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多少才算公平?

工作的价格可能是人生所有价格中最重要的。我们在劳务市场上以技能换取生存资料,包括住的和吃的。工资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长远的决定性影响。

自由的劳务市场取代奴隶制以来,工资状况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仅仅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工资就有了空前提高。1918年一打鸡蛋的价格相当于产业工人平均一个小时的工资还多一点,今天只相当于不到5分钟的工资。《蒙哥马利·沃德产品手册》是19世纪末为了把美国大城市的商品推向小城镇而设计的,1895年它介绍的一款单速自行车,价格是65美元,大约相当于中等收入工人6个半星期的工资。如今该公司网站上一款变速自行车标价350美元,约等于中等收入工人不到19小时的工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尽管薪酬可能比过去高了,但是劳务市场与过去一样残酷,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推动工资增长的因素有两个:生产力(工作对于雇主的价值)和具有特定技能工人的供求状况。工资提高与公平与否无关,如今一个工人不到10分钟的工作量等于1890年的一个小时的工作量,这才是工资提高的原因。

有些报酬的模式很容易理解:学历高的工人大多比学历低的挣钱多。在印度,尽管两人学历相同,会一口流利英语的比不会英语的要多拿34%的工资。其他一些模式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身高每高出10厘米挣的钱就多10%。在美国,身高188厘米的人比身高178厘米的人提拔为主管的可能性高3%。容貌丑的比漂亮的挣钱少,即使容貌与所从事的工作无关。一项关于美国和加拿大招工面试的研究得出结论,面试官认为相貌在中等以下的比中等的挣钱少7%,而中等以上的比中等的挣钱多5%。男人其貌不扬的要少挣9%,女人姿色欠佳的要少挣5%。

这类薪酬差距一部分是源于歧视,但是相当一部分与体貌特征显示出的生产潜力有关。瑞典的研究发现,高个子比较聪明、强壮,更有社交能力,因为他们从小营养良好,因而身体健康,个子高的人自尊心也强,个子矮的人生产效率低。老板找的就是生产效率高的雇员。

怀旧的人喜欢追忆往昔那善良且有人情味的劳务市场,雇主不按严格的技能标准决定工资多少,而是体贴关心工人,尽量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子。20世纪初,像西尔斯公司和柯达公司等为其员工提供了“微型福利”,旨在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并且把那些不怀好意的“工会分子”排斥在他们的圈子之外。

柯达公司之所以出名,是由于其一直致力于把专业工作室才能胜任的照片冲印简化到街角的杂货铺也能做(其口号是:你只需按下快门,剩下的由我们来做。)。另外,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还是劳资关系的创新者。早在1899年,柯达的工人就有了绩效奖金。1929年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障和全国劳资关系法案》,但7年之前柯达就有了利润分成、员工伤害补偿金、退休金和养老金计划、事故保险、病假福利等制度。1932年伊士曼自杀身亡后,《纽约时报》刊登的讣告赞扬他“在人性化的劳资关系方面的先进理念”。

其他先行者也在试图使工资成为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工具。面对工人生产积极性低下、生产线劳动强度又大的状况,亨利·福特在1914年把工资提高到每天5美元,一下子把大多数工人的工资提高了一倍。这样做效果确实立竿见影,福特公司的车间外应聘的人排起了长龙。记者埃布尔当时写道,增加工资后,福特的工人减少了14%,每天的整车产量却提高了15%。亨利·福特后来评论说:“每天8小时5美元的工资是我们削减成本最好的一步棋。”汽车制造业的其他厂家也纷纷效仿,到了1928年汽车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已经比其他制造业工人的工资高了大约40%。而这些都发生在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成立之前。

不过仔细观察一下,一个世纪前的那些温和的、家长式的公司与它们今天的后代并没有多少差别。它们同样是只追求利润,不过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而已,关键的区别是今天的企业有了更低成本的选择。它们再也无法像20世纪早期“利维坦”式的大公司那样慷慨大方,因为这样的公司可以依赖当时资本主义的一大特色—垄断利润。那时候新兴的照相胶片业门槛很高,柯达又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大公司,所以几乎垄断了该行业。福特公司当时的高额利润放到今天你死我活的竞争环境中也成了天方夜谭,这种垄断力量已经不复存在。如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廉价劳动力和低税收的生产地区、充足的原材料以及最大程度接近客户,竞争残酷而且无情。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美联储前副主席艾伦·布林德和财政部副部长艾伦·克鲁格估计,在美国大约1/4的业务可以“移民海外”,也就是说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远程通信网络可以让海外廉价的劳动力来完成。计算机已经取代了从办公大楼到工厂车间的许多工人的岗位。科学技术使原来针插不进的垄断市场变得轻易可入。美国“生锈地带”那些钢铁厂遭受的打击不仅来自廉价进口钢材,还来自美国南方大量的小作坊用废金属炼钢,它们对于全国大型综合钢铁厂的倒闭所起的作用,起码不小于国外竞争对手。

这些经济力量给世界各地的工人带来了工作机会。由于制造商把产品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利用那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使得过去30年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倍,达到7200美元。自1990年以来,中国日均消费在2美元以下的人口从65%下降到16%。但是在美国,这一激烈竞争使20世纪大部分时间一直控制着劳务市场的一些协议和制度被推翻。柯达公司因为胶卷被数字影像取代而经历了痛苦的转型。2009年它停止生产有74年历史的柯达8毫米克罗姆胶卷,损失了2.32亿美元。公司的员工数量缩减到不足2万人,还不到最多时的1/3。

工会曾经是向雇主争取较高工资的主要力量,现在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工会所代表的私营企业工人的工资,比没参加工会的高大约21%,相当于每周多得148美元。工会合同即使在经济衰退时也有用,比如雇主为削减成本而裁员时。不过由于加入工会的企业不是衰退就是关门,新企业又拼命抗拒,所以工会也在逐步消亡。过去的30年里,私营企业的工人签订工会合同的从将近21%下降到7%,减少了大约820万人。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底特律三大汽车巨头制造的轿车和轻型卡车的数量占美国市场销售量的90%。通用汽车公司被戏称为“慷慨汽车公司”。到了2009年,三巨头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跌到了大约45%。通用和克莱斯勒申请破产保护,接受了政府的资金救助。美国的汽车工业仍然存在,但多数是密歇根州以外的非工会签约厂商,2008年工会签约的只占25%。现在的汽车厂商已经不可能像昔日工会组织下的企业那样慷慨地提供薪酬和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