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画——赏心悦目

传统中国画有何特点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地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诗书画印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其特有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画的工笔技法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工笔,简单地说,就是细致写实,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其重要的特色是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一种工整细致的密体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工笔画的技法有:描、分、染、罩等。所谓描指的是白描,画者分别用浓墨、淡墨瞄出底稿;分是指用磨色上色,用清水分蕴开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染和分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用的不再是墨色,而用彩色来分蕴画面;罩色指的是整体上色,比如整片叶子上的绿色。

中国画的写意技法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它是一种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写意技法的特色,在于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地摹写现实,而着重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和抒写画家主观的情致。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

何谓“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

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

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办皴,刺梨皴(豆办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

阅读 ‧ 电子书库

在中国画的山水画中,皴法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千百年以来皴法已经从基本技法演化成了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它不仅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皴法还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

白描技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有单勾和复勾之分。用同一墨色的线勾描整幅画的叫一色单勾。用浓淡不同墨色勾成的,如用淡墨勾花,浓墨勾叶叫浓淡单勾。单勾要求线描准确流畅、生动、笔意连贯。先以浓墨全部勾好,再以浓墨对局部或全部进行勾勒叫复勾,它多用以加强所描物象的精神和质感。总之,白描具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

中国古代有许多白描大师,如吴道子、李公麟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泼墨技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泼墨技法,创始于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唐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情迸发,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后世所谓泼墨法,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运用这种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即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

什么是“十八描”

“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中国古代画家曾总结有18种描线方法,简称“十八描”。这18种方法是许多人长期经验的总结。有些描法在唐以前就有,有些则是以后逐渐总结出来的。约在明朝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长期实践以后成为传授人物绘画的基本程式。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亦见于明代汪硐玉《珊瑚网》。清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现简述如下:

①高古游丝描:用笔尖圆匀细致描出,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好。②琴弦描: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如颤笔皴法,心手相应不乱。③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无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格。④混描:以淡墨皴衣褶纹,加以浓墨混成之,故称混描。⑤曹衣描:衣褶纹多用直笔紧束,所谓曹衣描笔法最讲沉着。⑥橛头钉描:用秃笔,坚强挺拔中要含有婀娜之意,最忌粗恶。⑦钉头鼠尾描: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重皴法,如写兰叶法。⑧折芦描:此由圆笔转为方笔之法,仍须方中有圆,用隶书为之。⑨枣核描:亦如橄榄描法,石涛画笔中往往有之,是善于学古者唯不可于行迹拘之,多观古画自得。⑩马蝗描:伸屈自然,柔而不弱,无臃肿断续之迹。⑪橄榄描:用笔最忌两头有力中间虚弱,起讫极轻中又极沉着,如敦煌发现唐人佛像正用此意。⑫柳叶描:李后主金错刀书法,忌与浮滑轻薄之习。⑬减笔描:马远、梁楷多用减笔,以少胜多,少难于多。⑭竹叶描:视芦叶为短,如柳叶为长,仍用金错刀书法,中锋写之。⑮蚯蚓描:春蛇秋蚓,以譬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尤多近俗,蚯蚓当如篆书,圆笔为佳。⑯战笔水纹描:战战兢兢之颤,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⑰枯柴描:山水画有乱柴皴,人物衣褶亦有枯柴描,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为好。⑱行云流水描:用笔如云舒卷,似水转折不滞。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

阅读 ‧ 电子书库

何谓指画

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又称指头画、指墨黑,因是用手指代笔作画,故称指画。它多是指甲、指背、掌心和指侧并用作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清张彦远《画史外传》载,指画始于元代大画家金蓬头,其于绢上作画,谓之“手摸绢素”。

指画用指主要是食指,次之大指和中指,以配合做粗细线条。中指和无名指适用于大泼墨之涂抹。用这种方法作画,具有浑厚朴拙、变化无穷之妙。如画人物之须发或衣褶之类的细线时,运用较尖的指甲勾勒,可以达到细如毫发,随意飞动的艺术效果。同时,指头和指甲的蓄水有限,且流速又快,需要不间断的蘸水。所以长线多由短线接成,往往出现似断非断的情形,颇耐人玩味。与毛笔相比较,指头更能传其神,易于收到那种神到形不到,韵到墨不到的好处。历史上清高其佩、近代潘天寿、洪世清所作指画作品影响较大。

顾恺之对绘画艺术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顾恺之(344~405年),原名长康,字虎头,出生于晋陵(江苏无锡)一个官僚家庭。年轻时做过官,有机会游览各地的名山大川。他性格诙谐,精通诗文,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画史上关于他的轶事有不少记载。

顾恺之在绘画艺术上的最大贡献是他的“传神”主张。史书记载,他画人物像,曾数年不点瞳仁,人问缘故,他说:“四肢的美丑,无关于人的奥妙。传神写照,全在眼睛里。”嵇康《送秀才入军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从绘画角度总结说:“画‘手挥五弦’容易,画‘目送归鸿’困难。”他认为“目送归鸿”意在像外,要把这种意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是十分困难的。殷仲堪一只眼瞎了,顾恺之要给他画像,他死活不干。顾恺之劝他说:“你不用怕。我只画你的瞳仁,然后用飞白的方法拂掠,你的眼睛就会像轻云蔽日一样啦。”飞白是书法的一种,笔画中露出丝丝白地,如枯笔书写。顾恺之用这种方法画殷仲堪的眼睛,果然非常有神。

顾恺之绘画的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又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称为高古游丝描。着色则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他善于用睿智的眼光来审察题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炼,因而他的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他留下来的论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娲在歌唱。这些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阅读 ‧ 电子书库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为何有“绘画中的瑰宝”之称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童年的吴道子极为不幸,双亲早故,生活孤苦,迫于生计,自幼便学书习画。清苦的生活,勤奋的学习,使他很早便成才,20岁左右时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了。

唐宣宗时吴道子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被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为纸本手卷,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传为宋人摹本。乃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的。作为一幅佛诞名画,可以从中看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汉末而至盛唐,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画中的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如达摩样,而完全是汉人模样。作为一幅中国画,又昭示着线描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铁线”衍生出“兰叶线”,从此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大备,无怪乎苏东坡语:“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天王送子图中》中的人物神情动作、鬼怪、神龙、狮象等都描绘得极富神韵,略具夸张意味的造型更显出作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此图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笔势夭矫,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具有“疏体”画的特性,是典型的“吴家样”。《天王送子图》构思独到,气势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纷繁,给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尤其是佛道壁画带来深刻的影响。吴道子壁画原作已不可见,现存纸本是后人的摹本,形神俱佳,亦颇可观。

张僧繇的绘画主要特点是什么

张僧繇,吴(苏州)人,梁武帝时期的著名画家,是当时绘画成就最大的人。他与顾恺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张僧繇擅长描写人物面貌,他吸收了天竺(印度)等外来艺术的长处,在中国画中首先采用凹凸晕染法,画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传神逼真。历代文献中,著录了他所画的23处寺庙壁画遗迹,也记载了他那日稀的传世画著及与日俱增的深远影响。唐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与画圣吴道子,都直接继承了他的风格。唐代有歌谣“道子画,惠之塑,传得僧砾神笔路”,中肯地道出了这一点。张僧繇以他那画龙点睛的神笔,永远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中占据着光荣的一席。

王维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画家。

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画时代,并对后世文人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从此绘画已不再完全依赖色彩,一种以水、墨作为表现手段的“写意画”逐渐取代了浓艳富丽的重彩,中国画家们更是以毕生的精力研究笔、墨的审美因素,并赋予了原本单纯的表现形式以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美感。“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山水诀》)。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

阅读 ‧ 电子书库

《袁安卧雪图》是王维的一幅佳作。其中雪中芭蕉的意喻得到后世的推崇,这种超越于生活常理之外的艺术处理,确立了“神情寄寓于物”的表现手段,也进一步深化了“意在笔先”的思维方式。王维好画雪景,也常有剑阁、栈道、捕鱼、山居的描绘:沉静的田园意趣,远离尘世的风景,确实令人有清新脱俗之感;渔人村民的生活作为一种山居野趣,也点缀在悠闲清雅的画面之中。“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既是历代名士的渴望,也是王维的向往。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何特色

顾闳中,约910年生,980年逝世,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

《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官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此图以手卷形式,一共用5个场景——琵琶独奏、六么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描绘了整个夜宴的活动内容。

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得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人物的衣纹组织得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敷色上也独有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人物服装的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阎立本人物画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阎立本(约601~673年)唐朝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隋将作少监阎毗第三子。少时好读书。武德时为秦王(李世民)府库直,贞观时为主爵郎中,显庆中任将作大匠,代兄立德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升任右相,封博陵县男,咸亨元年(670年)迁中书令。咸亨四年卒。

阎立本人物画的主要特色表现如下:

首先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意义。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侧重描绘著名历史人物,用以警示后人,弘扬治国安邦之大业。他曾为唐太宗画像,在凌烟阁画过四功臣像等。这与同代其他人物画家主要服务于宗教的绘画倾向有明显区别。

此外,阎立本的线描风格稳重坚实,设色较前代更趋于浓重精细,有时还使用金银作颜料。如果说两晋人物画已由汉代的简朴、稚拙发展为“迹简意淡而雅正”,那么阎立本则是在此基础上,又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家。

据画史记载,阎立本的作品有六七十件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历代帝王图》为绢本,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的是古代的十三个帝王。其中有刘秀、曹丕、司马炎、杨坚这样的开国明君,也有陈叔宝、杨广这种昏君;有崇尚佛道之帝,也有毁灭佛法之皇。

此图的每个形象都寓有褒贬,而这一褒贬又是寓于每个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之中的。在表现帝王的形象时,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面容、眼神、眉宇和神情,来刻画不同的个性、气质,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评价。如杨坚,不仅表现了“体貌奇特,仪表绝人”,而且以深沉的眼神、紧闭的双唇,显示出“雄图内断、英谋外决”的性格,这与杨广的虚浮外貌、萎靡身躯形成对照。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十三个帝王,就是要“以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带有明显的鉴诫教训的目的。

此图卷有别于魏晋时“秀骨清像”的类型化表现,而使人物肖像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宋徽宗对中国画坛的发展有何贡献

宋徽宗名赵佶(1082~1135年),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对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也使得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因为优厚的待遇,再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宋徽宗对院画创作的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院画创作最为繁荣。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极大丰富,他还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阅读 ‧ 电子书库

宋徽宗的绘画风格有两种。第一是精工富丽的皇派传统,从他的《听琴图》《芙蓉锦鸡图》等作品可以看出用笔精细,一派艳丽富贵的情调,他的这种风格对画院画家的影响很深。第二是他善用水墨渲染的技法,不甚注意色彩,崇尚清淡的笔墨情趣,这是从徐熙、易元吉、崔白等人接收来的画法。其传世名作有《听琴图》《芙蓉锦鸡图》《雪江归棹图》等(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马远绘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南宋时期杰出画家。擅山水、花鸟、人物,其山水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用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山石,方硬严整。马远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所以马远又号“马一角”。《寒江独钓图》,是马远构图技巧最成功的典范:一叶扁舟飘浮江面,渔翁独坐垂钓,除四周寥寥几笔微波外,全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天空旷、寒意萧条的气象。

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所画人物,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马远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又与夏圭并称马夏。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秋江渔隐图》《山径春行图》等传世。

“元四家”指的是哪几位画家

“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指的是元代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画家。这四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其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金代画坛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金灭北宋之后,控制北宋首都汴京,大量北宋内府收藏进入金代宫廷,极大地影响了金代的绘画创作。金代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常被人忽略,但现代画作中许多著名的宋代山水作品,很可能是金人所作,而如今存有名字的画家,如武元直、李山,王庭筠、张璃等,其山水花鸟画作,足可与南宋院画相媲美。

武元直,别号善夫,工山水,画多避世山水题材,属文人画家之流。他的艺术活动在金代中后期。今传世画迹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赤壁图》卷。写苏轼《赤壁赋》词意,笔法劲利,墨色浓淡相间,表现山石皆有特色。

王庭筠,字子端,祖籍辽宁盖县,号黄华山主。擅诗文绘画,备受金章宗完颜璟重视。史载其画多以梅竹和山水为题材,也偶为墨戏,还善写真。传世作品仅《幽竹枯槎图》卷,其画构图笔法皆似苏轼《枯木竹石图》,现藏于日本藤井有邻馆。

张璃,生平不详,传世书画有《文姬归汉图》,现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图绢本淡设色,笔法简练劲拔,衣带飘忽。画蔡文姬及侍从等十余人骑马而行,有鹰、犬相随。另有一卷宫素然作《明妃出塞图》,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构图人物皆与此相似,这两画究竟是何关系,对此专家有较大争议。

明代画坛“吴门四家”是指哪几位

中国明代(1368~1644年)中期,苏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绘画名家出现很多,文人名流经常聚会宴饮,很多文人把画画当做娱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的元代绘画传统,中间以突出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最出名,他们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闻名画坛。因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苏州古为吴地,故后人将他们称为“吴门四家”。

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沈周,江苏吴县人,出身于书画世家,他的山水画以粗笔的勾勒和淡色渲染画法为主,水墨写意花卉很有特色。文徵明,长洲(今苏州)人,画家兼学者,主要用细笔画山水,喜欢用青绿重色罩染。唐寅,也就是唐伯虎,苏州人,他的人物画有时工笔,有时写意。仇英,太仓人,是人物、山水画高手,他从临摹古人作品中受到很多影响,擅长着色,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画非常优秀。

唐寅《落霞孤鹜图》的画风有何独特之处

唐寅(1470~1523年),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悠闲的生活。其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他的代表作《落霞孤鹜图》《丘壑独步图》就是其绘画风格的最好体现。

阅读 ‧ 电子书库

《落霞孤鹜图》是唐寅山水画苍秀一路的代表作。画中高岭耸峙,几株茂密的柳树掩映着水阁台榭,下临大江。阁中一人独坐眺望,童子侍立,远处落霞孤鹜,烟水微茫,景物十分辽阔。该画画法工整,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画上自题诗曰:“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作者显然是借《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画近于南宋院体,和他借鉴北宋、元代的作品风格不同,是他盛年时的得意之作。唐寅除绘画外,兼长诗文、书法,堪称“二绝”,他以高度的文化修养,深化了艺术表现的层次。

徐渭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徐渭(1521~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为青藤画派之鼻祖。

他在绘画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大写意的一派画法,把传统的水墨写生技巧,发展至大刀阔斧、纵横睥睨的高度,墨酣笔健,流露出豪迈的气度。他利用泼墨画写生的山水、人物及各种花卉、虫鱼、瓜果,发展为墨汁淋漓、烟岚满纸的面貌。他的画特别讲究气韵,他的题画诗云:“不求形似求神韵。”但徐渭不求形似,并非不注重观察自然,他极喜爱花木,屋外种竹、种葡萄,亲自浇灌,目的在于写生。他喜欢画牡丹,常以浓墨泼洒,这种泼墨牡丹画法,是他的创举,也表达了他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情怀。

徐渭《葡萄图》有何特色

徐渭的《葡萄图》是大写意花鸟画的重要作品。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可看作是文人画中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此图将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徐渭在画上自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其画面上所呈现的那种乱头粗服的美,较之元代画家的逸笔草草,更具有一种野拙的生机力感。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特征是什么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是明末清初书画双绝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擅长花鸟、山水画。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所画花鸟,鱼虫进行夸张手法,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石涛的绘画艺术特征是什么

石涛,中国清代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他擅长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宕、生机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

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最终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他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具有重大的影响。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怎样的画作

张择端,宋代著名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任职。自幼好读书,又工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瑰宝,是举世闻名的风俗画杰作。

该幅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其画卷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现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此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该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全图可分为3个段落:前段描绘了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诚然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一幅怎样的画作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范宽《溪山行旅图》是一幅怎样的画作

范宽(约950~1027年),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前期著名画家。《溪山行旅图》是其著名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作者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优雅地显示出来。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是一幅怎样的画作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作品以长卷形式,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棚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山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极富理想色彩的山水画杰作。

仇英《汉宫春晓图》是一幅怎样的画作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侨居苏州,生卒年月不详,其作品见于明正德己巳至嘉靖壬子间,为明代四大家之一。本幅画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描绘后宫佳丽百态。其画面展示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装扮、浇灌、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画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共115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显示了画家过人的观察能力与精湛的写实功力。

全画构景繁复,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除却美女群像之外,该图复融入琴棋书画、鉴古、莳花等文人式的休闲活动,成为仇英历史故事画中的精彩之作。

郎世宁《百骏图》是一幅怎样的画作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他的《百骏图》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元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百匹姿态各异的骏马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意趣盎然。

韩滉《五牛图》是一幅怎样的画作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他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

他的这幅《五牛图》是一幅纸本设色画,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纸上有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作者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在技巧语汇表现上,作者更是独具匠心,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而是笔力千钧。该画堪称绝世孤品。

“扬州八怪”是怎么来的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他们也称扬州画派。在艺术观上最突出的是重视个性表现。他们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他们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此来表现画家清高、孤傲、绝俗外;另一方面他们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为中国画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故被“正统”派视为“怪”。

阅读 ‧ 电子书库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八人的名字,说法不一。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蝉、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土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还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并不统一。今人多从李玉棻说。

郑板桥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尤擅画兰竹。

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他是一位注重自然,主张首先从生活入手的画家。“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过程,是对他重视生活感受的创作观念的绝佳表述。

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兰竹图》是他的代表作。该画虽以寥寥数笔,写翠竹几竿、芳兰数丛、巨石一壁,然而却极好地表现出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劲的精神。巨石仅以淡淡皴染,就突现了峭拔凌厉的气势;翠竹枝干粗细相间,竹叶疏密成致,迎风摇曳,细致坚韧,苍翠之感油生;兰草疏密相间,虽一丛丛地分散,但在竹、石的有机穿插和统贯下,不仅各丛之间有呼应,而且与竹、石构成有机的画面。整幅作品看来,笔情纵逸,但又苍劲严整,颇得萧爽之趣。而题画诗,不仅拓广了画意,并且补充了画面的空虚部位,使整体平衡紧凑。这种富有气机的作品,倘若不是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是难以成就的。

吴昌硕的绘画有何特色

吴昌硕,浙江湖州安吉人,清晚期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

吴昌硕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最擅长写意花卉。由于他的书法,篆刻功底深厚,能够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于绘画之中,所以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成,浑厚苍劲,纵横恣肆,气势雄放,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扦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如何评价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敦煌莫高窟的735个洞窟中近500窟绘着巨幅壁画,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绘画时间长逾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堪称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灿烂的一颗明珠。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惊人的伟绩,享有崇高的地位。

莫高窟壁画中最闻名于世的形象首推飞天。飞天是唐壁画引人注目的一方面,她总是配合佛陀说法而出现,有的飞翔,有的腾跃,有的扬手散花,有的互相顾盼,给人以遨游太空的欢乐景象。飞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标志。

早期的莫高窟壁画的题材多为佛教故事,也有现实场面,如耕地、交战等,此外还有流传的神话题材,如伏羲、女娲等。这些中国传统题材与印度传来的神话如修罗王等交织在一起,表明早期佛教壁画与道、儒思想的融合。

进入唐代以后,随着文化艺术进入全面繁荣时期,敦煌的石窟创作也出现了高潮。唐代佛教典籍经过大量翻译和广泛流行,大量的佛经内容变为图像。这一时期“经变画”的规模十分宏伟。几乎一进洞窟,除塑像外,其余三壁都是巨幅绘画,人物众多,色彩绚烂华丽。这种通壁大画的出现,是唐代敦煌壁画的重要特色。

敦煌壁画填补了我国唐代以前绘画传世作品极为稀少的重大空缺,完整地保留了自北朝至元代的佛教绘画真迹,是我国最为完整的宗教绘画体系,为探索中国美术发展史提供了最系统、最丰富的历史资料。此外,敦煌壁画蕴涵了诸多历史时段中国绘画技法与绘画风格的承传与沿革。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各个朝代绘画风格、技巧的发展与演变。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为后世画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清代宫廷画有何特色

清宫廷绘画主要分为三个发展时期:①顺治、康熙朝为初创阶段;②雍正、乾隆朝为鼎盛阶段;③嘉庆朝以后为衰落阶段。其盛衰与清代国力的消长密切相关。在宫廷中供职的画家,绝大部分为来自民间的职业画家,另外还有若干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清代宫廷绘画,大致可分为纪实绘画、装饰绘画、历史题材绘画和宗教绘画四类。

纪实绘画包括皇帝后妃及文武大臣的肖像、皇帝日常生活的图景和记录当时重大事件。装饰绘画包括大量粘贴于宫殿墙壁和案头观赏的山水、花鸟画。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不多。宗教绘画,佛道题材均有其中一部分受西藏喇嘛教艺术的影响,颇具特色。

帝后肖像画上作者不署名款,其余作品署款有固定格式,须用工楷字体书写,画家姓名前必冠以“臣”字,如“臣丁观鹏奉恭绘”“臣郎世宁恭画”。纪实绘画中人物肖像、服饰、武备、仪仗、阵式、舟车等的描绘具体写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部分山水、花鸟画往往描绘塞外景物,在题材上有新的开拓。清代宫廷绘画作品与过去各代画院绘画作品一样,宫廷富贵气息浓厚,用笔细密繁琐,色彩清丽华艳,但是从格式上看缺少变化是其一大弱点。

最著名的“中华十大传世名画”是什么

“中华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上十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文明史上十部伟大的巨著,是华夏文明的永久标签。

它们是:

阅读 ‧ 电子书库

(1)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该画用笔细劲古朴,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2)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该画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唐太宗的风范与威仪,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3)唐代张萱、周昉的《唐宫仕女图》。该图表现了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4)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

(5)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该图用笔细润圆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6)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中描写了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江湖,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

(7)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中人物800之多,却神情各异。笔墨章法非常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8)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十分优美的境界。

(9)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这幅画表现出了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独树一帜。

(10)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此画描绘了百匹骏马放牧游息的场面。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中华十大传世名画”承载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它们流传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艺术瑰宝的真正魅力。

为什么说芮城的永乐宫壁画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其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永乐宫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合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其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章。它用传统的程式画法,画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表达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鬓发飞扬;玉女则含情脉脉地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顾盼,形象各具特色。每个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几笔,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就充分表现出了质感的动势。在用色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线为骨干,再填以金、朱红、青绿等色,配搭得十分和谐。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气氛神圣、庄严,但形象无一雷同,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唐、宋绘画艺术特别是壁画艺术的直接继承者,永乐宫壁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目前发现的我国古代绘画遗迹来看,元代人物画大幅的极少,永乐宫壁画就显得尤为珍贵,是研究元代绘画的重要资料,并可从中得到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