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三章 你有焦虑症吗?
焦虑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我们当中有一些人会受到慢性焦虑的困扰,而有些人的焦虑可能会表现为惊恐发作、强迫症、各类恐惧症,或者是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等等。
下文的图表列出了最常见的焦虑形式和专业医疗诊断标签。这些诊断标签来自《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后文简称DSM-IV)。比如羞怯在医疗诊断当中就被称作“社交焦虑症”,而长期的担忧则会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症”。
下面,我们来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诊断标签的含义以及一些常见的理解误区。比如说,你最近正在担心一些事情,并因此而觉得有些焦虑。你只是一般意义上地担心吗?还是说你其实是患上了一种被称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疾病?再比如说,你因为尴尬或者有些害羞,在社交的过程中会觉得非常不自在。你只是害羞吗?还是说你其实是患上了一种叫作“社交焦虑障碍”的病?你是什么时候从单纯的害羞变成社交焦虑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在浏览下表之后,你也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对自己的外表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自信。那这种感受达到什么程度会演变成“躯体变形障碍”(BDD)?
表3-1 你的焦虑类型
医生比较喜欢用这些诊断术语,比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障碍、躯体变形障碍,因为这可以帮助医生以一种更精确的方式和病人沟通。除此之外,这些诊断标签可以为医生治疗病人提供有力依据,从而进行最为对症下药的治疗。以我自己为例,我在治疗惊恐发作的病人时采用的方法就和我治疗社交障碍、强迫症或是抑郁症的患者时采用的方法不同。
诊断分类对于研究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样医生就可以在特定的病人组内测试某种特定的方法。打个比方,如果我想要发表一项研究,我想要通过这项研究证明关于治疗害羞的某种方法是切实有效的。独立的研究者就可以将我的治疗方法应用到被他们打了“社交障碍”诊断标签的病人小组当中去,看看我的这个治疗方法是不是也能够帮助其他类似的患者。如果使用我的这项疗法真的能够改善组内病人的害羞状况,这项治疗就是经过实证的有效治疗。
这就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方式。实际上,我在本书中介绍的方法已经在很大一部分病人身上验证过,效果斐然,可以用以治疗各式各样的焦虑患者和抑郁症患者,不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治疗效果都非常不错。
当然,这些诊断标签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焦虑和担忧其实是两种非常常见的情绪,给他们贴上“病”的标签其实是很没有必要的。
·当你的医生诊断出你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焦虑障碍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一种莫名的羞耻感,你可能会因此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本来那些特别焦虑的病人就已经有这种感觉了,给出这样的诊断结果则会使他们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加强烈。
·病人可能会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自己是“脑子有问题的”或者是患有“精神疾病”,但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你可能会认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并且因此觉得必须接受药物治疗才能改善自己的状况。但在大多时候,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
如果你去看一看在DSM-IV中的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你会发现,这些标准其实非常模糊,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比如说,如果要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症,你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你可能会持续过度担心某件事,“担心持续时间通常比较长,至少达到六个月及以上”。
·你会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担心情绪。
·这种情绪会让你产生“严重沮丧”的感觉。
·你可能还会有某些焦虑的躯体症状,比如肌肉紧张。
这些诊断标准都是很合理的,但是如果你带着批判的思维去审视这些标准,也会发现问题。比方说,如果你没有“过度”担心某件事,你就不会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那么我们要怎样来界定“过度”这个概念呢?既然本身就没有一个定论,那为什么非得等到病人焦虑满六个月之后,才能够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呢?为什么不是四个月?两个月?或者甚至两天?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在持续担心一件事,已经担心了五个月零二十九天,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就没有患广泛性焦虑障碍?然后睡了一觉之后,到了第六个月,你突然就得了这种病?如果真的是这样,你之前的那些焦虑状况应该属于什么病?毕竟,焦虑持续的时长并不会改变你在焦虑的这个事实,小于六个月和超过六个月也没有什么不同。
其他关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也都有些奇怪。我们要怎样断定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呢?衡量的标准到底是我们在某一时刻可以控制焦虑,还是说必须得一直都能控制住这种情绪?我遇见的所有的焦虑病人其实都多多少少会无法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毕竟我们都不是机器人,我们没有办法随意关闭自己情绪的阀门。
此外,根据诊断标准,如果你的焦虑担忧情绪没有让你觉得“非常沮丧”,那你也不会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那么什么程度的沮丧才能够被称为“非常”沮丧呢?如果你非常担忧某事,那么这件事带来的某些情绪对你来说就可能是非常沮丧的。其实担忧的情绪人人都有。比如说,如果你有孩子,你可能就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并且认为这种担心是作为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必须有的情绪。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就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
外科临床医生就不会用这种既主观又模糊的标准来诊断疾病。打个比方说,你发烧了,咳嗽了,觉得喘不过气来,就去照了个X光,确诊了肺炎。然后你去急诊部,医生肯定会按照治疗肺炎的方式来治疗你。医生绝对不会说:“你这个症状只持续了两天,时间还不够长。等你的症状持续一个星期,才能够确诊是肺炎。所以,如果你下周五还活着的话,记得回来急诊部,那个时候我就可以把你当肺炎病人来治疗了。”对于肺炎来说,这种诊断方法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肺炎就是肺炎。即使你的肺炎症状只持续了一天、一个小时,甚至只持续了一分钟,都不会影响你得了肺炎的现实。
在我看来,DSM-IV对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是相当荒谬的。你当然可以认为你的焦虑若是持续六个月,就会被确诊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但是你必须了解,这只是一种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官方界定,六个月这个分界线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广泛性焦虑和肺炎不同,肺炎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你有焦虑的情绪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就有广泛性焦虑障碍。你可能会容易害羞,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有社交障碍。
为什么我们最初会设立这些诊断标准?你甚至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些诊断标准并不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之上的。相反,这套诊断标准相当主观。一群精神病学专家聚集在一起,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和投票,最终才敲定了这一套最新版本的诊断标准。他们抓耳挠腮,唇枪舌剑,想要确定到底担心情绪持续几个月才可以被确诊为广泛性焦虑障碍。
所以,不论从什么意义上说,六个月的分野都不是“精确的”,这只是上一次开会的时候,大家投票投出来的结果。很可能下次大会就会投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数字,这个新的数字同样也是不够准确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这就有点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到底有多少位天使可以在针尖上跳舞一样。
为什么焦虑障碍的诊断会如此模糊呢?
这是因为大部分被精神病学家们定义为“焦虑症”的感受其实都是大家平时常常会产生的情绪。把我们正常起落的情绪归类为“病症”的表现,然后通过我们到底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表现来诊断我们是否得了这种病,这种做法其实会导致严重的概念性问题。我们会凭空创造出一整套本来并不存在的分界线,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大多时候,焦虑症其实是精神病学家虚构出来的一个概念,他们认为焦虑到某种程度就可以称之为“症”,但这种症状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脑部疾病。我之前也提到过,很多治疗师自己也曾经受到过至少一种焦虑情绪的侵扰,比如害羞、公共演讲焦虑、各种形式的恐惧、强迫症等。他们也曾经觉得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觉得自己仿佛置身黑暗,一无是处。他们也曾自我怀疑。治疗师也是人,和周围的所有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这些情绪是所有人都会感受到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脑子有问题”呢?
毫无疑问,有些人体会到的焦虑情绪和自我怀疑可能比一般人要强烈,而有些人则天生乐观,很少焦虑担心,一直表现得自信而快乐。科学家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感到焦虑,目前普遍认为基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有焦虑的情绪,也并不意味着你脑子有问题,或者一定患有焦虑障碍症。人类的情绪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命题。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焦虑情绪就完全没有问题:
·焦虑和抑郁是真实存在的情绪。
·这些情绪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不知所措。
·那些常年受到焦虑和抑郁侵扰的病人也需要治疗。
·目前存在一些全新且有效的疗法,无须药物就可以治愈焦虑和抑郁,并且很有希望让病人完全康复。
·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这些消极情绪都打上“障碍”或者“脑子有病”的标签。
不过,确实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大脑真的出现了问题而感到持续焦虑。比如有些严重的精神问题,比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无疑是由大脑的生物缺陷造成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诊断标签都是模糊的。尽管如此,这些标签多多少少还是能够让我们信服。比如,如果你的医生告诉你,你有肺炎,你的肺部发生了病理变化,因此你需要医学治疗,你会相信你确实有病,因为你认为医生在医学方面受过的训练比你多得多。但是如果你的医生告诉你,你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社交障碍等,他们告诉你的也只是一件你已经知道的事情——你感到很焦虑。
一旦你知道自己的焦虑类型以及焦虑程度后,我们就可以撸起袖子开始治疗了。在得知自己患有焦虑症之后,也无须紧张,因为你并不会因为被诊断为“焦虑症”就会多出什么新的症状。
不过,现在大家似乎普遍认为焦虑和抑郁都是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失衡所致,所以只要吃药就可以治愈这些不良情绪。这种观点到底是不是有理可依的呢?我们在下一个章节中会具体讨论这一具有诱惑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