)中努尔哈赤的遗骨成为争夺的目标。这或许是因为近代的欧美努力去理解曾与他们直接相对的清朝,对其历史饶有兴趣之故。
努尔哈赤出生于辽东建州左卫(今属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女真族的一个小首领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年轻时曾把在山野中采到的高丽人参等运到抚顺的贸易市场上去卖,以补贴家用。在这种贸易活动中,接触到汉族、蒙古族,开阔了视野。1583年,其祖父与父亲参加明朝的军事行动时,因为一点误会而被明军杀害。这成为日后努尔哈赤高举反明大旗的一个理由。
传统上,明朝对于周边民族采取了使其分裂、令其互斗、将之弱化的政策,因此女真族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相互斗争。但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以在朝中掌握实权的张居正为靠山,改变方针,培养有势力的部族,试图以此为窗口进行有效的贸易活动。选中的对象就是努尔哈赤。他在与李进行贸易的同时,积蓄起力量,统一了建州。1593年,努尔哈赤率领不足一万人的军队,打败了海西女真与蒙古的三万联军,历史上称为古勒寨之战,成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大业的转折点。为巩固统一的根基,努尔哈赤将女真这一民族的名称改为满洲,1599年使用蒙古文字制定了满洲文字。不过用不同于蒙古文的满洲语进行书写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二位皇帝皇太极进行了改良。满文不同于汉字,是一种表音文字。据说清朝时来中国的欧美人通过满文文献理解中国文化,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他还以女真族狩猎时的组织为基础创建了八旗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成为大汗,定国号为金,年号为天命(史书上为区别于12至13世纪的金朝,记载为“后金”)。畏于努尔哈赤强大的势力,明朝加强了对贸易的统制,于是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讨明檄文“七大恨”,表明反明立场。次年,明朝派出大军征讨,但四路部队步调不一致,却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历史上将这次战役称为萨尔浒之战。1621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辽阳,先是将首都迁至辽阳,但是作为帝国的首都面积太小,又迁都沈阳。此后渡过辽河,进攻辽西,1626年,为进攻明朝领地包围宁远城,在葡萄牙大炮猛烈炮火的攻击下落败。不久死去,葬于福陵(沈阳市)。
皇位继承遵循满洲族的传统,生前不定太子,死后通过有权力的人协商决定。努尔哈赤死后,在兄弟间的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极。
庄妃(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太后、孝庄文太皇太后,1613—1687)
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的妃子,第三代皇帝福临(顺治帝)的母亲,以及创造了清朝繁荣之根的玄烨(康熙帝)的祖母。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首领的意思)博尔济吉特氏家的女儿。1625年嫁给皇太极。随着皇太极登基,立一位皇后及四位妃子(均为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成为永福宫庄妃。
1638年,生皇太极第九子福临,随之死后被称为孝庄文皇后载入史书。虽然有传闻说她备受皇太极宠爱,但是在对皇太极与后宫的关系研究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皇太极的皇后、妃子都是蒙古族,这一事情在考虑清朝初期内廷性质之时非常重要。皇太极打败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时接受明朝投降的汉人官僚,逐步整顿中国的官僚制度。投降官僚中的代表为是蓟辽总督洪承畴,后来为清朝进攻华南做出了贡献。据野史记载,为了使洪承畴投诚,庄妃自己向皇太极提议用美人计诱降,但并没有史料能够证明这件事。
1643年,皇太极还没有指定继承者就突然离世,庄妃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福临登上皇位各方张罗。政权内部最为有力的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但是,多尔衮深知即便自己想当皇帝,也得不到其他有权人士的支持,考虑立幼主通过摄政掌握实权,于是他与庄妃合作,支持当时六岁的福临即位。按照满族内部兄长死后弟弟娶其妻的风俗,有人说庄妃下嫁给多尔衮,但是这一说法也没有得到史料的证明。明朝在李自成军队的进攻下灭亡之后,多尔衮跨越山海关向中国本土进军,将首都迁至北京。福临生性非常认真,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对藏佛的爱慕也日渐加深。孝庄文皇太后让自己的侄女当皇后,这个皇后与福临的脾气不合,皇帝以“皇后无能”为由将其废黜。第二位皇后与皇太后一样也是博尔济吉特氏,但她也遭受皇帝冷遇。福临似要填补心中空白,极为宠爱董鄂妃。但当她突然去世后,福临似要追随而去,染上天花奄奄一息。
得知儿子将死,皇太后有意把皇位继承给年仅八岁的玄烨,让福临指定其为下一任皇帝。这是改变满族皇帝死后由权臣协商决定继承者传统做法的举动。皇太后选择玄烨的理由之一是他出生后不久曾患上天花,为此还咨询过汤若望。汤若望表示支持皇太后的意见,于是皇太后更坚定了她的想法。玄烨继位后,成为太皇太后的她把年幼的皇帝放在内廷扶持。这位年幼的皇帝的生母是一位汉人。
在清朝统治中国初期,皇太后连续扶持了两代幼主顺治、康熙。中国的统治走向衰落的同治(载淳,六岁即位)、光绪(载湉,四岁即位)、宣统(溥仪,三岁即位)三代也是连续由幼主即位。这个时候掌握实权的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或许应该说是历史的重演,孝庄文皇太后与慈禧太后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没有走出内廷,而后者却左右了外廷的政治。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
清朝第五代皇帝(在位时间为1722—1735年),庙号世宗。按其年号又被记载为雍正帝。玄烨(康熙帝)第四子。母亲是满洲正黄旗的乌雅氏。
他诞生之时,正是其父平定三藩之乱最为激烈的时期。通过这场历时九年的战争,铲除了已经军阀化的汉族武将,其父让台湾的郑氏降服,创建了清朝繁荣的基础。就在这期间,父亲给了儿子们最为严厉的教育。胤禛不负父亲的期待,掌握了儒家修养,同时还从实践中学习了祭祀、军事、行政等。玄烨是清朝皇帝中第一位在生前指定太子的,那是胤禛出生前1675年的事情。当时立的皇太子是胤礽(胤禛即位后,为避皇帝讳,被记载为“允礽”)。皇太子在父亲平定准噶尔之时负责留守宫中,出色地行使了处理政务的角色。但是皇太子与其父皇都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康熙非常长寿,其作为皇太子的时间异常的漫长。皇太子的身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党派。父皇对这一事态感到危机,挥泪废掉太子。此乃胤禛30岁那一年即1708年发生的事情。太子被废后,在皇子之间为争夺太子之位各成派系,发展至父皇斥责。这期间,胤禛不参与任何一个派系,服侍父皇,在兄弟间扮作温和的样子,忍受了十五年。
1709年成为雍亲王。1722年,父亲突然去世。在场的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时任理藩院尚书)声称听到皇帝遗言将帝位传给胤禛。隆科多将该遗言告知胤禛,使北京城进入戒备状态,不让其他皇子进入紫禁城。其间,胤禛着手进行即位准备,顺利登基。但是不久以后隆科多就身陷囹圄死去。从有关胤禛继位的一系列不自然的行为来看,学术界也大多认为立胤禛为皇位继承人的遗嘱其实并不存在。
待政权稳定后,胤禛开始清除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兄弟们。后来,对八旗之首——被封为贝勒的皇族,禁止其与属下的旗人存在私人关系。由此,使得努尔哈赤以来制定的八旗制所带有的部族性质被一扫而空,皇帝在满族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确立。胤禛改变国内信息渠道,完善奏折制度(参照历史关键词“信息渠道”),又创办了辅助皇帝决策的军机处。为了处理这些集中于皇帝的大量信息,皇帝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其勤奋之貌从奏折上皇帝的亲笔批示中可窥得一斑。来往于地方长官与皇帝之间的奏折被编成《雍正朱批谕旨》出版,以学者宫崎市定为中心将之作为清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开展了共同研究。
胤禛依靠皇帝专政的强化与信息的控制,断然推行了多项改革。他开展地丁并征(参考历史关键词解说“税制改革”),待地方财政稳定以后,开始实行养廉银,是为解决薪俸微薄的地方官员在当地大肆榨取百姓的问题而实施的给以高额职务补贴的制度。还实行了太子密建(参照历史关键词解说“皇位继承”)、改土归流、取消贱籍(没有科举考试资格的户籍)等制度。
1735年,胤禛突然在圆明园逝世。关于其死因引来暗杀说等种种猜测,但是近年来,故宫档案(残留在紫禁城里的明清两代的公文书)的研究取得进展,显示胤禛沉迷于炼丹术,经常服食一些含有水银等毒素的丹药,所以出现了胤禛因中毒而早逝的看法。
胤禛一方面是一位残忍的专政者,但是他为确立皇帝权威彻底排除了所有障碍,可以说他使关乎清朝根基的改革成为可能。继承皇位的弘历(乾隆帝)繁荣的基础,就是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帝国列传之二 高官列传
张居正(1525—1582)
明朝政治家。湖广江陵人。字叔大,号太岳。1547年称为进士,历任庶吉士等官职,1567年成为东阁大学士,负责教育皇太子。他的学生朱翊钧(神宗、万历帝)1572年10岁登基时,他成为内阁首辅,并在此后的十年间担任宰相替幼帝理政。
他推行考成法,改由内阁监督六部和地方官员,进行官员考勤,加强了内阁的权限。为增加财政收入,调动那些在内阁考勤范围内的官员到全国丈量土地。由于此次丈量,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实施一条鞭法(参照历史关键词解说“税制改革”)的条件。对于周边各民族,采取扶植与明朝合作的部族,借助它们的力量调整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方针。这成为满族的努尔哈赤迅速成长的原因。
对于同这些政策唱反调的人,严加镇压毫不留情。1577年,其父逝世,原本有规定官员为服丧离职,但张居正却以国事繁忙为由没有离职。反对派以此为口实对他弹劾。在他的努力下,万历初期担当财政的户部的收入从以前的每年200万两增长到300至400万两,北京的粮食储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三倍。
1582年张居正病死。关于死因,有人说是因为疲劳过度,也有人说是因为服食过量壮阳药所致。按惯例明朝高官冬天要戴貂皮帽,但是药力作用使得他气往上走,所以张居正坚决不戴。他死后,反对派极尽反击之能事,而遭削尽官秩,家属被流放。对皇帝严厉的张居正死后,朱翊钧再也不思去外朝执政,浪费无度。从此以后明朝急速地走向衰落。
林则徐(1785—1850)
清朝官员。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又以死后受清朝所赐的谥号“文忠”闻名。他虽然出生于贫苦之家,却凭借科举考试优异的成绩而升至顶点,1811年他以第七名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踏上仕途,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苏巡抚等地方长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积极从事水利、漕运、救灾赈灾等社会、经济问题,与本书中详细介绍的陈弘谋的活动多有相似的地方。
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之时,朝廷内部正围绕鸦片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争论不休。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对一年戒烟期内没有戒掉鸦片的应处以死刑。皇帝旻宁(道光帝)对此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严禁鸦片的方案,提出具体禁烟步骤和方案。并在任职的湖广两地实施,成绩卓著。皇帝下定决心禁烟,任命提出具体禁烟方案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特命全权大臣),命其在广东调查、处理鸦片问题,并授予他水师(海军)指挥权。可以推断,此时皇帝命令的不仅仅是禁烟,还包括了禁止鸦片贸易的内容。
1839年,在广东任职的林则徐没收了外国商人的鸦片2万余箱,利用加水后的石灰所发出来的热量将鸦片销毁。但是英国拒不提交保证从此以后不再夹带鸦片来华,局面开始对立起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尔斯·义律(Charles Elliot)怂恿英国外交大臣对华使用武力以解决问题。1840年英国政府派遣从印度过来的远征军进入渤海湾威胁北京,皇帝立时大惊,将林则徐罢官。
1841年林则徐被问责充军新疆伊犁(现在的伊宁),在那里度过了约三年的时光,得到当地父母官伊犁将军的信任,为水利、开垦等出谋划策。1845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之后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50年奉旨为钦差大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赴广西的途中死于广东省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