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篇 小说戏曲的演变

小说戏曲这一类文体,在西方算是正宗,在中国则不然。

中国的文体是由诗到词,再由词到曲,由曲到传奇、戏剧,如此演变下去。至于神话、故事则是任何地方都有的产物,中国古代已有,但早前未形成文学而已。在西方则由神话、故事而有文学。中国之所以当时没有形成文学,是由于文化背景之有所不同所致,吾人不能用批评,只宜从历史、文化中去找答案,才能说明中西为何有异。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我们中国人在文学方面所用的精力,并不把它放在神话、故事上。这原因是由于中国版图疆域广大,难免有了众多地方性,如齐、鲁在泰山两边,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而中国人认为要创造一套超越地方之上的文学,因此提倡雅而除去俗。但埃及、希腊等外国地区因其国土狭窄,故地方性的神话、故事特受重视。

由于中国古代的子产、叔向等人物思想观念广大,看不起地方性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而偏重于超越地方性的合作与联合。而西方则是不主张也不可能合作的,即无法在国与国之间作出团结,即使英伦三岛亦无法合作。

中国的文字已是统一的,与西方各国之间用不同文字有别。

中国并不重视神话、故事等地方性的俗文学,而重视的则是《诗经》《楚辞》。

当时山东有齐东野人之语,即庄子所说的齐谐,讲故事甚为流行;楚国则流行地方性的神话,但此片沃野,尚未发芽,亦未受普遍欢迎。

中国古代有小说家之流,为九流十家之最后一派。有很多小说材料可从《吕氏春秋》中找到。

古代的小说书有《穆天子传》,周穆王见西王母之神话,是一新闻故事,亦非小说。

又如《山海经》,其实是一本地理书,亦非神话。

上述两书亦可说是中国人的小说,但非文学,说其为小说亦不十分妥当。

汉代亦无小说,然汉赋中有《七发》等,其体裁有近似小说的地方。

又如《孟子》《庄子》诸书中亦略含若干小说材料。稍后有了笔记一类的文体出现,但亦非文学小说,如《搜神记》是分条叙述的笔记。

接着又有讲宫闱故事的如汉武帝、赵飞燕的故事出现,所谓秘闻,由于京城离各地方路途遥远,听到宫事有如秘闻。即所谓“山高皇帝远”,但这些亦并非可登大雅之堂的文学或小说。

因此,中国古代有故事、神话、小说和笔记,但这些都并非文学,严格来说,可以进入文学史的小说,要自唐代开始,且以《太平广记》为代表。

《太平广记》全书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说是唐代的小说大全。凡欲研究中国社会史、宗教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等问题者,均可参考此书。全书有五百卷,但其中有部分材料并不十分可信。其中如“虬髯客与红拂女”的故事,亦有记载,这些小说文章,描写甚为生动,但不一定真有其事。其中叙述,为正史所未载,读起来趣味性十足,颇为引人入胜。

又如《会真记》的小说,讲述崔莺莺的故事,后来有宋人将之改编成《西厢记》的曲。

唐代之所以能把小说这个文体发展起来,搞得红红火火,其原因有:

(一)唐代是科举社会,人人要去京城考进士。此种投考是政治上给予考生的唯一出路。张生便是去京城赶考者,在途中遇到崔莺莺。全国书生可到中央考试,不分阶级,一律平等;但评卷有一规定,考生除了参加临场考试外,尚可携带其平日的作品成绩,给前辈进士出身的中央名学者观看,称为“温卷”。目的是让前辈们看了可以对此考生为其作品加以揄扬,使考生考前有了名气,让考官对其有好印象,便易上公榜了。进士考的是诗赋,让前辈看的旧作品难免使人感到枯燥,使人厌烦。因此,考生们事先创作了小说体裁的传奇故事,使前辈们翻看时当作消遣之用,并且容易引起前辈们的兴趣与好感,俾便考前给予好评。因此创造出《虬髯客传》一类的小说传奇。前辈们看的只是考生们的文笔如何,于是考生竞相创作富有趣味和刺激的小说体裁作品,以便科举考试顺利成功。

这是唐代开创中国散文体中,小说发展的重要来源,虽然这动机甚为无聊,但西方荷马等史诗实更为无聊,他们起初只是随街演唱的歌谣而已。

(二)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发展起因是: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中从佛学经典中演绎出来的佛教故事,如讲述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实是一篇很长的韵文故事。又如《百喻经》,是用各种比喻讲道理,即是在佛经中有很多神话与故事,即使最庄严的《维摩诘经》亦有神话,《楞严经》亦然。宗教是社会性的,是属于普罗大众的,更要求普遍化、通俗化,以便宣扬佛教。又如敦煌的佛教卷子中亦有说故事的,如“目连救母”,后来用作宣卷之用,每句七字,是有韵的白话故事体。即使如道教,也有这种说故事的文体。

由于以上两大原因,促使唐代写小说文体大为盛行,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正式的文体。

到了宋代,流行一种用鼓配合敲打来说故事的诗。陆放翁作诗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接着又从说故事演变到有《琵琶记》。可以说,宋代从用白话韵文演变成平话,接着又有了章回小说。

后来再由一人的自弹自唱,而变成了说书、清唱与弹词,嘻笑怒骂,出口成章。到了明代末年,这一类的活动极盛。然后从这条路演变下来,换了一个方式,即变成出现了章回小说,此即由“说书”变来。有所谓“武十回”“林十回”,是讲的武松、林冲的故事,故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押后语。在施耐庵写成《水浒传》前,这类说书在当时已经传诵极广了。

文章不光是单靠写的,还要会读,会朗诵,甚至会唱。从前苏东坡某次替人读文章,他说该文内容文笔仅仅值一分,他的诵读却占了九分。

我们要学习文章,当然创造较模仿为难,模仿是容易得多,我们在创造前,也不妨先有模仿。因为创造是要有客观的条件才能形成的。

大体来说,宋词继承唐诗而来,元曲又继承宋词而来,接着又由元曲演变为戏剧,如有明代的昆曲,到了清代,又有京剧崛起,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中,这小说与戏剧便占了一席地位。虽然京剧这个戏曲,也是一代接续一代而成。而且京剧之造成,还含有《诗经》的元素,因为《诗经》的“风、雅、颂”,在当时是有演有唱。所以中国文学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以为,今日中国自五四以来因有人提倡有了新文学,便认为京剧及以前那些文学都是旧文学,应该弃旧迎新那是十分不合理的。也不能因为新文学是与西方文化接轨的,而认为值得重视,而旧文学就都是古老腐旧之物。这确如有了子女,便把父母抛弃不顾。中国传统文学自有其一套生生不息的活的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