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汉代五言诗(上)——《苏李河梁赠答诗》

中国文学史分散文与韵文两种,散文变化少,韵文则变化甚多。

在离骚体的语句中要用“兮”字,到了汉代,骚体文字已很少,赋的寿命则较长,直到唐、宋仍有赋体,不过像欧阳修的《秋声赋》一类的文章已不是正式的赋了。总之,《诗经》《离骚》和“赋”三个阶段,韵文已有如此大的变化,自汉代起又有了五言诗,一直传到今天。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诸凡文学作品,自有其各种体和渊源流变,不明此即无法了解文学。即是说,如要明白文学史,就需要考据了。

关于五言诗的开始,一说起自西汉,一说起自东汉。根据《文选》中所选载的五言诗,南朝梁昭明太子已讲述很多。

人们常说,最早的五言诗当自《苏李河梁赠答诗》开始,此可见《汉书·李广苏建传》苏建为苏武之父,李广为李陵祖父。《汉书》这篇列传写得非常好,可与《史记》媲美。

在《苏李河梁赠答诗》之前,依照《文选》所说,尚有《古诗十九首》,有古人评此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自昭明太子纂《文选》以后,有徐陵纂《玉台新咏》(注:钱按:《玉台新咏》中含有散文。),其中谈到:在《古诗十九首》中,其中有八九首系枚乘(注:钱按:枚乘是汉武帝早年时人。)所作。

刘勰《文心雕龙》说:李陵之诗可能不是李陵本人所作,苏武之诗则更为可疑。(注:钱按:见《文心雕龙》之《明诗》篇:“初汉四言,韦孟首唱……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

近人梁任公启超则主张《古诗十九首》与《苏李河梁赠答诗》都是东汉末年所出,我亦赞成此说。但近代亦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苏李河梁赠答诗》与《古诗十九首》,均为西汉时所作。此说甚谬。因中国文学史中自西汉武帝起到东汉曹操为止这一时期,何以无五言诗,却要到东汉末年才有;如果西汉时就有五言诗,而西汉以下一段时期却是真空期,那是十分不合理的。

梁任公主张五言诗到东汉末年才有,他说:

(一)如果西汉时就有五言诗,何以西汉至东汉一段时间内不再有?

(二)像“赠答诗”这种体裁,要到东汉末年才有。

(三)像《苏李河梁赠答诗》与《古诗十九首》般的人生观,也要在东汉末年时才有。

我亦认为,从上述两组诗的内容来看,已可证明并非西汉时作品,却无法证明不是东汉时之作品。

《苏李河梁赠答诗》共有三首,今抄录于下并略作解释:

(一)

良时不再至,临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望浮云驰,奄忽互相逾。(注:叶龙按:句末有俩红圈者均系钱师所加。以下同。)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此诗第一首头四句是“赋”,其中第三、第四两句,其语气只是像普通人,且其背景不像是两人在北方。至于第五句至第八句,则是比、兴,喻人生聚散无常。其中“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两句,用词优美,但用于苏李却并不合理。故这诗虽作得好,但不似苏李所作。

(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注:钱按:独有盈觞酒,此句指酒满杯。),与子结绸缪。

以上“苏李河梁赠答”第二首诗,虽然诗亦作得很好,但看不出苏李的背景。我认为“三载为千秋”一句,于苏李也不衬合。因苏武在匈奴十九年,李亦甚久,但有人解说此是指两人见面机会而言,绝不会是三年不过见数次而已。至于“临河濯长缨”一句,并不像是沙漠背景,且李已在匈奴穿朝服,不会如此打扮,故不切实际也。

(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此第三首苏李赠答诗写得苍茫富美感,但绝非在沙漠上。河梁是指桥,北方之桥并不是形的,春天时河水浅,并不会浸没头部,平常一般人都会在水中行走,到了冬天水深了,水也冷了,则用石架在水中来行走。但匈奴所处之地,并无此中河梁背景也。

以上三首河梁赠答诗都作得很好,但如果说是苏李赠答,则不很像。我认为在《汉书》中有的《苏李赠答诗》,那才真的是李陵所作,今抄于下:

《汉书·苏李赠答诗》

行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此诗极真,明显可见是李陵带兵出去,前往沙漠地区与匈奴作战,第三、第四句是说打败了。此诗是根据李陵《答苏武书》(注:编者按:此文收入《文选》第四十一卷。)一文所作。李书中说: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然犹斩将搴旗……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死伤积野……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这首诗虽写得不及《大风歌》般那么有大气魄,但描写当时情调景色,贴切之至。

今再录苏武《答李陵诗》言兄弟相别诗如下:

(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李陵写给苏武的诗尚可,苏武答李陵之诗则不对劲。此可能先有假设李陵之诗,然后再加上苏武答李陵之诗,即李诗先有,而苏诗后有。此诗是居者送行者,这可从送酒看出来。最后两句是送行者希望行者留在此地,多留一会儿,绝不是因李送苏,而苏答李之诗,故“愿子留斟酌”一句,是明显地不对,因为是对方的语气了。

第二首是居者送行者之诗,是属于朋友关系。此诗道:

(二)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

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此诗说今日要分别了。“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两句写得流于朴率。全诗讲鸟与马尚且不舍得分别,何况是人。因为是居者送行者,所以有“请为游子吟”之句,故绝非行者答居者。

第三首是行者此处指丈夫对居者此处指妻子诗,曰:

(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此诗之首四句,写夫妇分别语,作得甚好。第五句起的四句,说明时候已到,要辞别了。至“行役在战场”起四句,说出去当兵,将来可能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末四句则是丈夫对妻子离别之言,辞藻凄恻缠绵,优美动人。

第四首是居者送行者之诗,道:

(四)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此诗首句“烛烛”是形容光亮,即这句是说天快亮了。次句说明兰花在晚间,其芳香更为浓郁。这里说良夜与早晨并不冲突,因为是说夜里天将亮时。至于“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两句,可想见二人是在流浪,一人回故乡,另一人则仍留在异地。到“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两句,则知作此诗之地点并非在北方。因北方之寒冬已是下雪而非落霜,显然是在中国。以下“江汉”“浮云”两句,均是表示离别之意。最后说到“欢乐殊未央”,是诉说回忆,欢乐的往事还未及一半,意即回忆欢乐未尽,实是形容内心更感痛苦。

从以上《汉书》所载四首诗看,前三首是苏武致李陵诗,但说来并不对劲,至于第四首,则更不似苏武赠答李陵诗了。所以,我认为这几首苏李赠答诗并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