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谁绑架了团结

感谢上帝赐给我们工会

我想聊一个中国人不太熟悉的词—工会。为什么想起来说工会呢?因为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叫《底特律往事》。现在底特律这个城市在中国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报纸经常提到底特律,因为它已经是美国制造业衰落的一个标志,好多人都想看美国人的笑话。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参访团,如果要去美国,除了纽约、华盛顿,现在还要加一个行程,去底特律。到底特律一看,城市真衰败,美国原来也有今天。

且不说中国人这种心理对不对,底特律现在的房价的确跌到了谷底。独门独院的大别墅才卖1美金。可你也别想去抄底,因为房产税你付不起。底特律是全美大城市中物业税收得最高的城市之一,这个1美金的大房子你要胆敢买下,一年要交4000多美金的房产税。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城市财政越来越没钱,税率就会越提越高;税率越来越高,人都跑光了,财政怎么还会有钱?底特律的经济状况糟糕到什么程度?2013年,这个城市居然宣布破产了。

2014年年底,这个城市才算是跟债权人谈妥。它原来欠了债权人100多亿美金,现在被免掉了70亿美金,这个城市的财政才算重新上路。不过再次崛起重建家园是很难的。那么大的一个城市,光路灯就已经黑了40%,所以它的财政紧张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可想而知。

底特律可不是个一般的城市,它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的总部所在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可是美国制造业里明灯一样的城市,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在《底特律往事》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情景,让人很伤心。通用汽车厂在俄克拉何马州的首府俄克拉何马城有一家工厂,2006年2月,这家工厂的2000多名员工搞了一次祈祷。

这个祈祷特别奇葩,基督教、犹太教、巴哈伊教(就是潘石屹信的那个教),还有伊斯兰教,原来井水不犯河水的宗教教派,居然在一个教堂里祈祷。祈祷什么?祈祷他们的厂子不要关停。因为这家厂子是生产大型SUV的,就是雪佛兰开拓者那种越野车,这种车体积特别大,所以特别耗油。2006年正值石油价格飙涨,所以这家厂子面临关闭的风险,工人阶级生死攸关。

可是在《底特律往事》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话,有一个工人说:“感谢上帝赐给我们工会。”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感谢上帝赐给我们工会。

按照常识,这个厂子关门之后,所有的工人都会成为失业者。但是没关系,上帝给了他们工会,这帮工人在失业之后的48周,也就是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每月可以继续领取95%的工资。如果不干活儿还能拿到95%的工资,我倒宁愿失业。

48周之后就结束了吗?不,因为通用汽车公司跟工会之间还达成了一个协议,48周之后,所有的工人会进入一个叫“职位银行”的机构。这是一个特别奇葩的机构,令人匪夷所思。

48周之后,工人如果还没找到工作,没关系,可以到“职位银行”来上班,每天早上按时打卡,每天晚上打卡下班。在那里干什么呢?什么都不用干,可以喝茶、看报纸、看电视、看光碟、做填字游戏、下象棋,随便你,只要在那儿待着就可以。

那有工资可拿吗?可以接着拿95%的工资。什么时候算个头儿呢?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退出职位银行。第一种情况,原来关闭的那个厂子复工了,你要接着回去上班。第二种情况,公司把你派到了其他工厂去上班。

公司随便把工人派到哪里都行吗?不,因为工会跟公司签的协议里面讲得清清楚楚,公司不能逼迫一个工人到离家50英里之外的厂子去上班。如果每天上下班那么远,那不是不管工人阶级的死活吗?所以实质上,工人们可以一直在职位银行待下去。

为什么非得要求工人们每天早上来打卡不可呢?让他们在家里待着不就好了?通用汽车公司也有自己的考虑,它当然希望在那里待着的人越少越好。所以,但凡有点儿自尊心的人,都忍受不了如此枯燥而单调的生活,但凡还有一点儿谋生的想法、还希望把人生过得多姿多彩的人,就会去找别的工作。

职位银行把一些有追求、有出路的人给耗走了,通用汽车公司也就少支出一点儿费用。但是也带来一个负面结果,就是把那些没啥追求、没啥想法的懒汉们,永远揽在了自己的怀里。通用汽车公司因为1984年跟工会签的这个协议,导致现在每年要支出10亿美金去养活这些人。

我在一份资料中看到,在职位银行里待的时间最长的人待了12年,说明他已经在那儿待习惯了,已经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再也不会撤出职位银行了。

看到这里我觉得很奇葩,也试图去找其他的细节和资料,却找不到。后来问了一些美国的朋友,为什么关于职位银行我能找到的资料那么少呢?人家说,无论是通用汽车公司还是工会,都觉得这事有点儿丢人,所以职位银行的很多细节,双方都不愿意谈。

我之所以把职位银行这件事拿出来说,就是想告诉大家,现在美国工人阶级过的日子真是好。与此同时,我们心里也了然了,为什么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没有竞争力,这是必然的嘛!

美国最大的汽车配件公司德尔福的老板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你买一辆韩国车,你的一个配件可能叫卫星收音机。可是你买了一辆美国车,它必然有一个配件叫大量的社会福利津贴,因为买车人要为每年支付给职位银行的10亿美金埋单。

美国资本家的窘境

1844年恩格斯出了一本书,叫《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大家可以去翻翻那本书,书里说工人阶级当时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啼饥号寒。恩格斯是1895年死的,189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又出了德文版,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里说,现在工人阶级的状况已经大幅度地好转了,英国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英国的工人已经能够穿上体面的衣服,星期天也有了假期,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到海德公园度假了。

如果恩格斯他老人家能活到今天,看到十几年前底特律的工人阶级,他估计会大跌眼镜。因为美国工人阶级,尤其是在工会保护下的美国工人阶级,活得太好了,比其他美国工人阶级活得还要好。在三大汽车公司的工会里面的工人,享受的工资、津贴,大概是其他美国工人的2.5倍。

这么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原来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实在是太兴盛了。在20世纪6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销量曾经一度占到美国汽车总销量的50%,加上其他两大汽车公司,基本上就把美国80%的市场给包圆了。

可是随着日本车、韩国车在美国的攻城略地,美国本土三大汽车厂的日子越过越艰难。到了2006年的时候,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降到了25%,三大汽车公司加起来还不足50%。剩下的蛋糕都分给了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公司。这个时候,再用原来跟工会谈下来的那个协定给工人发福利,这三大汽车厂能不完蛋吗?

我给大家提供一些数字。日本一个工人一年大概能生产67台汽车,而美国一个工人一年只能生产21台,这是工作效率。可是工资方面,一个日本工人一个小时的工资是40~45美金,而美国工人却高达70~75美金。这还不是高级工人,大楼门口管理草皮的工人也是这样的工资水平。

更重要的是,美国汽车产业运行的时间太长了,所以背着沉重的退休工人的负担。既包括没有死的退休工人,还包括亡故的退休工人的遗孀的生活费用—按照公司和工会的协议,这笔费用汽车公司也得负担。

就拿通用汽车公司来说,它现在承担的这笔支出覆盖了50万人。而通用汽车公司的现任员工只有十几万人,说白了,一个现任的工人要背起三个退休工人的生活负担。所以,这个公司能有竞争力吗?

你可能会说,这公司疯了吧,为什么要制定这么高的福利政策呢?毕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啊。《时代周刊》对此有一个分析,说这其实是30年前定的规定。30年前的时候,美国工人65岁退休,而他们的平均寿命也就是66岁。基本退休一年后人就死了,所以公司的负担没有那么重。可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工会与公司谈判的要价越来越高,现在到了什么程度?假设一个工人18岁开始上班,他只要干30年就可以退休了,这个时候他才48岁。而现在美国人的平均寿命肯定是超过78岁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工作30年,然后还可以再领30年的退休金。这跟当年谈判的情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通用、克莱斯勒、福特仍然要把这副担子给挑起来。

别的不说,光医药费,通用汽车公司一年就要支出48亿美金。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每卖出一辆汽车,其中有1500美金就是支付给通用汽车公司工人的医药费。这样的公司怎么能有希望,怎么能有市场竞争力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美国资本家难道是吃素的吗?既然开工厂不挣钱,还被工会这么逼迫,不干就得了。可是不干还不行,因为工人手里有一把刀,这个刀叫罢工。一旦罢工,就会引发社会动乱,美国也要维稳的好不好!所以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每隔10年,底特律汽车城就有一次大的工潮。

其中最厉害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通用汽车公司准备把一些配件厂放到墨西哥去,那个地方的人员工资便宜,工会也没那么强势。这件事让工会知道后,很多配件厂的工人就开始罢工,一下子罢工了54天,导致通用汽车公司损失20亿美金。

所以第二年通用就把整个配件产业剥离出来,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德尔福公司。通用甚至在股票市场上把所持有的德尔福股票全部卖掉了,就是要跟它彻底脱钩。可是德尔福跟工会脱不了钩,他们和工会签订的还是从通用那儿继承下来的一系列苛刻的协议,所以德尔福公司很快也亏损了。

到了2005年,德尔福公司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只好申请破产保护。可这个烂摊子总得有人来收拾吧,于是一个非常强势的新CEO上任了,他叫米勒。米勒知道,改变公司经营方略什么的都是胡扯,关键是马上跟工会展开谈判,把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津贴降到全行业的正常水平。

但是工会不干,工会揪住的道理就是,你米勒凭什么一年挣那么多钱?米勒加盟这家公司的时候,雇佣协议上写得很清楚,年薪是150万美元,还有300万美元的津贴,加起来一共450万美元。工人阶级要勒紧裤腰带,可资本家可以继续朱门酒肉臭,凭什么呢?

米勒说,你们说得也有道理,要不把我的工资降到每年一美金,陪你们工人阶级过苦日子,行不行?工人阶级还是不干。当时他们还打出一条横幅:“米勒连一美金都不值。”

工会抓住的第二点就是,在破产保护的同时,德尔福公司向公司的600名高管承诺,只要在18个月内你们不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就支付给你们18个月的工资,还另有一大笔津贴。这笔津贴可不少,600名高管,大概一共是5亿多美金。

后来因为米勒带头做表率,把年薪降到了一美金,所以其他高管也宣布不要这5亿多美金的津贴了,还会继续坚守在这个公司。经过多轮的谈判,再加上公司的CEO和高管团队做出了这么巨大的牺牲,最后德尔福公司才算是跟工会谈判成功。可见,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

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所以变成这种不死不活的样子,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它们身上插的那么多把刀里面,最重要的一把刀上写着两个字—工会。

工会到底是在欺负谁

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基本会形成这样一套观念,工会虽然可能会拖累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但它在道德上是立得住的,它毕竟是替底层的劳苦大众说话的。那我们就来看看工会到底对工人做了些什么。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有一份研究成果,里面有几个数字摆在我们面前。确实有15%~20%的美国工人加入了工会,他们的收入因此提高了15%~20%,可是研究成果同时证明,其他百分之八九十的工人因为工会的存在,收入降低了4%。说白了,工会工人增加的那笔收入,是从没参加工会的工人的兜里掏出去的。

其实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社会,它能够承担的工资总额是由市场博弈决定的,这个总额基本上不会变。我们站在资本家这头来想,也是这样,当工会的要价超过了市场的平均水平,他们就得想办法去压榨那些没参加工会的工人。所以这个研究成果,也证实了人们的一个正常的心态。

有人可能会反驳,为什么资本家的利润率就不能动呢?他们住着豪宅,吃着山珍海味,身边还有好几个美女陪着,让一点给工人阶级不就好了吗?

这个想法从概念上是对的,可是一旦回到社会现实当中,你会发现资本家挣的利润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更复杂的数据我就不征引了,就说一条。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80年出版了一本书,叫《自由选择》,这本书里面就列举了一组数字:当时美国国民收入的80%用来给劳苦大众发工资、奖金、福利,剩下的20%,其中有10%用来支付租金和利息,剩下的10%才是资本家的利润。请注意,这只是税前的利润,还要交税。交完税之后,总得改进技术、研发新产品吧,所以最终落到资本家兜里可以用于消费、用于花天酒地的钱,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你即使把资本家这一点点利润全部挤出来,对于劳苦大众的生活又有多大改善呢?

比如曾经的中国首富马云,因为股价飙涨,他的个人财富一度逼近300亿美金,多大的一个数字啊,富可敌国。那我们把马云这300亿美金全部出清变成现金,发给全国人民,我们一个人能分多少?20美金而已,也就是120元人民币。在北京,距离稍微远一点儿,打车都不够。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马云干掉,把他的钱全分了,我们每个人的得益是很有限的。所以在工人和资本家的博弈当中,从资本家兜里掏东西出来,其实对工人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十分有限的。

你可能又会反驳,觉得工会毕竟为工人保住自己的饭碗和工作机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错,可是你不要忘了,工会保住的工作机会,是以其他工人丢掉工作机会为代价的。比如说美国最强悍的工会码头工人工会,他们跟政府、资本家谈判的时候,第一条就是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35美金。这条还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另外一个条款:企业必须通过工会来雇佣工人,不得雇佣其他工人。其实这样的条款美国很多工会都有,比如说在好莱坞当演员,如果不加入演员工会,资本家是不敢雇你演电影的。所以,工会是在欺负资本家吗?不,工会欺负的是其他工人。

西方的工会不是工人利益的坚定保障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2014年的夏天,欧洲各个大国的首都,巴黎、柏林、罗马、马德里等,同时爆发了一场遍及全欧洲的出租车司机的大罢工。出租车司机把车停在交通干线上—我们不走,你们也甭想走。

他们反对的是谁?他们反对的不是资本家,而是一款互联网上的打车应用,叫Uber。Uber是家美国公司,它致力于把那些民间闲散的车辆用互联网组织起来,提供出租车服务。所以原来专职的出租车司机就不干了,他们上街呼吁让人们不要用Uber的服务。在巴黎,甚至还爆发了出租车司机殴打Uber司机的事件。所以,工会到底是在带领工人阶级跟资本家斗呢,还是挑动着工人阶级跟工人阶级斗?

工会所用的手段也不仅仅是斗争,还有正当的法律程序。比如说在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山周边,工会就雇佣了大量的游说公司,游说国会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这种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行业准入,打的旗号都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但是,美国上至联邦,下至各州,制定的行业准入标准都非常奇葩,其中有宠物饲养员、避雷针推销员、文身艺术家、电视机修理工、性生活顾问,这都是要发执照的。这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吗?鬼才信呢。还不是为了保护那些先加入这些行业的人的利益!一批人加入工会之后,就希望大家合力把这个行当保护起来,其他人都不许干,以减少竞争。

工会难道就没有一点儿工人阶级的总体觉悟吗?不能只是替自己的会员服务,还要替工人阶级服务啊。也有,比如说美国的工会到处嚷着要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提高全美国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当年中国在制定《劳动合同法》的时候,美国工会也释放了大量的善意,一定要改善中国工人的生活水准,一定要设置最低工资。

这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感情吗?才不是。他们是想把全社会的最低工资都往上提,让工会保护的那部分工人面对的市场竞争减弱。你想啊,中国工人最低工资往上一提,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差了,销售到美国的产品价格就会提高,美国工人所受到的职位威胁就小多了。

其实在历史上,美国工会是最敌视中国人的,比如说历史上的排华事件。美国人为什么排华?就牵涉到这个问题。1942年左右,美国为了和中国搞好关系,把《排华法案》给取消了。当时谁最反对?美国工会。所以美国政府只好出台了一个特别半吊子的法令,就是名义上放开《排华法案》,中国人可以移民到美国,但是一年只有100个名额,跟没放开是一样的。前些年我们跟美国人就“贸易最惠国待遇”进行谈判的时候,反对最激烈的也是美国工会,他们天天说中国工人抢了他们的饭碗。

从桩桩件件来看,美国工会哪里是在跟资本家搏斗,分明就是在跟工人搏斗。

如果工会真能保证工人的利益,那我们就没法解释一个现象,就是绝大多数美国工人是不愿意加入工会的,即使在工会的鼎盛时期,也只有30%的工人加入其中。1980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20%。我看到的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的时候,只有12.5%的美国工人加入工会。最强大的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有多少人呢?顶峰的时候是150万人,到2006年只剩下46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

也就是说,工会并不是工人利益的坚定保障。美国南部的田纳西州有一家工厂,是大众汽车公司设在美国的一家工厂,它的工人就坚决不加入工会。你以为这是资本家从中作祟吗?恰恰相反,是工人自己投票决定,让工会不要进来。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一直想把这家工厂拿下,却始终没得逞,这是工人的自觉意识。工人也会算一笔账,首先,美国从联邦到各个州,对工人阶级的保护法律已经比较健全。其次,如果加入工会,还得拿出5%的收入作为工会的会费,这也是一笔不小的金钱损失。更重要的是,一旦加入,万一工会的头目要发动罢工,那我就得歇着,不能当工贼背叛我的组织,短期内我的收入就会出现波动,这是何苦呢?

西方工会的本质是什么

从反面来看,美国工会也不像他们自己讲的那么高大上。美国人费奇写了一本书,叫《出卖团结》,就是批判工会的。费奇可不是资本家的打手,他自己就是工会成员,他在参加了很多年工会之后,把他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他说,工会内部的腐败比外部看到的要多得多。

书里面有几个细节。在1952年的时候,全美国有50几个黑帮老大在纽约州搞了一个聚会,其中有22个居然是工会的头儿。这折射出什么信息?工会和黑帮的盈利模式其实有那么一点点相似。还真不是费奇诬蔑工人阶级,确实如此。成员交了会费,然后组织对其提供保护,这跟香港《古惑仔》里那些黑帮老大,至少在逻辑上有一点点像。

而且费奇在书中揭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就是当工会和资本家签订合同,约定只能雇佣我们工会的工人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结果?就是工会和资本家串通起来了。对资本家来讲,工会我惹不起,我只能雇佣你们的人,那好,所有招人的事我就委托你来干吧。所以工会其实是拿着资本家的授权到市场上去招工人—你给我进贡,交会费,我才给你提供这份工作。说白了,在这个结构里,工会跟资本家是一头的,它怎么能够代表工人的利益呢?

工会的力量从哪儿来呢?它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罢工,撂挑子。要知道,在传统制造业时代,整个产业链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撂挑子,整个产业链就要瘫痪。说白了,罢工就是一种敲竹杠的行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工会领导人会选择在什么时候跟资本家谈条件?一定是在订单马上就要交了,所有工厂工人正在加班加点的时候。这时工会的领导人就会跳出来跟资本家说,给工人涨点儿工资吧,你如果不答应,我马上让你好看,让你承担巨额损失。

所以,这种罢工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是违约行为。我们早就签好了劳动契约,你说不干就不干了,这不叫敲竹杠又叫什么呢?

不过,话也不能说得这么难听,真发生罢工的时候,请问是谁和谁在做斗争?表面上看,是工会组织起来的工人和资本家在做斗争。但是资本家是经济动物,只要你们提的条件我给不了,那我就坚决不给,那我就跟你们死扛。

双方在对峙死扛的过程中,工会在干什么?在跟资本家作战吗?才不是,工会这个时候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天天组织工人纠察队,去殴打、侵犯、用暴力威胁那些愿意为资本家干活儿的工人。

所以在工会罢工期间,暴力冲突通常不是发生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而是发生在工会的工人和不加入工会的工人之间的。从这样一个结构当中,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洞察工会的本质。

我就是要替富人说话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罗胖,你就是资本家的走狗。资本家有那么好吗?你怎么这么费劲替他们说话呢?”

我从来也不主张那种毫无制约的自由市场经济,资本家和工人一样都是人,人性当中都有恶的成分。如果没有制约,他们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历史上不就有这样一页吗?当资本家发现可以自由追逐利润,反正没人管,他们直接就贩卖黑奴去了,那是人类历史上多么惨绝人寰的一页啊,每一页历史都滴着血。

但是现代的市场经济不是这么回事,它除了是一个自由市场之外,它还是法治的自由市场经济。什么叫法治?就是订立一个契约框架,大家都去遵守。不会因为你是工人阶级,你站在道德高地上,就可以随时违背这个契约,就可以敲竹杠,就可以调动暴力。

从表面上看,工会好像是在为工人争取高于市场价格的工资。但是我们想想看,这可能吗?什么叫现代的法治社会?就是除了国家,谁都不能强制别人违背他自己的意愿。一个好的法治的自由市场经济,就是每个人按照自由意愿在市场上交易各种各样的要素,它可能是资本,也可能是劳动力。只要按照自由意愿来交易,最终的价格就是市场自动博弈出来的结果,并不会因为你是工会,就可以把这个价格提高,这是市场经济的常识。

如果你非要把大家组织起来跟资本家对抗,也可以,但你就是在扭曲整个社会的一个价格体系。经济学家诺斯讲过一句名言:“一个社会的制度设计,不是按照效率最优设计出来的,而是按照谈判能力的大小设计出来的。”工会的谈判能力很强,然后又不遵守规则,当然可以让制度设计产生偏差,但最后谁来承担结果呢?可不是资本家,而是包括工人在内的整个社会。

虽然我敢站在中国,隔着一个太平洋说美国工会这不好那不好;可要是生活在美国,不要说那些政客了,即使是舆论界的人,也不敢说工会的坏话。因为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只要是人类文明,通常都觉得穷人是占据道德高地的,富人不是好东西。你要胆敢替富人说几句话,自己都会觉得有点儿理亏。

《圣经》中就有一句话:“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儿还要难。”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因为说过“我要替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

所以,我们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工会在历史上一直被资本家控制的政府残酷迫害,工人阶级一直倒在血泊之中跟资本家搏斗。早年资本主义刚刚发展的时候,工人阶级确实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起来,所以那个时候的资本家是在欺负工人。

但是当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并且占据了道德高地之后,就不是这样了。

挥手告别强硬工会时代

资产阶级政府第一次对工人强硬,一直到1926年才出现。那一年英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煤矿工人罢工,因为工人阶级很抱团,煤矿工人一罢工,电力工人也很支持,大家就串联罢工,最后发生了一个“《每日邮报》事件”。就是有一个右派保守党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罢工,说工人扰乱社会秩序。印刷厂工人一看,对不起,我们不印。

这件事就触犯了英国政治的底线,触犯了英国人最珍视的宪政自由,就是你不能用罢工、用你掌握的一支力量,去管束言论自由。所以当报社老板把电话打到唐宁街10号的英国首相官邸的时候,英国政府才觉得事态严重了。因为罢工已经威胁到了英国的宪政制度,工人已经有能力劫持舆论自由了,所以英国政府决定对罢工态度强硬。

这一届英国政府当中都有谁?著名的张伯伦、丘吉尔都在这届政府中,大家做出了一致的决定。政府能怎么强硬呢?无非就是停止谈判,反正国家遭受损失,工人也要饿肚皮,看看谁能扛得住。当然,后来工人没有扛住。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工人运动采取强硬的态度。

在我们“罗辑思维”独家发售的《光荣与梦想》这套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杜鲁门处理美国的罢工事件,这是美国对待工人运动最强硬的一个总统。

本来杜鲁门的处境就不是很好,因为他前面那个家伙太厉害了—就是罗斯福。罗斯福当了四届美国总统,后来是在第四届的任期内去世的,那个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结束。二战期间,罗斯福利用自己崇高的威望跟美国的工人谈好,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你们在后方不能捣乱,大家认认真真干活儿。美国的工人也确实买他的账。

可是二战结束后,到了1946年的时候,杜鲁门总统的威望可比罗斯福差了好多,所以各种各样的罢工此起彼伏。先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工人罢工,然后是煤矿工人罢工、钢铁公司工人罢工,连铁路工人都要罢工,就是说,全国都要瘫痪了。

杜鲁门对待罢工是非常强硬的,比如说他让政府接管铁路,如果工人还不服,就干脆把所有罢工的铁路工人都征召入伍,让他们当兵去。他甚至拿出总统的政治前途和政治信誉,跟煤矿工人工会的头儿刘易斯对赌:“今天下午我要做一次广播讲话,号召所有罢工的煤矿工人不要听你们工会的,听我的,为国家利益恢复工作。”如果发表讲话之后,工人还是不听他的,杜鲁门还有何颜面继续领导这个国家呢?所以杜鲁门是在做一场豪赌。幸好他几次都赌赢了,在最后关头,工会领导认了,签字复工。

这本书里还讲了一个细节,杜鲁门镇压了工会运动之后,回到白宫,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他的一个助手说,那天我们都听得到他两只睾丸碰撞在一起叮当作响的声音。这个细节描述实在是太生动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但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基本上都不太敢跟工会正面对决,在现代政治史上,只有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敢。撒切尔夫人是1979年上台的,此前英国工会实在是闹得太不像话了。实际上,当工人运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已经走到了自身的反面。

我在前面讲到,底特律汽车城被工会折腾得各种不如意,最后整个产业都没有竞争力了。2012年,当共和党人重新执掌密歇根州—就是底特律所在的那个州—的州议会的时候,共和党人颁布的第一项法令叫《工作权利保障法》。

这事很滑稽,原来工会垄断了工人的工作权利,资本家不能雇佣工会之外的工人,而现在共和党人说,我要挺身而出保护这部分工人的权利。这在逻辑上就讲不通了,工会就是为保护工人的权益而存在的,现在却轮到工会的敌人共和党人来保护工人的权利了,那工会还是我们理想中的工人的保护神吗?

工会的结盟策略已不合时宜

在英国,工会走向它的反面是更早的事情。1970年到1978年,工会就一直闹个不停。如果当时你是伦敦的居民,你对工会的观感就不可能好,因为他们一闹,国家就得停电,一个星期最多用3天电,晚上10点之后就不能看电视了。汽车一定会限速在50英里以下,因为没有油。

最狠的一次是在1978年的冬天,闹到什么程度?首先伦敦的垃圾工人罢工,导致伦敦垃圾围城,臭气熏天。紧接着,全国的医疗人员罢工,导致癌症病人、重危病人在医院里没人接待。然后,殡葬工人罢工,英国政府没办法,只能在伦敦的郊区租了一个大厂房,死掉的人都安排在那里停尸。那里面最多的时候停了150具尸首,而且每天还会增加25具左右。当时的英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去说服英国人搞海葬了。就是把尸体直接扔进海里,不要墓地了。可见,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

但是工会觉得自己很棒,因为我们予取予求,无论我们要什么,唐宁街10号都得答应,连续搞垮了两届英国政府。

1979年工会的命就没这么好了,因为这一年当政的是铁娘子撒切尔。撒切尔上台之后,强硬得不得了,从此工会领袖再到唐宁街10号喝个啤酒、吃个比萨,好言好语被接待这种事,就没有了。

撒切尔夫人威望很高,因为跟阿根廷打仗打赢了,携着这样的威风回来跟工会对抗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民意基础。当时主要是煤矿工人跟撒切尔政府对着干,因为这时候煤矿已经不挣钱了,不挣钱的煤矿就要关掉,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是工会领袖不干,工会领袖说,亏的是资本家,亏的是政府,我们必须要有工作。

最后,工人这边组织纠察队,政府那边出动警察,双方在街头起了冲突,流了血,但没有死人。撒切尔夫人在整个过程当中,表现得特别强硬,以至于2013年撒切尔夫人死后,在很多工人聚集区还有人打出标语,骂得特别不好听,说这个“婊子”终于死了。

有趣的是,撒切尔夫人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的推导逻辑。她说,英国的煤矿工人明知道继续开采这个煤矿毫无价值,已经不挣钱了,但是还打出爱国这张牌,要求英国的钢铁公司继续用他们的煤炭。那么,英国的钢铁公司也可以打爱国这张牌,要求英国的汽车制造公司继续用又贵又不好的钢铁。英国的汽车制造公司也可以要求英国的消费者,去买又贵又不好的汽车。最终的结果一定就是这个国家堕落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要知道,英国一直是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怎么能够堕落到那个地步呢?

说到底,工会的结盟策略早就出问题了,已经不合时宜。

在过去的工业化时代里面,产业结构也好、社会结构也好,都是比较固化的。即使是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里面,变化也很小。所以一个资本家通常只能在一个固定的产业链的一段展开自己的企业,他能雇佣的工人也就是那群人,大家互相挑选的余地比较小。就好比大家打的是阵地战,是零和博弈,你那儿多一点儿,我这儿就少一点儿。在这种情况下,结盟策略就是有效的。资本家握有资本,天然有联盟的力量。而工人是一盘散沙的时候,资本家就会欺负工人,就会做出延长工时、克扣工资、雇佣童工等恶行。而自打19世纪有了工人运动之后,工人才变成了一个结盟者,反过来客大欺店,把资本家逼到了墙角里。

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固定格局里面发生的事情。今天是什么样的时代?是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互联网带来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的时代。这个时候,如果还继续采取这样的结盟策略,就像撒切尔讲的,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大家一起死,因为政府只能闭关锁国,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的萎缩。

事实上英国就是这样,20世纪70年代工会最得势的时候,就是英国经济最差的时候,在欧洲主要大国中,英国当时的经济增长率最低。而撒切尔夫人虽然表面上残酷无情,但是从她那个时代起,英国的经济才有了恢复和起色。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人类自古以来都是靠抱团取暖,靠形成联盟构建力量的。但是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会发现这种力量苍白得一塌糊涂。就像美国的工人阶级,它要抱团取暖,结果就一定是排斥美国整个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动和快速创新,排斥中国工人阶级和美国工人阶级的正常竞争。

可是它怎么可能做到呢?只要产业结构在变动,只要人类的技术和创新飞速地在发展,美国人如果用这种方法来拖慢自己的发展速度,那么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印度尼西亚人,甚至非洲的哥们儿就会顶上,代替美国人原来的产业位置,最后就是美国工会抱着美国这艘船一起沉掉。

好了,我也不隔着太平洋替美国工人阶级瞎操心了,还是回到当下。在这个有着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在这个快速变动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怎样立身处世呢?

我经常讲两套话。第一套话就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经常说:“你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你要问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现在我要把这套话反过来说,我们不要问我们能为集体做些什么,我们都要问问自己,当集体、组织、连接起来的人作为一种资源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能通过它成就什么。因为结盟策略已经失效,只有个人的成长和价值确认才是你人生真正的靠山。

第二套话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社群,不是那些失败者抱团取暖的地方,而是让牛×的人变得更加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