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共产党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到达武昌的鲍罗廷,联合西路军的唐生智,明确了反蒋姿态。蒋介石则派人到苏联劝说斯大林等继续维持与蒋合作的路线。而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蒋介石又将一直支持江西国民党组织的中共党员排挤出国民党外。也就是说共产党与蒋介石的意见分歧,被蒋介石巧妙利用,而中共方面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对策。

另一方面,毛泽东在辞去国民政府代理宣传部长后,转为担任国共合作下成立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所长。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城市里的工人运动。而出身湖南湘潭农村的毛泽东,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的现状出发,主张国民革命必须首先是农民革命,只有解决农民问题,获得农民支持,国民革命才能成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反抗富农出身的父亲,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他认为,不消灭农村的封建势力就无法彻底打垮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

北伐开始后,在国民革命军占领区,毛泽东的弟子们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在湖南,两百多名党员在各地设立农民协会,发展了超过两百万人的会员。他们在农村实行孙中山在国共合作时期认可的减租减息政策,冲击一切封建宗法制度,如破除祭祖、祭神等传统习惯,颠覆族权、父权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秩序。他们还建立农民武装,组织农民自卫军。部分地区的农会成员还参与县政。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写出了经典之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在报告中,毛泽东承认农民运动中存在过分的行为。比如把没有多少土地的人也定为“土豪”,把穿长衫的人都称为“劣绅”等等。另外,报告也记录了国民党和部分共产党员对农会的批评。比如批评农会动不动捉“土豪劣绅”戴高帽游乡,甚至任意处刑,是“矫枉过正”的行为。

阅读 ‧ 电子书库

82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针对这些批评,毛泽东在报告中进行了反驳。他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现在农民起来枪毙几个土豪劣绅,造成一点小小的镇压反革命派的恐怖现象,有什么理由说不应该?”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毛泽东的主张很容易受到批判。他在报告中说湖南军人唐生智支持对土豪劣绅的肃清。但其实是因为最先被杀的都是反对唐生智的人。另外,农民协会在乡村独裁,任意实施逮捕和处刑,最后发展到连共产党都无法控制,甚至省级官员被枪毙的事件都有发生。与国民革命军进驻大城市不同,农村地区很难切实感觉到革命到来的氛围。而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包含的平均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则很容易打动底层农民。

把毛泽东的行为与蒋介石做一比较,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无论是蒋的倚重军队也好,还是毛的重视群众运动也好,他们都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崇尚武力并不仅仅是他们两人的特征。戴季陶在《日本论》中也主张:“我们看见日本民族种种历史上的思想,看见日本维新的思想根据,使我们愈加了解‘武力’和‘战争’这一个事实是建国的最要紧的手段。不经过很多的恶战苦斗,费过很大的牺牲,民族的平等、国家的独立是决计得不到的。”

这些事实既反映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代言人,同时也揭示了在中国社会的底层积压着一股近似野蛮的能量,就如同义和团运动中所爆发出来的那样。国民革命取得胜利正是借助了这种能量。而这股蠢蠢欲动的能量,与打倒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潮流一齐喷发,引起了激烈的连锁反应。这就是南京事件与四一二政变。

四一二政变与国共合作破裂

南京事件与蒋介石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在到领事馆避难的日本侨民中,却丝毫没有紧张气氛。因为当时北伐军的口碑相当好,所以侨民们认为北伐军不会像孙传芳部那样有抢劫行为。但是,次日早晨,北伐军以搜捕战犯为名,闯入领事馆,开枪威胁馆内人员,并与部分南京市民开始进行抢劫。南京的英、美两国领事馆也同样遭到袭击。于是英美军舰向南京市内开炮,造成人员伤亡,此即南京事件。

而类似事件也在中国各地频频发生。1927年1月,在湖北汉口的英租界,由中国人被杀事件引发大规模反英运动。刚刚成立的武汉国民政府借机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租界。但是,国民革命的口号本来就是打倒帝国主义。而北伐军的胜利,更点燃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热情。袭击领事馆、外国人寓所及基督教会的事件时有发生。

此时,日本没有像英美两国那样采取报复性攻击。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认为,与北京政府相比,蒋介石更有能力统治东北三省以外的中国。因此,日本政府仅要求中方惩罚参与暴行的士兵和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以及要求蒋介石压制共产党势力、保障各国在上海的利益与安全。但是,日本军部则批评政府的态度是软弱外交,上海的日本人团体也主张应向武汉政府表示强硬抗议。结果,首相若槻礼次郎被迫辞职,主张强硬外交的田中义一内阁上台。

另一方面,美国认为南京事件是让蒋介石与苏联分手的机会。国务卿凯洛格发表“新对华计划”,表示美国将向蒋介石提供财政援助,镇压共产党活动,美国还将督促蒋介石与张作霖停战,以实现南北共同取缔共产党。对此,蒋介石发表声明,表示要坚持国共合作。同时,他也向共产党发出不得破坏“国民革命伟业”的警告。对于蒋介石来说,他无法忽视列强要求他与共产党和苏联诀别的压力。

中共领导的上海武装起义与四一二政变

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期间,中共为反对统治上海的军阀孙传芳,在上海发动了数次武装起义。特别是1927年3月,在东路军白崇禧(新桂系)率部迫近上海之时,21日,中共在青帮首领杜月笙的协助下,策动了八十万人参加的总罢工。工人武装组织纠察队更攻打并占领了警察局和守备队兵营,次日在上海成立了自治政府。

3月26日,蒋介石抵达上海。资本家组织上海总商会要求蒋介石尽快稳定局面。其中最为积极的是代表浙江财阀的宋氏家族的长女宋霭龄。宋霭龄承诺为蒋介石个人提供财政援助,同时希望蒋介石阻止工人收回上海租界的运动,以免妨碍中外贸易。事实上,中共领导的上海总工会主张上海由工人自治,正计划举行大规模罢工和进攻租界等活动,并组织了反蒋运动。

3月28日,国民党召开中央监察委员会,对中共的“过激”行为进行了批判。会议主席是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的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受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影响,蔡元培提倡互助论,主张非暴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会上,国民党批评共产党破坏国民革命,蔡元培对此表示赞成,并亲自作了报告,同意拘捕和监视共产党员。

这样,蒋介石在受到各方压力及接到各种要求之下,终于决定与共产党彻底决裂。他命令白崇禧对上海实施戒严令,同时与杜月笙秘密接触,断除青帮对中共的支援。4月9日,蒋介石把亲共军队调去南京,自己也离开上海到南京,镇压中共的污名就丢给了白崇禧和杜月笙。

阅读 ‧ 电子书库

83 杜月笙

但中共方面却没有认识到形势的紧迫。其主要原因在于,4月1日,在法国休养的汪精卫经由海参崴返回上海,在与蒋介石协商后,汪精卫与陈独秀发表了联合宣言,强调国共继续合作。但是,汪在4月6日即出发赴武汉,没有能够阻止对共产党的镇压。使得气氛紧张的反而是6日在北京发生的事件。张作霖攻进北京的苏联大使馆和共产党支部,逮捕了李大钊等共产党员,取缔共产党的局势恶化了。

1927年4月12日清晨,白崇禧下令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而实际上,前一日的夜里,上海总工会主席就被杜月笙暗杀。国民党的策略是先由青帮袭击纠察队,然后国民革命军出动,以仲裁为名解除工人武装。但最后演变为青帮与国民革命军共同袭击纠察队,一百二十名工人在枪战中被杀,手枪、机关枪等三千余支武器被收缴。

13日,上海总工会组织总罢工。下午,工人、学生开始游行,要求收回工人武装等。游行队伍行至宝山路时与国民革命军发生冲突,国民革命军向游行队伍开枪,死伤者不计其数。目睹这场血案的上海知识界向蔡元培等人发出抗议信,并在报纸公开发表。但是,4月15日,蔡元培等人在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上对白崇禧排除“反革命分子(共产党)”的决定表示赞同。北京的周作人(鲁迅之弟)指出,对四一二清党运动,蔡元培等人难逃其责。

事件发生后,共产国际在4月14日发表声讨蒋介石的宣言。18日,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开除蒋介石的国民党党籍,并向他发出逮捕令。但是武汉政府不具备与蒋进行军事对抗的实力。蒋介石方面同样于18日在南京成立由胡汉民任主席的南京国民政府。双方在继续进行北伐的同时,形成了宁汉对峙的局面。而中共方面则试图重建上海的共产党组织,但4月25日以后又开始了对共产党员的大清洗运动,共产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国共合作的破裂与鲁迅

4月15日,上海发生的政变也波及广州。当日清晨,许广平家的佣人来报信,说中山大学校园内贴满了大字报,内容牵涉到鲁迅,叫他快逃走。震惊的许广平察看外面的情况,果然看到路上都是待命军队。广州市内被封锁,共产党团体和工会等遭到袭击,遇害者众多。中山大学也有四十余名共产党员被捕。

下午,中山大学召开系主任紧急会议,鲁迅冒雨赶往学校,并在会上呼吁营救被捕学生。但是中大副校长朱家骅说:“这里是‘党校’,凡在这里做事的人,都应服从党国的决定,不能再有异议”,拒绝了这一要求。愤怒的鲁迅拍案而起,质问在场教授:“请问,被抓去的学生都犯了什么罪?”但无一人响应。当晚,回到家中的鲁迅愤而绝食。

随后,对共产党的镇压活动愈演愈烈。4月18日,鲁迅的好友,中山大学的共产党人毕磊被捕。鲁迅在文中写道:“据我的推测,他一定早已不在这世上了,这看去很是瘦小精干的湖南的青年。”6月,中山大学以“共产分子”为名,开除和辞去了数十名学生和员工。鲁迅也主动提出辞职,9月与许广平同赴上海。

此时,武汉国民政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占据东南沿海富庶之地的南京国民政府相比,武汉国民政府的财政非常拮据。苦于资金的武汉政府,希望减少工人运动,以恢复生产,增加税收。但是,由于中共对工人统率不利,未能收到效果。实际上,只得通过在各地没收与吴佩孚有牵连的人的财产来保证税收。

而造成武汉政府内部产生深刻裂痕的是,围绕军粮发生的军队与农民协会的冲突。1927年5月发生的马日事变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唐生智下属部队在湖南长沙袭击农民协会,解除了农民自卫军和工人纠察队的武装。

以往的研究认为,这一事变是部分军官对武汉国民政府产生动摇,倒向反共阵营的结果。但实际原因在于农民协会禁止谷米流通,造成军米不足,甚至还发生农民将保护军米的士兵杀死,抢回已售出的军米等事件。另外,在打击“土豪劣绅”的过程中,不少国民革命军官兵的财产也被没收,家属受到迫害。

不过,当时中共的报告中说,屠杀军官家属的是秘密帮会哥老会的成员,他们实际把持着农民协会的内政。而中共领导层中也确实有出身秘密帮会者,如英勇善战的贺龙、彭德怀等。后来,这些人在毛泽东建立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马日事变当时,对这些以往饱受压抑的人在参加革命同时所爆发出来的负面能量,中共还没有能力控制。

这样,武汉国民政府事实上已经陷入了自我瓦解的境地。1927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罗易要求陈独秀等人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要求中共继续留在武汉政府,同时开展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武装。但这一指示完全脱离中国实际,鲍罗廷也认为无法实施。于是,共产国际又于7月发出新的指示,要求中共不退出国民党,但必须退出武汉政府。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中共只得宣布退出武汉国民政府,中共党员纷纷辞去在武汉政府的职务。而汪精卫等人已然对国共合作感到疲倦之极,中共的退出恰好为分共制造了机会。

1927年8月1日,退出武汉政府的共产党员联合一部分国民革命军,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的行动,起义前并没有考虑胜算,而仅仅是为了显示共产党员贯彻国民革命的气概。结果,起义以中共军队大败告终,武汉国民政府以此为借口开始大规模镇压共产党。9月,武汉政府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即宁汉合流。

至此,维持了近四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承继孙中山遗志的国民革命也在途中受挫。对终止国共合作一直持保留态度的蒋介石,最终选择与共产党决裂,这使他获得了国内外各界势力的支持,帮助他迅速完成了北伐。但是,这种迟疑使得革命形势不明朗,造成了许多人的无谓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