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LESSON 64 耳垢由谁来清理?
耳垢,又称耵聍。它是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蜡状物与耳道皮肤脱落的角细胞、汗液和皮脂腺分泌的油质混合而成。从外观性状上耳垢可分为干性和油性两种。亚洲人多为干性,西方人多为油性。耳垢可防止耳道遭受水和病菌的侵袭,但耳垢过多又可给我们造成危害。看一看下面这个例子。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诊室镜头回放
“妈妈,帮我掏掏耳朵”
最近,6岁的东东总是说耳朵难受,老是喜欢让妈妈给他掏耳朵。可妈妈一掏,他就喊痛。于是,爸爸妈妈决定带东东到医院进行检查。
检查与治疗
经过检查发现,东东的两侧耳道已被坚硬的耳垢阻塞,根本看不到耳道终端的鼓膜。向爸爸询问得知,近来不论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东东总是把声音放得很大。
向双侧耳道滴入耵聍软化药水,又用正压温水装置清洗后,在耳灯的帮助下,分别取出了两个“硕大”坚硬的耳垢。深棕色的耳垢散发着一种臭味。取出耳垢后,就能清楚地看到双侧鼓膜终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是管道性传导系统,耳垢多存在于中耳道内。通过耳镜可以看到,干性耳垢石为淡黄色片絮状,油性耳垢为深褐色油膏状。通常如果耳内存在少量耳垢,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会产生异样的感觉。但是,如果耳垢过多就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过多的耳垢不仅会堵塞耳道,还会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道饱胀感。
特别是孩子,由于他们的耳道短、平,细菌容易通过外耳进入中耳,所以中耳炎的发生率较高,而过多的耳垢会阻留细菌,增加耳道感染的机会。另外与成人相比,孩子的咽鼓管短而平,加上孩子易患咽喉部感染,同样会增加中耳炎的发生。发炎自然会有一定的脓、血渗入至耳道。脓、血与耳道内已形成的耳垢混合,不仅阻碍了脓、血的排出,还可减弱药物的抗菌作用。这种与脓、血混合的耳垢,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就形成了的耳垢石。上面例子中东东就是这种情况。耳垢石的长期存留会使孩子感到耳部不适,而且还会阻碍声音传导,出现异样声音感或听力减退。
如果孩子有耳垢,你该怎么做?
由于少量耳垢可预防水和病菌对耳部的侵袭,所以只有少量耳垢时,一般不需清理。
如果耳垢多,孩子感觉到不舒服,最好请医生来处理。这是因为一般的家庭中没有耳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清理耳垢时往往采用的是盲法操作。盲法操作既不容易将耳垢清理干净,又容易造成局部损伤,反而会增加感染的可能。
医生会怎么做?
如果到医院进行处理,医生可以通过耳灯或反光耳镜直接观察耳道内部情况,如果没有耳垢阻挡,医生可轻易观看到耳膜。耳垢较多时可直接用棉签或医用镊子取出。
许多年幼的孩子害怕医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处理。这时,医生就会选用含有油、碳酸氢钠、过氧化氢、醋酸等成分的滴耳液软化耳垢。软化的耳垢容易从外耳道排出,很容易清理。
如果发现耳垢,医生会先用滴耳液软化耳垢,并用正压温水装置冲洗。等耳垢结石软化后(若耳垢结石软化不够,在取出时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疼痛),再小心用镊子取出。耳垢结石取出后,医生会再次观察耳道皮肤表面是否受到结石的损伤。
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总体来说耳垢对人体是有益的,不需要特别处理。但下面几点需要注意:
●每隔6个月~1年带孩子到耳科就诊请医生检查并决定是否需要清理耳垢。
●耳垢过多时最好不要擅自在家中为孩子清理。
●当小婴儿经常抓、揪耳朵时,及时请耳科医生检查。
●当大些孩子出现耳部痒、痛或其他异样感觉时,及时请耳科医师检查。
●当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时,应询问孩子是否存在耳部不适,有可能的话,应向耳科医生请教。一般医院的儿科医生没有耳镜,很难早期发现孩子患有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