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03 是非功过说泡沫
经济不能没有泡沫—从荷兰“郁金香泡沫”说起
“经济泡沫”这个词大家都很熟,它指的是人们追逐某一个商品或者投机机会,导致它的价格虚高;而这种价格又和它真实的价值完全背离,这个泡沫破灭之后,导致经济受到巨大损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济泡沫。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很多年前,我听一个经济学家讲过一句话,他说经济不能没有泡沫,经济有点儿像啤酒,没有泡沫反而不好。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理解。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琢磨泡沫这个概念,那么泡沫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发生的机理是什么?它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
我今天就回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而且很有名的经济泡沫,就是发生在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说起。
1637年是个什么年头?搁中国来说就是崇祯十年,这个时候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张献忠起义就发生在这一年。从全球范围来看,当时中西两种文明可以说是此消彼长,中国渐渐地衰弱了,西方正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大国崛起。
整个17世纪,西方社会最强的是哪个国家?就是荷兰。当时仅仅一个东印度公司,贸易量一度就占到了全球贸易量的一半。而且,荷兰人在17世纪侵占了中国的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从荷兰人手里收复的。可见,它的足迹、它的商船已经遍及当时已经开发的文明地区的所有角落。所以荷兰有一个名字,叫“海上马车夫”。
荷兰人的故事我们先搁一边,我们来看看郁金香泡沫是怎么回事。
讲一个简单的例子,1637年1月,有一种郁金香的球茎只能卖到20多个荷兰盾,但是到了2月,已经被炒高到了1000多个荷兰盾,比现在我们看到的任何一次大牛市的股价的涨幅都要高得多。当时最名贵的一种郁金香的球茎的价格已经达到了5000,甚至是6000荷兰盾。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一个富有的荷兰商人投资一船货,运到远洋去贸易,大概也只需要一万到两万荷兰盾,换句话讲,几乎是用半船货来换一朵花的球茎。可见这个价格已经疯狂到了什么程度!
这个故事的后半段是什么呢?当然就是泡沫破灭。到2月的时候,价格开始狂跌,一下子跌去了近乎99%,很多花的球茎只值原来1%的价格。据说对当时的荷兰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就是“郁金香泡沫”的一个大体的状况。
因稀缺而引发的泡沫
现在我们来看看其中的细节,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供我们琢磨。
郁金香这种花为什么会被炒到这样?所有能被炒高的东西一定是稀缺品,如果是欧洲人满地都在种的玫瑰花,一定不会被炒成这样的,对吧?
郁金香的原产地不在欧洲,而在中国的天山地区以及中亚一带。现在中国新疆有些地方,每年还要搞郁金香节。当年郁金香就顺着丝绸之路这个中亚的贸易路线,一路向西传播,传到了土耳其;然后通过一些住在土耳其,也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那些大使,渐渐地送到了维也纳,最后抵达了荷兰,所以这个传输过程非常长。
现在全世界还有三个国家以郁金香为国花,第一个是荷兰,因为它有郁金香培育的技术,种植量很大。第二个是土耳其,第三个就是新疆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这三个以郁金香为国花的国家,基本上也显示出了郁金香的传播路径。
郁金香为什么很名贵呢?跟这种花的生长机制有关系。郁金香的培育方法大概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下种子,这跟我们种韭菜、种花菜是一样的。但是,从一颗种子落地到培养出一个能开出艳丽的花的球茎,大概要7~15年,所以这个方法太慢,太不靠谱。现在只有那些专业的园艺师,会用这种方法培育郁金香。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球茎。郁金香一年开一次花,开完之后,它的球根就会分裂一次,1个变成2个;第二年,2个变4个;第三年,4个变8个。把球茎栽种下去,然后再长出郁金香,相对来说就比较快,一年就可以见到花。
但问题在于,这种种植方法虽然来得比较快,但并不是每一代分裂出来的球茎都能拿去种花,多少会损失掉一批。而且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天然缺陷,就是花形会衰竭。原来一朵花形状特别好看,颜色特别鲜艳,但是种了几代之后,美人迟暮,就变丑了,又得从头再来。大家想想,郁金香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新疆和中亚地区,那是什么地方?少雨,干旱。可是荷兰背靠大西洋,湿润、多雨、多风,所以郁金香到了这个地方那叫背井离乡,多少是有点儿水土不服的。再加上它比较名贵,名贵就会比较柔弱,有点儿像林黛玉,动不动一个病毒来了,一死就一大片。
所以郁金香就符合所有能被炒上去的产品的特征—稀缺。什么东西会引发泡沫?往往都是一些原材料,比如说石油、铁矿,经常会有泡沫。为什么?就那么多,它是稀缺品。
包括现在的农业,最近几年中国的投资业就特别看好农业。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是说农民伯伯不挣钱吗?为什么资本家还看上这个行当了?农业和工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工业来说,只要这个产品适销对路,马上上产能,就能迅速扩张,所以它就炒不起来。可是农业不一样,一旦一个产地、一个品种被垄断之后,只要把营销做好了,它的供应量就那么多,价格就容易上来。就像“罗辑思维”之前卖的柳桃,就是联想投资的佳沃农业生产的。这家公司大量买进来自世界上很多原产地的物种,把货源给控制住了,只要营销做得好,这个公司肯定挣钱。
所以有的时候投资农业跟投资矿产是差不多的道理,这就是资本家会为农业这种明显不挣钱的行业疯狂的原因。
很多企业家都在讲,我们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没有错。但问题是,仅仅有价值是没用的,价值不见得能在市场上兑换为价格,不见得有真实的交易产生。为什么?缺了一个因素,就是稀缺性。
给大家举个具体的例子。对我们人类来讲,最重要的生活物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空气,缺了空气里的氧气,我们几分钟都活不下来,所以它非常有价值。但它不见得有价格,因为太多了嘛,在真实场景当中,谁能靠卖空气谋生呢?
如果是在外太空,那就不一样了,空气变得很稀缺,商人要什么价钱,你就得给他多少钱。郁金香也一样,正是通过它的稀缺性,完成了成为泡沫的第一个因素。
被行为赋予的价值
但是这还不够,毕竟还得有价值,哪怕这个价值是假想的。就像私人游艇、直升机,虽然我们老百姓用不上,但是这个东西总会有傻子会接最后一棒。所以我们在前面可以尽可能去倒手,最后让富人去接盘。
郁金香的价值在哪儿?作为花,它只有观赏的价值。这个价值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得有高品位,说白了,就是异国风情。
17世纪的时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可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一个庞然大物,而且它代表的是东方式的生活方式。欧洲人那种平民都是皇帝的奴仆,没有自由的生活方式,土耳其人是看不起的。但是有一条,东方贵族过的日子可比西方贵族好太多了。
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很多贵族,甚至是国王,一辈子大字不识一个,甚至一辈子也没洗过澡,一件棉袍子、毛袍子,一穿一辈子。可是奥斯曼土耳其的皇帝苏丹,他们可是穿着丝绸的长袍,天天沐浴更衣,身上洒着香水,住着金碧辉煌的宫殿,花园里全是奇花异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郁金香。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有一任苏丹,叫艾哈迈德三世,他把自己的宫殿起名叫“郁金香和眼泪之宫”。这眼泪之宫听起来有点儿不太吉利,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异国情调的名字。
所以当郁金香这个物种随着商船刚刚来到荷兰的时候,大家是不认识的。当时人觉得郁金香的球茎就是洋葱,所以给吃了。也有人把它种在土里,结果开出来非常美丽的花朵,就找植物学家来看。植物学家一看,呦,这不就是我年轻的时候,在苏丹的花园里看到过的郁金香吗?从此,郁金香在荷兰就拥有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相当于解放前中国人一听什么东西是来自欧洲巴黎的,这东西马上身价倍增。
紧接着,巴黎还真起了点儿作用。别看法国的国力在欧洲一直谈不上有多强,但因为法国是一个率先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所以法国贵族,包括法国国王的很多行为,就成为了欧洲时尚界的风向标。
1610年,法国国王是路易十三,巴黎上层突然兴起了一种风尚,就是男士要送贵妇们一朵郁金香。送花的历史很悠久,原来都是送玫瑰什么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在这一年突然就流行起了送郁金香。
当时最好看的郁金香炒到多贵呢?1000荷兰盾一枝。那个时候贵妇们的衣领开得比较低,别上一枝郁金香,是很时尚的一件事情。
既然巴黎的郁金香已经炒到了这么贵,荷兰人就可以把它变得更贵,因为荷兰人比法国人有钱多了,因为人家是“海上马车夫”嘛。
今天很多的金融制度、经济制度其实都来自荷兰,比如说现代的银行、借贷,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这些制度,都是荷兰人创建的。在16、17世纪的时候,“海上马车夫”赶着他们的船来到世界各地,比如他们在美洲建立了一个城市,叫新阿姆斯特丹,就是今天的纽约。今天大名鼎鼎的华尔街在英文中写作“Wall”,就是墙,是什么意思呢?当年荷兰人在这儿竖过一堵墙,后来这墙被拆了,这条街就变成了华尔街,当年荷兰人在这儿创新了现代的金融制度。直到今天,荷兰人都是一个善于创生制度的天才的民族。
在当时,荷兰人把这种能力兑换成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可以说是举国皆商,人人都具有强烈的投机意识。
现在,这几个条件都凑齐了:郁金香的稀缺性,具有异国风情的观赏价值,加上荷兰人听闻巴黎人居然肯花1000荷兰盾去买一枝郁金香敬献给那些美丽的贵妇人,再加上我们又很有钱,为什么不把郁金香的价格炒高呢?
荷兰的发达跟它的宗教宽容政策有关。当时欧洲新教和天主教打成一团,很多人就带着资金跑到了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就有点儿像30年前的中国深圳。
17世纪的时候,阿姆斯特丹的居民几乎没有一个是原住民,都是新来的移民。这些人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包括做生意的头脑以及冒险的精神,所以荷兰人就变得很有钱。有了钱自然就想显摆显摆,但是当时的新教传统又不容大家显摆。穿着方面,即使是富人,也只能在自己的长裙边上多绣几朵花而已。那怎么才能显示自己有钱呢?盖房子。盖房子就得有大花园,大花园里如果能种上一点儿郁金香,既不显得自己的生活很奢侈,跟新教的信仰不冲突,又能够低调地炫富。
所有这些条件加起来,郁金香成为大家炒作的一个物资,就顺理成章了。
顺理成章的炒作与泡沫
1637年,第一轮炒作开始了。有一款郁金香的球根已经被炒到了5000甚至6000荷兰盾,这一款郁金香的名字叫“永远的奥古斯都”。我没见过那种花,想必非常好看。
当时有一个咖啡馆的老板死了,他一生致力于收藏郁金香的球根。他死了之后,留下7个孤儿,这些孤儿被孤儿院收养了,孤儿院为了这7个孩子将来的前途考虑,就把他们爹生前收藏的郁金香球根拿出来拍卖了。这是荷兰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花卉拍卖。其中最贵的一个球根拍出了5000荷兰盾的价格,剩下的几十个球根一共拍卖出了9万荷兰盾。这是有据可考的郁金香这一轮泡沫的最顶峰。
众所周知,所有泡沫都会有一个转折点,郁金香泡沫的转折点现在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有一个英国水手来到荷兰,下船的时候顺手拿了船主的一个郁金香球根,把它当洋葱炒了吃了,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最贵的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这个船主听说之后呼天抢地,一气之下就把这个水手告上了法庭,索赔5000荷兰盾。
法官觉得这件事情很荒诞,5000荷兰盾是什么概念?如果买奶酪,能买27吨;如果买房子,可以买一栋乡下的豪华别墅。这玩意儿怎么赔呢?如果让这个英国水手赔这么多钱,显得荷兰人疯了;如果不让他赔,显得荷兰的法律疯了。所以法官就陷入了纠结之中。
这件事让当时荷兰郁金香花市的所有疯狂的参与者都觉得,我们是不是真疯了?从此郁金香球根的价格就一路狂跌。
也有一些其他的说法,说是因为在某几次交易当中,大家突然发现,昨天刚刚拿到手的球根1200荷兰盾一个,今天怎么只能卖出1100荷兰盾呢?所有指望别人接手的市场投机者都觉得,是不是这个风向要逆转了?
所有投机者心里都明白,价格迟早会跌下来的,只不过自己不能接最后一棒而已。这个信号出现之后,就有人开始恐慌性地抛售,结果市场价格就跌下来了。
当然,郁金香泡沫的出现也有一些宗教因素,有一些新教教徒,因为反对奢侈浪费,看到大家都在炒一个愚蠢的球根,觉得太疯狂了,就对郁金香进行污名化。很多新教教徒画招贴画,说郁金香就是“娼妓的女神”。还有人画了幅漫画,说魔鬼撒旦左手拿着一个钓钩,就是说你们要上当;右手拿着一个沙漏,就是说交易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等等。
当时荷兰的政府也在恐慌,觉得炒得实在离谱,就印了大量的小册子,劝大家理智、淡定。现在很多历史学家研究“郁金香泡沫”都是基于这些小册子里面的素材。
不管怎么讲,到了1637年2月,整个市场一下子就垮掉了。
这就是1637年爆发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的始末,我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细节的呢?得感谢一本书,它的作者是苏格兰人迈凯,书名叫《大众幻想和群体性癫狂》。这本书把郁金香泡沫、英国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人类投机史上的三大事件放在一起,中心思想就是让大家警惕这种投机性的事件。
这本书出版于1841年,距离郁金香泡沫已经过去200多年了,其中的很多事实和细节靠谱不靠谱呢?我们就算它靠谱,细节也对,事实也对。但问题是,里面很多东西写得跟段子似的。
比如他写道,荷兰海牙有一个鞋匠,这个鞋匠在自己家的花园里培养了一株黑色的郁金香,价值连城。结果有一天,有个人跑来要买,最后用天价—1000荷兰盾,买了下来。这个人拿到这株黑色郁金香之后,出门就把它丢在地上用脚碾碎了。这个鞋匠就很奇怪,这么贵的东西,你怎么舍得呢?那个人说,你有所不知,我也培养出了一株黑色郁金香,把你这一株毁掉,我那一株不就成了孤本,马上就价值连城了吗?
这种段子在很多国家的收藏市场上都能听见,但是很少有人亲见。它符合人们的想象,但是它不太符合当时人的心理。
反正距离1841年有100多年了,我们也不跟这位迈凯先生抬杠,就算他书里写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真的,可是关于投机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应该再琢磨琢磨。
投机这件事情,最受人指责的一点就是,把看起来不值钱的东西炒得好贵好贵。郁金香不就是一朵花吗?能有多好看?球根长得跟洋葱似的,炒了还不如洋葱好吃,凭什么能卖到5000~6000荷兰盾呢?
这笔账不能这么算,因为用这种球根培养出来的花,在市场上也是有价值的。比如在法国巴黎,如果用于追求一个贵妇,一枝郁金香能够卖到多少钱?1000荷兰盾。法国人也真够拼的,因为郁金香的花期只有7~15天。既然郁金香有这个价值,那可以培养出郁金香的球根卖到5000荷兰盾,你真觉得很贵吗?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当一只小猪崽能够卖到1000元的时候,那个能生小猪崽的老母猪卖5000元,你真觉得贵吗?一所房子,一年的租金是1000元,这所房子卖5000元,你觉得贵吗?当然也不能完全这么算,毕竟郁金香在性状上是有衰减的。但是这个模型是大致通用的,这笔账可不是我罗胖算的,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周其仁先生算的。
所以,即使是在郁金香市场最疯狂的那段时间,荷兰的投机者也锚定了郁金香的价格,他们的投资行为也不是彻底失控和疯狂的。
价格是自愿交易定出来的
这种事情在中国也发生过一次。20世纪80年代,中国长春曾经有过一次“君子兰泡沫”。那个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60元,一盆君子兰却能卖到上千、上万元,最疯狂的时候卖到了14万元!
14万元是什么价格?就是一个普通工人10~20年的工资。可是我们今天到长春的君子兰花市上去看,顶级君子兰的价格是普通人10~20年的工资,我们怎么就不觉得今天的花市疯掉了呢?
还有一点,在投机大热潮的时候,很多传说中的价格其实是假的。就像在1637年2月,郁金香价值五六千,都是人们在一些小酒馆里喊出来的,并不是那种有监控的交易市场的交易结果。所以很多价喊到最后,实际上并没有人接盘。就像前几年炒普洱茶,我们经常听说一块茶饼炒到多少万,但是真正成交没有?其实未必。
给大家打一个比方,在2011年长春的君子兰花市中,有一株花的叫价是9999万,差一万就是一个亿了。但是它的成交价是多少呢?100万人民币。这其中差了100倍。
很多投资市场或者说投机市场的价格就是这个样子,往往只是为了宣传,在所有人都冲昏头脑的时候,不免有些传播效应。
这也牵扯到经济学界一个著名的争论:一个商品有没有确定性的价值?什么样的价格叫靠谱,什么样的价格叫虚高、不合理?这场争论在经济学界也搞了100多年。反正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一个商品是有确定性的价值的,凝结在这个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它的价值。
这话有点儿绕弯,说白了就是,人们花多少劳动把它生产出来,这个商品就有多大的价值。价格就应该围绕价值进行小幅的波动,波动一旦过大,那就叫虚高,就叫不合理。
但是,这套理论是解释不了很多经济现象的。比如说钻石,人们从地底下把它挖出来,变成珠宝放到商店里,它的价格和人们所付出的劳动相比,明显就虚高,价格严重地偏离价值。但是不管有多偏离,反正它的价格一直坚挺到了今天。你说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呢?
收藏品市场上有一句话:“金有价,玉无价。”金子的价格可以按人民银行当日牌价来算,可是玉不能这样定价。玉是一帮喜欢这块玉的人都来出价,最高的出价就是这块玉的定价,从来没有谁说嫌哪块玉买贵了。
再比如说艺术品,前一阵有一个中国人买了一幅凡·高的画,花了三点几亿人民币。你说他疯了吗?他愿意嘛。而且,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即使是这样的超高价格,也没人认为这是投机。人家愿意,谁管得着呢?
如果你了解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更会觉得这个人疯了。因为凡·高当年只是个穷画家,他一生用的都是很劣质的颜料,他的劳动力也不值钱,那么三点几亿,高还是不高呢?
所以,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心态去确定高还是不高。价格永远是市场供求双方在一个博弈环境当中,用自愿的交易定出来的,这是现在经济学的主流结论。
有钱人对投资风险心知肚明
我们再来看批判投机者的第二个理由:他们毁灭了经济。参与投机的小老百姓当然是家破人亡了,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也会遭受重创。现在的教科书上都是这么写的,我们普通人用直觉似乎也能得出这个结论。但我们一旦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就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破灭的时候,正是荷兰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荷兰经济失去光彩是在17世纪下半叶,那时才被英国人缓慢地超了过去。所以说,郁金香泡沫并没有沉重打击荷兰经济。
那老百姓呢?国家我们且不管它,老百姓如果投机失败,自然是人间悲剧了。但这也得具体分析。
首先,参加投机的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一个大的发财机会出现后,往往是街谈巷议,人人都在说,连卖菜的大妈都在说股票,可是她有多少钱投在股市里呢?很少很少。
当时的荷兰,即使是有几万人口的大城市,真正参与到郁金香投机里面的不过几百人。有些城市可能就几十个人,坐在一家小酒馆里,聊着聊着心瘾上来了,做上一两笔交易,八卦一下其他城市发生的那些高价的买卖,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其次,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可想而知,一定是富豪。因为富豪们挣来了钱,总不能把保险箱撑破吧,总得拿到市场上去博一些高收益的机会。荷兰人都是做生意出身的,他们对风险这件事心知肚明。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经济危机让很多人破产了,好惨啊。其实这种操心根本就是多余,他们本来就是有钱人,遭受风险是他们早就预估出来的事情。
泡沫的本质是财产的非正常转移
有钱人在投机失败之后,往往二一添作五,哭得呼天抢地。可是他发财的时候,却不会跟别人说。就像早些年的海南房地产危机,很多人把房子、土地攥在手里,最后折了,巨额财产顿时化为泡影。可是有很多人在其中挣到了钱,然后闷声大发财,把这笔钱带到其他地方继续搞房地产。中国多少房地产大亨都是当年在海南起的步啊,这些人可不会说泡沫的坏话。
所以泡沫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财产的非正常转移。如果你非得说它正常不可的话,它也仅仅是财富在富人之间的一次转移而已。
清代著名的文人郑板桥有一个亲戚叫郑选,他做木材投机生意,最后折本了。郑板桥给他写了几句话,说做生意折本这件事情,“损于己,则必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做生意折了本,自然有人赚到了。既然有人赚到了,就叫外得人情之平;财去人安乐,你得到了心安,心安人安,这就是福气。
这话虽有一点儿阿Q精神,但是从经济的总量来看,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做生意,有赔有赚,无非是有钱人兜里的钱换来换去而已。
投机泡沫什么情况下会引发经济危机
投机泡沫难道就没有一点儿坏处吗?它不会引发经济危机吗?这得看是什么样的泡沫。如果仅仅是把一种商品的价格炒高,这就是富人之间的零和博弈。任何交易如果从长远来看,都是正和博弈。
什么情况下会导致经济危机呢?泡沫破灭,导致人类的协作关系发生了崩坏,这就容易导致经济危机。说白了,很多资本家都去炒作一个投机机会,最后全折了,资本家说,厂子不办了,工人都回家吧。这就是协作发生了崩坏,这个时候经济危机就会出现。
1929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饿肚子?是因为大量的工厂不生产了,人类的协作关系遭到了破坏,那才叫经济危机。一般的炒高商品价格,仅仅是投机泡沫而已。
很多投机泡沫是有好处的好不好?比如说炒房,中国人过去十几年最恨的就是温州炒房团,可是从经济学上讲,温州炒房团还是有功劳的。
它的功劳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迅速帮房地产商把资金回笼,让他们赶紧去开发其他房地产。房地产的供给一旦增多,城市的房价从理论上讲就该下降。
对那些买不起房的人来说,房价可不是炒房团给炒上去的,一个城市的房价能到什么水准,炒房团只负责做预判,并不能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需求决定的。
而且炒房团把房子全部攥在手里,接下来会怎么办?只能以很低的价格把它租出去,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很多穷人正是因为炒房团的存在,才能租到便宜的好房子。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论述炒房团的功劳。
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都不许炒房了,一家一户只准买一套。结果呢?房价没降下多少,房屋的租金倒是涨上去了,很多穷人的利益反而遭到了剥夺。这就是投机的好处,因为房价真不是炒上去的。
再比如说,西方的股市上有很多做空机构,中国的很多公司都中过招。你说这些炒空、卖空的人,甚至那些恶意地对一些公司进行声誉打击的专业机构,他们不可恨吗?但是股票市场能缺得了这些人吗?他们就像啄木鸟,专门到市场当中把那些不靠谱的公司给找出来,打击他们的股价,让股民们不受骗。
要是一个好公司被诬蔑了怎么办?放心,从来没有一家好公司能被做空机构利用舆论击倒。也许股票会有一个短暂时期的下降,但是一旦沉冤昭雪,这家公司的股价反而会获得一个更稳定的成长。
投机让工业社会获得一种稳定性
投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工业社会获得了一种稳定性。这个听起来很奇怪,炒空、卖空就是天然制造不稳定的,怎么还会制造稳定性呢?我们可以在百度百科上查一个词:套期保值。
比如说你有一个加工厂,主要的原料是棉花,你的工业制成品一旦放到市场上,定价是很难变动的。你就会生出一种担心:棉花会不会涨价呢?你有一个方法来对冲掉这种风险,就是在年初的时候估算一下今年的使用量。假设今年要用100万吨棉花,你不可能买100万吨棉花囤在仓库里,但你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卖掉100万吨棉花,就是卖空,这是典型的投机罪过。随着你的工业生产往前进,如果棉花价格上涨了,你卖空的那笔期货交易就赚了,你就能把棉花价格上涨的损失给补回来。这种行为,就叫套期保值。
当然,套期保值也是有一定成本的,但它毕竟给工业生产制造了一个原材料价格的稳定性,对于很多以农产品、矿产为原材料的企业来说,做大宗原材料的套期保值都是标准操作。如果没有期货市场里面那些投机家来买空、卖空,工业社会稳定性的底盘就没有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育,我们中国对投机这种行为的正确认识,也有一个慢慢发育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当中,投机倒把的罪名是1997年才取消的,这个罪名当年可是适用于最高刑,也就是死刑的。中国最后一个因为投机倒把而被枪毙的人,死于1991年,距今不过才23年。
我刚刚在前面讲到,投机泡沫和经济危机完全是两回事。你可能会问,如果投机泡沫实在太恶性了,引发了经济危机,还能说它是个好东西吗?我们先不做结论,先看事实。
1637年荷兰爆发了郁金香泡沫,几年之后,荷兰人简直是记吃不记打,又开始投机郁金香的球根。只不过这一次玩大了,这次可不是单品价格往上飙,因为产业规模起来了,单品再也飙不上去了,但是从此鲜花业渐渐成为了荷兰的支柱产业。
荷兰现在每年鲜花的产值达到了100亿欧元,占到国家GDP的22%,其中很大一块就是郁金香。这些花现在种出来不再是荷兰人自己玩炒作、赌博了,80%用于出口。
没想到,当年的一次泡沫,反而带来了一次产业的繁荣。所以从历史总体发展看下去,投机是祸是福还真的很难讲。
就像中国的长春,1985年发生了君子兰泡沫。但是结果呢?现在光君子兰这个产业,每年就能给这个城市带来30亿的收入,也是一个很繁荣的产业。
现在长春人带我们去看君子兰的时候,都会对1985年那次投机泡沫津津乐道,简直就是一个广告。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其实很好理解。财富通过一次投机泡沫在富人的兜里转来转去,这是指同一个时间,财富的空间位移。但是别忘了,人类的财富系统还有一种时间位移的现象,就是一代人的财富通过投机泡沫增长起来后,投资了一些基础设施,打下了一些产业基础。虽然那些投机者没有享用到这些基础,但是它留下来了,让后人享用到了,成为这个国家、这个地区发展某种产业的坚实基础。这是财富的时间位移现象。
摊开《世界经济史》,这样的现象非常之多。《大泡沫》这本书里就讲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我简单给大家讲一个。
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兴起了一轮国内建设的高潮,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投资方向就是铁路。美国资本家利用自由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在欧洲发行了大量的债券、股票,把欧洲的资金吸引到美国来。
美国资本家在本国也没闲着,进行了大量的铁路投资,也可以说是投机。这里面有些重点人物,比如卡耐基、摩根,这些人号称“钢铁大王”。他们生产钢铁干吗用?就是去铺铁轨的。
这其中还涌现出一个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叫斯坦福,是当时美国著名的“铁路大王”。“斯坦福”这个名字你是不是听着耳熟?对,就是他用自己从铁路上赚来的钱,投资了硅谷著名的斯坦福大学。
当时美国人疯掉了,从1880年到1889年,花了40亿美金在铁路建设上。那个时候的40亿美金可比今天的40亿美金的价值大得多。一共修筑了多少铁路呢?10万公里。今天中国所有通路的铁路的总里程,大概也就是10万公里,而美国人只用了10年就修出来了。
这就是典型的泡沫。它里面有大量的重复建设,比如说从纽约到芝加哥的铁路一共修了5条。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本家都觉得有钱赚,你修,我也修。修来修去,到了1892年,这个泡沫就破灭了。据吴晓波老师讲,那个时候美国股市上有70%的股票都跟铁路相关。可以想见,那个大牛市以及那个大泡沫有多大。
1892年那一场股灾,导致将近1/4的美国铁路公司破产,总共192家,哀鸿遍野。铁路变得不值钱了,可是铁路公司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还要拼命修铁路,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我垄断了很多铁路,我就有了定价权,别人就无法在价格上跟我进行竞争。于是越修越多,在这个泥坑中越陷越深。
结果是什么呢?当然是那一代的投机者,尤其是接到最后一棒的那些投机者血本无归。但是,美国的很多经济基础,尤其是因为铁路建成而形成的一个统一大市场,就此建立起来了。很多商业模式在欧洲没法玩,而美国人就玩出来了。
比如说,美国在1872年前后诞生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邮购。给很多地方的人一张单子,让他们在上面画钩,确定要买哪些东西,然后通过邮政公司的邮包,把货寄给他们。听起来就像天猫、京东商城、亚马逊这种电子商务公司,没错,当时没有互联网,但是有低廉的铁路运价,所以这一套模式也玩得转。
很多美国农民发现,既然铁路运价这么便宜,我们可不可以发明一种冰柜车,让牛肉、粮食、蔬菜通过低廉的铁路运输,在全国市场上跑起来?所以美国的农业又迎来了一轮大爆发,你觉得这个大爆发跟那次铁路投机的大泡沫有没有关系呢?
其实这样的例子,近在眼前就有。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就是从1998年到2000年,全世界有一个科网泡沫,那也是一个投机大泡沫。当时华尔街流传着一个段子,说一个要饭的,只要立一个牌子,写上“要饭.com”,就是要办一个网站要饭,马上就会有投资经理来给他投资。可见当时投资的疯狂程度。
结果就是,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涨了四倍,后来又哗啦哗啦垮掉了,很多资本家都血本无归。但是又怎样?利用这一次科网泡沫,美国人修了世界上40%的光缆。就是说,美国人修了一亿多公里的光缆。
随着泡沫破灭,这笔资产变得不值钱了,那些投机者该回家回家,该跳楼跳楼,不管他们。但是,当这些基础设施沉淀下来之后,互联网还在往前发展,新的公司出现之后,发现基础设施居然如此之便宜。后来崛起的那些著名的公司,比如说谷歌,它们在创业的时候发现,硅谷的房价便宜,基础设施便宜,员工也便宜。这些员工都是上一轮科网泡沫培训出来的熟练工种,所以它们发展得特别顺利。你觉得这一轮疯狂的发展跟上一轮的泡沫之间能没有关系吗?
什么样的泡沫是坏泡沫
以上,我好像一直在为泡沫说好话,那最后我也说一点儿坏话。
什么样的泡沫一定是坏泡沫呢?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泡沫、投资泡沫,有可能就是坏泡沫。
我之前讲的所有投机泡沫,都是基于自我意愿、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交易的。一个赌徒,他可能天生就有极强的风险偏好。这种人,不让他去投机某一个具体的商品和投资机会,就没有任何意义,他投资什么都可以。我听一个老农民说过一句话:“赌是能禁得了的吗?我们农民拿一根棒槌就能赌。”
赌是人的天生偏好,如果它来自自我意愿,基于很多人对经济发展前途的预判,去投资一些实体产业,哪怕这个实体产业比肾都虚,比如说郁金香。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它毕竟能沉淀下来一些实体产业,就像今天的花卉市场对荷兰的作用。
但是,如果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因为这个钱不是政府的,是从纳税人那儿收上来的,它就有可能划一片开发区,让商人都到这儿来投资。所以在中国的房地产界才会出现一些由政府主导的“鬼城”,这些“鬼城”里的房子,很难说哪天能派上用场了。
所以,在市场经济当中,现在的主流观点非常清楚,只要是基于自由意愿的自由交易,永远别说它一定是一个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