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能力分班

上了国中三年级,我就读的学校就如同大多数学校一样,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分班,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知道就是分A段班,B段班;说好听一点是因材施教,但其实就是一切以升学率为导向,将一切资源都集中在 A段班升学班上;B段班呢?就是所谓的"放牛班",放牛吃草去也。

所以,到了国二升国三的暑假,学校在决定分班时,抬面下就会暗潮汹涌,家长的各种请托送礼的事不断,无不想把自己的儿女送进A段班去;老师受了拜托,学生资质又不怎么样,那该怎么办呢?因此,又出现了所谓的 "人情班",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都是这种原因被集中到这班来的。本人资质驽钝,又不太学好,因此,虽然妈妈也千方百计打点,不过不幸还是被丢进 B段班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学校大慨是怕 A段班学生被干扰,因此以中庭走廊为界,将 A段班跟 B段班分开。每次走到 A段班教室区,都会感受到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当然还有教鞭的鞭打声、被处罚得哀嚎遍野声;反正,走到这里都会觉得环境特别美好和谐,草木似乎也特别青脆;而一走到 B段教室呢?就好像来到另一个世界一样,就算是上课时间也常传来吵闹及音乐声,走廊好像也比较破旧,偶尔还会有窗户被打破的凄厉清脆之声传来;两边反差之大令人恍神。

简单得说,以当时一般的社会价值观来说, A段班就是爱读书的好孩子;B段班就是不爱读书的坏孩子。B段班也真的是这样了,龙蛇杂处的,老师也不太管,不要出太大乱子就好;身在其中就算有心念书也会被不爱念书的影响及嘲笑。

国中采能力分班制的确造成当时大家的『族群对立』(注:好班与坏班的对立),这是可以理解的!当时有种奇怪的现象,好班学生不屑与坏班学生为友,觉得自己层次高人一等;坏班学生也不爽与好班学生为友,觉得他们态度太跩。就算学生本身单纯,心里没有做这个分别,老师也会提出警告,当初班际篮球赛,B段班的赢了 A段班的学生,就听到一个 A段班的老师放了一句话:「哼!让我来做教练,我把A段班所有最聪明的学生集合起来照战术打一次,肯定打赢你们」就是这种心态让 A段班与 B段班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开!但不只B段班里有不爱读书的问题,A段班里也存在者同学情感疏离的问题,因为自己班上同学实力过于接近,所以竞争更为激烈,一旦竞争太过!每个人都自顾自的,恨不得得自己少一个敌人而考上好的高中。

当然也有许多热情的老师抱着不放弃 B段班学生的心理认真的教学,这些大部份都是学校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但也眼睁睁的看着这些老师的热情理想被硬生生打碎,一个接着一个的黯然甚至哭着离开,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鬼冢英吉或金八老师,只留下学生们继续嘻嘻哈哈。当然同学们也不是没有自觉,但常常组织起来自我检讨后不久又萌发故态。所以啦!

聪明老练的教师被派来教 B段班,都懂得先跟学生称兄道弟,然后再约法三章,明白说明上课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如此,不但得到学生的尊重,上课过程也比较顺利。

当时不太爱读书,在 B段班是挺开心,但又看到父母忧心忡忡,所以心里真是有些矛盾。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回头来看,那些所谓不爱读书的坏小孩,其实都是比较缺少理解关心的;社会价值观就是这个样子,谁来体会他们嘻嘻哈哈背后的焦虑呢?几年后台湾的社会掀起了一股要求废除能力分班制的声浪,认为凡是学生都有受教的权利,不能因学习能力而有所区别,但实际上上是,不是每个人的资值都一样,能力分班是必要的,但对于 B段班来说,主要还是看老师的教学态度,是真的让学生放牛吃草呢?还是有技巧的引导学生。

后来台湾政府明令禁止能力分班,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现象还是一直存在于台湾的国中里。

当时学校还有另一个比较特殊的技艺班─面包班;也是一些不爱读书但想学一些技艺的学生组成的;现在来看,可能最聪明的就是这些人了;虽然当时许多家长也是鄙视这些人,认为读书才有用,但若以目前社会价值观的成败论。当时读面包班或学习汽机车修理的许多同学,现在的收入都远远超过后来一路读上大学研究所进公司上班的人,并且,生活又悠闲,在同学会时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所以,人生真的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