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赋

“赋”就是直叙其事,但有的赋中亦可能仍含有比与兴。赋是古诗之流,普通称汉赋,因赋在汉代特盛,实际上先秦战国时代已有赋。

屈原没有作赋,其后才有。如果论起作赋的大家,一为荀况,一为宋玉(注:钱按:宋玉为屈原弟子。)。荀子有五赋传下,即《礼》《知》《云》《蚕》和《箴针》五篇。荀子每写一赋,先不说明什么,只是大篇解释,最后才用一语道破。此种文体即是隐语谜,也就是描写得十分详细而面面俱到,使读者容易猜得出。故所谓赋者,也就是铺陈之意。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荀子以前,如淳于髡(注:钱按:淳于髡是一位滑稽家。),他已使用隐语了,或比他更早亦已有了隐语。

有关宋玉,据《汉书·艺文志》云,宋玉曾作赋十六篇,今流传者已不及此数。楚有宋玉、景差(注:钱按:景差亦是屈原弟子。)之徒,皆喜好辞而以赋见称。辞就是藻,辞藻可用来美化文章,如说“刀口快”一语,用辞藻将之美化,便可写为“刀锋利”。

作赋非用辞不可,辞亦一定即是赋。宋玉所作之赋,传下来的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九辩》及《风赋》等,均是宋玉与楚襄王的问答之作,其文体是二人对话。庄子的对话是“寓言”,“赋”与庄子的“寓言”有很大关系;屈原之文章虽不叫赋,但已具备赋的规模了。据说是屈原所作的《橘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一文。此文乃仔细描写橘之优点,但并非猜谜。先是说出橘,是用比兴以喻他物,亦可称为《橘赋》,后来又演变成咏物诗。

又如屈原的《招魂》,文中说“魂兮归来”,这是铺陈,亦可说是赋;尚有如《卜居》及《渔父》等篇,亦均可说是赋。

赋可以说是一种隐语,亦可说是一种寓言,寓言要用故事,使其内容戏剧化、神怪化。

赋是韵文与散文的综合体,它在叙事时用散文,形容时则用韵文,好比和尚宣卷,有说有唱;亦好像唱京戏,有道白,有唱腔。但像《水浒传》,全书则是散文多而韵文少,所以称为“小说”,或称“章回小说”。但如果是韵文多而散文少的话,便叫“戏剧”了。

《文心雕龙》云:“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注:钱按:这两句意即,赋是自《诗经》与《楚辞》变来。)。”观物兴情,体物写志,故所谓赋者,讲的是外物,实是比兴其内部的情志也,也就是赋、比、兴三者都包括在一起了。

赋是寄托的,有其主客,是双方讲话,它自《庄子》的寓言体变来;《荀子》之赋是猜谜体,亦是对讲式的。

今综合言之,赋之来源如下:

(一)由《庄子》之《说剑》《渔父》《盗跖》变来。

(二)由纵横家之文变来。盖纵横家善讽谏,喜好铺陈,故《战国策》亦是赋之来源。

(三)由滑稽家之隐语变来,如淳于髡般,好长夜之饮。

(四)自《楚辞》变来。

(五)自《诗经》变来。

吾人如不学习以上诸类作品,即不会作赋。意即,如欲作赋,则首先须熟习上述五种作品。

赋起源于战国时代,可分为荀子与宋玉两大派,但《汉书·艺文志》却把赋分成四大派,即是:

(一)主客赋:其总集有十二家,为多人所作。

(二)屈原赋:由屈原之《楚辞》变出宋玉、唐勒的赋,《艺文志》说有二十家。

(三)荀卿赋:有《蚕》《云》等赋,是写实的,用隐语体。

(四)陆贾赋:陆贾为汉高祖时人,陆赋已失传,传承陆赋的朱建、严助、朱买臣等人,是纵横家般善于讽谏的赋。

《汉书·艺文志》说明,以上四派,共有七十八家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