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Ⅲ 格局是个大问题

爱国还是不爱国涉及一个基本常识,就是用强力去改变大势所趋,除了增加国家的崛起成本,我们将一无所获。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签署《凡尔赛和约》[4]的时候,法国人心里满腔仇恨的怒火,想办法要把德国踩在脚下,踏上一万只脚,在油锅里反复炸,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这是法国人的想法。

法国当时的总理叫克列孟梭,号称“老虎总理”。在设计《凡尔赛和约》所有体系的时候,他就想办法把德国挤压住。可是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不这么看问题,他反复劝克列孟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大国挤压成那样,在这个结构里,大国迟早要获得属于它的权益。你现在压得越狠,将来它反弹得就会越厉害。”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呦、Must-):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目前这种领土占领已经不实际的情况下,把他国的经济体系完全纳入本国之内,不失为一种更强大的战略措施!爱国要理性,赞同罗胖的观点,爱国是一种基本情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有的国家都试图在德国周边搞一堆小国作为缓冲带,而这些小国有什么用呢?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这样的国家,里面生活着几百万的德国人,而且政治上又不稳定,这样的国家作为缓冲带,不是给德国人崛起的机会吗?所以后来希特勒一上台就吞并奥地利,然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这些缓冲带反而成了帮助纳粹德国崛起的工具。

法国也有明白人,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元帅福煦。他看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就说:“这哪叫和平协定,这不过是一个二十年的停战协定而已。二十年之后就这一纸合约,迟早会给法国招来一场更大的战争。”果不其然,战争发生了。

格局问题是真正的大问题。就像我们今天谈到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东亚经济的一体化,这是一个长远趋势。随着石油价格越来越高,远距离运输变得越来越贵,所以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的全球贸易成本很可能会上升。那么相对应的这种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就是一个趋势。

@疯行狂人:作者开始就说了:贸易让和平更强大。通篇没有过多地说中日贸易和中日矛盾。他只是借着中日关系做了个开头而已。我觉得歪嘴要给我们引导的方向就是——战争和抵制都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不断的贸易下人们才能和平发展。

在这个大势之间,我们试图去遏止它,这到底是聪明呢,还是笨呢?

要知道日本是一个特别佩服强大者的民族,比如很多制服控都觉得日本女孩的校服特别好看,可是你知道那个校服是怎么来的吗?日本女生的校服跟美国海军的军服是一样的。因为当年第一拨打开日本国门的就是美国海军,当时日本人没见过西方人,只觉得这个衣服好看,而且美国强大。所以后来明治维新搞学校的时候,给学生穿的衣服就照着美国海军的军服做,就有了今天制服控都喜欢的日本小女孩的校服。

今天这个区域一体化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把强大展示给日本人?是通过贸易。把它的经济体系嵌入到我们的大系统中来,把它溶解掉,这是真正的“武器”。

有了武器不用叫自残,用自残的武器进行自残的人就叫脑残。

罗胖荐书:《第三帝国的兴亡》

作者:【美】威廉·夏伊勒

可关注罗胖微信公众帐号(罗辑思维:luojisw)继续探讨本章话题。在所要探讨的问题前加“图书”二字,罗胖将看缘分回复。

通过贸易,把它的经济体系嵌入到我们的大系统中来,把它溶解掉,这是真正的武器。

阅读 ‧ 电子书库


[1] 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世宗死,穆宗继位,改元隆庆。此时奸臣严嵩已被弹劾下台,高拱、张居正先后入阁担任首辅,整顿吏治,在他俩的力促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2]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王振劝英宗以50万大军亲征,沿途铺张。返师途中,八月十五(1449年9月1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所败,明军“死者数十万”,英宗被俘虏,王振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3] 中国清末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4] 《凡尔赛条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