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篇 唐诗(上)——初唐时期

汉、唐两代是我国最伟大的时代。唐代可说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可谓已达登峰造极之境。自唐以后,直到今日,流风所披,至今未泯。其中如唐代杜甫的诗、韩愈的古文、颜真卿的字和吴道子的画,从此以后都不能超出以上四人,他们都达到了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学中最高最正的要算是诗,而唐诗是最伟大的。清代编有《全唐诗》九百卷,计共四万八千九百首,作者两千两百余人。此书在乾隆四十六年开始编纂,以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为蓝本而加以增删而成。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以《昭明文选》中入选的汉魏晋各代的诗来说,汉代的诗并不多,其实魏晋以后,自曹操三父子下来,诗才开始多了。此时期重要的诗作,都已选录在《文选》中,但汉魏的诗都是五言诗,到唐代才开始有七言诗。

《文选》中多的是五言古诗,叫“五古”。唐有七言古诗,叫“七古”;但唐诗中尚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便是“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此外尚有“歌行”“新乐府”等。诗体在唐代已大备矣!此后的旧诗体,已无法越出上述范围。

唐代历时近三百载,自西元618年至906年(注:钱按:即是从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到唐哀宗李柷天祐三年为止。)。一般来说,我们将唐的演变划分成四个时期,即:

初唐,西元618年至712年,即是由唐高祖武德元年到唐中宗李哲太极传位给唐玄宗李隆基为止,历时95年。其间还经过14年的武则天称帝。

盛唐,从西元713年至765年,即是由唐玄宗开元元年起至唐代宗李豫永寿年止,历时53年。

中唐,从西元766年至846年,即是由唐代宗大历元年起至唐武宗李炎会昌六年止,历时81年。

晚唐,从西元847年到902年,即是由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到唐昭宗天复二年止,历时56年。

兹将唐诗四个时期分别叙述于下:

初唐时期

唐诗的初唐时期,自西元618年至712年,自唐高祖到中宗,近一百年。

凡是一民族或个人,其成就都需要有一个准备酝酿时期,即是先要有一个长期准备。伟大的文学,多在太平盛世时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文学,只能说是文学之觉醒,到唐代才是神完气足,超越魏晋而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推其原因有三:

第一,魏晋是衰世,唐是安富尊荣之大时代。

第二,南北朝时是门第社会,是乱世,但生活在门第小圈子中却很安适。故魏晋文章是膏粱子弟养成,生活不丰富,对社会各阶层的接触面不广,人生缺乏历练奋斗的经验,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第三,到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出来,这制度极好,平民只要肯努力学习,文学好,便可应试成功做官。不是门第独占的,而是社会普及化的,故生活经验富有,活力强大,其本质与魏晋时代已大不相同。

初唐时期的知名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时称“初唐四杰”。他们以能将五言小诗化成七言长篇古体诗而出名。但到盛唐时,人已看不起“初唐四杰”了,可以杜甫的论诗绝句作证明。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从杜甫这首诗看,他仍看重四杰,但当时的人对四杰已有轻视之意,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王勃,字子安,龙门人。勃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是隋代的名学者文中子,叔祖王绩亦是初唐知名诗人。勃十岁时参加童子科考试,已有神童之称,十七岁时已任职京师文学侍从官。

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有名句,今日已是家喻户晓。诗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之意是说自项羽灭秦后,三分秦地,称为三秦,到汉高祖刘邦建都,命名为京兆、左冯翊和右扶风,称为三辅。首句“城阙辅三秦”者,即是指王勃与杜少府相别之地。“五津”是指蜀大江中有白华、万里、江首、涉头与江南五渡口,合称五津,即是杜少府将前往之地。此诗首两句是说明离别之地与少府任所,三、四两句是说明知己离别之意,内心实依依难舍,由于大家都是宦游之人,踪迹无定是无可奈何之事,而相逢不知何日。至五、六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话意已转,说只要是知己,虽遥隔天涯海角,则仍犹如在比邻,也就不必伤感了。末两句是引用杨朱见歧路而泣的典故,说男子汉应有大丈夫之态,勿作儿女沾巾拭泪之丑态。此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意即“只要是知己,即使各住天涯海角,却仍将如比邻一样”。现在已成家喻户晓之名句。

王勃亦有七言古诗《滕王阁》一首,诗曰: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此诗言滕王阁临江而矗立,其间佩玉、鸣鸾、画栋、珠帘形容王家富贵之气象。至于其言“朝飞南浦之云”“暮卷西山之雨”,描写得滕王阁生动尽致;至“闲云潭影”“物换星移”两句,则是描写阁外之景物。末尾两句说出阁可重修,帝子则不可再见,惟有长江经流千载而不息。有无穷凭吊之意。此诗之音律,被认为开了后世律诗之先例。

不幸,王勃二十九岁早卒(注:编者按:大多数学者认为他生于650年,卒于676年,时年27岁。),但其所作诗文都已是“初唐四杰”之冠。此诗与《滕王阁序》为王勃同时所作。当年他去探望谪放边疆的父亲,路经南昌,为当时都督阎伯屿所作。《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滕王阁》诗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四句,并为千古艳诵。

又如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注:编者按:《滕王阁序》全称。)一文,是骈文中的神来之笔,全序由对偶句骈偶句造成,是一首铿锵悦耳的美艳诗歌,如“序”中的“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又如“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可说全序都是整齐对偶的骈辞俪句。其中如“钟鸣鼎食”“渔舟唱晚”与“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已成为吾人日常的口头禅和常用词了。它描写故国山河之美与作者本人的怀才不遇、壮士难酬的羁旅感慨之情,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无疑。

杨炯,华阴人,自幼聪慧好学,喜属文,有《盈川集》三十卷及诗一卷。

杨炯诗亦擅长写景,如其《巫峡》《西陵峡》等诗,可与王勃《滕王阁》诗媲美。他的《巫峡》诗云: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杨炯善于古体长篇,此篇即是一例,可与王勃《滕王阁》诗齐名。杨炯亦偶作律诗,如《有所思》曰: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红缕,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此类诗中,亦可见杨氏才思卓绝也。

杨炯《从军行》诗中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此诗与王勃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来,则他们二人已非魏晋门第的膏粱子弟的那种富贵生活,而只是一种普通的社会日常人生的吐属而已。

至于“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范阳人,有诗作二卷,他的五言诗特多长篇。其《结客少年场行》曰: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

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

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

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

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

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其他如《咏史》《失群雁》及《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

驿》等都属五言长诗。至于其七言长篇,如《长安古意》,是七言长诗中之佳作也。

骆宾王,义乌人,幼即能文,有诗三卷。

他所作五言长诗如《在江南赠宋之问》《畴昔篇》等并皆佳妙,其七言长篇亦佳。四人中惟骆宾王富神仙思想,玆录其五言诗《灵隐寺》(注:编者按:《古今文选》将其列为骆宾王作品,《全唐诗》将其列为宋之问作品。现大部分人认为此诗为宋之问所作,还有人说仅前两句为宋之问所作。),曰: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

此诗因谈到灵隐寺与天台山,均是我本人旧游熟地。灵隐寺不用说了,天台山上多名寺,其中说的是方广寺,有上方广、中方广及下方广三座,“石桥”指的是中方广之石梁飞瀑。其瀑布由上方广飞奔而下至下方广,其瀑声如轰雷,中方广旁,瀑之两崖侧有一石梁。阔者过两尺,狭者不足尺,要够胆者方能跨步行过对岸,状甚险峻。闻骆宾王为徐敬业幕佐时,曾举义兵击武后,后敬业败,骆遂不知所终。因骆宾王为浙江义乌人,能作此诗,定必去过无疑。

明代陆时雍对王、杨、卢、骆四人有评语道:“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他们在当时诗坛开创了新风气,音律和谐,情真意深,步入了唐诗的正宗。

较四杰稍后有沈佺期与宋之问擅作七律诗,他们人格差,在武则天时代作应制诗而已。其所作七律均甚工整,如沈佺期诗曰:“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宋之问的如:“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可谓互相应和的对偶工整之诗。

玆录沈佺期《喜赦》如下: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

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

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

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由于作者谄事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注:编者按:在今越南北部。南朝梁置德州,隋改名驩州。),后被赦免,此诗表达

了他的欢愉之心。

宋之问亦有一首《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此诗说宋被流放至广西钦州,途径大庾岭时表达其痛苦之心情。

初唐知名诗人尚有陈子昂,其诗之文体大变。韩愈有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意是四杰的诗作尚不及子昂也。

陈子昂,射洪人,字伯玉,武后朝时官至拾遗。世谓“唐以来文章承徐、庾余风,至子昂始归雅正”,故受韩愈之赞赏。

陈子昂有讽喻诗,今抄一首《感遇诗三十首之四》于下: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这首诗说武则天掌朝政时,大杀朝臣及宗室,于是众大臣纷纷仿效,以大义灭亲为名滥杀至亲,致为正义诗人所抨击。

其实到唐代时,已一改建安时期之文风而轻视文章了。陈子昂说:“文章薄伎,固弃于高贤;刀笔小能,不容于先达。”“文章道敝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可见陈子昂亦轻视齐梁间诗之只重丽辞藻采而无兴寄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