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七、民俗节日常识
春节由来及文化习俗有哪些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等,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直至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开始,包括贴春联、守岁、放鞭炮等民俗活动。
春节拜年是一种极普遍的礼仪习俗。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活动。
元旦是怎么来的
元旦,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元旦,是“一元复始”之意,我国古代称元旦为“旦日”,并且历代的元旦日期都不相同。相传,古代定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相沿至清末。
辛亥革命后,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从此,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叫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据说,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如舞龙狮、游灯会、吃元宵等。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又叫“寒食节”、踏青节,在阳历4月5日左右。
相传春秋的时候,晋公子重耳流亡到魏国,被困得饥饿难耐。他手下的一位忠贤之士介子推看在眼里,便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这才救了一急。后来重耳回国登了王位,做了晋文公,分封功臣时却把介子推漏掉了。介子推并不怨恨,背上老母隐居到山西绵山。重耳醒悟后立即派人前去寻找,却寻不得,便下令放火烧山,他想孝顺的介子推一定会背老母出山的。没想到,母子俩骨气刚强,宁愿被烧死也没有出来。重耳十分后悔、哀痛,遂命在这一日不准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清明节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和踏青。人们纷纷前去亡故亲友、祖先墓前修缮、供奉、怀念、祈祷。现在,人们往往前去公墓、烈士墓、先烈纪念碑进行祭扫活动,哀悼、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清明时节,正值万物逢春,人们常常会三五成群结伴春游踏青,舒活筋骨,传统习俗除了荡秋千、放风筝,还要插柳戴花,传说这样可以避邪驱凶、红颜不老,还可预知天气、消灾解祸。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有哪些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俗称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或五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称为端五。
在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因为天气转暖了,“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潮湿的气候容易滋生疾病,所以人们在端午节要把菖蒲、艾草或大蒜头等挂在门上,据说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驱祛病毒的作用。人们身上会带上香包,内装雄黄、艾草等药材,大人要饮雄黄酒,小孩子则将酒抹在前额、耳、鼻等处,还要在手、脚、脖颈等处挂上五色丝线用来避邪。
端午节吃粽子,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相传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楚国百姓找不到屈原的遗体,便向江里投粽子,希望水中的蛟龙、鱼鳖等饱食粽子,以免伤害屈原遗体。这一风俗沿袭后世,便形成了民间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传统习惯。
端午节有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赛龙舟。传说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卧薪尝胆数载才回到祖国,于五月初五操练好水兵,一举消灭了吴国。后人为纪念他的胜利,便在每年这一天挑选年轻力壮的青年举行龙舟竞赛。
端午节寄托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和对有民族气节的人的敬仰,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有哪些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关于中秋节,流传下来很多习俗,比如: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玩花灯、舞火龙等。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在《易经》中,小“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有两个阳数,故名“重阳”,乃大吉大利。这一天又叫“登高节”“老人节”。
这天的重要活动是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相传东汉时期,有个名士叫恒景,被人告知九月九日恒家有难,他得到避难的办法,便如法行事,赶回家中。重阳这天,他携全家登上高山,臂上戴着内装茱萸的香袋,饮菊花酒,果然避免了一场瘟疫。后来,人们纷纷仿效,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民间风俗。
秋季饮菊花酒、佩茱萸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由于农历九月时秋雨缠绵,天气阴潮,暑气未尽,故人易生病,衣物易发霉。菊花有清热祛风、平肝明目的功效,茱萸可以驱虫御毒,这两种东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大有裨益。
重阳节登高其实也有实际的生活原因,秋天正值山上药材、野果成熟之际,农民此时已秋收完毕,正好有时间登高釆收,在“九九”之日前往采收主要是图个吉利。
如今国家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
它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古代称腊日为“嘉平”,为“清祀”,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传统上,在腊八这天,有祭祀和喝腊八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