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人类偏好的反映

价值是怎样被赋予的,它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早在古希腊时就让思想家们着迷。但那时价值的概念与现代经济学所定义的不同。开始的几百年里,价值分析一直是从道德层面上加以探索的。亚里士多德坚信,物品具有一种自然的公平的属性,那就是与生俱来的价值,它在交易发生之前就已存在,公平与否是由上天决定的。托马斯·阿奎那从圣马太“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的理念中得到启发,宣称交易必须使双方都能平等受惠,他谴责卖价高于“真正”价值的做法。

13世纪,道明会的修道士大阿尔伯特断定,合乎道德的交易应该是双方交易的物品含有等值的劳动及其他附加值。这一理念后来得以提炼成为一条定律,即商品与生俱来的价值取决于投入其中的劳动。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随着贸易和私人企业在欧洲的发展壮大,教会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把宗教教条作为研究分析工具不再有说服力,但是用正义的有色镜片观察价格的习惯,却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顽强地存活下来,而且持续到公元18世纪。古典经济学时代的先驱思想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与所谓的“价值与生俱来”的理论进行了斗争,认为价值取决于产品中的劳动含量,但价格与价值不同,价格是由供求关系调节的。例如,亚当·斯密强调,商品所含的劳动成本包括给制造该产品的工人提供的衣、食、住以及教育等,外加少量供他们生育繁衍的成本。

但是这一理论最终陷入了僵局,例如,它没有讲到资本的作用,如果世上的价值完全来自工人的辛苦劳作,那么利润则是对道德的偏离。另外,它也不符合人们的常识,于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受到同时代人们严厉的批判。有人指出陈年酒的价值高于新酒,仅仅是因为它的窖藏时间,而不是劳动。但是,在这一理论消亡之前,卡尔·马克思以它为基础,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他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即资本家以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身份,用生产资料作为杠杆,榨取了工人们的劳动成果。

马克思认为,产品的价值由创造它的所有劳动决定,包括创造必需的工具的劳动,创造该工具的工具的劳动,如此等等。资本家赚钱是他们榨取了价值的一部分—付给工人的工资仅能维持工人的基本生存,而把剩余部分据为己有。马克思的结论是,不同外表背后,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它们的相对价格,与这些产品的属性无关,相反,它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他认为,物与物之间令人们眼花缭乱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种说法认为万物都是它们深层现象透过现实表层显露出来的表象。但这解释不了炎热的夏天为何我会认为冰镇啤酒比常温啤酒的价格更高。我买一棵生菜是我觉得它的价值高于它的价格,又脆又新鲜还有益健康,于是我照价买下。但是如果我回家路上碰到了个超爱吃生菜的人,死乞白赖地要出两倍的价格求我转让给她,我当然乐得卖个高价。它的固有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没有什么神秘关系可言,只不过是食用这棵生菜带给两个人的满足程度不同而已。

学校的教师多年来用一个奇妙的实验给学生展示价格的力量。首先给学生分发装有各种糖果的礼品袋,让他们说出自己手中的糖果值多少钱,他们愿意出多少钱买。然后教师允许学生们交换糖果。交换过后,让学生们再为手中的糖果估价,他们给出的价格全都高于为第一次得到的糖果所出的价格。这是因为他们通过交换得到了喜欢的东西。他们用自认为价值低的东西换来了价值高的东西。他们都没有投入劳动,但是他们手中糖果的总价值却提高了。

物品不具有绝对的、固有的价格,这一认识在19世纪渗入了经济学思想之中。制造产品的成本当然很高,这为它的销售价格规定了下限。但是价格并不存在于产品之内,它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一个主观的数值—被交换物的相对价值也就是它的相对价格。这一认识把价格提升到了它的应有位置—人类偏好的指标和人类生活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