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世界上没有真正免费的信息
我最害怕的事情是,免费信息带来的结果是信息产品越来越缺乏创新。法国2008年上半年新推出的音乐专辑减少了8%,音乐新人发表的作品减少了16%。自2008年底以来,美国有10多家报纸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论坛公司,它旗下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费城问询报》,还有自由通信公司,它旗下有《奥兰治纪事报》和其他32家日报。科罗拉多州丹佛的《落基山新闻报》于1859年创立,于2009年2月27日出版最后一张报纸后关门。
1999年7月,全美从事报纸出版业的职工有42.5万人。10年以后,就业人数减少了15万人。其他报刊的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高峰时期减少了4.5万人,同期广播和电视行业也减少了很多工作岗位。尽管人们对互联网公司寄予厚望,以为它们能够取代顽固不化的老式媒体公司传播新闻,但是互联网运营商与网上搜索门户从2004年的最低点仅仅增加了1.5万个岗位。2009年7月它们总的就业人数为8.2万人,比10年前互联网泡沫高峰期时少了3万个工作岗位。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互联网的从业者们似乎对他们的事业充满信心。根据皮尤公司的网站和《美国生活》2008年12月的调查,受访的专家学者中,认为信息创造者及其律师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设法夺回对自己产品的控制权的不到1/3。“复制数据是电脑的基本功能。”鼓励互联网自由发展的院外游说团体之一的电子前沿基金会的主席布拉德·坦普顿如是说。互联网服务公司“制造第二生命”网站的创始人、欧洲核研究中心前科学家朱利奥·普里斯科补充说:“螳臂挡车是没有用的。”
这有可能。20世纪崛起的媒体公司可能会不可逆转地走向灭亡,唱片公司可能会消失。不过我怀疑,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免费信息会成为自然存在的事物。事实上我敢打赌,从现在起10年之内,不管信息经济演变成什么样子,信息也不可能免费。
围绕免费的最后一次战役可能成为后事之师。音乐盗版直到18世纪晚期才出现,因为此前音乐作品不在版权保护范围之内。歌剧制作公司往往雇人出席对手公司的首场演出以“偷窃”他们新创作的好曲子,回头用在自己的剧目里。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人士传播“作家应该像天才那样创作”的说法,作曲家们才开始抱怨。柏辽兹曾把剽窃者称为“窃贼”和“凶手”。
技术进步改变了游戏规则。19世纪后期钢琴演奏在英国兴起,使乐曲创作成为一个行业—乐谱行业,以满足大众需要。到1900年英国平均每10个人就拥有一架钢琴。乐谱发行人大发其财,他们销售活页乐谱—被称为顿音记号—1先令4便士一张。普西尼和亨德尔除了写作高级演出曲谱之外,也都受雇写过钢琴谱。盗版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运用照相技术,可以天衣无缝地复制曲谱,而且每张只要2便士。
接着,就像现在一样,相当一部分公众支持盗版。英国议会1902年通过《音乐版权法案》,允许随时没收盗版乐谱。尽管如此,音像制品出版公司还是举步维艰,虽然没收来的乐谱成千上万,市场上还是越来越多。不过那年12月警察抓住了“盗版大王”詹姆斯·弗雷德里克·威利茨,他是大众音乐出版公司的老板。
威利茨在法庭上对盗版行为作了有力辩护。他争辩说艺术家不应该无条件享有作品的所有权,因为他们的才能是上帝的恩赐,应该与大众分享。他强调,唱片公司利用扭曲的价格,使消费者消费不起天才的音乐成果,而盗版音乐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威利茨还是败诉了,被关进了监狱,杀鸡儆猴,盗版者因此不敢放肆了。
说到底,信息不可能免费,尽管有时看起来似乎如此。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名言成为网上免费的口号有个前奏,信息既需要免费,信息也“需要更贵”,因为对受众来说它存在巨大价值。这一原则非常合理,不过它剥夺了信息生产者的生存空间。如果没有价值,信息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