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遒劲雄健

怎样理解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含义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现代汉字的初型。它最初被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约3000多年历史,经过鉴定是比篆文、籀文更早的文字。甲骨文文字的内容除少许的记事外,大部分都是当时的卜辞。它产生于公元前1400年的商代,然而,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它才被人发现。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15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4500多个,可识的约有1500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烧甲骨出现的“兆”(细小的纵横裂纹)来预测吉凶。由于其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又因为是以契刀刻画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在殷墟出土有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其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是研究我国文字的重要文化。

先秦书法——金文有什么特点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做“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其主要特点是笔道肥粗,弯笔多。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最珍贵的资料。

大篆小篆的统称——篆书有什么特点

篆书有广义与狭义概念之分。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而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小篆”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代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字体——隶书有什么特点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它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字体结构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汉字的一种书体——草书有什么特点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始于汉初。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不拘章法,笔势秀丽流畅,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字文》《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等,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草书自狂草起开始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楷书有什么特点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因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一般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始于东汉。在楷书的发展衍化过程中,三个重要的时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即晋楷、魏楷和唐楷。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唐朝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元朝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到了清朝,楷书书风渐趋死板,于是书法家又从北派中寻找灵感,因而大力推崇魏碑体楷书,直接促成了清朝碑学的兴起。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有什么特点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今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其特点是:

(1)大小相兼。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画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4)浓淡相融。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俊秀强劲,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具有强烈隶书风格的楷书——魏碑体有什么特点

魏碑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①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②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③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瘦金体有什么特点

宋徽宗赵佶是个天分极高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称“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超越,真可谓是古今第一人。宋徽宗传世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等。

“石刻之祖”——石鼓文的含义是什么

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墩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其笔法方正、均衡、圆阔,布局紧凑,极为周致,为历代习篆书家所喜爱。

石鼓文于唐代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唐代诗人韩愈曾作《石鼓歌》,其中有“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的诗句。可见,在唐代普遍认为石鼓文出于周代。至宋代,欧阳修仍认为石鼓文为周宣王时期史籀所作。近代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将石鼓文的历史缩短到了秦代,认为是秦文公时期出现的。郭沫若又考证石鼓文的制作年代为秦襄公八年。

阅读 ‧ 电子书库

石鼓文于唐末流散,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但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其后又经历多次战乱迁徙,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钟繇的书法有何特色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魏书法家。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其特色为书法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据说楷书就是他最初衍化而来的。后以其正楷书法享誉一时。钟繇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其传世书作真迹已无存。与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王羲之为何被尊为“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任秘书郎、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因任过右军将军,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为官时,主张实行清明政治,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专心研习书法。王羲之少年时就曾经师从卫夫人学习楷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度改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形成妍美流变的新体。王羲之辞官后更加专注于书法研究,最终成为一代大家。他的书法兼备诸体,尤善楷书、行书,字势雄奇而多变化,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也因此享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的书迹刻本甚多,多散见宋代以来所刻的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代僧人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长风帖》《初月帖》《十七帖》等,真迹无存,唯有唐代人双勾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其《兰亭序》更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兰亭序》为何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楔帖》。此帖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法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瘗鹤铭》被称为“大字之祖”的原因是什么

《瘗鹤铭》乃六朝石刻,为葬鹤而作斯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的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裂落入长江,南宋淳熙年间发现一块残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发现五块残石七十余字。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都给予其高度评价。

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神态飞动,读之令人回味无穷。用笔撑挺劲健,圆笔藏锋,体法从篆隶中变化而来。结体宽博舒展,上下相衔,如仙鹤低舞,仪态大方,飘然欲仙,字如其名,表里一致,堪称书法杰作。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为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还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此碑的拓本及字帖久传国际,名震海内外,是研究书法艺术之代表。它既是成熟的楷书,又是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欧阳询对楷体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他的楷书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以《九成宫醴泉铭》等为代表,此外他所写的《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梳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颇有乃父之风,父子均闻名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张旭的草书有何特色

张旭,盛唐时期人,生卒不详,字伯高,吴郡人。他少年时即好书法,小仕后初为常熟县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交情甚密。张旭的书法始于张芝、二王一路。他的楷书端正严谨,规矩至极,黄庭坚誉之为“唐人正(楷)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张旭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成为笔法放纵、字形繁多变化的“狂草”体,做到笔未落而意在先,书虽尽而心相连,成为中国狂草书体的奠基人。《草书古诗四首》是张旭狂草代表作之一,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步虚词》二首,后两首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是草书中的巅峰之作。

张旭“狂草”书法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汉字的基本构成,虽然大部分难以辨认,但正是这种连鬼神都不可端倪的“雄逸天纵”的书法,成了人们为之倾倒的艺术,并把中国书法推到了纯艺术的高峰。

怀素的草书有何特色

怀素,唐朝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怀素7岁时到零陵县城河内的“书堂寺”为僧,后到东门外的“绿天庵”为僧。怀素自幼对书法怀有浓厚兴趣,经禅之余,勤学书法。因为无钱买纸练字,他就在寺旁空地种下许多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故名其庵为“绿天庵”。经长期勤学精研,秃笔成堆,埋于山下,名曰“笔冢”。旁有小池,常洗砚水而变黑,名为“墨池”。前人评其书法,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所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俱备。

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怀素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对其书法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等。

书法中的“宋四家”分别指哪几位

所谓“宋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这四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阅读 ‧ 电子书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擅长行书,代表作有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为“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在“宋四家”中首屈一指。

蔡襄,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

宋四家中,蔡襄的年龄辈分,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峒,米芾俊迈豪放。他们的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只有蔡襄。

赵孟頫书法的特色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书画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历来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素有入笔流利、丰腴不俗、结构紧凑、搭配灵巧、工整秀丽、笔法稳健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法代表作品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四体千字文》《赤壁赋》《临兰亭帖》《真草千字文》《归去来辞》《临右军帖》《纨扇赋》《绝交书》《汲黯传》《闲居赋》《酒德颂》等。

董其昌的书画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土,汉族,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了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也有很多论著,其中“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又不拘泥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充分表达了一种平淡天真的个性。再加上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一时,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故宫三希堂收藏的“三希”指什么

三希堂,原名温室,乾隆十一年(1746年)因收藏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更名为三希堂。

按其本意,“三希”本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帖,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就书法收藏而言,这三件书法稀世珍宝就被称为“三希”。

《书谱》对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唐代孙过庭所著的《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在这一著作中,孙过庭提出了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中国书法影响巨大。

《书谱》奠定了书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中提到反对写字如同绘画“巧涉丹青功亏翰墨”,认为书法审美观念要“趋变适时”,所谓“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反对把书法当做秘诀,择人而授的保守态度,认为楷书和草书要融合交汇,“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祭侄文稿》为什么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作。此文是一篇书札草稿,内容是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呆卿和侄子季明的祭文。本为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是无意之作,所以使得这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深得自然之妙,备受后人推崇。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寒食帖》为何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这是一首遣兴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蜀素帖》为何有“中华第一美帖”之称

米芾的《蜀素帖》,又称《拟古诗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

在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最著名的“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是什么

“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指的是:

(1)东晋王羲之家族的《噬三希宝帖》,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询的《伯远帖》,它们是现存最为古老的书法真迹,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现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2)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此帖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虽然现存的《兰亭序》只是唐人摹本,依然弥足珍贵。

(3)唐代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欧阳询被后世誉为“唐人楷书第一”,《梦奠帖》为其晚年力作,功底深厚。

(4)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此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遒劲而和润的笔法与书写者痛彻切骨的感情融为一体,给人极强的震撼力。

(5)唐代怀素的《自叙帖》。此帖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是怀素晚年力作,奥妙绝伦,精彩动人。

阅读 ‧ 电子书库

(6)北宋苏轼的《寒食帖》。此帖为“天下第三行书”,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7)北宋米芾的《蜀素帖》。此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美帖”。

(8)北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此帖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

(9)元代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其字点画精到,结体周密,行笔劲健酣畅,是赵孟頫的经典力作。

(10)明代祝允明的《草书诗帖》。此帖纵情奔放,酣畅淋漓,是祝允明书法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