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仰的价格:在帕斯卡赌局中,你会把赌注压在哪一边?

到底有没有天堂和永生,你愿意拿什么来赌一把?这个问题似乎很唐突,但是这样发问的是一些大人物,最早起码可以追溯到17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赌徒”布莱士·帕斯卡把一系列冥想随手写下来,被后人称为“帕斯卡赌注”。帕斯卡试图说服人们信仰上帝,他的一系列推理,与先前有关信仰的争论相比,实在是别出心裁。他不是力图证明上帝确实存在,而是提出即使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与否,信仰上帝也是合情合理的。信仰上帝的好处太多,不容错过。帕斯卡提出,如果上帝不存在,信奉者也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信奉者就会得到他无所不在的赐福,而不信奉他的人就会直接下地狱。“我们来权衡一下,你要是把赌注压在上帝确实存在这一方,会有什么得失?”他提议,“如果你赌赢了,你能得到一切;如果你输了,也没有任何损失。由此看来,你应该毫不迟疑地下注,上帝确实存在。”

实际上,信仰的确给信徒添加了各种成本,包括饮食和性生活的限制以及其他各种牺牲和禁忌。尽管如此,在帕斯卡看来,信仰仍然是明智的选择。只要有一线可能,甚至一丝可能,如果上帝存在,信仰上帝就是有道理的,因为未来无限的回报远远超出了当前的些许成本。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帕斯卡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但他同时也深谙逻辑和推理。他对拜占庭几个世纪以来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做法感到绝望。例如,托马斯·阿奎那曾经争辩说,一切运动物体的原动力必定来自那个不可动摇的终极推动者。笛卡儿推出了所谓的本体理论,他宣称因为笛卡儿能够感知到上帝存在,所以上帝就存在。“推理在这里不起任何作用,”帕斯卡写道,“我们无法知晓上帝是否存在。”

帕斯卡的“赌徒理论”并不是天衣无缝的。它忽略了一点,如果信仰仅仅是为了将来的回报很可能会被理解为贿赂,上帝很可能不喜欢这样一种实用主义的信仰方式,他可能诅咒这些唯利是图的信徒,让他们立刻遭受地狱之火的炙烤。这种推理掩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有些宗教的主神会惩罚异教徒。帕斯卡的赌注没有认真考虑选错信仰的风险,而且,如果天堂的回报微不足道而非地久天长,他的逻辑就会变得毫无说服力。或许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坚信上帝无论如何就是不存在的,打这样的赌就毫无意义了。

尽管他的观点存在漏洞,但是帕斯卡的推理意味着宗教信仰上的一大飞跃。他的赌注强调了宗教并不是人类对于存在万能之神不容置疑的唯一答案。他提出,宗教是人类文明应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工具,不仅如此,他进一步强调信仰的回报是有价值的。帕斯卡在17世纪提出这个赌注时未必认识得非常清楚,他实际上把宗教定位成一种服务,我们也自愿为之付款。

这就是宗教作为灾难保险的作用:如果碰巧上帝存在,信仰将保证我们上天堂而避免下地狱。保险的一部分要用金钱支付,诸如慈善事业、什一奉献等,不过最繁重的成本还在于信徒们必须奉行的严格规则,从禁食和祈祷到避免婚外性行为。这类限制组成了信仰的主要价值,也就是我们为了得到上帝眷顾而支付的价格。

自17世纪以来又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期。学者们竭力想弄明白宗教如何历经沧桑作为一种制度存在下来,最终得出了类比式的结论。人们可以把宗教描写成最不市场化的制度,建立在上天降临的毋庸置疑的道德规则基础上。但是,事实上它又是由一系列交易组成的,信徒们可以用信仰的收益计算它的成本。

或许帕斯卡的赌注与现代社会对宗教的分析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位17世纪的哲学家辩称信仰的回报到死后才会出现,与此相反,当代学者的结论是,信仰今生今世就有回报。不管经济学家力图找出人们投资于宗教的原因,还是生物学家对宗教何以在人类社会演变的压力下得以延续而感到疑惑,多数分析家得出的结论是,信仰给予人们的是物有所值的,上帝是否存在与此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