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律历志》以后的度量衡

《汉书·律历志》中记录了汉代度量衡的相互关系。

《汉书》这个部分其实是为了解释宇宙秩序而写的。这段说明也详细地展示了皇帝的权威,而关于对这个权威的说明,战国时代各国也曾经对各自君王的权威做过类似的解释。虽然具体内容尚不清楚,但目前能确认有些数值可以证明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这样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汉书·律历志》中介绍的度量衡到了南北朝以后,度(尺子)量(升)衡(衡权。重量单位和分铜)分别发生了变化。度、量、衡三者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无法统一,最终《汉书·律历志》中的说明就无法使用了。于是后人多次计划掀起“制度复古”运动,但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度量衡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变化,早已扎根于人们的生活,想要彻底改变是极其困难的。

到了唐代,人们除了沿用《汉书·律历志》中的度量衡标准,还另外制定了新的标准,两种标准双管齐下,并行使用。这时便出现了“大尺”(人们习惯使用的尺的长度)与“小尺”(理论中的尺的长度)的概念。曾经出现过的高丽尺(飞鸟时代所常用尺),其刻度则是小尺的阅读 ‧ 电子书库倍。这就相当于正方形的边长与对角线长度的关系。

让我们再回到战国时代。

度量衡出现之后,土地的面积单位也常常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而这跟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动的基础相关。铁器普及,新开垦的土地面积增加,使用牲畜进行农耕,各地逐渐出现了土地区划制度。战国时代各国开始使用尺来对面积单位进行说明。而这个尺就是已经在各国通用的尺,一尺为22—23厘米。

土地区划的完善为纵横延伸的细长小道和水田田埂的划定提供了帮助。一旦标准被固定下来,即使后来一尺的长度增加,标准也不会因此改变。所以原本六尺为一步,到了唐朝后就变成了五尺(大尺)为一步了。

秦始皇虽然宣布要统一度量衡,但实际上除开“换算”时的手续和名称问题,各国的度量衡实际上早就统一了。随着铁器的普及而发生的制度改革是在各国共通的平台上默默地进行的。那么,为什么秦始皇非要宣称“统一”不可呢?其实这是为了先极度凸显各国的差异性,再通过淘汰其他国家的制度来强调唯一的正统是秦始皇制定的规矩。也就是说比起内容的共同性,秦始皇更加强调了各国的不同点。这是战国时代各国极力主张自己独特性的观念造成的结果。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代货币都是称量货币,是靠称量分铜来决定价值。统一货币要做的就是将各国不同的货币重新回炉重新统一铸造。但是秦始皇却没有统一货币。直到秦二世的时候大秦帝国才统一了货币。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只停留在统一度量衡上面。据说这是因为秦始皇认为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重量单位就可以了。关于这点,历来有很多人存在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