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03 怎样应对宝宝吐奶?

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宝宝吐奶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宝宝吐奶?有什么方法能够减少这种现象呢?先看看这个案例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诊室镜头回放

3个月的小宝宝为什么会经常呕吐?

一天,一位妈妈怀抱着刚刚3个月的宝宝来到诊室,急切地希望我能治好孩子的呕吐。这位妈妈说,宝宝生后十几天起就经常出现吐奶的现象。起初吐奶的量和次数不多,也咨询过一些医生,但由于宝宝的情况较轻,常规检查也未发现异常,所以一直未能确定吐奶的原因,当然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最近两周,情况明显加重,特别是这两天,呕吐次数更加频繁,呕吐量也明显增多。加上以前的情况,这位妈妈认为,宝宝的病情可能在不断恶化,担心他患了较为严重的疾病。

经初步检查发现,宝宝的生长发育正常,精神状态很好;身高、体重均高于同龄宝宝的平均水平;皮肤光滑、弹性极好,没有水分入量不足的征象;每天均有大便排出,排出量也不少。

我发现,在就诊的过程中,宝宝真是不断地吐奶,每次一口。吐出的奶是未经消化的奶汁。但吐奶后,宝宝的精神状态很好,没有烦躁、哭闹的现象。继续询问病史得知,由于呕吐频繁,妈妈担心宝宝吃得不够,所以每次呕吐后不久都再给他补充母乳。这样一来,宝宝在清醒时每间隔半小时到1小时就要喂一次奶。但他在睡眠时却很少出现呕吐。


宝宝为什么会吐奶呢?

其实,这个宝宝的情况相当典型,医学上称为胃食道反流。它是指宝宝在不费气力的情况下即可呕出一两口奶,吐奶多与打嗝并存。

导致返流的原因主要是食道与胃衔接处,医学上称之为贲门的地方,环状肌肉的力量薄弱。加上宝宝的胃在体内多处于横位(而成人为斜位),吃进胃中的奶汁在宝宝用力或打嗝的时候容易从胃中返回食道,再通过口腔呕出。形象地说,宝宝的胃就像一个敞开口的瓶子被斜着放置,里面装满的水很容易被轻微的振荡摇出瓶口。

这种情况常在宝宝出生后半个月到1个月时出现,出生后2个月左右最为严重。当然,每个宝宝的返流轻重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逐渐好转。一般生后7个月贲门处的环状肌肉功能基本成熟,吐奶情况也会明显好转,甚至消失。宝宝会走路后的3个月内,非常严重的返流也会逐步消失。

由于这种返流只是将宝宝吃进的少部分奶汁返出,而且是机械原因导致的,没有呕出的大部分奶汁会被宝宝正常吸收、消化、利用,所以,伴有胃食道反流的宝宝很少存在营养不足的问题。

向宝宝的妈妈解释了呕吐的原因后,我将宝宝留在了医院。首先,延长了他喂养的时间间隔,由原来的0.5~1小时延长到2~3小时。其次,将每次喂养的时间控制在5~7分钟。此外,喂奶后将他的体位保持在上半身抬高30°,且右侧卧的姿势。经过两天的控制疗法,宝宝吐奶的次数和量明显减少,而且喂养时间的延长也没有加重吐奶的情况。

家庭护理

在宝宝临出院时,我又嘱咐他的妈妈,每2~3小时喂养一次,每次喂养7~10分钟,喂奶后将孩子竖起,用手轻拍后背,促进孩子打嗝后,将孩子右卧位姿势放在床上。

在回家两周后,他的妈妈在电话中告诉我,宝宝基本情况很好,体重又增长了不少,偶尔出现吐奶,吐奶的量很少,看来并无大碍。

怎样减少吐奶的次数和量?

遇到宝宝吐奶的情况,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着急,通过科学的方法减少吐奶的次数和量是治疗的关键。具体的方法是:

适当减少喂养量、控制喂养及间隔时间。胃内容量过大可诱发胃食道反流的发生。喂养量应掌握在平时喂养量的2/3。为保证吃进的奶汁有充分的时间由胃内排入肠中,应间隔2.5~3小时喂养一次。

避免宝宝的腹压过高。腹压增高会挤压胃部,诱发吐奶。宝宝的纸尿裤不要包得过紧,更换得不要过勤,更换纸尿裤时不要将腿抬得过高。另外,不要过紧地拥抱宝宝,刚吃完奶时不要引逗宝宝。

应保证宝宝每次吃奶后打2~3个嗝,但不能为了打嗝而影响宝宝的吃奶进程。一定要记住,控制吃奶量和避免纸尿裤过紧比打嗝更重要。

吃奶后,将宝宝上身抬高且右侧卧,保持这样的体位至少30分钟。如果家中有可调节角度的宝宝座椅最为方便。若自己调节宝宝床垫,一定要注意不仅是将宝宝的头抬高,最重要的是将上半身抬高,而且还要将他的臀部用厚垫顶住,避免下滑,失去应有的体位。

及时更换被呕吐物污染的衣服、被褥。混入胃酸的奶汁将散发出刺鼻的难闻气味,这些气味对宝宝是不良刺激,也容易继发呕吐。

小提示

什么情况需要看医生?

大多数情况下,小宝宝的吐奶是由于胃食道反流所致,但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在初步治疗不见效果或发现呕吐物中带有血丝,呕吐后出现呛咳等现象时,应带孩子找医生就诊。如果吐奶控制较为满意,但孩子体重增长缓慢或出现了其他问题都应及时向医生请教,以免耽误孩子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