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LESSON 12 微量营养素补充不是必做功课
在诊室里,经常有父母问我:“我的宝宝要补钙吗?”“孩子晚上睡觉不踏实,是不是缺锌?”关于微量营养素补充,父母们很担心,也很焦虑。那么,微量营养素对于孩子生长发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每个孩子都需要补充微量营养素吗?下面先来看看在《崔大夫诊室》栏目的一次现场座谈上,妈妈们和我的几段对话: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现场咨询1:我女儿是不是缺锌?
周晓燕:我女儿现在6个月了。我担心她有点缺锌,因为她有枕秃,而且睡觉的时候比较爱出汗,一个晚上我得给她换两三条枕巾。另外,孩子两个月前长了鹅口疮,最近两个月,我们一直不敢给她吃鱼、虾等食物,所以我担心她营养跟不上,造成缺锌。不过,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发育都比较好。
崔大夫:孩子加辅食之前是采取什么喂养方式?现在饮食怎么样?
周晓燕:母乳喂到半个月,半个月以后加了一些配方粉。孩子3个月后就吃配方粉了。
崔大夫:现在的固体食物吃得怎么样?
周晓燕:她比较爱吃肉类,喜欢喝粥,蔬菜得用一些办法她才会吃。她对各种零食比较感兴趣。
现场咨询2:一定要检查微量营养素吗?
孟林松:我女儿1岁10个月,我们一直按照医院规定定期去查微量营养素,查了几次,孩子都不缺,所以也没有给她补。
崔大夫:你认为有必要给孩子查微量营养素吗?
孟林松:我认为需要查,但是我觉得数据不见得完全准,还要看孩子平时的表现。
崔大夫:那你没担心过孩子会缺什么营养素吗?比如缺钙,你给孩子补过钙吗?
孟林松:我没给孩子补过钙。孩子7个多月的时候有一点缺钙,我们咨询过医生,医生说这是正常的,孩子在这个月龄都有些缺钙,以后只要在饮食上注意就行了。但现在我比较担心孩子会缺微量营养素,因为她不怎么吃蔬菜。
现场咨询3:怎么判断孩子是否缺乏微量营养素?
徐漫:我的女儿快1岁4个月了,我也担心她缺微量营养素。她夜里不好好睡觉,一个晚上得吃三四次奶,无奈之下,我在她1岁2个月时断了母乳。之后她吃饭和睡觉都比以前好了。
崔大夫:孩子多大加的辅食?
徐漫:6个月。
崔大夫:一直没给孩子补过营养素吗?
徐漫:补过。在孩子1岁的时候给她补了一段时间复合微量营养素。因为刚给她断奶时,她特别不爱喝配方粉,有时候根本不喝,即使喝也最多就是三四十毫升,我们担心她营养跟不上,就给她补了一些。
崔大夫:你怎么判断孩子缺乏微量营养素?
徐漫:我觉得她睡觉不是特别安稳,刚入睡的前2个小时她睡得比较好,其他时间她老在不停地翻身。有时候翻身动作大了,她还会叫唤一声或者哭一下。
微量营养素VS宏量营养素
谈到微量营养素,就不可避免地要从宏量营养素讲起。
在我们人体的营养需求中,宏量营养素最为重要,宏量营养素一般分为三大类: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他的我们统称为微量营养素。我们人体需要的微量营养素有30多种,但是现在我们实际能检测的也就五六种,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钙、锌、铁、铜、铅。
宏量和微量的区别就是人体对它们需要的量是多少,以及它们占人体组成成分中的量是多少。宏量营养素在人体整个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们对它的需要量很大,它对人体的作用也最大;而微量营养素占的比例很小,人体对它们的需要量也就只是微量。
所以,微量营养素虽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既然它们在人体中的存在是微量,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辅助作用,而不可能是主要作用。刚才大家提到的一些认为孩子缺乏微量营养素的表现,比如睡得不踏实、有枕秃等,其实都不是这几种微量营养素来决定的。
微量营养素有没有必要测?
因为我们人体中的微量营养素含量很少,所以很难通过血液直接检测到孩子体内的含量,现在给孩子查微量营养素,并不是直接检测血液里微量营养素的含量,而是通过与一个标准进行对比来判断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直接检测出血液中微量营养素的含量,而是通过与微量营养素的标准比测出来的。所以,测定过程中的误差相当大。只要操作时有一点点的误差,对比出来的数字就会差出很多。
之所以会出现误差,并不是说仪器不准,实验员操作不认真,而是其中有不可避免的误差因素。比如从指尖或耳垂取血,采集血液过程中,组织液和血液一同被挤出,造成血液稀释;空气中含有微量营养素,如果采血后没有马上化验,空气中的微量营养素就会沉淀在血液里;采血的过程中要用碘酒、酒精消毒,它们当中的微量营养素也有可能被一起采到血液当中。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所以微量营养素的检测数据并不是很准确。
用不用补充微量营养素?
虽说微量营养素只是一个参考,可是如果真的查出孩子的某项元素偏低,爸爸妈妈都会不由自主地就想办法去给他补,想着补总比不补强吧。
可是,补还真有可能出问题。因为我们平常关注的钙、铁、锌等微量营养素,几乎都是二价阳离子,它们在胃肠道初步吸收的途径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只给孩子补充了其中的一种,比如钙,就会减少其他微量营养素的吸收。因为我们人体在吸收微量营养素的时候,转换的途径都是一样的,一种元素的力量强了,其他元素相对就要被削弱。所以父母会发现,给孩子补了钙,过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又缺铁了、缺锌了,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的食物中铁少了、锌少了,而是钙的量太多了,使铁、锌无法被吸收。
既然不能随便补充微量营养素,那怎么才能保证孩子获得均衡而充足的营养呢?
添加辅食前
母乳+维生素D
母乳中真正重要的是三大营养素,也就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母乳所含的各种物质中最多的是脂肪,在母乳提供总的热量中占了55%。排在第二位的是碳水化合物,第三位是蛋白质。可见,这三种营养素对于小宝宝来说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脂肪。而母乳中各种微量营养素的含量也不相同,有的相对多,比如钙、铁、锌,有的相对少,比如锰、铜、碘。所以我们又将它们分成微量营养素和微微量营养素。
虽然母乳喂养能够提供孩子所需的几乎全部营养素,但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母乳中还缺3种营养素:维生素K、维生素D和铁,宝宝出生后都会注射维生素K,宝宝体内铁的储备可以满足4~6个月宝宝的生长需要,所以吃母乳的孩子只需要补充维生素D。
哺乳妈妈每周50种食物
在母乳喂养期间,只要妈妈饮食正常,就能够保证孩子的微量营养素和微微量营养素的供给。那么,妈妈的饮食应该注意哪些呢?并不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而要保证食物的种类和量足够。妈妈们一般比较注意食物的量,但是很少注意种类。我们建议母乳喂养的母亲每周要吃50种食物。通过食物搭配使母乳中的营养素尽可能提高。这样母乳中含的微量营养素就足够了。
配方粉喂养,不用再额外补充任何营养素
对于配方粉喂养的宝宝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已经调配好了,比例很均衡。只要孩子每天喝500毫升的配方粉,就不用再额外补充任何营养素。
添加辅食后
按时添加辅食
孩子慢慢长大,肠蠕动比小时候快了,流质的食物在胃肠道存留的时间变短,还没有得到充分吸收就会被排出体外,无法保证孩子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这时必须添加固体食物来保证这些营养素在胃肠道里存留的时间。只有存留时间足够,才能保证较高的吸收率。所以孩子6个月以后必须添加辅食。
另外,肠道功能要逐渐成熟,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素。而固体食物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成熟。因为肠道对液体食物的吸收比较容易,而对固体食物的吸收相对就比较难,肠道需要通过慢慢适应、接受固体食物的性状,来促使自己的功能不断成熟。
选对辅食种类
在我接触的很多孩子中,有这么一个现象:孩子出生后,生长发育得一直很好,但开始添加辅食后,孩子的生长发育却变得慢起来。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爸爸妈妈觉得很困惑:孩子吃得很好,量也足够,为什么还长得慢了?
很多妈妈在给孩子添加辅食的时候,选的是蛋黄、面条、蔬菜、水果等。实际上,对于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孩子来说,婴儿营养米粉是最好的选择。和配方粉一样,米粉也有个配方的概念,就是以米作为最基本的原料,添加了很多的营养素,比如DHA、铁等,所以它是一种营养均衡的食物。而其他的辅食营养都做不到那么全面,比如蛋黄,它的铁含量虽然比较高,对宝宝来说固然重要,但其他的营养素就不够好。米粥、菜泥、面条等辅食不是不好,而是营养不够全面。
所以,给孩子添加辅食时,首先应该选择强化铁的婴儿营养米粉。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添加菜泥、果泥、肉泥等。
做他喜欢的味道
经常有妈妈跟我说,给孩子精心准备的饭菜他却不爱吃。那要看你做的味道如何了。味道是跟家庭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有关的,给孩子做饭时,千万不能脱离这个环境,比如有的家庭做菜偏甜,有的偏酸,给孩子做饭时,你稍微加一点点糖或醋,就和你们的口味一致了。
另外,孩子的味觉发育是呈阶梯状的。也就是说,他的味觉在一段时间内会一直维持一个水平,到了一定的时候,突然就会上升一个幅度,上升后又会维持一段时间,就像走台阶一样。所以,当你发现孩子不爱吃饭了,说明他进入了下一个阶梯,这时你只要将味道调得比以前重一点点,他就会重新对饭菜感兴趣了。这样的口味维持一段时间后,他又不接受了,这时你再稍微加重一点味道。而不要以为孩子的口味是爬坡似的,今天加一滴,明天就要加一滴半,后天加两滴。
学会咀嚼,才能充分吸收
要从食物中获得营养,不仅要让孩子吃下这些食物,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所以,要等到孩子具备咀嚼的能力,才给他吃块状的食物;否则的话,要不他就囫囵吞枣地咽下去,要不就吐出来。即使咽下去了,也消化不了。
那怎么帮助孩子学会咀嚼?给他吃块状的食物并不能帮助孩子学会咀嚼,而是要教会他咀嚼。但是孩子毕竟很小,你跟他说:“要好好嚼!”他根本听不懂,所以,你要做给他看,也就是说,他吃的时候你也吃。和父母一起吃饭,对于孩子来说是件愉快的事,而且看到你的咀嚼动作,孩子会下意识地模仿。也可以在喂孩子吃饭时,你在嘴里嚼块口香糖,让孩子观察你的嘴是怎么动的,这样他才能慢慢学会咀嚼。
每餐多准备些
妈妈们给孩子喂饭时,是不是孩子把你准备的饭都吃完才觉得他吃饱了?其实,这是爸爸妈妈的一个固定思维,孩子全吃完了,很可能他没吃饱;孩子没吃完,其实对于他来说量已经够了。而且,孩子的饭量并不是每一餐都一样的,要允许他有上下20%的差距,也就是说,每次多准备20%的量。我们每餐的饭量还不一样呢,孩子也一样。如果你每餐都要求孩子全吃进去的话,很快就会出现追着给孩子喂的情况,这样会养成孩子对吃饭逐渐产生厌恶感,而愉快进食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千万别为了把最后那几口喂到孩子嘴里,而把他吃饭的乐趣给喂没了!
诊室小结
●宝宝出生后,母乳喂养最为重要。
●充足的喂养量、良好的喂养方式,再结合生长的评估,就能够让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而不必要额外补充营养剂。
●如果宝宝的生长出现问题,要先从妈妈、宝宝自身和喂养方式上考虑,不要马上进入“缺”和“补”的怪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