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02 被排斥的中国人
中美就是同床异梦的夫妻
说起中美关系,有一个特别棒的比方,就是把这两个国家比喻成同床异梦的夫妻。离不了婚,因为共同利益太多,一起供的房子、一起养的孩子,离了怎么分割呢?可是又没法在一块儿好好过,价值观不同,利益也不一样,有各种矛盾、各种争吵,虽然偶尔也过过夫妻生活,但总体关系是不好的,整天疑心对方有小三、存私房钱。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说起中国人对美国人的情感,其实也很复杂。过去有一大堆证据可以证明美国对中国好。早年我们“庚子赔款”之后,美国立马给退了回来,还创办了清华大学;二战的时候,陈纳德的飞虎队给了中国很多支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证据。可是要说美国对中国不好,也是不胜枚举、罄竹难书。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屡屡被人提起的《排华法案》,这严重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
如果你看了《排华法案》,情绪一定会非常低落。我在看这些史料的时候,就非常难受。我现在简短地告诉你是怎么回事。
1882年《排华法案》由美国联邦正式订立,然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修订、不断延期,不断扩张排斥华人入境的边界。是什么时候废止的呢?历史上说是1943年,因为美国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宋美龄到美国国会演讲,一时间风靡美国,美国人一看东方美人这么漂亮,这样的美人越多越好啊,还排什么华呢?所以就把《排华法案》废除了。
确实,罗斯福总统废除《排华法案》是在二战期间,但是我们看后来的史料可并非如此简单。举个例子,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的父亲可不是一般人,是美国的民族英雄、巴顿将军的属下,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华人士兵。他复员之后,在美国没工作没老婆,就回香港找了个老婆带回了美国,她就是骆家辉的母亲。这样一个民族英雄、正宗的美国公民娶妻带回美国,居然还受到了刁难,骆家辉的父亲经过非常复杂的博弈才把妻子带回了美国。这是我从史料中看到的故事。
骆家辉本人对他祖辈的很多事迹的说法也很矛盾。比方说他特别爱说一个词,“一英里”。他祖父当年给别人当佣工居住的大屋,和他在华盛顿州当州长的办公室,相距不过一英里。他说他们家族用100年才走过了这一英里,说这话的时候他很自豪。可是若要再深打听他祖父的事,他就不愿意多说了。后来《纽约时报》的记者就说,他爷爷是非法移民,所以他才不愿意多说。你看,每一个炎黄子孙在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心里都是有那么一点儿疙瘩的。
为什么美国人只排斥华人
你可能会说,这明摆着就是欺负中国人嘛,有什么可说的?你罗胖还能讲出什么花来?无非给我们谈一堆血泪史。
我刚开始也是这样以为的,可是随着读的史料越来越多,我的疑心就越来越重。都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我读《排华法案》是越看越心疑,为什么呢?因为解释不通。要知道,《排华法案》不是一部普通的法典,它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排外法案。为什么不排斥爱尔兰人?为什么不排斥波兰人?为什么不排斥黑人?为什么专门排斥华人?
过去的历史学家对此的所有解释都很粗糙,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比较浓烈的时代,他们给我们解释道,资本家迫害我们华工,帝国主义欺负我们中国人,然后还有种族歧视,等等,就是这一堆理由。摊开来看都对,但是不合情理,我们一条一条地分析。
第一条,种族歧视。
白人当然会歧视黄种人。但是你不要忘了,在美国种族歧视的链条当中,华人可不是最下等的那一群人。即使在今天,虽然哪个美国人都不敢说自己有种族歧视,但是潜在的歧视链条始终存在。白人看不起黄种人,可是在美国的华人社区,华人还歧视黑人呢,黑人没准儿还歧视印第安人呢。所以任何地方都有歧视链条,华人并不在这个歧视链条的最下端。
爱尔兰人在白人的文化圈当中,其实也是非常受歧视的。不信可以去看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面就有一句话很没节操地调笑爱尔兰人,说爱尔兰人的不动产就是奶子和屁股,剩下的就是穷,跟华人一样穷。而且爱尔兰人信仰天主教,跟美国的新教传统格格不入,所以爱尔兰人和美国人还增加了一层仇恨,就是宗教信仰上的冲突。可是,为什么美国人不排斥这些人,单排斥咱们华人呢?这个说不通。
第二条,帝国主义国家总是欺负弱小国家。
可是你不要忘了,美国的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是不一样的,美国天生是个移民国家,是由一船一船的从大西洋、太平洋彼岸的那些国家、种族来到这儿的移民构成的,美国现在的几亿人几乎全部是移民的子孙。纽约有一个小岛叫爱丽丝岛,岛上有当年美国移民建的一个博物馆。移民们给那个岛起了个名字,叫希望之岛、眼泪之岛。叫“眼泪之岛”是因为拜别了家乡;而叫“希望之岛”,是说这是全世界穷苦人向往的自由之地。
爱尔兰人在19世纪中期遭遇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因为一种土豆的传染病,导致土豆全部烂在地里,整个国家绝收,据统计,饿死了100万到150万人。剩下的150万到200万人,占当时爱尔兰人口的1/4,漂洋过海到了美国,成为移民。美国向来是无差别地接受这种穷苦人的,第一拨登陆美国的“五月花号”乘客,不就是受迫害的穷苦人吗?这是美国的立国精神。
可是为什么在这种立国精神下,美国人要歧视华人呢?即使是歧视,也应该平等地歧视嘛!
在美国人看来,大西洋两岸和太平洋对岸过来的都是害虫,中国人抽鸦片的习惯不好,而欧洲人带来的是各种各样有害的动乱思想,所以歧视当然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专门对中华民族产生了这样一个《排华法案》呢?这也不可解释。
第三条,中美关系不好。
那就更是扯淡了,稍微读一点儿国际关系史就知道,中美关系在19世纪后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在国际上都是非常突出的,是相对良好的关系。当然也有个别瑕疵,比方说日本侵占琉球的时候,美国人就在背后做了点手脚。但从总体来看,双方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方说中国对外派出的第一个使节,你猜是谁?不是中国人,是一个美国人,这个人叫蒲安臣。蒲安臣原来是林肯总统的手下,是共和党当时在麻州分舵的舵主。后来林肯竞选成功了,美国国内开始打南北战争了,这位蒲安臣就被林肯派到中国来当驻中国公使,一干就是6年。他虽然代表美国利益,但很帮着中国。任职期满,恭亲王给朝廷写了封奏书,说蒲安臣老帮着我们跟英国公使李泰国斗,现在正好我们要选出使各国的人选,反正他卸任美国大使了,要不干脆让他当我们中国政府的对外公使,让他去帮中国做一次环球外交。
清朝廷当时也没办法,一开始打算派郭嵩焘当对外使节,可当时的士大夫是不能容忍这种事情的,有人送了郭嵩焘一副对联,上联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下联叫“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是湖南人,很多湖南的士绅就联合起来要烧他们家的房子。所以,那个时候中国人根本派不出使节。
那怎么办?让蒲安臣这个美国人来,让他帮中国人搞全球外交。于是他就代表中国人,打着一面小黄旗出发了,不仅到了美国,到了法国,受到拿破仑三世的接见;还到了俄国,到了英国,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就是他设计的,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国旗的概念。他是怎么死的?他替中国出使俄国的时候,头一天还在跟沙皇谈中国和俄国的领土纷争,第二天就得重病死在了俄国的圣彼得堡,享年51岁。这真是一个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美国人,真是为中国的国家利益在搏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的时候都53岁了,而他51岁就死了。现在旧金山还有一个华人聚集地是以蒲安臣的名字命名的,就是为了纪念这个美国出身的中国外交家。
但是你不要以为这是蒲安臣的个人行为,要知道这是当时美国非常流行的外交政策。大家都知道,英国和日本是同盟,因为英国要靠日本来牵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美国人跟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是世仇,美国可以说是从英国家里反出来的儿子,所以两国关系也不融洽。如果美国要在远东地区形成一个制衡,应该怎么做?拉拢中国。所以不论是从理性的外交层面,还是从美国人那种相对理想主义的外交政策层面考量,中美关系都是比较好的。
而恰恰在此时,詹天佑、蔡绍基这帮幼童去了美国留学。这几个人师1881年去的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友好的关系和这个特别恶劣的逆流,怎么能够同时发生呢?这也不可解。
第四条,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资本家坏,欺负华工。你搞清楚好不好,你要是资本家,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人?当然是吃苦耐劳、聪明又不罢工、挣得又少的工人。华工就是这样的工人,比如说修太平洋铁路的时候,一个欧美的白人,月薪是35美金,还得包吃包住;而华工呢?25美金,而且既不包吃也不包住。
华人这么聪明,什么不会?当警察吓唬人他们会,当水管工、擦玻璃、洗衣服、带孩子他们也都会。所以华人的竞争力是很强的,资产阶级凭什么迫害这样的无产阶级?那么,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882年的时候会出台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针对特别种族的排外法案呢?
如果我在上文提出的那几个理由都不太成立,那就怪了,美国人为什么要把我们中国人往死里得罪一回,让我们不能进入美国?
到底是谁在歧视中国人
有一幅当年的漫画,你们看了就知道一点儿原因了。这个画面的中心是哥伦比亚小姐,她代表美国的国家形象。旁边站着一个腆胸迭肚的美国白人老板,哥伦比亚小姐就在那儿打圆场说,你把人家华人小孩收留了,不能现在踢人家走啊,当然你有权利以后不收留他的兄弟。闻听此言,哥伦比亚小姐身后的那帮人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这帮人是什么人?黑人、印第安人、爱尔兰人,他们最高兴,他们手里举着个牌子:“Kick out!”一定要把华人踢出去!
看懂了这幅漫画,你才能知道当时华人真正的处境,讨厌华人的不是美国的主流阶层,因为完全不是一个阶层里的人,构不成竞争;真正和华人竞争的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工人阶级兄弟。
那就奇怪了,不是说天下穷人是一家嘛,为什么他们会讨厌华人呢?
我们用两个例子来分析一下。首先是《排华法案》通过之后的第三年,1885年,在美国的怀俄明州发生了一场针对华人的屠杀。有很多历史著作都拿这个案子当证明,说白人欺负了我们黄种人,死了几十个人,好多华人商店都被烧掉了,这是赤裸裸的屠杀,我们华人没招谁没惹谁啊!
可是把史料往细看下去,你会发现,杀人者的确是白人,不过不是一般的美国白人,而是刚刚移民到美国的西班牙人。他们为什么要杀华人呢?是因为西班牙人要组织工人罢工,而华人不肯参加,在参加罢工的工人心目中,华人就是“工贼”。
另一个例子就是加利福尼亚劳工党,这是在美国历史上排华最得力、喊得最凶的一个团体。这是什么罪恶的团体吗?还真不是,它就是当时遍及世界各个工业化国家角落的工人运动的一个分支。你可以去翻它的档案,看它的组织主张。首先它不分种族,没有歧视,同工同酬,采用8小时工作制,不用童工,全是正大光明的、跟欧洲没有什么区别的工人阶级的主张。可是这个组织为什么要排华呢?因为华人不参加工人运动,这就是“工贼”的行为。
可能我们身边的罢工太少了,所以我们不太理解什么是工贼。我们想想看,工人阶级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想要跟资本家斗,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抱团。如果我们都罢工了,只有你去上班,那我们就得在家等着饿死了。只有全体工人阶级都不去上班,资本家才有可能屈服。就像中国前些年有一些城市出租车司机搞罢运,罢运的出租车司机就见不得此时上街抢生意的出租车司机,所以才会偶发砸车事件,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你还不明白,不妨去读一本美国名著,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主人公原来是个流浪汉,很久没有工作了,一听说电车工人在闹罢工,就想,我能不能去挣点钱啊?所以他去开车了。他心里知道这就叫工贼,吓得不敢下车。最后还是被工人阶级揍得头破血流,工钱也不敢领,就跑回家了。这件事情描述的就是当年的芝加哥大罢工。
所以,当时中国人不参加任何罢工,不组团去获取自己的权利,这一点是其他少数族裔绝对没有办法容忍的。可是仅此一点并不能说明《排华法案》颁布的原因。
因为《排华法案》是美国的国家意志,这跟具体的少数族群在局部地区发生冲突是两回事。刚开始的时候,美国的白人主流界对排华这种事采取的是息事宁人的态度,怀俄明州那次屠杀之后,美国政府给中国政府写照会说,那是一帮暴徒,我们拿他们也没什么办法,最后以美国政府提供赔偿结束了这个案子。
为什么最后排华从加利福尼亚的一角,变成了美国的国会山通过的国家法案,成为了国家意志呢?看了大量的资料之后,我突然发现原因很简单,在于文明的冲突。
就拿工人阶级的斗争来说,我们的工钱实在要得太低了,其他民族的人竞争不过我们。
据美国参议院的一个调查报告说,中国人的生活要求太少了,一块15英尺的木板,他们就能做一张床;平时我们一个人或者一家子睡的屋子,他们能睡40多个人。他们只需要这么低的生活条件,这么少的工钱,我们怎么跟他们竞争?我们跟他们竞争赢了,我们过的日子还叫日子吗?这是一种指责。
可是你想想看,我们中国人难道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天生特别能吃苦吗?爱尔兰人一样很能吃苦,爱尔兰人也是吃点土豆就能活下去的种族,他们的生存要求不比我们高,为什么中国人要的工钱比他们还低呢?原因只有一个,中国人不用养家口。
你可以到广东的台山、江门那些侨乡去看,很多华侨都是年纪轻轻就把自己卖给了猪仔,卖得的几块大洋给家里贴补家用。娶了媳妇的,就把媳妇留在老家照顾老人。他们自己漂洋过海,依靠自己的身体卖苦力挣钱,挣到一点儿钱就寄回老家,从来没打算在美国生活。
而爱尔兰移民是拖家带口一起移到美国来的,所以一个典型的爱尔兰工人,他挣的工钱是要养活一家子的。我们华人呢?自己吃饱全家不饿,所以当然可以把价钱压得很低。
表面上看来是经济上的竞争,很多人都说我们华人能吃苦、肯受剥削,本质根本不是这个,本质是华人劳工从来没想真正地移民美国,美国就是他们打工挣钱的地方。
看到这儿,可能你会联想到,现在到城市来打工的农民工,不也是家小放在农村,城市只是他们挣钱的地方吗。当时广东的很多华侨到美国,也是这种心态。当然,如果说仅仅是工人阶级对华人反感,就把这个局部的冲突上升为国家意志,让联邦通过法案来排华,这个道路可长着呢,尤其是这种排华的意识是不符合美国当时主流的精英意识形态的。
《排华法案》是1882年通过的,当时的总统叫阿瑟,此前的总统是海斯,这两任总统都是林肯总统的小伙伴,都是在废奴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家,是天然反对种族歧视的。而且这两个总统都否决过《排华法案》,最后实在顶不住了,才不得不通过的。阿瑟总统就曾经讲过,种族平等,尤其是移民自由,对世界上任何苦难的人都张开怀抱,这是美国的立国精神。所以,最后法案的通过,证明这个局部的冲突,已经成长为美国当时主流精英的集体意志了,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再去看当时的史料,会发现根本原因不在于这些表面的冲突,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明。
比方说华人为什么竞争力强?同样是一个人、一个胃,我能吃得这么少,你就不能吃得比我少点儿?爱尔兰人也很惨的,给颗土豆就能过一天的。为什么呢?因为华人不要家眷,答案就在这儿。他们上有高堂,甚至还娶了妻子,让妻子在家孝顺父母,自己跑到美国去挣钱,稍微挣点儿钱就弄回家乡造房子、买地。而且中国移民有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就是死了不葬在美国,华人所有的会馆都有一项服务,就是代人订棺材、订船,一船一船地把尸体给运回去。在早期的华人移民当中,但凡有点儿能力、有点儿财产的,或者至少有朋友帮忙、同乡资助的,都会把自己的遗体运回大陆。这让美国人怎么理解?你到我这儿来就是挣钱的,从来就没想在我这儿待着,是吧?
所以从1876年开始,美国参议院启动了一个调查,在次年的2月就发布了这个调查,有好几千页,现在都能查得到。
美国白人精英排华的四个原因
美国的主流白人精英认为,华人从来不认同我们的文化,他们来时孤身一人。旧金山的3万华人,只有五六百名是妇女。这五六百名妇女不是富商的家眷,就是华人当中混得比较好的人娶的媳妇,剩下来的说得不好听有的是妓女。
再有,他们从来都不参加选举,对选举制度根本就漠不关心。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我们给了他们美国选举权,最后却被那些工头拿走了。工头说,今天中午加个菜,你们全给我投谁谁谁,那么华人就都会选那个人。这是败坏我们的民主制度的。
当时还有一幅漫画,有一所房子,爱尔兰人和黑人在屋子里很高兴,因为他们获得了选举权。可门外头站着两个人,这就是当时没有投票权的,一个是华人,一个是白人妇女。白人妇女的行为是什么?在那儿愤怒地砸门,要进去。但是华人呢,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在旁边偷眼看着,一点儿反应都没有。这就是当时华人的心态,选举是你们的事,我的身份是华人还是美国人都不重要,这都是手段,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将来我要回老家。
还有一条,华人不置不动产。因为华人挣了钱要寄回老家,所以当时美国的那些精英就讲,你们华人竞争力这么强,挣了钱,也不置不动产,在整个加州,你们的人口比例和置不动产的比例完全悬殊,说明你们根本没打算给美国纳税。如果懂得一点儿美国税制的话,你就知道,不置不动产的话,美国是很难征到你的税的,这就是物业税。
但是你往下一推论就会发现,白人精英的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在参议院的一份证词当中,有人就说,中国是个什么国家?他们有四亿人口,他们只需要凑足40美金、花上四个星期就可以漂洋过海到我们的加州。如果我们现在不加以限制,这个国家是有强大的移民冲动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活不下去,只要凑够40美金就会过来了。如果我们一直采取这种开放政策,将来整个西海岸就会全是华人。更重要的是,华人这种特征导致他们的竞争力非常强,强到什么程度?强到所有工人阶级都被华人挤出,最后所有的活儿全让华人干了。
下一个推论就更让美国人惊心动魄了。有一个绅士给参议员的报告中写到了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华人将会是一个我国既不能收留也无法赶走的种族。而且更重要的是,当这个国家里两个积极的人变成两个种族的人,社会是不可能有稳定的繁荣的。”
不能不说,他这句话背后有远见。如果美国白人都是资本家,而底层都是华人,不仅有阶级矛盾,还要加上种族矛盾、信仰矛盾、宗教矛盾,美国确实会陷入一种不确定的前景当中。他们能不害怕吗?就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因素,最后才导致一个地区性的阶层矛盾变成了美国的国家政策。
疯狂的中国人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排华法案》?是因为我看了《不死的中国人》这本书,它就是一份调查报告。它的作者是个意大利记者,跑遍了意大利全境,采访了大量生活在意大利的中国移民,写出了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大惊失色,这里面写的中国移民和我们100多年前在美国受尽排挤和歧视的先辈—那些华工们的生活状态,几乎一模一样。
这本书里讲了一些故事,比方说意大利有个水稻种植区,因为当地劳动力不足,就用小时制来雇佣中国人割水稻、锄杂草。可是有些意大利庄园主一看,中国人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多个小时,夜以继日地干,有人甚至脱水累倒在了田头。意大利人将中国人送进医院之后说,咱们订个规矩,每天最多干十个小时,再多了那可不成。
第二天意大利人跑到田里一看,中国人全跑光了。他赶紧跑到工人宿舍,宿舍里还有俩人在打包行李。意大利人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走,规定10个小时是为了你们的健康啊。中国人说,我们是出来挣钱的,一天只干10个小时,那剩下的十几个小时不就浪费了吗?所以我们不干了。
这就是中国人,中国人不仅能干,还不花钱,肯定不买不动产,也不买大件商品。为什么要买大件东西?回头变卖就不值钱了。而且他们几乎不怎么花钱,一个典型的中国移民,如果没结婚的话,一个月如果挣2000欧元,最多能花200欧元;如果拖家带口,有老婆孩子,花400欧元就不得了了;如果花500欧元,那就得开家庭会议批判了,这也太奢侈了吧!
中国人不理解意大利人,说怎么还有度假,是过日子的人吗?意大利也不理解中国人,纳闷这个族群怎么可以不度假、不休息?随便开家店就24小时营业,一家人就睡在店里,这叫什么生存状态?
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隔阂。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我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了,因为实在太触目惊心了。意大利人说:“我们对外族是有偏见,可是对每个族群的偏见是不一样的。对穆斯林,我们的偏见像水晶一样清晰;对阿尔巴尼亚人,我们认为他们在用暴力犯罪;对吉普赛人,我们认为他们是习惯偷窃者。可是对中国人呢?主要是神秘。中国人好像天天只生活在自己的车间和餐馆后厨的阴影里面,从来看不出他们是高兴、喜悦还是沮丧,他们从来也不单个儿出现,一出现就是一群。他们除了干活儿挣钱、挣钱干活儿之外,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想做。”
这本书里用两个字来形容中国人—蚂蚁。这就是中国人留给意大利人的形象。当这种神秘发酵之后,意大利民间产生了一个传说,认为中国人不死。我真希望这个传说是真的,但是很可惜,这只是一个偏见。你对意大利人说,中国人会死的呀,怎么会是不死的呢?意大利人会说,我们从来没见过中国人的葬礼。
比方说在米兰,每9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可是每2000个人当中才有一个80岁以上的中国人,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叶落要归根,他觉得老了,干不动了,就会回老家养老等死,这叫叶落归根,所以很少有意大利人看过中国人的葬礼。
说到根处,中国人还是保有100多年前的习惯,玩命干活儿,坚决不在文化上跟别人融合。所以意大利人才会想,我们为什么要接纳这个族群?他们不喜欢我们的食物,不喜欢我们的文化,不喜欢我们的制度,他们从来不为尤文图斯队和米兰队喝彩,我们为什么要跟他们做邻居,为什么要跟他们搞在一起呢?
切换竞争优势,真正融入全球化
我们为什么要移民呢?我们中国人安土重迁,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好吗?出去招人看不起,招人排挤,受尽白眼,何苦呢?对,传统社会里只要不出国门,就可以不参与全球化,我们中国家大业大,这么多人口,谁也拿我们没办法。别说像今天这样国势蒸蒸日上了,就在100多年前,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洋鬼子也没拿中国人怎么样。他们敢把我们瓜分吗?
有一次,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我们中国人的干女婿、赛金花的干老公,给自己的皇帝威廉二世写信说,有人说要瓜分中国,我看不靠谱,我们没有那么多兵力和脑力能够统治全人类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我们人多是优势,这么大一堆人谁也搞不动,侵略者拿到四亿两白银的赔款就得走人,我们接着关起国门来过自己的日子,这是在传统社会。可是现在还可能吗?不管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愿意不愿意,我们作为一个群体就必然参与全球化。作为一个个体,不管你在北上广深还是某个小县城,都置身于全球化的狂潮中,无可躲无可避。
在今天这种环境下,我们无须背着一个小包袱跑到旧金山去参加全球化,去接受《排华法案》,去遭受白眼,我们作为一个地球村当中的群体,是不是还在面对这样的命运呢?
你难道没有从这一两年的新闻报道中发现,在非洲,我们被当地人排挤;在西班牙,当地人烧我们的鞋;在意大利的情况,我们在这本书里已经看到了;在俄罗斯,当地人关闭我们的工厂和市场。一个全球化的排华运动似乎在隐隐地成型,虽然我们强大了,他们未必能成气候;但是这种心态的酝酿,你不觉得是100多年前美国排华运动的历史回声吗?
我们中国人曾经以为,我们之所以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穷。可是30多年过去了,我们不穷了,不管是Rimowa还是LV,还是石油,我们都可以买。
有钱就一定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吗?我们至少还缺两点。
第一点,切换我们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还是靠能吃苦、不消费,把自己的生命压缩在一个小小的缝隙中,以干活儿挣钱为自己生命的第一目的,靠这样的优势构建起我们的竞争力,对不起,我们再有钱,都不可能被其他民族接受。
第二点,如果我们还是抱守着自己中华民族的坚硬内壳,不能向全世界绽开我们的笑脸,表达我们的善意,表达我们想要融入的主观愿望,我们仍然会被排斥在全球化之外。虽然再也不会有一个国家通过什么狗屁的《排华法案》,但是除中华民族外,每一个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人,心中都会有一部《排华法案》。所以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尤其是我们中国梦中的全球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