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成本收益分析

宗教给予它的忠实信徒最直接的好处是保险和社会服务的结合。在以色列,组织严密的极端正统犹太教团体能保证病了有人探视,单身有人介绍合适的结婚对象。耶路撒冷巴伊特瓦甘社区的拉比定期发放传单要求人们贡献时间和金钱,同时详细列明给病人准备的冷冻餐,待产孕妇的注意事项,给新生儿准备的婴儿床护栏,为新人准备的婚纱和礼服等,这一切都由该社团的成员免费提供。该社团能够迅速筹措资金,征集数千美元的无息借款为自己的成员救急。信任是绝对的保证,拉比说的话任何人都不会怀疑。

这类互相扶持的做法在很多宗教中都是典型共识,包括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盖洛普民意调查曾经在145个国家发现信教的人比不信教的人捐款多,提供的志愿服务也多。危机把人们推入上帝的怀抱,他们依偎在上帝周围,寻求精神安慰和寻求人身保障。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卢比贬值85%,食品价格上涨了将近2倍,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近一半,而学习《古兰经》却掀起了热潮。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通过一种叫做“必修课”的集体仪式学习《古兰经》,老师先进行宣讲,然后带领大家背诵经文。在这种场合下,社会压力促使信徒慷慨解囊,帮助有困难的人。一项调查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度尼西亚农村中参加“必修课”的人数从危机前的61%增加到71%。

印度尼西亚穆斯林需要的是真主的安慰,但他们信仰宗教同时也迫于现实的需要。危机爆发的几个月里,农村中有一半家庭除食品以外的开支削减了2/3,每月大约减少4.7美元。平均每户消费减少1美元,参加“必修课”的人数就增加2%。受危机打击最大的人群,例如拿固定工资的公务员,参加“必修课”的比种稻子的农民更多,因为危机使米价飞涨,农民从中获益,因此受到的经济压力较小。那些能从银行或小型融资机构贷到款的印度尼西亚人,宗教参与状况变化不大,他们不需要通过参加“必修课”来获取金钱帮助。清真寺为信徒获得基础保障发挥了相当大的效力,“必修课”人数达到顶峰的3个月后,经常参加宗教课的人逐渐不再需要救助或者贷款,而那些不参加的人仍然需要。

但是,宗教不仅仅是个互惠、有保障的俱乐部,信仰所给予的也不仅是困难时期的扶持,它还提倡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劝诫人们避免自我毁灭的选择,因为上帝和所在的宗教团体都在注视着他们。信教的人更容易相信别人,更相信政府和法律体系,不容易犯法。在一项实验里,让一部分人先阅读一些含有“精神”或者“神圣”之类情感词汇的读物,再让他们去捐款,结果他们捐款的数量比那些没受到暗示的人要多。

美国最近一次民意调查中,69%受访者认为宗教是巩固家庭和加强行为道德规范的最好工具,85%的人认为宗教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79%的人认为宗教可以降低犯罪率。尽管这些观点是否真的可信还不好说,但是在美国经常去教堂的人中抽烟的少,喝酒的少,体重超标的也少,他们更容易找到配偶,参加积极的社交活动更多,并因此感到更幸福。

每周都去教堂的人与从来不去的人之间幸福度的差距,和美国最富裕的20%与最贫穷的20%的差距相同。幸福感对人们是有好处的。一个社会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团队历经8年时间,对数千名参与过1987年全美健康调查者的死亡率进行了追踪调查。他们发现,20岁的人每周去一次教堂,可以增加7年的预期寿命,那些20多岁就信教的人有望活到82岁以上,而同年龄不信教的人可能最多活到75岁。

这种好处甚至可以量化为价格。虔诚的美国教徒认为自己的幸福度与那些不太虔诚的同胞的差别类似于赚钱多的人与赚钱少的人的差别。美国人平均每周祈祷8.1次,每周的祈祷增加一次所带来的幸福感,用目前的币值计算,相当于每年多赚12500美元。

就像一辆汽车,它在人口稀少的郊区用处就大,在人口稠密地铁四通八达的市区作用就小,信徒们遵守教规的倾向与信仰之外的选择有关。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州都废除了所谓的“蓝色法律”,不再强迫零售店星期天关门,去教堂的人数也减少了。原来去教堂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来打发时间,于是他们去教堂就不那么频繁了,同时酒类和违禁药物的消费量也急剧上升。

信教的女人一直比男人多,由于她们工作收入较低,因此要求她们在宗教方面的投入相对也少一些。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取得今生和来世最大回报的最合算的途径莫过于前半生积累财富,等度过事业高峰期以后再投资宗教。

来生的利益可以用时间来预付(去教堂祈祷等)或者用金钱来预付。富人有的是钱,但缺少时间,于是就多捐款;穷人有的是时间,于是就多去教堂。这与购物不无相似之处—穷人花费很多时间,货比三家,精打细算,而富人没有时间到处去淘便宜货。

税收能改变时间与金钱的相对价值,也会改变宗教投资的方式。在美国,当政府增加慈善捐赠免税额时,人们的反应是:捐善款的人增加了,去教堂的人却减少了。宗教捐助每增加1个百分点,去教堂的人数平均降低0.92个百分点,因为那些捐了钱的人觉得没有必要非到教堂里去坐“冷板凳”了。

人们通过唯利是图的成本收益分析选择符合他们要求的宗教信仰。那些在世俗生活中拥有更多机会、工资丰厚而且时间成本较高的人,会选择教规不那么烦琐严格、对他们要求比较宽松、留给他们较多选择余地的宗教。在美国、法国和英国,学历高的人比学历低的去教堂更频繁,但是不太容易相信那些极端的教条,诸如奇迹会出现之类的。

在美国,学历高的基督教徒选择相对温和的主流新教派。文化程度很高的犹太教信徒,不大可能把《圣经》中的一字一句都奉为真理,他们到教堂去是寻求社交的回报。

与此相比,那些最狂热最严格的宗教容易在没有文化的人们中间流行,他们别无选择,因此愿意把时间、精力等一切都全心全意地奉献出来。福音教派、摩门教、浸礼会,这些拥有最多信徒的美国基督教派,它们的信徒教育程度也最低,最可能毫无保留地相信有关魔鬼和天堂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