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揭开光线的面纱
既然光线对于一张照片的成败有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它又是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一种重要元素,那么我们有理由先认真地认识一下光线。事实上,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掌握这些光线的特性是我们控制光线的必修课。
光的聚散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当我们需要利用光源照明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是聚光、有方向光源或者无方向光源。一般来说,室内聚光灯的光线是会聚的,其他照明灯属于有方向光源。同时,室内窗口附近的阳光、室外比较强烈的阳光属于有方向光源,而阴天时的太阳则属于无方向光源。
室内聚光灯效果,灯光直接打在脸上,脸部高光很强烈,而其他部分相对较暗。因为聚光灯的光线很生硬,而且受光部和未受光部的分界线很明显,因此在拍摄中如果不是特别的需要,应该尽量减少使用这样的光线。
室外无方向光源,太阳光经过树叶,原本强烈的阳光变成了漫射光,被摄者脸部的光线很均匀,这样的光线是最佳的光线环境。
曝光:F4,1/500S,ISO100,自动白平衡,P档
室外有方向光源,太阳光直接打在被摄者脸上,形成了强烈的光影效果。和聚光灯一样,太阳直射的光线很生硬。
曝光:F6.6,1/125S,ISO100,自动白平衡,P档
光的方向
光的方向也是光的重要特性之一,光源的位置决定了光线的照射方向,而被摄者所处的位置和姿势也决定于光的方向,各种不同方向的光源会制造不同的影像效果。
顺光
光线来自摄影师的背面,被摄主体在拍摄者的前方,光源、拍摄者和被摄者三者位于同一轴线上,这时候景物不会有阴影,反差小,其色彩、线条、形态、气氛都能得到真实的表现,摄影师的镜头也不会因为有光源的光线直接进入而导致眩光。在这种光线下,景物清晰明亮,相机的一般模式都能很好地还原场景。但是也因为光线过于平均,被摄主体的明暗层次不容易展示,会使画面缺乏深度。这种情况下尽量选择被摄景物主体和背景色彩对比大的场景。
曝光:F11,1/200S,ISO100,自动白平衡,M档
曝光:F8,1/125S,ISO200,自动白平衡,M档
逆光
光线来自被摄主体的背面,摄影师正对被摄主体,三者位于同一轴线上,被摄主体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而强烈的轮廓光可勾勒出物体的清晰形状,从而创造出鲜明而简洁的画面。在这种光线下,镜头正对光源,被摄主体和背景之间产生巨大光比,曝光需要极大的准确性。因此,逆光拍摄也是难度最大,最具有挑战性的拍摄方式,成功运用逆光拍出的图片是最具有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的,会非常引人注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质感
在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比如花卉、植物枝叶、玻璃酒杯等,逆光为最佳光线。逆光照射能使透光物体的明度和饱和度都得到提高,使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使同一画面中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有明显的亮度差,明暗相对,增强了对主体的表达。
渲染画面
在风光摄影中,最常见的就是早晨和傍晚的拍摄,通常对光线的运用都是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如镶嵌金边的红霞、沸腾的云海,山峦、村落、林木似剪影一般,清晨缭绕的薄雾,傍晚夕阳下的炊烟……使观赏者在视觉和心灵上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曝光:F3.5,1/4S,ISO400,自动白平衡,M档
曝光:F4.5,1/1600S,ISO400,自动白平衡,M档
提炼画面,增强冲击力
在逆光拍摄中,位于暗部的大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呈现出的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
TIPS
在逆光拍摄时,需要注意不要把相机镜头对准太阳,这样有可能损伤感光元件,即使不是正对太阳,也有可能因为太阳光直接进入镜头而导致眩光。
曝光:F4,1/1250S,ISO80,自动白平衡,M档
曝光:F4,1/60S,ISO200,自动白平衡,M档
侧光
被摄主体和摄影师位于同一轴线,光线从轴线两侧照过来,被摄主体一侧受光便会产生阴影,形成反差,使形态、线条、质感得以突出,从而产生多变的构图。这种拍摄光线下,构图和曝光都增加了一定难度。在人像摄影中,侧光通常用来刻画性格,通常用来拍摄面部轮廓比较鲜明的男性,如果用来拍摄女性,感觉会比较神秘。同时,在使用侧光照明时,要特别注意暗部的作用,暗部和高光都是构成画面的重要部分。
曝光:F5.6,1/400S,ISO100,自动白平衡,P档
顶光
TIPS
顶光顾名思义就是从头顶照射下来的光线,最具代表性的顶光就是正午如果是正午的阳光,则尽量不要的阳光。顶光会在被摄体隆起的部分,例如人物的眼睛、鼻子等下方制造难拍摄,也不要用反光板补光,中午阳光看的阴影,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顶光。如果是室内灯光造成的顶光效果,则强烈,反射的阳光会让被摄者眼睛受到可以用反光板反射一下,消除阴影。损伤。
光的强弱
在拍摄时,光线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合适。光线太强的话,往往会因为相机的光圈不够小、快门速度不够快而导致过度曝光,如果一定要在强光下拍摄,只有借助中灰镜的帮助减少镜头的通光量;而光线太弱则会导致某些数码相机对不上焦。另外,光线的强弱同样会因为光源和被摄者的距离变化而变化。
弱光下拍摄对于许多单反相机来说不是难事,但是对于消费级数码相机来说则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因为消费级数码相机往往光圈不够大,而且由于CCD的面积远远小于单反相机,在高ISO情况下画质也不够理想。
TIPS
通光量是指曝光时通过镜头的光线多少,相同的通光量可以通过调整光圈或者快门来调整获得。最合适的通光量就是能保证精确曝光的通光量。
曝光:F3.6,1/15S,ISO200,自动白平衡,M档
曝光:F8,1/400S,ISO100,-0.3EV,自动白平衡,P档
光的软硬
光线的软硬其实和光线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比较强的光线都比较硬,不过经过技术处理之后也可以变成比较软的光。
当较硬的光照射在被摄体上面时,因为光线不够柔和,有时甚至会有光斑出现,特别是对于人像摄影来说,将让被摄者的皮肤上产生光斑,严重影响效果。同时硬光也会引起被摄者的眼睛不适,因此我们通常会想办法把硬光软化。
要软化光线,有多个办法。如果是自然光照明,比如太阳,则可以等到太阳光不是那么强烈的时候,比如下午或者傍晚时分拍摄,如果是人造光,则可以采用柔光板或者柔光箱对光线进行遮挡使其软化。
TIPS
曝光补偿的单位是EV,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其中正的EV值增加曝光量,负的EV值则减少曝光量。控制曝光补偿的一个技巧是“白加黑减”,即画面中白色部分较大,则需要增加曝光,黑色部分较大,则需要减少曝光。
光的颜色和色温
对于初学者来说,光的颜色和色温其实就是一个概念。所谓色温,就是光源发射的光的颜色与绝对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的颜色相同时,绝对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光色越偏蓝,色温越高;偏红、橙、黄则色温越低。色温的单位是K,一天当中阳光的光色是随时间变化的。
TIPS
太阳的色温大约是,日出后40分钟光色较黄,色温3000K;正午阳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阴天正午时分则约6500K;日落前光色偏红,色温又降至2200K。
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地方,有荧光灯和钨丝灯两种照明设备。荧光灯是典型的高色温照明灯,为了让大家比较清楚地看到色温的变化,我们使用了日光白平衡。可以看到,用荧光灯照明的时候,画面明显偏蓝,让画面有一种阴暗冷淡的感觉。
现在在同样的位置和方向又拍了一张,被摄者也保持同一个姿势,这次我们关闭了荧光灯,改用钨丝灯,钨丝灯的色温较低,300W以下的灯泡只有2800K,可以看到画面偏向暖黄色,这种暖色调在很多时候都会表现出一种暖色调,让人感觉温馨而浪漫。
认识光比
光比,就是指画面中光线最强和最弱部分的比值。高光比通常用来表现被摄体的轮廓例如男性人物的刚毅,而小光比则通常用来表现被摄体的温和,例如女性人物的温柔。对光比的控制没有技巧和量化的数据,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
高光比的画面,高光部位与阴影处亮度差异大,从明到暗的层次变化明显,画面给人的感觉较硬朗,但过高的明暗对比往往无法把亮部与暗部的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果光比超出了感光胶片的宽容度,被摄体的许多细节及色彩饱和度都会受到损失。
低光比的画面层次变化不明显,画面效果较柔和,但过低的明暗对比会将影像表现得过于平板,缺少生气,也会影响被摄体的立体感和力度,影调显得平淡,不过光比小,更有助于表现被摄体“柔”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