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琴——正音雅乐

古琴乐器有何特质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称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时文人心中将琴视为高雅的代表,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古琴具有传奇般的色彩,它的琴身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瑟乐器有何特质

瑟是我国古代的拨弦乐器,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12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170厘米,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其外形类似古琴和筝。根据记载,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锦瑟》诗中就写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之名句。不过根据后来发现的实物来看,都是23~25根弦不等,并以25根弦为最多,故现在都以瑟为25根弦来记述,每弦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音。瑟的音质饱满,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浑厚,音域可覆盖五个八度,可以独奏或合奏,或者用来伴奏歌唱。演奏者一般将瑟横放于膝前,左右手交替配合弹奏。

编钟乐器有何特质

编钟,又叫歌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用青铜铸成,依钟的大小而有次序地挂在木制钟架上,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历代的编钟形制不一,枚数也有异。古代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享、朝聘和祭祀都要用编钟演奏。它可以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如今编钟多用于民族管弦乐队,是色彩性很强的旋律乐器。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

阅读 ‧ 电子书库

编钟的钟身呈椭圆形,很像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小,横径大,钟口边缘不截齐,两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顶端有柄的为甬钟,带钮的为钮钟。钟的各部位都有着特定的名称,上部称为钲,下部谓之鼓,钟口两角为铣,钟唇曰于,钟顶名舞。在钟的鼓部,铸有精美的图饰,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为篆间,每枚钟的钲部都有36个突起的隆包,谓之钟乳或枚。

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洪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磬乐器有何特质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状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飨、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磬的历史悠久,据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载:“戛击鸣球”,“击石拊石”,这“鸣球”与“拊石”,即是磬在远古时期的称呼。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在使用。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磬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箜篌乐器有何特质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据文献记载有“卧箜篌、竖箜篌、风首箜篌”三种形制。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14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至20世纪80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才终于被音乐工作者们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广泛地用于音乐实践之中。

古筝乐器有何特质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多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根、二十一根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因为现代筝改良后使用钢丝弦,一般弹古筝者带着假指甲,通常由玳瑁制成。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被称为“众乐之王”,亦被称为“东方钢琴”。

琵琶乐器有何特质

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时出现。“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枇杷”(琵琶)。

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唐朝时代(公元7~9世纪)是琵琶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它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渐渐有所衰微。而今,琵琶不仅在中国又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笛子乐器有何特质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特殊技巧,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等,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阅读 ‧ 电子书库

据传说,笛子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洞箫乐器有何特质

箫亦称洞箫,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箫,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现洞箫通常用九节紫竹制,全长约80厘米,吹口在顶端,管身开有六孔,前五后一,近尾端有出音孔2~4个。箫具有动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韵,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讴歌吟咏,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由于箫的音量较小,所以单用一支箫演奏时,在配器上要注意音量的对比适度。把两支箫分别刻上龙凤来配对的称“龙凤箫”。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二胡乐器有何特质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擦弦乐器之一,主要部分有琴杆、琴轸、琴筒、琴托、千斤、蛇皮、琴码、琴弓,是用于京剧、粤剧等传统戏曲中的乐器之一。弦有两根,琴弓类似小提琴之琴弓,以马尾毛为弓毛,演奏时弓毛置于双弦之中拉奏,这是全世界所有的擦弦乐器中少见的特点。二胡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在传统中国,二胡仅是民间戏曲及地方音乐的伴奏乐器,地位不高。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先生是二胡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葫芦丝乐器有何特质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流行于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傣族地区,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葫芦丝的构造较特殊,所用材料均取天然,纯手工完成制作过程。它由葫芦、主管、簧片、附管组成,主管开有七个孔,音域宽广,附管持续发一个音。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善于表示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发出的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它为葫芦丝。

巴乌是在云南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中音簧管乐器,它和葫芦丝有着共同的渊源,其发音原理相同,音域相同,演奏方法也一样,音色也很相似,只是巴乌的音色较厚实,所以有“会吹葫芦丝就会吹巴乌”的说法,因此称它们为姐妹乐器。

《阳春白雪》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阳春白雪》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不少资料对《阳春白雪》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两种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所传,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并以半轮、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八板》变体运用分割和倒装、变化节奏等方法加以展开,并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

《梅花三弄》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相传此曲为东晋桓伊所作。他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尤其善于吹箫。有一次王徽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尔遇见桓伊,因为仰慕其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非常谦逊,虽然当时他已经很有地位,和王徽之又素不相识,他仍然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炼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勾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这支笛曲,至唐代还很流行。《神奇秘谱》所载《梅花三弄》是标题音乐。它十段各有小标题,原谱为琴箫合奏。所谓一弄叫日、二弄穿月、三弄横江,是此曲第一主题反复出现三次。全曲以音乐形象描绘梅花不惧严寒,迎风怒放,幽香远传的境界。

《广陵散》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十大曲之一。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6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平沙落雁》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又名《落雁平沙》。该曲曲调悠扬流畅,通过对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表现出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子,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为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阅读 ‧ 电子书库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深为人们所喜爱。

《高山流水》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准确地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关于《高山流水》之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袱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高山流水》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各自有独特的风格。

《渔樵问答》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音乐形象生动、精确。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画出隐士豪放不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全曲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主题音调的优雅变化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阳关三叠》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乐曲,表现的是一种无限留恋的惜别之情。据考证,此曲亦曾用于唐代大曲《伊州》之中。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而且有些诗人同王维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个世纪,可见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况。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所收《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谱本。今常见乐谱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琴学入门》。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歌曲结尾处在渐慢、渐弱中,抒发了一种关切而感叹的情绪。

《秦王破阵乐》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称为《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乃至流传到国外。

《夕阳箫鼓》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夕阳箫鼓》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约在1925年,此曲曾被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彭修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更名为《春江花月夜》,并因此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描绘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重叠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唉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汉宫秋月》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汉宫秋月》流传甚广,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琵琶仍用乙字调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胡笳十八拍》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1297字的骚体叙事诗,是一首优秀的古代艺术歌曲,为我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原诗一说为汉蔡琰所作,但难以定论。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其音乐为唐人传谱。

阅读 ‧ 电子书库

现存明代以来琴谱百余部,其中30余部收有各种传谱的《胡笳十八拍》。明朱权辑《神奇秘谱》收有董庭兰传谱的《大胡笳》《小胡笳》,二曲不同。《大胡笳》十八拍,均有小标题;小标题取自刘商拟作《胡笳十八拍》的诗句。《小胡笳》6段,小标题取自原《胡笳十八拍》的诗意。琴歌《胡笳十八拍》始见于明徐时琪所辑《绿绮新声》(1597年)刊本琴谱,此谱后部散佚。今演唱之谱本来自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孙丕显所辑《琴适》谱本。琴歌《胡笳十八拍》的音乐主题材料系取自《小胡笳》,二者有渊源关系。

《十面埋伏》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十面埋伏》是一首传统的琵琶曲,又名《淮阳平楚》。它是以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编写的乐曲,音乐扣人心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一定的写实性,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全曲时间约6分36秒,由三个大部分十个小段组成。《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琵琶古曲,它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地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霓裳羽衣曲》是怎么来的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传,该舞曲是唐玄宗在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天竺乐《婆罗门曲》的基础上增删、改编而成。该曲力图描绘虚幻中的仙境。《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之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时宫廷传存的乐谱已经残缺不全。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18段。

全曲共36段,分散序(6段)、中序(18段)和曲破(12段)三部分:散序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舞;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的;第三种则折中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