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价格

有意思的是,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是有名的经济学家,还坚持认为泡沫根本不存在。一点不错,过去的40年里很多(尽管不是大多数)经济学家信奉的观点是“价格永远错不了”。买卖双方自由交换,由此确定的价格能够最佳配置资源,这一见解过去形成了一种盲目的信条,即市场永远不会出错。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些把价格抬到远远高于理性的真实价值以上,引诱人们铸成弥天大错的事情,按理说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这种意识形态播种于19世纪的维也纳,扎根于20世纪中期的芝加哥大学,大约30年的时间成为独领风骚的经济学派。它坚信自由市场是组织社会最合理的方式,因为它源于人们的自由意志。市场通过确定商品、服务以及人们行为的相对价值,天衣无缝地把世界组织起来。人类是理性的,就是说他们对于如何选择以改善自己的福利,有始终如一的偏好和信念,他们不得不作出正确决策。政府干预,把国家意志强加给民众,从这种观点来看,必定是缺乏效率和完全错误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当然,所谓的理性行为者模式对于理解人们的各种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核心理念—自我利益最大化,对理解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并且符合我们对于“进化过程决定物种发展”的理解。如果我们作出的每一项决策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物种存活率,那么自然选择最终就会形成适者生存的偏好。但是,我们对这一理论信仰得过了头。20世纪70年代,理性行为者模式扩展成为“理性预期”理论,把关于人类理性的信念加以推广,演绎成: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因此必须对于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作出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决策,使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与我们的整体偏好相符。例如,它假定我们可以根据对未来可能收入途径的冷静分析来计划生活,以此调整储蓄额,合理地分配一生的消费,挣钱多的那一段时间多积蓄一些,以便退休后多消费一些。

这是完美价格理论与理性预期理论的美妙结合。它假定理性的人们交易财产(例如橙汁期货)的价格,会反映出他们掌握有关财产的信息,诸如天气及其橙子产量的影响等。如果非理性预期导致一部分投资者把价格推离这一理性路线,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会从另一方向下赌注,把价格拉回合理范围之内。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把这一假说称为“有效市场”。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那时里根总统和撒切尔首相分别在美国和英国上台执政,由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停滞和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都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的压力。他们同时着手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芝加哥经济学家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整套理论依据。

对于有效市场学派的人来说,看似疯狂大起大落的经济周期,是理性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自然结果,他们面对难以把握的未来,需要不断对期望值进行调整,对有关投资利润的新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在这一领域,网络经济泡沫只不过是事后的泡沫。1999年,把所有积蓄都投进网上食品百货公司Webvan可能是有道理的,它的破产是两年以后的事,但是在1999年,人们相信它可能成为下一个微软。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经济发展也不稳定,芝加哥的大人物们还在坚守阵地。“经济学家都很自负,如果有什么东西解释不了,那它一定是非理性的。”该学派领军人物之一的尤金·法玛指出,“我一听到‘泡沫’这个词就几乎要发疯了。”

说得委婉一些,房地产价格突然暴跌引发灾难以后,有关理性投资者能够冷静地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的假设,看来是错误的或者一无是处的。不错,理性经常与我们如何投资毫不相干。凯恩斯是他读剑桥大学时的导师布鲁姆伯利的常客、凡尔赛和平谈判的英国代表,他在谈判中坚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迫使德国缴纳巨额赔款会使德国人陷入穷困而走向极端主义。他还是个精明的投资人,在市场上大把赚钱。他在金融领域的经验影响了他的认知,即投资者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到底自己在做什么。投资决策多数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用他的话来说,仅仅是出于“动物的本能”—立即行动的冲动而非无所作为,不是把利益和可能性分别量化,得出二者相乘之积,权衡得失的结果。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根据凯恩斯的主张提出了一个模式,把理性因素大幅提升。一个不确定的经济机遇,例如互联网或跨大西洋贸易线路,使早期投资者发了大财,这引发了投资热。新的热门资产价格—网络公司的股票、海运公司的股票,如此等等—价格随着投资者的涌入立即上涨,这导致了投资过热,到头来投资泛滥,破坏了潜在的逻辑。投资者看到股价一路走高就以为它会一直高下去,他们编造了一个故事,新的经济机遇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游戏规则,为高度扭曲的估值寻找正当理由。他们不惜借贷,成倍地加大投资。

不幸的是,事实证明,那些新的投资机遇并没有改变世界,它过去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这时悲观情绪不可避免地蔓延开来,接着泡沫破裂,价格下跌,赌空头的人增加,价格进一步下跌。投资人被迫割肉清盘,用来还债,资产价格继续下跌……结局非常悲惨。我看着原来洛杉矶老房子的价格窜到了90万美元以上,这是我当初买价的两倍半,不禁觉得买主和银行简直是疯了。不过,他们都可以拿别人也这样做来证明自己没错。当时他们这样说有些道理,现在看来却毫无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