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前言

(1)张光直/小南一郎、间濑收芳译《中国青銅時代》,平凡社,1989年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2)苏秉琦/张明声译《新探 中国文明の起源/新探 中国文明的起源》,言丛社,2004年

 

第一章

(3)袁珂/铃木博译《中国神話の伝説/中国神话传说〔上、下〕》,青土社,1993年

(4)佐藤长《中國古代史論考/中国古代史论考》,朋友书店,2000年

(5)陆思贤/冈田阳一译《中国の神話考古/中国的神话考古》,言丛社,2001年

(6)林巳奈夫《中国古代の神がみ/中国古代诸神》吉川弘文馆,2002年

(7)松丸道雄《殷》《世界歴史大系 中国史1 先史~後漢 》,山川出版社,2003年

 

第二章

(8)宫本一夫《欧米における近年の中国考古学研究と日本における中国考古学研究/欧美近年的中国考古学研究与日本的中国考古学研究》《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第9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1999年

(9)饭岛武次《中国考古学概論》,同成社,2003年

 

第三章

(10)百々幸雄编《モンゴロイドの地球[3]日本人のなりたち/蒙古人种的地球[3]日本人的形成》,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

(11)王幼平《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李天元主编《郧县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14)宫本一夫《農耕起源理論と中国における稲作農耕の開始/农耕起源理论与中国稻作农耕的开始》,《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第10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00年

(15)加藤真二《中国北部の旧石器文化》,同成社,2000年

(16)甲元真之《中国新石器時代の生業と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生业与文化》,中国书店,2001年

◆ 就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生业的地区差异,依据动植物遗存体的集成进行了实证性论述。并从考古学的观点对其社会性差异进行了探讨。

(17)佐藤洋一郎《稲の日本史/水稻的日本史》,角川书店,2002年

(18)中村慎一《稲の考古学/水稻的考古学》,同成社,2002年

 

第四章

(19)任美锷编著/阿部治平、驹井正一译《中国的自然地理》,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

 

第五章

(20)杜金鹏《试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考古》1992年第2期,考古杂志社,1992年

(21)宫本一夫《華北新石器時代の墓制上にみられる集団構造/从华北新石器时代的墓制看其群体构造(一)》,《史渊》第132辑,九州大学文学部,1995年

(22)今村佳子《中国新石器時代の社会構造——渭水流域を中心として——/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社会构造——以渭水流域为中心——》,《古代学研究》第136号,古代学研究会,1996年

(23)袁广阔《阎村类型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第3期,科学出版社,1996年

(24)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 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的文化及社会变迁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

(25)宫本一夫《長江中·下流域の新石器時代研究/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研究》,《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第7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1997年

(26)今井晃树《良渚文化の地域間関係/良渚文化的区域间关系》《日本中日考古学会会报》第7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1998年

(27)今村佳子《中国新石器時代の土器棺葬/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棺葬》,《古代学研究》第144号,古代学研究会,1998年

(28)宫本一夫《中原と辺境の形成——黄河流域と東アジアの農耕文化——/中原与边境的形成——黄河流域与东亚的农耕文化》,《现代的考古学3 粮食生产社会的考古学》,朝仓书店,1999年

(29)赵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30)中村慎一《玉の王権——良渚文化期の社会構造——/玉的王权——良渚文化期的社会构造》,《古代王権の誕生Ⅰ東アジア編/古代王权的诞生 I东亚篇》,角川书店,2003年

 

第六章

(31)秋山进午编著《日中共同研究報告 東北アジアの考古学研究/日中共同研究报告 东北亚的考古学研究》,同朋舍出版,1995年

◆ 根据在辽宁省进行的战后首次日中联合考察的成果写成的考察报告及论证,从中可了解辽西、辽东的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器时代的特征。

(32)大贯静夫《東北アジアの考古学/东北亚的考古学》,同成社,1998年

◆ 总结了从中国东北部到远东的旧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地域特征以及时期性文化样式的变迁,并从考古学的角度总结了在相关地区在各个历史时代的特征。

(33)杨式挺《岭南文物考古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

(34)秋山进午《東北アジア民族文化研究/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同朋舍出版,2000年

(35)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宝墩遗址》,2000年

(36)郭大顺《从“唯玉为礼”到“以玉比德”——再谈红山文化的“唯玉以葬”》,《玉魂国魄》,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37)宫本一夫《朝鮮半島新石器時代の農耕化と縄文農耕/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化与绳文农耕》,《古代文化》第55卷第7号,古代学协会,2003年

 

第七章

(38)横田祯昭《中国古代の東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东西文化交流》,雄山阁,1983年

(39)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西安半坡博物馆,1984年

(40)宫本一夫《中国古代北彊史の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北疆史的考古学研究》,中国书店,2000年

◆ 实证解明了从农耕社会分离的畜牧型农耕社会的成立过程。并针对以农耕社会为基础的商周社会的成立,从考古学的角度,解明中国北方青铜器文化从畜牧型农耕社会开始形成发展的过程。另外,在论述周王朝的一员燕国与相邻的塞外地区的关系的同时,探讨了燕国统治区域的发展过程。

(41)田广金、秋山进午主编《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42)佐野和美《中国における初現期の銅器·青銅器/中国的初现期的铜器和青铜器》,《中国考古学》第4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04年

 

第八章

(43)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44)林巳奈夫《中国古玉の研究/中国古玉的研究》,吉川弘文馆,1991年

(45)西谷大《大汶口文化の廟底溝類型系彩陶/大汶口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系彩陶》,《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第35集,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1991年

(46)宫本一夫《新石器時代の城址遺跡と中国の都市国家/新石器时代的城址遗迹与中国的都市国家》,《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第3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1993年

(47)冈村秀典《中国新石器時代の戦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战争》,《古代文化谈丛》第30集(下),九州古文化研究会,1993年

(48)浅川滋男《住まいの民族建築学——江南漢族と華南少数民族の住居論/住房的民族建筑学——江南汉族与华南少数民族的住居论》,建筑资料研究社,1994年

◆ 就中国南部地区的住房构造以及居住样式的地区差别,根据现行民族调查进行了论述,也提及一部分史前时代的住房构造的地区差异。

(49)Lin Liu 1996 Settlement Patterns, Chiefdom Vari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States in North China. In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15,237-288.

(50)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51)林巳奈夫《中国古玉総説/中国古玉器总说》,吉川弘文馆,1999年

◆ 就玉器的制作技法、文献中所见玉器的名称比较以及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代的玉器变迁进行了论述。

(52)冈村秀典《龍山文化後期における玉器のひろがり——陝北出土玉器を中心に——/龙山文化后期的玉器的普及——以陕北出土的玉器为中心》,《史林》第82卷2号,史学研究会,1999年

(53)中村慎一编《東アジアに囲壁·環壕集落/东亚的围壁、环壕集落》,考古资料集25,金泽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2001年

(54)林巳奈夫《古玉雑考/古玉杂考》,《泉屋博古馆纪要》第十九卷,泉屋博古馆,2003年

(55)滨名弘二《武器形遺物副葬墓の再検討——有孔石斧副葬の意義/武器形遗物随葬墓的再探讨——有孔石斧随葬的意义》,《中国考古学》第3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03年

(56)何驽《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28日

 

第九章

(57)甲元真之《魚と再生——中国先史時代の葬送観念——/鱼与再生——中国先史时代的葬送观念——》,《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第68集,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1996年

(58)甲元真之、今村佳子《東アジア出土先史時代土偶·石偶集成/东亚出土的先史时代土偶、石偶集成》,《環東中国海沿岸地域の先史文化/环东中国海沿岸地域的先史文化》,熊本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1998年

(59)黄展岳/余都木章监译、佐藤三千夫译《中国古代の殉葬習俗——“人間犠牲”の研究——/中国古代的殉葬习俗——“人牲、人殉”的研究——》,第一书房,2000年

(60)冈村秀典《中国古代における墓の動物供犠/中国古代墓葬的动物牺牲》,《东方学报》第74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2年

(61)今村佳子《中国新石器時代の偶像·動物像/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偶像和动物像》,《中国考古学》第2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02年

(62)林巳奈夫《神と獣の紋様学 中国古代の神がみ/神与兽的纹样学 中国古代诸神》,吉川弘文馆,2004年

(63)今村佳子《中国新石器時代におくる占卜の起源と展開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占卜起源与发展的一项考察》,《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新石器文化と日本Ⅰ/东亚的新石器文化与日本 I》国学院大学21CEO第一组考古学班,2004年

 

第十章

(64)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中国学研究会,1958年

(65)Kwang-Chih Chang 1980 Shang Civiliz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66)贝冢茂树编《古代殷帝国》,みすず書房(新装版),1984年

◆ 从商王朝的发现史话、甲骨文学的历史以及甲骨文等文字史料总结了商王朝的制度、生业、统治构造等,同时解说了以殷墟为中心的考古学成果。

(67)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総覧1/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殷周青铜器总览1》吉川弘文馆,1984年

◆ 以商周时代的青铜彝器的种类名称比较为始,从形式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各种青铜彝器的编年系统。通过该书可以了解商周青铜彝器的基本年代观。

(68)饭岛武次《夏殷文化の考古学研究/夏商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山川出版社,1985年

◆ 就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学资料作了个别详尽的探讨。并将之总结归纳后,把夏王朝、商王朝的文献记录与考古学的解释进行了相互对应的论述。

(69)浅原达郎《蜀兵探原——二里岡インパクトと周·蜀·楚——/蜀兵探原——二里冈冲击与周、蜀、楚——》,《古史春秋》第2号,朋友书店,1985年

(70)张芝荃《略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71)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72)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紋様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総覧2/商周时代青铜器纹样的研究——商周其铜器综览2》,吉川弘文馆,1986年

(73)徐朝龙、NHK取材班《謎の古代王国 三星堆遺跡は何を物語るか/古代王国之谜 三星堆遗址讲述的故事》,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3年

◆ 从考古学和文献史学两个方面对三星堆遗址的性质进行了明易的解说。

(74)张立东《论辉卫文化》,《考古学集刊》10集,地质出版社,1996年

(75)平势隆郎《中国古代紀年。の研究——天文と暦の検討から——/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从天文与历法说起——》,汲古书院,1996年

(76)韩建业《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第1期,考古杂志社,1997年

(77)大贯静夫《〈中国文物地図集·河南分冊〉を読む——嵩山をめぐる遺跡群の動態——/读〈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嵩山周边遗址群的动态——》,同成社,1997年

(78)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79)徐朝龙《三星堆 中国古代文明の謎——史実としての「山海経」/三星堆 中国古代文明之谜——作为史实的〈山海经〉》,大修馆书店,1998年

(80)徐朝龙《長江文明の発見——中国古代の謎に迫る/长江文明的发现——揭开中国古代之谜》,角川书店,1998年

(81)冈村秀典《農耕社会と文明の形成/农耕社会与文明的形成》,《岩波講·世界歴史》3《中華の形成と東方世界——2世紀》/《岩波讲座·世界历史》3 《中华的形成与东方世界——2世纪》,岩波书店,1998年

(82)秦小丽《二里頭文化の地域間交流——山西省西南部の土器動態を中心に——/二里头文化的地区间文化交流——以山西省西南部的陶器动态为中心——》,《古代文化》第50卷第10号,古代学协会,1998年

(83)难波纯子《華中型青銅彝器の発達/华中型青铜彝器的发达》,《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第8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1998年

(84)唐际根、难波纯子《中商文化の認識とその意義/中商文化的认识及其意义》,《考古学杂志》第84卷第4号,日本考古学会,1999年

(85)张光直/小南一郎、间濑收芳译《中国古代文明の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中国青銅時代》第二集,平凡社,2000年

(86)冈村秀典编《中国古代都市の形成/中国古代都市的形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0年

(87)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科学出版社,2000年

◆ 关于河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转换的过程,从小区域陶器样式分布圈的认识开始,进而将分布圈按时间轴进行统合,解明了二里头文化成型的过程。

(88)小川诚《中国古代王朝成立期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古代王朝成立期的考古学研究》,鹿岛出版会,2000年

◆ 在商文化的成立过程中,特别注重名为“鬲”的陶器种类。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随着文化自北向南的南下现象,鬲逐渐成形。

(89)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2000年

(90)仇士华、蔡莲珍《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十四年代框架》,《考古》2001年第1期,考古杂志社,2001年

(91)秦小丽《二里头文化与先商文化的土器样式》,《古代文化》,第53卷第3号,古代学协会,2001年

(92)松丸道雄《殷周春秋史総説/商周春秋史总说》,《殷周秦漢時代史の基本問題/商周秦汉时代史的基本问题》,汲古书院,2001年

(93)平势隆郎《よみがえる文字と呪術の帝国/复活的文字与咒术的帝国》,中公新书,2001年

(94)平尾良光编《古代東アジア青銅の流通/古代东亚青铜的流通》,鹤山堂,2001年

(95)冈村秀典《殷周時代の動物供犠/商周时代的动物供牲》,《中国の礼制と礼学/中国的礼制和礼学》,朋友书店,2001年

(96)冈村秀典《王墓の成立とその祭祀/王墓的成立及其祭祀》,《古代王権の誕生Ⅰ東アジア編/古代王权的诞生I 东亚篇》,角川书店,2003年

(97)冈村秀典《夏王朝——王権誕生の考古学/夏王朝——王权诞生的考古学》讲谈社,2003年

◆ 首先通过后世的文献及铭文等文字资料探讨了夏王朝的存在,进而根据二里头遗址等发掘考察的成果,从考古学的角度论证了夏王朝的存在。

(98)Li Liu and Xingcan Chen 2003,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Duckworth,London.

◆ 从遗址规模及立地条件论述了二里头文化及二里岗文化的社会变迁,同时解明两种文化各自的社会制度。就夏王朝和商王朝进行了考古学的探讨,着重再现了周边地区贡纳王权所需资源的体制及其交通体系。

(99)西江清高《先史時代から初期王朝時代/先史时代到初期王朝时代》《世界歴史大系·中国史1——先史~後漢/世界历史大系·中国史1——先史~东汉》,山川出版社,2003年

(100)杜金鹏《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 根据最新的考古学成果和证据,对夏王朝到商王朝的时代进行了考古学角度的历史复原。

(102)德留大辅《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類型の地域間交流——初期王朝形成過程の諸問題から/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的地域间交流——从初期王朝形成过程的诸问题说起》,《中国考古学》第4号,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04年

 

结语

(103)J.K.费正清/大谷敏夫、太田秀夫译《中国の歴史——古代から現代まで/中国新史》,ミネルヴァ書房,1996年

(104)李成市《東アジア文化圏の形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山川出版社,2000年

(105)宫本一夫编《遊牧民と農耕民の文化接触による中国文明形成過程の研究/由游牧民与农耕民的文化接触而生的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九州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2000年

 

综合参考

(106)Kwang-chih Chang 1986,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fourth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 概论中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阶段。也简明地归纳了中国初期王朝的成立过程。本书为第四版,日译本所据版本为第三版(量博满译《从考古学看中国古代》,雄山阁,1980年)。

(107)饭岛武次《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山川出版社,1991年

◆ 按地区划分了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进而论述了农耕的起源、新石器时的青铜器,以及关于新石器时代向二里头文化变迁等,新石器时代研究中的诸多课题。

(108)张光直/伊藤清司、森雅子、市濑智纪译《古代中国社会——美術·神話·祭祀——/古代中国社会——美术、神化、祭祀——》,东方书店,1994年

(109)林巳奈夫《中国文明の誕生/中国文明的诞生》,吉川弘文馆,1995年

◆ 按地域概述了中国新石器文化,并就其后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的特征进行了简明易懂的解说。

(110)小泽正人、谷丰信、西江清高《中国の考古学/中国的考古学》,同成社,1999年

◆ 从考古学的角度概述中国旧石器时代至秦汉的历史,根据最新的考古学考察研究成果,做了简明概括。

(111)杉本宪司《中国の古代都市文明/中国古代都市文明》,思文阁出版,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