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嫁妆:沉重的负担
几年前我到印度访问,养成了一种打发时间的习惯,早上一面喝着咖啡一面推敲《印度时报》上那些征婚广告的意思。那些广告显得神秘而又吸引人。有个征婚者把自己描述为“男27/171/4-LPA/工学XX/工IMB”,我猜测,他是一个27岁的男孩,身高171厘米,月收入大约是4000卢比,XX大学的工科学士,在IBM公司当工程师。
另一则广告带有自我炫耀的意思,“印度教,大拉吉普,斯旺卡尔英俊男孩,工硕,印工院哲博,32/170/23000的中央政府一级公务员”,大概是说征婚者是政府公务员、印度工程学院哲学博士。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这些广告除了文字简练且语气与美国房地产广告极为相似之外,还表明印度的求偶问题与其他地方如纽约或者伦敦的明显不同。广告的简单扼要令我吃惊,它与美国分类广告网站上“孤独的心”栏目中那些隔着一层窗户纸的挑逗简直是天壤之别,并且这些广告把爱情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广告不仅把人按照社会主要阶层进行区分,例如婆罗门、刹帝利或者吠舍,还进一步划分种姓、区域种族以及语言群体,逐项区分,层层相套,就像俄罗斯套娃。
在印度,70%的婚姻是在同种姓氏之间缔结,印度公众不赞成不同种姓之间通婚。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女人认为宁可嫁一个同一种姓的文盲,也不嫁给另一种姓的硕士毕业生。一项关于印度男人的调查发现,在他的种姓范围内找老婆的价值,是女方“非常漂亮”相对于“容貌一般”的价值的两倍。
不过等级婚姻最引人注目的本质是不加掩饰的务实腔调。就像广告中明确表示的,结婚是家族之间的交易,由男女双方家长商量定夺,为的是保证家族血脉代代相传。
由于妇女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女性自信心增强,传统的婚姻交易遭到破坏,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婚姻状况发生了变化。尽管女性在一些地区,例如巴黎、柏林甚至墨西哥城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但其他地区的旧时代的婚姻模式还在抗拒这种变革,这些地区的女性价值恰恰是最低的。
在印度,很多征婚广告提供的都是男方的条件,但这一表面现象并不能说明女方更有决定权。印度并不是一夫多妻制社会,男人可以用钱去买妻纳妾。印度的新娘实际上几乎一点权利都没有,她的父母可能还要向男方陪送嫁妆,一旦出嫁,她就是丈夫的财产。
嫁妆是沉重的负担。对卡纳塔克邦社会地位处于底层的制陶工人的研究发现,平均每个新娘的嫁妆相当于新娘家6年的收入。在西海岸的果阿邦,平均每个新娘的嫁妆从1920年的2000卢比提高到1980年的50万~100万卢比。
学者们对嫁妆的膨胀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一项研究估计,全印度的嫁妆1921~1981年平均每年上涨15%。有人指出这是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的不均等造成的,有钱的底层社会的女性以嫁妆为条件寻找上层社会的新郎。另一些人认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增长的男女比例形成了对男性有利的倾斜,因为女性结婚的年龄比男性小,随着人口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娘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新郎。确实如此,上面提到的卡纳塔克邦制陶工人中,有个妇女就抱怨说,包括她15岁的女儿在内的13个女孩正在竞争6个新郎。
但是新娘家付出的高额嫁妆并不能保证新娘们婚后的安全。据报道,即使上层社会的妇女也会因为婚后夫家人进一步索要嫁妆而受到丈夫以及婆家人的威胁、殴打甚至被杀害。印度国家刑事犯罪局报告每年大约有6000起“嫁妆谋杀案”,丈夫家人把妻子活活烧死。另一项研究则把死亡数字推算为2.5万人。
与男方的聘金相比,女方的嫁妆相对少见,但嫁妆现象并不是印度仅有的。在孟加拉国的恰帕纳瓦布甘、吉大港和谢尔布尔地区,研究人员在2001年的研究报告中说,嫁妆费用高达16万孟加拉塔卡,几乎等于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4倍。报告中还提到了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嫁妆越少往往家庭暴力越严重。不过根本没有嫁妆的妻子与嫁妆极为丰厚的妻子遭受到的家庭暴力都比较少,这种女性可能有另外的原因。
由此必然引发疑问:为什么这些妇女花了钱还要挨打?为什么还会有嫁妆存在?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是新娘说了算的,她们的婚姻由父母做主。印度文化是父系的,男人继承和延续家庭血脉,与父母同住,照料父母,继承他们的财产。相反,女儿是家庭的负担,家人期待她们出嫁,到丈夫家居住,所以父母要不计成本地把她们嫁出去。
不过,对于印度的贫穷家庭来说,这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所以他们经常打掉女性胎儿,免得背上嫁妆这个沉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