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中国古代散文

谈到我国古代的散文,可以分作两个时期,第一期可以称之为“史”的散文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尚书》及《春秋》的《左传》。《尚书》是记言的,它记下国家领导人所发布的文告,事实上就是历史的文件。《左传》是记事的,它记下历史的事实经过,也是历史的文件。

至于我国古代散文的第二期,可以称之为“子”的散文时期,它是思想性的,也可以说是哲学性的。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推《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及《老子》等书。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注:编者按: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因为《春秋》这部书是政治性的,是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官书,所以是历史的散文;但“子”是私家的,属于社会的,属于平民的。

关于《诗经》中的风、雅、颂,首先是从十五国风开始,它可以说是平民的诗;至于平民的散文,则是从孔子开始。从其文体来说:“子者,史之流变也。”《论语》这部书就是记载孔子的言行。换言之,《论语》是记载私人的言行,记载平民的言行;而《尚书》和《左氏春秋》,虽亦是记载言行之书,却是具有政治性的,所以是“史”。但“子”亦可以说是由史演变而来。

从《论语》开始,我们又可将古代散文分成三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像《论语》这部书,可说是散的,是零星的,即是由许多章凑合在一起而编成一篇,但并无连贯的意义。

如《论语》第一篇名叫《学而篇》,因其篇首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故篇名是并无意义的。第二篇称为《为政篇》,因该篇首句是“为政以德”。因此,文中各条都可随便放置,可见当时之人并非要以文章传世,只是零星记载而已。

《孟子》这本书也是如此。如将“孟子见梁惠王”等凑合在一起而成一章,章名便称《梁惠王》;同例,以下有《万章》《公孙丑》《滕文公》等各章,亦无有意义的章名。只是《论语》的较短些,而《孟子》的较长些。这并不表示孔子的话说得少,只是当时记载简单了些。简的则较为难读,至《孟子》的文章,则已有进步了,读起来也较易些。

第二阶段:如《庄子》一书,已进一步成为假设的对话寓言体了。孔子和孟子都有学生记录他们的言行,庄子则没有,故庄子自己写作。且假设如二人对话般的问答寓言体,其中,河伯与海若讲话,实在等于“孟子见梁惠王”,故文体仍相同。从文学史看,《庄子》一书仍不能超出《论语》《孟子》的同一体裁,但《庄子》一书的进步是其内七篇之篇名都成为有意义的了,如《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和《人间世》等诸篇,所以与《论语》《孟子》已有所不同了。

而且《庄子》之每一篇均可分章。如《养生主》一篇,其中第一章叫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以下尚有第二章、第三章等,且不能将甲篇中之一章任意插入乙篇之中,各章均有其整体性,然而可以分章来读。不过《庄子》中亦有如用《论语》《孟子》之篇名方法的,如《秋水》篇,便是取其首句“秋水时至”之意。同时,《庄子》之由数章合成一篇,此法与《孟子》相似,但每篇中含有主要的几章。

第三阶段:至于《荀子》这本书,已再进一步发挥其个人整套有体系之思想与意见了。《荀子》中的《天论》《礼论》《正名》《正论》及《解蔽》等篇,都是整体的一篇,并不像《论语》《孟子》和《庄子》那样用零星的讲法了。

《孟子》书中讲到的性善论,是零星地散见于其全书各篇中;《荀子》书中叙述性恶论则是有一人发议论,有其整体性。这种文体比较像样而成了体统,故比较《庄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到了《荀子》的学生韩非,他的《韩非子》一书写有《五蠹》《六反》等篇,也已是整体的论文了。

与荀子同时的公孙龙子,在其书《公孙龙子》中,有《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及《名实论》等篇,也是一篇文论一题目,都是整体性的。(注:叶龙按:《公孙龙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十四篇,但宋时仅存六篇,除上述五篇为公孙龙亲撰外,另一篇《迹府》疑为后人所集录。)

至于《墨子》一书,经考证出于《论语》之后,而在《孟子》之前。其书有《兼爱》上、中、下三篇,《非攻》上、中、下三篇。所谓“是故子墨子言曰”,没有所谓“章”,是一篇文章讲一个理论。从文章体裁来看,此书应是晚出,可能出书于《荀子》左右之时。总之,《兼爱》《非攻》等篇是晚出的,但《墨子》中亦有早期的文章,如《鲁问》这篇文章,亦是用问答体的方式,与《论语》《孟子》相似。至于《墨子》一书中之大文章(注:叶龙按:当时某日课余,曾向钱师叩问,如读《墨子》,当读何家注解为佳。钱师答以:孙诒让之《墨子间诂》、王闿运之《校注墨子》以及曹耀湘之《墨子笺》均值得参考。曹耀湘谓《墨子》一书有三大要旨,曰兼爱,曰勤,曰俭,乃是墨学精神所在。继而问钱师道:“老师讲课时所谓‘《墨子》书中之大文章’是否指上述诸文?”师亦点首同意。谨附志于此,以便青年有志者参阅。),这是服膺墨子学派的人所谨守的。

唐代韩愈曾说:欲辨古书之真伪,当然应先详读该书。(注:编者按:韩愈《答李翊书》写道:“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读书要能辨别出该书系哪一时代的文章或诗,更要能察验出是清代人之诗却含有唐人之诗之风格,能如此,便是达到最高境界矣!

再谈《老子》一书,自其外表看来,好像是把零零碎碎的字句拼凑在一起,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节,其字句犹如《论语》一般,但《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其词句是经过凝练的格言,有如西方尼采的作品,而且不是用问答体,境界提高了。故可说明《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当是在《论语》之后,《论语》是将各条凑合成为一篇,互不相干,而《老子》却是凝练的、有次序的,故可断定《老子》出书后于《论语》,是后期的作品。

到了秦代,吕不韦作《吕氏春秋》(注:编者按:《吕氏春秋》,吕不韦集门客所撰。),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及六论,共二十六篇。全书共二十余万言。先说十二纪,每纪各有孟、仲、季三篇。如《春纪》为《孟春纪第一》《仲春纪第二》《季春纪第三》;依此类推,《夏纪》亦有孟、仲、季三篇;秋、冬各纪亦各有三篇。每纪下各分五组,如《孟春纪》下分《孟春》《本生》《重己》《贵公》及《去私》五组。以下十一纪亦各有分成五组之文。每一纪之下的五组文章,都是讨论同一科目或种类的有关内容。如《仲夏纪》的五组文章,首组《仲夏》是谈到以各种乐器祭祀君王、卿、士,以祈求五谷丰登;第二组的《大乐》谈到先王制定音乐是基于何种原理,说明音乐可反映天地间的和谐等;第三组的《侈乐》说明用不同的材料造出来的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并说明古代圣王之所以重视音乐,目的在使人民快乐;第四组的《适音》(注:钱按:一作《和乐》。),说明快乐的心才能听到快乐的声音,而且特别说明这种快乐和心情都应有适中的原则。如人的本性喜好长寿、平安、尊荣和安逸,反对短命、危险、屈辱和辛劳,如果满足了所喜好的,消除了所厌恶的,心情就适中了。进而谈到音乐的适中,就指出乐器的大小轻重和声音的清与浊,都必须适中。

至于《仲夏纪》第五组的《古乐》,谈到古代圣王制造乐歌及乐曲的目的与过程;也谈及有的圣王还把先前所用的乐器加以改良,如舜帝时的乐官把十五弦的瑟,增加至二十三根弦;还谈及圣王征伐暴君胜利后命乐官制作新乐章以示庆祝等。

以上春、夏、秋、冬共十二纪,每一纪各有五组文章,所讲述的次序均不得先后调换。又如八览的每一览,各有八组;六论的每一论各有六组:都是各类叙述安排有序而不能调乱的。

所以说,以上诸子各家的古代散文,自孔子一直到吕不韦,时间已前后经历了两百多年,每一本子书的文件,都随着时代而有所演进。其中《庄子》和《吕氏春秋》简称《吕览》在文体上是较为精进的,但这并不是说《论语》这部书的思想不及其他诸子,这点是各位务必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