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未来的价格:为避免毁灭性的灾难,我们应该付出多大的经济代价?

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一直被认为是令人沮丧的科学,不但没给人们带来多少希望,还专门带来厄运和让人绝望,其中登峰造极者非马尔萨斯莫属。这位200多年前的苏格兰牧师,运用人口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给了同时代资产阶级关于人类进步的乐观前景重重的一击。在1798年发表的题为“人口原理及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论文中,这位经济学家兼人口统计学家强调指出,地球赋予人类的有限自然资源将导致人类走向贫困,人类文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食物短缺的制约。这一观点极大地动摇了大英帝国的信心。

事情再简单不过了,人们控制不住生殖冲动,一旦家庭收入提高,他们就要多生孩子,给孩子提供吃穿将会消耗掉业已增加的收入,使他们永远停留在为衣食挣扎的困境中。人类难以避免的苦难缘于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马尔萨斯估计每隔25年人口会增加一倍,但是赖以生存的食品供给却增长得非常缓慢,因为新开垦的耕地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几乎相当于蜗牛的爬行速度。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由于食品需求增长远远超过供给,其价格很自然地不断上涨,直到“下层阶级”再也消费不起。这样人们或者采取某种形式互相杀戮,或者大批死于饥荒,直到人口数量又降低到土地能够养活的水平。

“人类的各种罪恶对减少人口起着积极有力的作用。它们是破坏大军的先锋,往往自行完成这种可怕的任务,”马尔萨斯写道,“如果它们在灭绝人口的战争中失利,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病、黑死病和其他瘟疫就会面目狰狞地接踵而至,毁灭成千上万的人口。如果这还不够,严重且不可避免的饥荒就会悄悄逼近,以其沉重的猛然一击,让世界的人口与食品供应恢复平衡。”

这样的著作使马尔萨斯得到一个“悲观论者”的名声。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经对马尔萨斯引发的有关人口活动规律的论战发表看法:“阴沉,冷漠,黯淡,对今生和来世都不抱任何希望。”但是,马尔萨斯的预言是有根据的。他描述的灾难在地球的另一端发生过。位于如今危地马拉佩登地区和墨西哥东南部的古代玛雅居民,为了争夺日渐枯竭的自然资源,在无休止的内战中陷入四分五裂,玛雅文明在公元9世纪前后最终消亡。

复活节岛拉帕努伊文明的居民,以雕刻整块巨石形成的“摩艾”头像著称,他们在耗尽物质资源以后终于走向消亡。15世纪初鼎盛时期他们的人口曾达到1万人,到了1774年库克船长抵达该岛时,缩减到2000人,存活下来的居民甚至不知道那些巨大的头像是从哪里来的。

除了历史上的先例,马尔萨斯生活的时代似乎陷入了持续多年的“马尔萨斯泥潭”。此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人均收入按照每年0.1%的速度增长,1500~1750年世界人口仅仅增长了2/3,总人口达到了7.2亿。人类社会并未走向繁荣。

马尔萨斯时代的英国比当时大多数国家都富裕。尽管如此,1750年诞生的英国儿童,预期寿命只有35~39岁。因为战争、疾病和食品缺乏等主要原因,英国1750年的人口还保持在大约1300年的水平,而且无望进一步发展。1800年伦敦人的平均工资,按照当时的币值计算,和他们400年前的祖先相等。不过,马尔萨斯对未来的预测还是错误的,他作出预言的时代,正值英国和欧洲开始进入空前的经济持续发展的阶段,后来全世界经济获得发展。在其后的两个世纪里,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人类福祉。

早在18世纪30年代,兰开夏纺织工业就开始了生产力的革命,并催生了一系列纺纱技术方面的新发明,从约翰·凯的“飞梭”到18世纪70年代塞缪尔·克朗普顿的“骡机”,即水力精纺机,等等。纱锭革命开路,纺织业又取得重大突破,到了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强国,对外出口纺织品和各种金属。后来,19世纪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把工业革命推向高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大幅降低。不过,人口增长还是跟不上物质条件的改善。1901年,英国人口是1801年的3倍,达到3000万左右,伦敦人同期的实际工资增长了一倍以上。

这一经济转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除了新开发的殖民地,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同时取得人口大幅增长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双重成就。英国的繁荣局面贯穿整个19世纪,英国钢铁制造的轮船拉近了欧洲与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的新大陆之间的距离。1820~2000年,全世界经济发展持续增长接近60倍;人口增加了5倍,达到60亿左右;人均收入提高了几乎9倍。马尔萨斯对未来惨淡的预测被掩埋在滚雪球般的进步发展中。

克服了200多年前的马尔萨斯噩梦,人类文明更加活力四射,成就凸显了人类克服环境限制的才智和力量。尽管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从今天来看,马尔萨斯的深刻洞悉似乎仍有先见之明。尽管生产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人类文明似乎又一次达到了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我们在竭力挑战地球的承载能力,这可能预示着未来会很可怕。当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似乎泰然自若地争取大规模经济增长,以便使几十亿人口脱离贫困的同时,石油、食品以及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暗示地球上的资源可能无法长久支撑这种繁荣。这在有关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辩论中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因为气候变化就是人类大肆消耗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结果。

在美国,每个人每年平均排放大约20吨的二氧化碳。对比之下,印度只有1吨。随着这些国家的发展,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增加。但是,如果13亿中国人和11亿印度人都像美国人那样向大气中排放同等数量的二氧化碳,那么给整个环境带来的负担相当于增加7个美国经济体。仅此一项,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增加一倍还多。

我们面临一个新的马尔萨斯时代,它给我们提出了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全球经济如何增长才能避免对未来造成难以承受的伤害?如果把这个问题换一个方向就更难回答:对未来生态环境造成这种伤害之前,我们愿意让目前的经济发展走多远?说到底,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我们今天愿意付出什么价格来保护后代子孙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