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问答

问:你们是怎么合作的?——瑞安

答:简而言之,一拍即合。我们两人各有所长,列维特是学术研究者,而都伯纳是作家。这并不是说列维特不写东西,他还是会动笔的,而都伯纳也做研究。但假如你守在他们身后观察他们一天的工作(列维特在芝加哥,而都伯纳在纽约),你会发现列维特这一天里多半在往电脑里录入数据,而都伯纳则多半在打字。话虽如此,我们每天的合作是何性质取决于所研究材料是何性质。我们频繁地互通邮件,老是在通电话,气得妻子直翻白眼。总而言之,我们就像棒球队里的投球手和接球手,而非足球队里的右边锋和左边锋。

问:能否告诉我们有哪些课题你们研究过了,却因数据没有体现出任何规律或课题本身太具争议等原因而没有写出来?我想听听哪些题材在编辑环节被淘汰掉了。——米基

答:如果你以为我们会因为某些话题太具争议而避之不谈,你显然对我们缺乏了解。或许看了我们的《魔鬼经济学2》,你就会相信这一点,这部书写到了卖淫者、恐怖分子、全球变暖引起的恐慌和唯利是图的肿瘤科医生。确实有不计其数的研究项目,我们找不到对应数据,或研究结果缺乏趣味性。每10个研究思路中,仅有2个能写成学术论文,仅有1个有足够的趣味性,可以写进此类书中。有读者以为我们有问必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缺点在于有意思的话题(目前为止)都遭到了淘汰,优点在于读者知道我们所讲的故事有数据的支持,而不仅仅是持一己之见或异想天开的说法。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问:我没读过《魔鬼经济学》,是否差人一等?

答:不幸的是,确实如此。独立测试表明,读过《魔鬼经济学》的人口气更香,体态更佳,所怀的梦想更有意思。此外,女性读者分娩时不会感到疼痛,男性读者会发现自己的精子活性更高。

问:向普罗大众展示新的世界观与在深谙经济学及其分析手法之人中间引起热议,两者中你们更在意哪个?——克里斯托弗·鲁西

答:实际上,答案显然是“两者都在意”,但如果一定要二选一的话,肯定是前者。解释经济学原理的书籍千千万,读者甚众,多为大学阅读书目,但这些书籍解释了何为经济学,而非如何以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待世界。虽然后一目标听起来不是什么好事,即便是你的死对头,你也不愿意他遭此厄运,但实际上,只要你所研究的话题是普通读者所热衷的事情,这一目标也还过得去,比如相扑。

问:你们觉得本书的成功有多少可以归功于所选书名?

答:列维特的姐姐琳达·吉恩斯想出了这个书名,她是家族里真正才华横溢的天才。这一书名究竟有多重要无从判断,但我们猜想应该是非常重要。话说回来,正如书中所写,给孩子所取的名字对孩子的人生道路并无明显影响,那对书名,我们是否也可以作此推测呢?或许不可以,书和人性质有别。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商业项目虽然名字乍听起来有损形象,最终却大获成功。你真的以为《奥普拉脱口秀》的初代制片商轻易接受了这个名字?那ESPN(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呢?

问:可否对某些棒球数据进行特定时间段的比对或不同年龄组的比对,证明棒球手有使用类固醇的强烈嫌疑?——约瑟夫·罗洛

答:我们查过相关数据,想寻找使用类固醇的证据,纳特·希尔弗(他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FiveThirtyEight.com的所有人)等著名棒球统计学家也曾有此尝试。经证明,很难找到类似教师作弊、相扑力士假摔那样的确凿证据。至此,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类固醇对棒球选手的效果并不显著。当然,使用类固醇能让他们变得高大强壮,但很多力量型击球手在初出茅庐时,虽然骨瘦如柴,却也能击出本垒打。

问:跟我们讲讲你们守旧派/学术界的同僚对《魔鬼经济学》的批评。——J.普莱恩

答:列维特的学术界同僚往往会有两种反应:多数经济学家是以经济学家的思维看待这件事的:《魔鬼经济学》的成功很可能会促使更多学生选修经济学课程,而由于短期内,经济学教师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学院派经济学家的工资会有所上涨,这让经济学家感到高兴。另有一批经济学家认定,既然列维特写的书都有人看,他们写的书肯定也有人看。因此,经济学家所著的“通俗”书籍虽连番上市,但质量参差不齐。此外,难免还有少数几名经济学家觉得他告诉了外界,经济学家的行当并非难以企及或错综复杂,因而破坏了经济学界的秘密约定,他们永远都不会原谅他了。

问:2019年的油价会是每加仑多少钱?这样的油价会对我们的文化有何影响?——迈克·托马斯

答:经济学家和其他行当的人一样,并不善于预测未来。但2019年的油价(经通胀调整后)多半会与2009年的油价相差无几,即便石油资源终会枯竭(事实很可能并非如此),枯竭之日也不会很快来临。由于经济学家认为开车有负外部性,我们一直在主张增加汽油税。或许政府有朝一日能高明远识,实施这一主张。

问:主教与职业网球运动员有何共同之处?——斯坦

答:舒适的鞋、与众不同的头饰和广受爱戴。

问:在本书所探讨的案例中,哪一个在公众/政界中引起的议论最多?——里克·格罗夫斯

答:堕胎合法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诸多议论。有政府援引了街头毒贩工资低是驱使年轻人走上正途的原因这一说法。但在日常生活的层面,本书中带来最大变革的一部分很可能要算是我们对房地产中介的探讨。通行的固定佣金制、全业务中介制正在逐渐瓦解。连白宫也参与进来,出台了《房地产成交程序法》,想以此提高中介与客户之间的透明度。

问:在你们看来,既然铸造一美分硬币的成本远高于其面值,美国铸币局为何还在铸造一美分硬币?——达奇

答:别跟我们提这茬儿了!都伯纳现在已经成了著名美分币激进分子,碰到愿意听他一言的人——包括《一小时访谈》[1]——就会告诉他们,美分币是深受喜爱的工艺品,但终究应该让其退出历史舞台,这些硬币的铸造耗费了大量时间与资源,其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就是来自锌产业的游说团体。你们可知道,现代美分币的原料有97.5%都是锌?保持美分币流通的最大原因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且对其怀有念旧情绪,但这些理由并不充分。都伯纳劝自己的子女无论如何也不要用美分币,必要的时候可以弃之了事,他因此被称为反美人士。

问:经济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但为什么鲜有经济学家涉足政界?是因为他们更愿意从教、投身私营部门、做顾问或进财政部工作,还是因为他们认为从政有失体面?——尼尔

答:你提的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推选过经济学家出身的首脑,但在美国,经济学家却不适合进入政治体系,为什么?一种说法是,他们习惯了理性思考,喜欢讲出数据体现的事实。任何美国政治观察家都知道,理性和不加修饰的数据在竞选中都是禁忌。政客(想必还有选民)更为关注的是以情动人和花言巧语,话虽如此,某几届政府(如奥巴马政府)对经济学家的重视远远胜过其他政府。

问:都伯纳和列维特扳手腕,谁能赢?高尔夫呢?网球呢?下棋呢?——凯文

答:扳手腕的话,都伯纳肯定会赢;列维特能赢高尔夫;网球和下棋会难分难解。(他们保龄球都打得不错。)

问:有人买书是因为书本身有意思,写得好。有人买书则是因为别人都在读这本书。在你们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成功有多少可以归功于后者,而非前者?——欧几里得

答:我们也有过同样的疑问。书既为书——所讲的不仅仅是故事和信息,而且是人们喜欢同别人谈论的故事和信息——就有额外的因素会驱使人们去读人人都在读的书。我们的看法是,图书宣传的手法多种多样(广告、评论、访谈,等等),但作用都不及好口碑。

问:你们喜欢什么(休闲)读物?——罗柏

答:列维特承认自己的阅读喜好和另类少女相似,尤其喜欢《暮光之城》系列和《哈利·波特》;都伯纳的嗜好是体育和(传统的纸质版)报纸。

问:《魔鬼经济学》里的许多故事和结论虽然很有意思,但书里似乎没有清晰易懂的方法或原则可以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高管用于管理生意。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在保留本意的前提下)将这些经验总结一下,为有意探究商业“隐秘一面”的管理人员写一本手册?——德鲁

答:德鲁,你有没有考虑过做作家代理人?(另外,我们很欣赏你褒贬合一的能力。)事实是这样的,出于不为人知的原因,我们的出版商最初将《魔鬼经济学》定位为商业图书,这勾起了读者的某些期望——当然,一有可信的商人读过此书,这些期望就几乎全部落空了。你说的没错,我们并未设计任何可供盈利的方法。话虽如此,近几年,列维特在商业领域做过不少研究,我们觉得说不定以后确实会写一本好书,来探究商业的“隐秘一面”。

问:全中国的茶叶总值多少?——戴夫·F

答:约15亿美元。但试想一下,要是茶叶也像大麻一样成为违禁商品,其价值该有多高。

[1]《一小时访谈》,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制作的一档新闻杂志节目。——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