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足人生

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偏僻的小村罗劳。他最初的音乐经历是8岁进入维也纳圣·史蒂芬大教堂儿童唱诗班,在那儿接受他全部的音乐教育,直到17岁时因嗓子变声而离开。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他认识了著名的歌剧脚本作家梅塔斯塔西奥,并通过他认识了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波尔波拉。为了能向波尔波拉学习,他甚至为波尔波拉做了3年的仆人,在系统学习和声学与作曲技法理论的同时,他也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重奏音乐、戏剧配乐和钢琴奏鸣曲一类的东西。最早赏识海顿的音乐才华的贵族是芬伯格男爵,他请海顿在家中的小型音乐会上担任中提琴手,并委托他为4位弦乐演奏家写一首乐曲,这就是海顿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首弦乐四重奏。1759年,海顿受雇于莫尔津伯爵的家庭乐队,担任指挥和乐长职务。他最早的交响曲便在此时完成,它们基本属于嬉游曲的风格,缺乏较稳定的形式和完善的技巧,而且有明显的模仿前人的痕迹。两年以后,莫尔津的乐队解散了,海顿又被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吉亲王请到艾森施塔特宫中担任乐长职务,并在那里一干便是30年。

艾森施塔特无疑是海顿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站,他的个人品性及音乐风格的养成,与他在埃斯特哈吉宫廷的衣食无忧、波澜不惊的工作生活阅历有密切联系。海顿在30岁结婚那年被富有的埃斯特哈吉家族的保罗·安东亲王聘为宫廷副乐长,虽然一年以后亲王不幸去世,但继承爵位的弟弟尼克劳斯对音乐的喜好比兄长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更沉迷奢华的生活,挥金如土、大兴土木重新扩建埃斯特哈吉宫殿,扩大宫廷乐队的编制,频繁上演新作,成为那个时代无人能出其右的“音乐君主”。海顿娴熟的作曲技艺和旺盛的工作精力深得尼克劳斯亲王赏识,他升为乐长之后便全面负责起宫廷的一切音乐事务,不仅大量作曲,训练指挥乐队,管理乐器乐谱,与亲王随时沟通,制订演出计划,还要监督乐师和演员的日常生活、仪表举止。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海顿是一个非常随和稳重的人,他在宫廷里任劳任怨,只要能够与音乐相伴,能够有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即使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他也甘之若饴,绝无抵触情绪。他非常满足地说:“我的亲王对我的工作总是感到满意,我不仅经常得到他赞许和鼓励,作为对乐队拥有全权的乐长,我还可以做各种配器实验,检查声音效果。我超脱了世界的其他事务,我可以无忧无虑、专心一意地追求新颖的乐思了。”

阅读 ‧ 电子书库

※ 钢琴旁的海顿,1770年

阅读 ‧ 电子书库

※ 海顿的出生证

这番话也许是发自海顿内心的,因为他是一个有着乐观性格的人,如果换作贝多芬,他绝对难以忍受海顿那样的境遇。虽然亲王在创作方面对海顿很信任,但他的意愿是至高无上不可违背的,否则便要受到严厉的斥责。在18世纪末叶,音乐家的地位几乎都是这个样子,能够遇到像埃斯特哈吉亲王这样精通音乐的雇主,应该是海顿的幸运了。

从1761年到1791年的30年间,海顿写出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作品,体裁有歌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室内乐重奏曲、弥撒曲和钢琴奏鸣曲等。其中交响曲有86部,弦乐四重奏有55部,还有5首弥撒曲、11部歌剧、数十首钢琴奏鸣曲、近200首为所谓中音提琴演奏的乐曲(因为尼克劳斯亲王一度迷上这种有6根琴弦形状类似大提琴的乐器)。

当时的《音乐信使报》曾登过一条新闻,说海顿先生的作品已在全欧洲“印行”。莱比锡、巴黎、阿姆斯特丹和伦敦都在收罗他的交响曲、嬉游曲、三重奏和四重奏的印刷谱和手抄谱。官方报纸《维也纳日报》针对海顿在海外获得的荣誉,称他为“我们国家的宠儿”。

当1790年老亲王去世后,他的继承人解散了乐队,但保留了海顿的薪俸。海顿名义上还继续担任亲王宫廷的教堂乐长,但不再承担任何实际职责,可以自由行动。他现在已经是公认的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许多国家向他发出了邀请。1791年和1794年,他先后两次去往伦敦,并在那里写下了12首《伦敦交响曲》,达到一生创作的高峰。牛津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学位,以表示英国对他的敬意。当海顿在伦敦听了亨德尔的两部清唱剧以后,立即被其气魄宏伟、强劲有力而又优美动人的旋律所感动。他从英国带回来一些素材,回国之后便以这些素材为基础写了两部清唱剧《创世记》和《四季》。在第一次从伦敦归国的途中,他在波恩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当时有一位没有名气的青年钢琴家为了欢迎他,创作了一部康塔塔献给他,海顿很看重这部作品,并收下这位年轻人做弟子,嘱咐他去维也纳跟他学习。这个年轻人就是贝多芬。

1790年,热衷音乐的尼克劳斯亲王去世,他的继承人安东二世对音乐并无兴趣,他解散了乐队,却遵照兄长的遗嘱将海顿的年薪增加50%,并允许他离开宫廷。1795年,埃斯特哈吉家族换了另一位继承人尼克劳斯二世,他重新任命海顿担任宫廷乐长,但这差不多是名义上的,海顿照旧可以自由进出,可以安心作曲。此时海顿已是望七老人,却仍有旺盛的创作精力和新颖的音乐观念。在每年某个时段重返埃斯特哈吉宫时,海顿再次回到往日的舒适与宁静,代表他一生音乐创作最高成就的清唱剧《创世记》、《四季》以及《战争弥撒》、《圣哉弥撒》、《定音鼓弥撒》、《特雷莎弥撒》等都在这个时期完成。艾森施塔特之于海顿,无疑要比维也纳和伦敦重要得多。

阅读 ‧ 电子书库

※ 埃斯特哈吉宫殿

海顿一生的最后几年是在维也纳的郊区度过的。在他76岁生日时,维也纳最重要的艺术家和贵族成员组织了一次纪念活动向他表示敬意,由海顿自己指挥《创世记》的演出。当唱到“就有了光”时,老人极为激动,他手指上空,喊道:“它是从那里来的!”随着演出的进行,他越来越激动不安,演完第一部分时,人们不得不把他送回家去。当他坐在扶手椅里被抬出来的时候,他的崇拜者都簇拥着他,贝多芬蹲下去吻了他的双手和前额。在门口处,海顿转过身来,举起了双手,好像是在祈祷。这是他向公众作的最后诀别。

1809年5月31日,当拿破仑的军队占领维也纳3周以后,这位奥地利国歌的作者、维也纳最引为骄傲的老人,在自己的家中安然长眠了。此前他曾受到严重惊吓,因为一颗很大的铁弹丸竟落进他的院子里,正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海顿用颤抖而变调的声音大叫道:“孩子们别怕!有海顿在的地方不会有不幸!”这句话被记录下来,成为海顿最著名的临终遗言。说这话时的海顿其实完全被恐惧笼罩,他不停地发抖,神经高度紧张,只有在勉力弹奏《皇帝赞美诗》时才能获得片刻安宁。他最后一次弹奏此曲是在5月26日中午,那天他找到了感觉,弹出苦苦追索的兴味,以至于不再为街头的骚乱而分心。当天晚上他终于归于平静,在意志的恍惚神游中熬到31日凌晨,没有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幸福地离开了人世。

阅读 ‧ 电子书库

※ 埃斯特哈吉宫廷小教堂

阅读 ‧ 电子书库

※ 海顿出席《创世纪》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