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校与美国学校

我家旁边的一条马路,每天一到下午三四点左右,几乎全都是日本人和洋人。马路一边是美国学校,马路正对面是日侨学校。虽然在一般台湾人的小学里,偶尔也会冒出金发碧眼的洋人或名字是四个字的日本人同学,但绝大部分的外侨还是读这两家学校。所以,从小学开始,我们这里的小孩几乎都跟这些不同国家的小朋友有着爱恨纠葛的关系。

先说日本学校。小学时每年都会跟日本学校学生做交流,他们每次都会准备很精彩的民俗才艺表演,而我们每次只不过唱个简单的民谣,什么《茉莉花》、《梅花》、《望春风》之类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在台湾的日本人很低调,虽然台湾基本上没什么反日情绪,但偶尔被激起时,他们学校的墙上会被乱喷漆,而他们只是低调地将其清除掉。

日本的小孩在台湾,即使在冬天也常见他们穿短裤短袖的。他们总是很有礼貌,当然这跟家长本身也有关系。所以,尽管语言不通,但是在公园里面玩球,大家也能很快打成一片。

美国学校前面的那片红砖人行道,以台北市的标准来说,显得异常平整。每到下午三点,那条马路一定会塞车,几乎都是来接学生的车子。与日侨学校的纯日本人相比,美国学校里的学生其实四分之三都是黄皮肤的伪洋人。在那个年代,台北市还没有禁街机,不管是哪一国的小朋友,常常都挤在机台前面玩着或看着。那时候最受欢迎的还是如快打旋风(街头霸王)、格斗天王之类的游戏,这时免不了有“国际友谊赛”的情况出现。当然啦!小学生不一定懂得外语,但是,诸如“干”、“Shit”、“Fuck”、“八嘎”这类国际通用语还是听得懂的。不过说来奇怪,跟日本人就是不容易吵起来,但是跟美国学校学生常常玩一玩骂一骂互看不顺眼,儿童版的街头霸王很容易就当场上演了。

也许,住在这附近的小朋友从小就很懂得如何抵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吧!

蒋经国死后的“宫廷斗争”

蒋经国去世的前几年和后几年,是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得最剧烈的几年。不仅民间变化剧烈,在高层,也暗潮汹涌地上演着一幕幕精彩无比的宫廷斗争。可以这么说,后来社会上发生的许多反对运动与抗争都与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有关。

蒋经国的去世,表明蒋家父子政治强人统治时代的结束。谁来接他的位置,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当然,依照法定程序,李登辉理应马上继任。但是党务方面,主席谁来继任还未确定。因此,在当时,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是由中常委轮流主持的,表面上一团和气,但私底下却是暗潮汹涌,大家都觊觎着那个主席的职位。因为明眼人都知道,掌握了主席的职位,实际上就是掌握了台湾大权。

蒋经国一死,李登辉的动作如鸭子划水般,不温不火的。他在就职的第二天,就去拜访宋美龄,并以继任者的身份谦卑地下访党国元老,且勤跑蒋经国的灵堂,一点儿都看不出来他的野心。虽然国民党内多数人都支持李登辉继任主席,但党内实权仍在元老派这边。而就在蒋经国去世后没几天,当时还是立委的赵少康,突然与其他三十几个国民党立委突然公开发表声明并联署,要求推李登辉出任代理主席。当时,赵少康在一般选民心目中是有非常良好的正面形象的,与当时的陈水扁、谢长廷一样,都是两党内各自的明日之星。因此,他的这一联署,不管是在党内还是民间,都掀起了一股李登辉旋风。

当然,经历过这次宫廷斗争的人大多还在世,因此有许多当事人仍然不便多提,只能是简单地描述一下。

后来斗争的战火也延续到了国民大会的选举里,直接引发1990年的三月学运。所谓党政军,李登辉已经掌握了两者,剩下就是军权。为了掌握军权且安抚非主流派,李登辉后来任命参谋总长郝柏村为行政院长。后来几年,宋美龄也跟着离开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关于宋美龄的离去,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那架华航747专机起飞的画面。

林强《向前走》

这年有首台语歌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那就是林强的《向前走》,摇滚充满节奏感的旋律,热血的歌词,让人听了几次就朗朗上口。跟以前大多数的台语歌曲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在歌词里你可以感受到一个初生之犊的乡下小伙子,对大城市市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发下豪语要在城市里闯下一番功业的心情,非常的励志。当初,我在午间综艺节目里,看到林强忘我又热切得舞动,唱着这首歌,马上就被吸引了。

在过去,可能是历史或文化的影响,台语歌总是给人一总 "悲情"的感觉,当然这样说不一定精确,但台语歌的确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种特殊的沧桑感。日本的统治之后,台语歌有了些演歌的江湖气息;再加上后来的酒场酒家文化,台语歌开始有酒的气息,或者说是一种风花雪月风尘般的苍凉。

后来随着台湾社会的演进,许多年轻人纷纷到大城市工作,所以台语歌里也有很大部份的主题是在描述这些,大慨就是以后一定要衣锦还乡,故乡的爱人请等我成功回来,爱人的离别之类的主题。所以,粗略的说,早期的台语歌,主题不外忽是写从社会底层、风尘沧桑及市井小民中反射出来的曲风,所以有浓厚的苦命和不认命的哭腔,虽然以前也有些曲风比较不同的台语歌,但仍然成为不了主流。

所以,当《向前走》一推出,马上就引起一阵轰动与旋风,在流行乐坛中投下了颗震撼弹,不仅仅是那种创新的曲风,让大家发现:原来台语歌也可以这么地摇滚、前卫、流行、有人文深度;林强当初那种儍儍的形象,不太标准的国语,唱出了许多到台北奋斗,不像现实低头,充满生命力的年轻人心声,也让当时似乎在十字路口,人心茫茫的台湾,激励了许多人「只要向前走,什么都不怕」引起共鸣;有长一段时间,这首《向前走》都是许都人喜欢选用的竞选歌曲。

这首 MV的拍摄是在当时刚建好的台北新火车站拍的,也是许多外地人对台北新火车站的第一印象。我的大学同学,他说当初他坐火车北上到台北读书时,随身听里放得就是《向前走》这首歌。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到过台北,台北对他来说像是另一个世界一样。其实他这样讲也对,在台湾,常常会戏称台北市是“台北国”,因为住在台北的居民很习惯得用台北的角度眼光去看台湾的其它地方,而觉得许多事是理所当然,这种态度也让台湾其它的人会觉得台北人有点骄傲;但一方面讨厌台北,一方面又想要到台北来闯闯。同学说台北车站对他有特殊的意义,当初一在这下车,他突然发现他开始与台北这座城市产生关联。

林强在那一年可说是红透半边天,那一句「向前走,什么都不惊!」也成为当年的流行语。不过后来也慢慢退居幕后。而这首《向前走》在台湾百大流行歌曲排名里排名第六,在一向是国语歌宰治的流行歌坛里,能得到这种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说是从这首歌之后,台语歌如同灌入活水般开始有了新风气。

现在我也在外地工作了,心情郁闷不开心时就会听这首歌,特别有感触与热血,推荐大家有机会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