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为何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三字经》为宋代王应麟所著。他历事理宗、度宗、恭宗三朝,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宋亡后在宁波月湖边的小巷里闭门隐居,教授儿孙,著书立说。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一生著作宏富,所撰经、史、子、集等著作达685卷。主要的著作有《玉海》《困学纪闻》《深宁集》,而影响最大的则是《三字经》。

阅读 ‧ 电子书库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三字经》知名度极高,数百年来,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排列也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先进的教育思想。《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学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蒙学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传授基础知识和传统思想道德的双重功能。其主要内容是:①教和学对人的重要性。②讲解四时、四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等自然与社会的常识,及教学必读书目。③中国历史人物和各朝代的更迭。④列举中国历史上十位发愤苦读成材人物的故事。

《三字经》之所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之所以影响深远、流传甚广,除了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亘古不变的道理外,同它这种深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是分不开的。全书虽只有千余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千字文》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童蒙读物,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约成书于梁大同年间。

据说当年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所以梁武帝又招来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了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

全文共分八段。叙有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浅显知识,历代作为“蒙学教本”。主要内容是:①自然界的常识;②中国历史的创世纪;③做人的道德行为,以四大五常为准则;④都城建筑、风俗、历史典故和九州地貌;⑤治理天下以农为本;⑥为人要勤恳、谦逊、言行谨慎;⑦嫡子继承家业,传宗接代;⑧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立身扬名。《千字文》精思巧构,知识丰富,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故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自隋代开始流行,后有多种注释、续编和改编本,如《千字文考略》《叙古千文》《续千字文》等。

《百家姓》的来历和排序是怎样的

《百家姓》据说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

《百家姓》以“赵”姓开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蒙学教材之一。

《弟子规》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学应恪守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启蒙养正,教育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影响非常深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龙文鞭影》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作者是明代万历时萧良有,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

阅读 ‧ 电子书库

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汉阳人,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明万历八年(1508年)会试第一,进修撰,任国子监祭酒,在当时声望极高。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龙文鞭影》在传统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作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增广贤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为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书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该书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该书的主要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

《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

《幼学琼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幼学琼林》,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作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人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清朝嘉靖年间时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琼林》。民国时期,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修订。全书共四卷。

该书对许多成语出处作了讲述,通过学习,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传诵不绝。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声律启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声律启蒙》作者车万育,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清代康熙年间进士。《声律启蒙》是一本关于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该书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笠翁对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笠翁对韵》是一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其作者是清代学者李渔。李渔(1611~约1679年),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作家,著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等。

《笠翁对韵》以平水韵的三十个韵部为目,把常见的韵字都组织进了韵语,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该书的特点是辞藻丰富,曲故众多,声韵协调,朗朗上口,反映了中国文字韵律的精妙与优美。熟读《笠翁对韵》对遣词造句、写诗作词等都有极大的裨益。

《小儿语》主要有何特色

《小儿语》的作者为明代吕得胜。吕得胜,河南宁陵人,字近溪,生活在嘉靖年间。他对儿童的教育工作非常关心,主张对学龄儿童要进行正确教育。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伏案笔耕,编写了一本颇具特色的新的儿歌,以代替旧的儿歌,本书便由此而成。该书语言浅近,通晓易懂。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得等)的语言形式,讲述了做人的道理,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此书问世以来,甚受欢迎,它浓缩了大量文史知识和道德理论,内容丰富,浅显朴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经典而传承至今,在民间有着极大的影响。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