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译后记
Postscript
本书是一九三九年美国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名列美国一九三九年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者罗琳斯创建了佛罗里达边远林区的地方文学,先后荣获普利策文学奖、欧亨利文学奖、兰登书屋终身畅销奖。小说通过小主人公乔迪和他的小鹿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后佛罗里达垦荒区普通人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拥有能直击人心的力量,本书也不例外。孩子们可以从书中读到激动人心的狩猎,看见原野林莽、飞鸟起落、狼踪熊迹、暴雨狂风,进入乔迪的世界,与他共度那被爸爸精心呵护、无忧无虑的童年。成年人,尤其是经历过离合悲欢、人世艰难的人,都能从书中读出欢笑、甜蜜、惆怅和感伤。我想,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完整性和多面性。也许打动读者的细节不尽相同,但每个跟随书中人物经历过一番的人,都会找到为之动容的一刻。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忙碌而甜蜜的,勤劳敦厚、渴望安宁的彭尼来到垦地,为妻儿建起温暖的家。贫瘠艰难的垦地生活,也有悠闲恬淡的时刻——西班牙骑士的幻影、猎狐、猎熊、猎狼的惊险刺激,都让垦地生活显得忙碌又欢欣。彭尼用自己质朴而善良的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乔迪。他反对为取乐而猎杀,认为在“吃或被吃、杀戮或挨饿”的无尽循环中,每一只野猫、每一头熊、每一只猞猁、每一条狼或每一头豹拼尽全力的杀戮,都是为了生存。彭尼是悲悯的,这种悲悯总能让他原谅生活的不公,在磨难和打击面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因此,他同意乔迪养小鹿,并竭尽全力地保护小鹿,保护乔迪纯真的童年。然而,在那样一个艰难而又迷人的世界里,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自己的无奈和坚持。我看到了彭尼的无奈,离家流浪后深切体会到世事艰难的乔迪,也看到了他的无奈。
故事的结尾是悲伤的。失去小鹿的乔迪,也失去了一种被某个生命全然依赖和信任的满足感。所以,任何事,也无法取代他对小鹿的爱。于是,小鹿不见了,乔迪的童年也不见了。我想,那些生命中特定的符号,总会让我们想起某个人、某件事,在某个恰当时机到来之时,忽然长大。因此,也可以说,回不去的不是童年,而是曾经烂漫无忧的心境。苦难和责任让人成长,也许心底的那道伤疤永远不会结痂,但乔迪终究知道了人心都是一样的——悲伤随处可见,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每个生命都弥足珍贵。小鹿是弥足珍贵的,家人更是。于是,回归家庭,挑起生活重担的乔迪,选择了原谅。
罗琳斯的文字细腻生动,饱含深情。译书六载,这是最让我动容的一本书。我相信,能感动读者的译著,必先感动译者。字斟句酌,数月踟蹰,惟愿读者也能借我之手,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动。
梅静
2016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