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经济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

6.9%的背后

很多朋友都关心一个话题,那就是:中国经济从短期和中期的趋势来看,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这个话题相对有点大,为什么要聊这个呢?因为最近我在很多朋友圈子里,包括企业家、创业家,甚至投资人的圈子里,都普遍感受到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这些人都是聪明人,这种悲观情绪当然是有事实支撑的。比如,国际上很多原材料的价格在飞速下跌,现在石油的价格一直在走低;中国的区域经济——东三省这样的老重工业基地传来的消息,通常有些揪心;还有产业经济,中国是一个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但是很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都在一路下滑。

虽然中国经济也有一些亮点,例如互联网行业,好像仍有很多公司在蓬勃发展;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从宏观角度去看,经济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呢?

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了6.9%。这个数字是有讲究的,网上就有人评论说,这个数字其实弹射出两层意思。

一方面,国家想要保住7%这个点,但是没保住,说明经济增长不如预期;另外一方面,又要告诉老百姓,距离7%其实只有很小的差距,让人们继续怀抱希望。所以,从6.9%这个数字中既可以得出悲观的判断,也可以得出乐观的结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经济这个大母体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在此,我想特别提出一个人,他就是张五常先生。张老爷子对中国经济的判断,30年来几乎都是准确的。比如在1982年,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念书的他就说,中国一定会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

从1983年开始,张五常就一直唱好中国经济。2008年他还讲了一番话,得罪了好多人。他说,中国现在搞出来的这套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制度——他指的就是经济制度。此言一出,众人哗然,说这不就是拍马屁吗?但是他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来系统地论述这个观点。所以,他算是一个长期对中国经济做乐观判断的人。

但是就在过去几年,张五常再提到中国经济的时候,往往都是一派悲观的预测,他总是觉得这个庞大的经济体要出问题。这样的人的意见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因为过去30多年他都说对了,这一回他会不会又说对了呢?

我们这一代人命很好,如此大的经济体,经济快速地发展,而且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算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或者转折冲下,那也很对得住我们这一代人了。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在20世纪同样经过了30年的快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一个大马趴栽下去,到现在也没缓过来,已然一个缠绵于病榻的病人。

中国经济在这个点上,会不会像有人讲的那样,沦入“中等收入陷阱”1呢?会不会从此就画出一个拐点的曲线呢?不知道。

我先做一个声明,接下来的内容并不意味着确定性的判断,因为所有敢对未来事件做确定性判断的,都是算命先生。连搞地震预测的科学家都说,地震其实是没法预测的,因为它太复杂了。而人类经济现象是一个不输于地震的复杂现象,怎么能够得出确定性的结果呢?所以我下面写的所有内容都是猜,都是赌。

我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的三个理由

赌中国经济一定不行的经济学家我见过很多,从我认识他们、看他们的文章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说中国经济不行了。我们常笑话这种人,因为一只不走的表,一天也总会有两次时间是对的,经济也一样,总有不行的时候,所以他们偶尔也能蒙对。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中国经济的“死多头”。什么叫“死多头”?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我都认为它会变好。我讲过一句话:“中国经济未来30年的发展会好到大家不相信的程度。”就是说,倒转回30年前,你能想象今天中国人民能过上这种日子吗?同样,30年后,我们获得的繁荣和强盛也是我们今天不敢想象的。

熟悉罗辑思维的人都知道,我此前提出过三个理由,来支撑我为什么长期看好中国经济。

第一个理由,全世界的大国崛起分成两种模式,一种叫创新主导的崛起,一种叫规模主导的崛起。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一些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国家,它的创新力很强,搞出了技术、制度各个层面的创新,所以应该崛起。但是别忘了,旁边会有一些“大胖子”国家,它人口规模比较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不见得要创新。这个大胖子就蹲在旁边看瘦子在搞什么,一旦学会了,这种创新他拿来就用,凭借人口规模,照样可以崛起。

在人类历史上后一种崛起模式其实是非常多的,美国、苏联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我们中国过去30多年,也是蹲在西方旁边看。我们中国人聪明,所以很快就学会了。

就像我的很多创新,大家以为是我独创,其实并不是,都是我从书里看来的。但是我勤奋,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于是我形成了一种规模主导的崛起。我每个星期都做节目,而发明这种创新思想的人却未必每个星期都搞得出来,这就是一个胖子的优势。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经济没有出息,过去30多年发展的那个经济模式傻、大、黑、粗,没有创新,跟日本、美国比多丢人啊!

这种想法太幼稚!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当然是拿来就用,在中国这种后现代性国家,这个阶段搞什么创新?别人创完了,跟他们学就好了。

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正中美国人下怀吗?美国人经常说我们中国人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

你别搞错了,人类的大量创新都是没有知识产权的。举个例子,麦当劳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它做它的生意,它的品牌我们也不去侵犯;但是中国所有搞餐饮的人,尤其是搞连锁餐饮的人,一看还有这么一种玩法,店面是这么装修的,经营策略是这样子的,自然他就学去了。这么多年来,那些世界500强在中国开分部,训练了大量的职场人士,我们一看,原来办公室是这样管理的,市场营销是这样做规划的。大量东西没有知识产权,我们就都学来了,这就是规模主导的崛起。

我的第二个理由是,规模本身就是优势。很多人说,中国经济现在不行了,因为基数太大,所以这个发展速度势必要降下去。这固然也是一个观察的角度,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基数太大反而是个优势,有的时候胖子能玩的游戏,小个子是玩不了的。比如瑞士,即使它造的表能卖给全世界每一个人,它的经济不也就是那个规模嘛!

中国经济到了这么大体量的时候,就能玩出很多花样来,而西方经济就没法玩。比如说中国的电商、服务业,正是因为中国人收入差距大,所以才可以如火如荼地干起来。你到美国住几个月就知道了,它的服务业是远不如中国的。因为它在特定地区的人口总量、它的聚居人口规模不可能有中国这么大。

雕爷跟我讲过一个比方,他说经营企业有三种玩法:第一种玩法叫从0到1,就是创意型的企业,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生意我突然干出来了。第二种玩法是从1到10。中国共产党当年打解放战争的时候,打的就是从1到10的战役。就是我现在不如你,所以我派任何一支部队出去,比如有100个人,一定要拎回来对方120个脑袋,每场仗都不能输。

第三种玩法就是,从10到100的战争,就是你自己的体量极大,所以你的玩法就变得非常多。举例来说,如果让指挥解放战争的那些将领到太平洋战场上去指挥中途岛战役就不行了,因为大胖子与小瘦子打仗时,算账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美国当年和日本打的时候,它就是个大胖子,日本损失一艘航母,美国也损失一艘,美国就赚了,因为它胖嘛。

商业竞争也是这样。有一些大公司就是因为它“胖”,所以玩法就可以不一样。比如说微软,这家公司已经多年不创新了,跟谷歌、Facebook比都好low的。但是微软的盈利状况非常好,所以它就是可以不下牌桌。只要有现金流支持,动不动就可以打一仗。输了,就再来一局,只要不下牌桌,它永远还有机会。

就像2015年微软推出的Surface,这个产品其实是失败的,但是一局一局玩下去,新一代产品的评价就还不错。这是胖子的玩法,在一定规模产生之后,它的玩法变得越来越多,中国经济的创新空间是那些小规模的经济体没法比的。

第三个理由就是,中国经济这30年来走对路了。比如说我们的邻国印度,经常看我们中国心里不服,觉得他们在软件业、互联网界也很牛。但是根据徐滇庆先生的研究,印度走错路了,虽然它的某些特定产业非常好,在全球市场上远超过中国,但是又怎样?它的产业发展路径没有卷入大量的人口。比如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它的核心区跟美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墙之外可能就是贫民窟,大量人口没有卷入到全球的分工当中。

有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什么叫经济繁荣?就是一个国家每一个人在理论上都可以卷入全球的精细分工,这样它的财富状况就会增长。从过去30多年来看,中国恰恰走对路了,虽然我们干的是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但是又怎样?每一个中国人,哪怕是穷乡僻壤的农民工,也有机会通过这个国家崛起的过程,对接到全球分工中。所以中国的成长才是一个普遍的成长,一个总体人口规模上的成长。

中国经济发展有独特的历史机缘

现在我再提出一个角度,来重新解释一下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繁荣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讲过一句话:谁能够破解中国经济的繁荣之谜,谁就应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罗胖我当然没有这个野心,但是作为一个40多岁、生活在中国内地的人,我的生命完整地见证了这个国家成长的过程。

我看到了什么?作为一个身在此山中的人,我清晰地看到了三条线索。第一条是产权逐步落实,第二条是市场逐步自由,第三条是国家逐步开放。除此之外,我没有看到这个国家搞出什么独门秘方来推动经济发展。大家不要小看我刚才讲的这三个“逐步”,实际上它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独特的历史机缘。

秘鲁经济学家德·索托有一个观点:一个穷国不是没有财富,而是这些财富就像高山上的湖泊,都聚在上面,缺乏一根管子把它导下来,变成可以发电、可以灌溉的能量。这个管子是什么呢?就是产权。

我借用他这个比方是想说明,中国经济其实就是一个被压得紧紧的弹簧。我们这30多年可不是简简单单从穷到富的过程、GDP从小到大的过程,还伴随着什么?整个社会处在一个高压状态,整个产权状态从集中到分散,整个市场从不自由到自由,整个国家从封闭到开放,这不就像是一根弹簧吗?所以,这30多年就是这根弹簧逐渐释放出来的过程。

这个解释也许听起来平平无奇,但是请注意,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中国经济未来到底向好还是向坏。那么结论就出来了,如果这根被压死的弹簧在过去30多年里,所聚集起来的能量已经被释放干净了,再往后发展就乏力了,因为没有动力源泉了。如果这根弹簧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干净,你凭什么说中国经济就不行了呢?这30多年来的惯性是停不下来的。这是我个人观察中国经济总体趋势的一个心法。也就是说,过去导致我们成功的那些因素现在有没有消失?如果没有消失,我就对它保持乐观。

产权与“18亿亩耕地红线”

让我们回到最基本的产权问题。产权问题落实了吗?表面上包产到户,农民已经可以各种各的了,但是土地仍然没有作为一种产权落实到每一个农民手上。农民还不能够自由地买卖土地。它至少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城里面的资本和技术不能够顺畅地下乡,所以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严重滞后;第二,农民缺失了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他们不能买卖土地获得资本,或者抵押土地获得资金,这样就严重地打压了那些进城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竞争力。

像我了解的一些农民朋友,虽然他们心里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农耕生活了,已经在城里扎下根来了,但是还得派一些老弱病残的家庭成员回到乡下继续耕种土地,虽然经济产出一塌糊涂,可是一旦土地撂荒,没准儿承包的土地就要被村里收回去。农民们聪明着呢,知道这个政策迟早要放开,虽然眼下不划算,但是万一将来这个土地是我的,它也是一大笔钱,所以还得用一只手摁在那里。

这就陷入了一个僵持的状态。所以,中国经济这个高压的弹簧,实际上有一部分是没有放开的。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其实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说这一节弹簧现在为什么被压住?压住它的理由未来会不会成立?如果不成立,这个弹簧会不会继续松开,从此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活力?

土地可不得了,它有一个称呼,叫“财富之母”。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算过一笔账,如果把土地彻底流转起来,允许私人买卖,至少会为整个中国经济体注入40万亿的资本。这是一个巨大的释放和成长空间,现在到底卡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提到我们中国人都熟悉的一个词:“18亿亩耕地红线”。

这个词的形成是有历史机缘的,话说1990年的时候,美国有一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探测了中国耕地的规模,美国人最后公布的数字是21亿亩。中国那个时候很多统计口径不是很精确,可美国人技术好,一下子就把这个数字端出来了。说实话,我们心里是很吃惊的,因为这个数字并不小,但是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在全世界排名非常靠后。所以大家就在想,我们的粮食会不会不安全呢?

到了1995年,美国有一个环保主义者布朗,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很耸人听闻,叫“谁来养活中国?”。文章里说,中国土地这么少,水资源这么匮乏,万一崩溃了,中国人就要抢全世界人民的粮食吃,所以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危机就是全球的粮食安全危机。

我那个时候还在北京读研究生,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发现中国的主流媒体都在愤怒地驳斥布朗,认为他在胡说,我们中国人能养活自己。但是这个观点还是戳到了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和官员的心里,引起了他们的反思:“是啊,我们能不能养活自己呢?”

于是,1996年国家认真探测了一下土地面积。测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剩下19亿亩的土地了,已经不是美国人说的21亿亩了!

这说明什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大量的工业开发,我们的很多耕地已经变成了房地产等,这样下去还得了?现在是19亿亩,那么,18亿亩耕地就是条红线,再也不能损失耕地了,我们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留足能让他们吃饱饭的良田。

当然,18亿亩红线这个词是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才提出来的,因为当时人们觉得形势特别严峻,城市里的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所以严防死守这条红线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国土资源部门主要干的就是这件事。

今天,我们站在2016年,看看又过去了10年,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必要性。现在我们就把“18亿亩土地红线”当作一只麻雀来解剖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中国经济制度中会出现这样的局部,像弹簧一样紧紧地压在那儿,而没有释放出经济上的动能。

首先,18亿亩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国家探测了出全国的耕地面积是19亿亩,就在下面画了一道线,得出18亿亩这个数字。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算法,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时候,中国政府普遍预测将来中国大陆人口的峰值会达到15亿到16亿。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一个人平均一年消耗500公斤粮食的话,这就是8000亿公斤的需求。而那个时候中国粮食产出量一直稳定在5000亿公斤左右。换句话说,一旦人口达到那个数字,我们的粮食缺口是2000多亿公斤。就算将来我们的亩产还有增加,那也一定要保持18亿亩耕地的底线,才能够养活16亿人。

但是,现在我们站在2016年再回头去看,会发现好多账都算错了。

首先,对人口的预测出错了。根据现在的预测,中国大陆人口的峰值可能不会超过14亿,我看到最悲观的一个判断是,50年之后,中国内地的人口将会跌到10亿以下。既然我们这片土地没有必要养活16亿人,为什么还要留这么多耕地呢?现在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就是觉得中国人口不能维持一个极低的增长率,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口。这个观念正在转化。

其次,我们把耕地总数量判断错了。当时觉得只剩19亿亩了,可是看看2015年公布的数据,我们现在拥有多少耕地?20亿亩以上。怎么凭空多出来这么多耕地?很简单,2006年中国取消了农业税,于是土地瞒报这种事情就没有了。过去我们认为18亿亩是通过层层口径统计上来的,数据比较准确。可是,那时每一亩土地都是要交税的,于是上下级之间互相打个埋伏,就少报了。所以这笔账从根儿上就算错了。

再次,是哪笔账算错了呢?粮食增产到底靠什么?是靠土地面积吗?稍微有一点知识的人,一看美国农业就全明白了,真正靠的是技术,是资本对技术、土地、劳力的整合。美国的耕地当然比中国多很多,现在可开发的耕地是28亿亩。他们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所以有大量可耕地,现在很多土地都撂荒了。

但是美国出产了多少粮食呢?全世界10%的小麦、40%的玉米,都出产于美国,你能想象吗?美国还生产大米呢,美国的大米产量只占全球的1%。但是,请注意另外一个数字,美国大米的出口量占全球大米出口量的10%,养活了很多外国人。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人口结构,美国只有1%的农业人口。简单地说,1个美国农业人口要养活98个美国人,还要养活34个外国人。同样是这一小片土地,虽然美国土地的总规模很大,它的出产效率也是极高的。美国农业那真叫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都是高技术的运作,所以农田的产量大幅度地提升。结论就是,单单保护耕地面积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让资本、技术进入农田,才能够产出更多的粮食。你看,这笔账是不是也算错了?

最后,还有一笔账算错了,就是关于粮食危机的估计。前些年我看过媒体公布的一个关于中国粮食自足率的排行榜,排在末尾的是上海,只有10%。也许有人会觉得上海人民很可怜,可我的感觉正好相反,上海怎么能有10%的粮食自足率呢?这个数字不应该是0吗?上海的土地是多么值钱啊,就算是留下一部分耕地,也应该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水果、蔬菜,或者养殖鱼虾才对嘛。粮食缺口怎么解决呢?上海有的是钱,从产粮大省买就好了。从这个排行榜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规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它的粮食自足率就越低。

如果把这个规律放到国家层面,不也适用吗?像我们中国,要追逐经济的长足发展,难道不应该尽可能地进口粮食吗?对这个看法,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欧洲在追逐粮食自足,日本也在追逐这个结果,美国更是粮食出口大国,作为大国,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可是我们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很可能酿成重大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粮食安全的底座应该放在哪儿?难道是放在我们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国土上吗?当然应该放在全球的协作架构当中了。

产权逐步落实的总趋势不会变

在20世纪90年代做出那种判断还可以理解,那个时候我们国力很弱,还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带有一种弱者心态,怕那些强者围堵我们,不给我们进口粮食。但是2016年的中国是什么经济状况?从总量上说已是全球老二,在不远的未来,没准儿还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GDP老大。作为老大,再这么思考问题,那就不对了。

我们的粮食安全一定要建立在全球协作的基础上。现在不光是中国,全球好多发达国家都在一些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租种大量的土地,来确保自己的粮食安全。越是像中国这种人口庞大、有潜在粮食危机的国家,就越应该这么干。用一个不太好听的词形容,叫“驯化”——驯化你的协作伙伴的经济结构,把它捆绑在你的经济体系当中,让它去承担你的粮食安全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人要是围堵我们,不卖粮食给我们,我们中国人不就饿死了吗?这些小兄弟万一都让美国人拉走了呢?”

你想过美国人拿什么拉走他们吗?一定是经济上的利益。我们现在已不是穷国,一个在GDP上已经立得住的大国,如果美国人给人家利益,我们就没钱给吗?

假设中国人有的是钱,美国人就是不卖粮食给我们,那么不仅其他小国做不到,连美国的农场主可能都做不到。你只要有钱买,那些生意人定会把粮食弄到中国来卖。所以,粮食安全一定要架构在全球的协作体系上。

假设中国会断绝和外界的一切经济联络,那别说粮食了,整个国家经济都崩溃了,就不只是粮食危机的问题了。

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天,我们必须完成从弱国到强国这种心态上的切换。我打一个比方,比如说罗辑思维还是一个小公司的时候,我们想做什么事就自己做了,即使要到外面找人做,也是尽可能占人家的便宜,一看这个服务是免费的,我们就占点儿便宜。可是一旦变成一个中型公司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问题了。

今天,面对市场上那些企业协作软件的服务,一类是免费的,一类是收费的,你说我们会用哪类?当然用收费的了,甚至用收费比较贵的服务。为什么?不是我不想省下这笔钱,是收费的公司它才能存活下来。既然它已经跟我们形成了协作伙伴的关系,我们就要多给它利益,让它能单独地成长,然后去帮我们做一些我们自己做不了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架设一个更稳固的分工协作体系。越大的公司就越会具有这样的心态——我要去滋养我的环境,而不是保护我家里的哪个体系是完整的。所以中国的经济成长一定是建立在全球化的协作体系下的,想关起门来搞任何安全举措,都是不可能的。

一旦你理解了这个逻辑就会知道,我们现在看待粮食问题的很多尺度实在是太狭窄了。比如说前两年北京有一家公司在海淀区占用了一片耕地,建了一座楼,根据现有的政策得“占补平衡”,就是你占了一片耕地,必须得补出一片面积相同的耕地。这片地补在哪儿了呢?补在延庆的山沟里。于是就有专家跳出来反对,说延庆那个地方天寒地冻的,一年作物只能熟一季,而海淀区能熟两季,所以吃了大亏。

他站在粮食产量这个尺度上看问题是对的,但是站在整个北京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笔账就错了。海淀区是什么地方?寸土寸金的地儿,建一座楼产生的财富总量,是种粮食能补得回来的吗?你既然拥有了更多的钱,拿去买粮食不就完了嘛!

再比如说,前两年北京要在顺义发展汽车行业,很多粮食专家就提出,顺义是北京的粮仓,怎么能够建工厂呢?造汽车的工厂,在土地上产生的效益是种粮食能补得回来的吗?懂一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可是我们在当下的中国,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怪现象,一个居民小区已经拔地而起,可是周边还是耕地,还是菜园子。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土地配额,政府不能把周边的耕地转化成商品房建设用地。周边的农民明知道自己这片地很值钱,但就是不能把它兑现为经济收入。你放心,过不了多少年,中国政府一定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把这个强行的政策阻隔给撤掉,然后经济不就发展了嘛!

你可能会问,罗胖你怎么这么有信心?这些大政策你三句话两句话就能把它们撤了?不是我有本事,我一呼吁中央就改政策,是这件事情它是水到渠成的。一旦认知水平改变了,决策就一定会发生变化。就像18亿亩耕地红线,如果站在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水平上,我们做出这样的决策就是对的。可是到了今天,认知已经出现了变化,所以政府的政策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

其实,我不是想说什么耕地问题,我是想说中国经济发展真正的动因在哪儿。原来持续发展的产权逐步落实的总趋势会不会变?不会变,因为很多问题原来想是错的,现在想就是对的。随着我们生存环境的变迁,全民认知水平的提高,政府的很多政策一定会发生调整,只要产权逐步落实,就一定会推动经济发展,这个经济学上的规律不变,那么中国经济产权逐步落实的总趋势就不会逆转。

市场交易会越来越自由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趋势—市场交易逐步自由。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交易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自由呢?在此我也表达一个乐观的预期。

当然有人会反对,说中国政府很多部门为了部门利益,会扼制经济自由。

这个现象当然有。但是你看过去30多年的总趋势,为什么总是趋向于越来越自由呢?站在2016年的节点上,我们会发现中国正在等待一个新的东西,叫“消费升级”。也就是说短缺经济、匮乏经济的时代算是全面过去了,老百姓兜里的钱越来越多,经济的总体结构会发生一次升级,这会发生什么?从产业分析上来讲,一定是经济等待开发新边疆。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过去的经济都是满足确定的需求。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企业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生产、对应市场的需求就可以了。可是消费升级之后出现的最大变形是什么?是老百姓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信可以回去问你爹妈,他们今年的生日礼物想要啥?老爷子、老太太一定会说:“哎呀,我什么都有,什么也不要。”你看,这个场景很普遍吧,说明老百姓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这个时候的需求已经不是被满足的,而是被企业家创造出来的。这个时候经济提供的那些供给是原来的经济版图内从来没有的新物种,所以我称之为“探索经济的新版图”。比如说iPhone,如果乔布斯不把它发明出来,谁知道自己需要iPhone呢?一部新电影,一款新游戏,一本新书,如果不是供给者把它创造出来,谁知道自己需要这个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给供给者自由,他什么都不会创造,经济就会停止发展。

回过头再来看中国经济,中国政府手里还握有大量的经济自由的释放空间。换句话讲,很多地方还不自由,比如说医疗产业化、教育产业化,还有文创产业。就拿电影分级制度来说,现在多少人都在呼吁尽快建立这个制度,一旦电影分级制度建立起来,电影市场的繁荣势必会呈指数级增长。再比如说医疗产业化,马云是聪明人吧,他的聪明钱早就跑到前面等着了,搞什么阿里健康产业群,搞什么未来医院,他就是预测这个领域一定会变成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

有人可能会反问,要是政府就不给我们自由呢?这可就误解中国政府的本质了,因为中国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创造全民族的崛起和繁荣、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基础上的。如果在全球的大国当中排名次,看哪个政府对经济发展握有更重的责任的话,中国政府是首屈一指的。西方很多政府只需要在上台之后对选民负责就可以了,而中国政府是要对全民的繁荣和发展负责的。

换句话讲,如果政府手里握有这张牌,只要打出去经济就会繁荣,而它的主要使命又是促成经济繁荣,请问这张牌它打还是不打呢?它一定会打。所以你不要认为政府是一个社会或者经济之外的要素,它是经济网络之中的一个要素,它在完成自己的目标、达成自己的使命的过程中,既然有可使用的手段,它凭什么不使用呢?这是一个总规律。

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2015年年末的时候,网上疯传一篇文章,说一位英国爵士跟一个中国记者讲:“你们中国人发展电商,好不聪明啊,搞什么电商呢?我们英国政府和英国企业家要搞出一个电商平台来,简直是易如反掌。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干呢?因为街上的店铺是不能打击的,一搞电商,大家都不去街上的店铺买东西了。要知道,街上一个店铺背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你摧毁了他们,就是摧毁了社会的基础。”

这番话很多人听着真是入耳,所以这篇文章到处都在传。可是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学或者政治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个话肯定是假的。首先,英国的电商一点儿也不比中国落后,英国每天有1500万人次去点击像eBay、亚马逊这样的网站进行网购。为什么英国没有电商平台呢?有两个原因,首先,人家的零售业比较发达,很多地方的需求已经被满足。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搞的eBay和亚马逊网站占领了英国的电商市场,所以英国本土没有人搞得出一个电商平台。而且,创业的人都知道,创业都是在泥泞的沼泽中跋涉,都是不知道前途的。

但是更重要的一个缺乏常识之处是,如果英国政府和英国企业家认识到,这么干能推动经济发展,可是摧毁中产阶级家庭又会对社会带来危害,所以就自觉忍着不干,这可能吗?英国的资本家是吃素的?他们如果看到这个机会,会因为不能摧毁中产阶级家庭就不创业?怎么可能!

所以,政府如果遇到一个机会,将手里的牌打出去就能达成结果,它是不可能不做的。

我个人对此做极其乐观的预期。很多中国市场现在看起来不自由的地方,政府只要为了推动经济繁荣,这张牌一定会打出去。这是第二个趋势,叫经济交易一定会越来越自由。

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开放

我们再来聊第三个问题,国家会不会越来越开放呢?

过去30年,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还有一个总趋势,就是国家越来越开放。那请问,在有限的未来,这个趋势会不会发生逆转呢?我的答案是不会。

2015年确实传出了一个坏消息,美国人搞了一个叫TPP的自由贸易组织,它的全名叫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个组织就是明摆着要绕过WTO世界贸易组织的现行安排,甩掉中国,另搞一摊所谓的世界自由贸易体系。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中国舆论界哗然,最悲观的判断就是:完了完了,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将毁于一旦,美国人不带我们玩了,这样下去我们生产的东西卖给谁?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要从此停止了。

这当然是胡扯,因为中国现在的影响力距离美国虽然还差很多,但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在这儿,我推荐大家看一篇文章,就是我们节目的重头策划人李子旸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看懂TPP和美式自由贸易》。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有意思,什么叫“美式自由贸易”?它不是正牌的自由贸易,正牌的自由贸易是英国在19世纪搞出来的那一套,当时英国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想法都不太一样,不管别的国家怎么跟它搞贸易战,怎么垒起贸易壁垒,它都单方面取消关税,把大量税种的税率降到零。中国香港原来就是英国的殖民地,它就实行这样一个政策,是一个自由港,没有关税,一分钱不收。结果影响了香港的繁荣吗?当然没有。英国在19世纪就把这件事情想通了,要不然19世纪为什么会被称为“英国人的世纪”呢?

美国号称接过了英国自由贸易的大旗,但它是怎么做的?它又搞出了一套美式自由贸易,换句话说,自由贸易是一种恩赐,而不是对美国利益的维护。所以美国在这方面脑子是短路的,美国觉得我领土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市场这么繁荣,你想跟我做生意?对不起,要答应我很多政治上的要求。年长一些的人都知道,20世纪后半叶,美国在自由贸易这一点上给中国设了多少难题。有一个词叫贸易最惠国,什么叫最惠国?就是一个平等的贸易关系。这给中国提了各种各样的要求,什么人权标准、环保标准,等等。它不仅和中国这么玩,在全世界其他小伙伴那儿都是这么玩的。

举一个例子,同样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新西兰,由于在海湾战争的时候不愿意出兵,美国就惩罚它,说以后签自由贸易协定,只跟澳大利亚签,不再跟新西兰签了。所以,自由贸易在美国手里是什么?是政治工具,而不是这个国家的基本贸易政策。

现在的TPP还搞出一个黄金标准,就是我们再搞自由贸易,大家要主动把关税降到零。但是对不起,是有附带条件的,劳工、政治、环保……别的我们不管,就拿劳工条件来说,如果一些经济上不如美国发达的国家按照它的条件来做,那就死定了,比如越南。

欧洲在劳工政策上规定,雇了人就不能辞退,涨了工资就不能往下降。这一套在欧洲、美国玩还行,它们家大业大,还能够支撑得下去,越南能玩这一套吗?肯定不行啊。

所以,这套标准把中国排斥在外,一定是中国的祸事吗?不一定,中国政府又不是傻子。现在中国政府在干什么?跟澳大利亚、智利、韩国签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而中国这种自由贸易协定可不是美式自由贸易,我们跟贸易伙伴可不提什么政治、环保、人权、劳工上的要求。所以美国搞出来的那些黄金标准恰恰是贸易壁垒,而不是它所标榜的自由贸易。

现在全球最像19世纪英国搞的英式自由贸易的国家是谁啊?恰恰是中国。中国领导人出访其他国家谈自由贸易的时候,哪有动不动就提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要求?100多年前英国搞出来的自由贸易传统这杆旗帜传到21世纪,真正的旗手是谁?是我们中国。我们握住这杆旗帜,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和美国进行博弈的一个重要手段。你明白了这个原理之后就会知道,中国开放的总趋势不会逆转。

以上我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主张一个方法论,我们在猜、在赌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时候,要有一个基本的思路:过去30多年来支撑我们发展到今天的那些总趋势不逆转,中国经济就会好下去。

换句话讲,如果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创新水平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我们从西方世界再也学不到新东西了,中国的人口规模已经开始下降了,我们的产业类型参与不到全球分工中了,我们的市场自由已经释放干净了,我们的所有产权都已经落实到位了,而我们的国家开放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个时候你再说中国经济有危险,也许我还信。而现在,你说中国经济不行了,打死我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