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Part Ⅲ 孤立环境让天才不自知
美国有一个学者叫芒福德[2],他写过一本书叫《城市文化》,进一步论述了城市对一个人生命的好处。他在书中的一小段里算了一笔账:假设一万个人中能出一个天才,城市里人多,所以出的天才就比较多。如果是比较孤立的小群体,比如乡村,可能出现一个天才的时间就会变得很长,要多少代才能出一个天才。
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处于一个孤立的小群落时,你是天才自己也没有办法知道。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kingiorz:有一定的道理吧。听到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好,不要太过纠结于对错,能借鉴十之一二也是好的。关于天才的论调,个人比较赞同,见识到更多比自己强的人甚至大师,会让有天赋的人以最快的速度进步。但是如果是追求财富的话,大城市未必好。国富论里面说经济和贸易发展越快的地方,资本的利润率也就越低;相反,越落后的地方,你所能获得的利润越高。所以,当有了一定的资本以后,接下来如何选择,还得深思熟虑一番。见识多了,是多了些可以炫耀的资本,但是能打动自己内心的事物也将随之减少,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最后说一句我自己的观点,心自在处身自在,管他身在何方呢?
比如你出生在一个乡村,可能具有绘画的天赋,但是你没有办法去听陈丹青的讲座,没有办法周六日去中国美术馆参观,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你有绘画的天赋。也许你终生作为一个铁匠的小徒弟,叮叮当当敲了一生,而根本不知道如果锤头变成了画笔,你将是璀璨的巨星。
乡村或者小城镇并非没有天才,而是天才也许永远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天才。只有在能提供大量机会的城市,每个人生命中的种子才可能被激发,被照耀,然后完成一次闪亮。
因此,不管北上广深的房价有多贵,居住条件有多难,北京的空气有多糟糕,道路有多拥堵,很多人还是要留在这里,等待城市以及互联网社会的光芒照耀到他的天才之上。
@王小二的猫:他只是在说另外一种声音罢了,“拒绝逃离”这四个字本身就说明了他只是在提供另外的可能性,所以节目留白了挺多,为的就是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而我们过去的见识影响了我们是否能理解这种可能性,所有的评论都恰好在解释着他的观点:见识并不决定命运,而是决定了命运的可能性。见识本身也并不指向财富,而是指向多元的体验,而对这些体验的运用才让人更趋近财富。我想,这才是罗胖真正想传达的东西。
罗胖荐书:《城市文化》
作者:【美】刘易斯·芒福德
可关注罗胖微信公众帐号(罗辑思维:luojisw)继续探讨本章话题。在所要探讨的问题前加“图书”二字,罗胖将看缘分回复。
年轻人在城市获得的更多东西,远不仅仅是肉身之间非延时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见识。
[1] 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北宋时的政治家及书法家,先后四次任宰相,掌权共达17年之久。蔡京是个有能力的行政官僚,而且是个权力欲强的人物,所以被历史认为是“贪渎最严重的权相”。
[2] 美国历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以其对城市和城市建筑的研究闻名,兴趣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