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网络改变世界
科学技术把我们带到了免费的边缘。1980~2009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电脑价格下降了99%。1980年一台电脑的价格是现在的79倍。随着数字化信息储存、复制以及传播成本的下降,歌曲、电影和其他数字媒体的制作者已经失去了对消费者的掌控力,消费者可以不限次数任意复制和不限范围任意传播这些产品。1999年6月,马萨诸塞州布罗克顿的一个年轻人—被朋友们称为“纳普斯特”的肖恩·范宁,发布了一套操作系统,使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共享电脑硬盘上存储的音乐文件。到了第二年7月,1/4以上的成年人表示他们曾经从网上免费下载过音乐。
20世纪60年代的迷幻药瘾君子、反文化恶作剧丑角斯图尔特·布兰德,后来又成为未来主义革命信徒,他在大约25年前旧金山的全国首次黑客会议上发言说:“信息需要免费。”又过了20年,苹果公司的广告声称,该公司的iMac配备了iTunes软件以及可写光盘,能够“自选、自制、自刻”。如今,创作者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作品,只要它成为数字文件,就是大家的,不再为任何个人所有。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美国《连线》杂志编辑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免费:商业的未来》一书中强调,人们无法再拥有思想产品的所有权,因为人人都能免费得到。既然多数先进的经济产品都是由信息构成的,也就意味着现代经济活动的很大一部分产品都可能成为免费品,这一论断似乎是正确的。
美国音乐产品的零售额,从光盘到手机铃声,2008年下降了1/5,降到85亿美元,因为消费者不再花钱购买,而是通过网络下载,这不用花钱。全球范围内,销售记录显示,音像产品销售下降了将近一成,降到了184亿美元。这就改变了所谓成功的基本标准。根据尼尔森音乐扫描网站的统计,2008年销量最大的音乐专辑,李尔·韦恩的《ThaCarterIII》,在美国总共销售了287万张。2001年,销量最高的专辑是“后街男孩”的《Millennium》,销售了945万张。
毫不奇怪,无论是谁,只要他拥有歌曲和电影的版权,都会抗拒版权免费使用的做法。唱片公司和好莱坞制片公司雇用了大批律师,企图扭转免费使用版权的势头。他们使用了所谓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也就是DRM,来阻止用户复制他们的产品。
2000年,A&M录音公司和其他一些唱片公司把纳普斯特告上法庭,迫使该网站第二年关闭。2009年4月,瑞典一家法院认定世界上最大的文件共享网站“海盗湾”违犯版权法,判处网站的三名创立者及其股东入狱一年,外加总共约360万美元的罚金。同年8月,波士顿的一个陪审团认定,波士顿学院物理学专业25岁的研究生乔尔·特南鲍姆非法下载并与别人共享30首歌曲的罪名成立,处罚金67.5万美元,而这些歌曲通过iTunes购买还不到30美元。
音乐界取得了胜利,但代价却是惨重的。纳普斯特输了,但共享文件呈爆炸性增长。2010年5月,纽约的法官认定向人们提供电影和音乐共享文件的LimeWire网站侵犯创业者版权,责令它的创办人马克·戈顿向唱片公司赔偿4.5亿美元。尽管这样,判决当月LimeWire网站上的下载量在下载排名中还是在前10名。
2008年,皮尤公司的网站和《美国生活》所做的调查发现,经常上网的成年人有15%承认下载或者共享过影音文件。国际唱片业协会估计,仅2008年一年网上的非法下载就有400亿次,占全球所有网上音乐下载次数的95%。关于“海盗湾”的判决激怒了瑞典的年轻人,他们鼓动选民把该网站的一个成员选举为位于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的议员,他在2009年6月的选举中赢得了7.1%的选票。
唱片公司似乎也准备改变策略。经过5年来大约3.5万桩诉讼,到2009年,美国唱片业协会停止了把分享文件的人成批告上法庭的做法。2009年初,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与唱片公司达成协议,把DRM从他们iTunes音乐网站上销售的歌曲中去掉,从而让用户随心所欲地下载,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听。
免费正在向信息时代的其他行业扩展。根据文件分享跟踪网站TorrentFreak.com的统计,丹·布朗的畅销书《失落的秘符》上市发行没有几天,以电子书或有声书的形式被下载了10万套。电影发行公司似乎也在走唱片公司的老路。2005年,美国电影协会委托制作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世界的盗版影片每年给制片商造成的损失约为128亿美元,其中网上非法下载就占了39%。如今从网上下载电影的人多了,去电影院的就少了。2008年5月,法国电影院总共卖出了1220万张电影票,而通过网络下载电影的却达到1370万人次。
2008年夏天,华纳兄弟毅然决然地使用了能对每一个拷贝进行追踪的技术,对新推出的蝙蝠侠风行系列之《暗黑骑士》实施版权保护。几个月后,我坐在纽约公共图书馆背后的布莱恩公园里,遇到一位瘦骨嶙峋的大学生,他在纽约州立大学主修哲学。只见他把苹果MaciBook手提电脑打开,登录了有关网站,轻轻点了一下鼠标,就毫不费力地下载了高清版本的《暗黑骑士》,一分钱也不用花。根据负责跟踪盗版影片的服务商“大香槟”统计,到2008年年底,全世界非法下载该电影的次数高达700万次。
我工作所在的新闻媒体业已被掏空,只剩下一个空壳。它没有像电影制片厂和唱片公司那样拉起吊桥防范,而是欣然接受了互联网,把它当做大有作为的新一代伟大事业。不管怎么说,新闻媒体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广告,而发行所得在新闻制作成本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互联网是上天恩赐的一个平台,既便宜,效率又高,新闻投放范围更广,有助于带来更多的广告投入。
可以想象一下,网络反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残酷竞争对手,新闻业该有多么惊恐。随着向公众提供新闻的成本降到几乎为零,网上潮水般涌来的新闻粉碎了媒体集团几个世纪以来对公众关注的垄断,这种垄断过去一直受到实体报纸制作发行的高成本的保护,而公众关注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最宝贵的商品。订阅纸质报纸和杂志的客户大量流失,因为很多人选择到网上去阅读,印刷形式的广告也日渐式微。
迈克尔·杰克逊2009年5月25日去世,维基百科上有关他的网页访问量高达180万次。根据美联社的研究,到7月4日为止的4个星期里,搜索“迈克尔·杰克逊”的人点击最多的网站是谷歌和维基百科,分别占总点击数的7.1%和6.8%,排在第三位的是YouTube。传统媒体集团中进入前10名的只有一家,就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排在第10位。
祸不单行,原来以为会滚滚而来的网络广告大潮实际上却只有涓涓细流。传统媒体集团败给了门户网站,尤其是搜索引擎,它们把大量的搜索结果链接到了传统媒体的文章上,通过把广告嵌入搜索结果中的手段赚到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信息革命并没有使信息免费,它不过是把金钱从信息制作者手中转移到拥有向公众投放信息的技术手段的那些人的口袋里。全世界最大的文件共享网站“海盗湾”,它的钱是靠广告赚来的。苹果公司迫使唱片公司接受iTune网上音乐商店99美分一首曲子的价格,把客户原来买唱片的钱转移到购买它的苹果iPod播放器上。谷歌把原来报纸和杂志广告收入的一大部分吸收到自己这边来。2009年,全美报业广告的总收入加起来是276亿美元,创近23年来的新低,比顶峰时期的2005年下降了44%。而谷歌的广告收入4年间提高了将近3倍,2009年达到22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