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三、文化常识
什么是“三易”
“三易”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的合称。现只有《周易》存世。关于“三易”,易学界普遍认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有学者认为“三易”的名称和它们各自的卦序以及卦序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这两位学者的意思是说,《连山易》取象于流云从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飘来,因此以上艮下艮的纯艮卦为第一卦,艮为山,一座座山连在一起称为连山。而《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卦,坤象征着地,万物莫不归藏于大地之中,因此名为归藏。而《周易》则是要表达易道包罗万象、无所不备的意思。
何谓“三礼”
古人的三礼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祭祀天、地、之礼;二是指《周礼》《仪礼》《礼记》。我们通常说的三礼是指后者。
“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唯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则也认为系刘歆伪造。
《周礼》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何谓“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最初为口头传授,到汉景帝时,才由公羊高的五世孙公羊寿和其弟子胡母子都整理成书。
《谷梁传》也叫做《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旧题战国时谷梁赤撰。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有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后两书的体裁相近,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何谓“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中代表性人物及主要思想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代表性人物及主要思想如下:
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的理论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
法家学派:该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人。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生于韩国的贵族家庭,是法家的著名代表。《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兵家学派:该学派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名家学派: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以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阴阳家学派:“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纵横家学派:纵横即合纵连横。是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
杂家学派: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其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
农家学派: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进行总结且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小说家学派:该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而小说家被归类于古中国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
中国三大传统宗教是什么
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分别是儒教、佛教、道教。儒教是以孔子为儒家之祖,又称孔教。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起初儒教不算宗教,因为孔子与孟子只注重伦常,而不谈论神道,不谈过去与未来的事,只被称为儒家。后来才慢慢形成为宗教,称为“儒教”。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个主要朝代,或者主要历史时期,儒教都是官方指导思想。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到汉代时才传入中国,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主张轮回转世学说,它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受苦的,这一世受苦来世就能享福,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
道家的养生思想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也有重大影响,它主张的“道”“有与无”“无为”对中国古代的哲学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也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
孔子为何有“圣人”之称
孔子姓孔名丘,生于公元前552年,是春秋时代鲁国人。人们尊称他“孔夫子”,简称“孔子”。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家庭生活困难,但他刻苦好学,使自己的知识渐渐丰富起来,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赞成社会改革,调和各种矛盾,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周游列国,到处游说。
孔子在我国首创私人讲学,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几十年,收各国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就有72人。弟子中多数来自贵族家庭,但也有出身平民阶层的,还有个别下层的“贱人”。孔子认为,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他提倡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要自以为是。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几千年来成为我们读书、做事、为人的重要准则,这些可贵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都是从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不仅对我国,也对人类文化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于是后人都尊称他为“圣人”。
孟子为何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著名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自幼便在母亲的教育下,勤奋攻读,学成以后便以孔子的继承者自称,广招弟子,并且到各国游学,先后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形成了世人俗称的“孔孟之道”。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鉴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后世奉其为“亚圣”。因此历史上总把孟子和孔子相提并论,提及儒家,必说“孔孟”。
为何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在春秋末年。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祖,尊为“道德天尊”。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据《史记》记载: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做史官,管理藏书),后见周朝衰落,社会风气颓败,于是弃官归隐,归隐后著《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也大致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中“道”的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反对儒墨两派的道德观,认为真正道德是不追求道德,提倡柔弱虚静,减少私欲,知足不争;理想政治是无为而治,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社会。《老子》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哲学有巨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取了《老子》思想。
鉴于《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老子自然而然地是道家的创始人。
庄子对中国文学史有什么深远影响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早期曾在蒙地做过漆园吏,生活很穷困,但却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楚王听说了他的贤德,便派使者以千金相馈赠,并邀请他出任宰相,被他拒绝了。随即终身不再出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他所著《庄子》一书,文章结构奇特,句式富于变化,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可以说,《庄子》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都给予了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由此,也奠定了庄子在我国文学史上极其崇高的地位。
荀子的思想有哪些特别之处
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临猗县)人,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家。他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需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虽然是儒家的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照单全收,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加以发挥。他的重要思想都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最突出的思想理论是什么
韩非(约前280~前233年),也称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贵族。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喜好著书。是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者。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这位极具时代使命感的哲人以其审视的目光、冷峻的思考、理性的分析,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提出了最具特色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理论。法是指健全法制,推行法令;术是指驾驭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政策和手段;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其目的是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这些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他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韩非的著作面世后,秦王大加赞赏。后来韩非子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因为李斯的嫉贤妒能,使得他受到了秦王的猜忌,最终被李斯用毒药毒死。
为什么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年),名平,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时期杰出的诗人、政治家。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明于治乱,又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使楚怀王而对其疏远。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忍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以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殉了自己的理想,表现了对国家和故土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等,给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宝贵的遗产。
汉高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他于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号召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民心,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聚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等有着巨大的贡献。
汉武帝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哪些贡献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前87年),字通,幼名彘,汉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之子。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前87年)。其间,他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方的边患,开创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的皇帝,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曾创造过六个“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五经指哪些著作
两千多年来,宣扬儒家思想的典籍浩如烟海。但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最初只有五部,是儒家的五本经典著作,即《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据说,儒家原本有六经,还有一本就是《乐经》,但秦始皇“焚书坑儒”,将之附之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十三经指哪些著作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主要是在上述“五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礼记》《孝经》《尔雅》《孟子》几部儒家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大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深入人心。
“十三经”内容极为宏博,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十三经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十三经”的核心内容可简要归结于如下: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指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为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为论述儒家伦理思想的专著。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多据以解经。
何谓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对中国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的汇编本。即《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70卷,《周礼注疏》42卷,《仪礼注疏》5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春秋谷梁传注疏》20卷,《论语注疏》20卷,《孝经注疏》9卷,《尔雅注疏》10卷,《孟子注疏》14卷,共416卷。“十三经注疏”最早的合刻本是南宋十行本,以后辗转翻刻﹐讹谬渐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当时江西巡抚阮元主持,将南宋十行本残存的十一经,配补以宋刻《仪礼》《尔雅》两书的单疏本,重刻于南昌学堂,并将阮元旧日罗致学者所作《十三经校勘记》分别摘录,附于各卷之后,世称“阮刻本”。1935年,世界书局曾将阮刻本圈点缩印为两巨册出版。1980年﹐中华书局又将世界书局本校正讹脱后,重新影印,仍为两巨册发行。
《左传》是怎样成为儒家经典的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四库全书》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编列的,书中对经部的分类是怎样的
《四库全书》经部总叙中提到:“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四库全书》将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经部中重要的内容。
何谓郑学
郑学,亦称“郑氏学”“通学”“综合学派”等,是指东汉末由郑玄开创的经学学派。在遍注群经的基础上,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一,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家法,初步统一了今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它的特点是兼容并包、形式灵活、简明扼要,其内容涉及古代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教育、历史、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多种学科,但就其体式而言为训诂,其成就是:重视古今词义的对比研究,强调以今语释古语,使古文献中的词语的本义得到正确解释;经注尽量说明古代文献在词语方面所保存的古今音变的轨迹;通过注释,广泛解释属于百科性的语词意义。当时还出现过一大批推崇郑学的人,魏国崇信郑学者,主要有王基、孙炎、马昭、张融等,蜀国主要有许慈、姜维等,吴国主要有薛综、徐整。
中国文学是如何分类的
诗歌
按国别分,诗歌可分为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古代诗歌按体例分为诗、词、曲:古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元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又叫套曲)。新诗可分为自由诗和用旧形式写成的新诗。
小说
小说,就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情节、细节,越过时间、空间,调动环境、场景,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以及隐蔽地显示代表作者世界观的主题思想。按篇幅及其容量分,小说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按内容分,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按写作体例分,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语言形式分,可分为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
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比较,是一种最自由的叙事性的文学形式。它既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既能在文中直叙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又能在文中根据情节的发展描述大段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态。总之,它是可以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和充分反映五彩缤纷生活的全方位的创作“摄影机”。
散文
散文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代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古代散文的外延是相当广的概念,赋、骈文、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辟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演员和布景再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教育和审美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按情节的时空结构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先秦散文的特点有哪些
先秦散文主要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先秦散文思想深刻丰富,有个性而又各成体系。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诸子百家尽管思想观点有所分歧,但有两点大致相同:一是敢于正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治世为根本出发点;二是对“民”十分重视,或言邦本,或称神主,甚至提出民贵君轻主张,诸子多以为民请命的姿态上下游说。这两种精神,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后世许多杰出的作家,都是关注着国运民生,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一时期作品的形式风格多样。诗分风、骚,文有史、论。《论语》警策,《墨子》谨严,《孟子》雄畅,《庄子》恣肆,《荀子》淳厚,《韩非子》犀利,《春秋》隐约,《左传》富艳,《战国策》夸饰,都可供后人借鉴。后世很多文体也大多被认为源于先秦。正如刘勰所言:“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赋是一种什么文体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诗歌特点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而言,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是,在古代,尤其在汉唐时代,诗与赋往往连称并举。赋在表现手法上铺张直陈,描绘细腻,文采华丽。赋产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落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汉赋的特点主要包括: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清新流畅的气势,称为“文赋”。
古人有何重要的礼俗
礼俗,即礼仪与习俗,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古人的礼俗中重要的有“五礼”,即古代的五种礼制。分别是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现简述如下:
吉礼是五礼之冠,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仪活动。主要内容有:①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②祭地祇: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③祭人鬼:祭先王、先祖、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嘉礼是指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方面的礼仪。其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庆之礼。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军礼是有关军事方面的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其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